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四川省宜宾市一中2018-2019年高中语文上学期《识记、理解古代文化常识》教学设计.doc

    • 资源ID:1170418       资源大小:52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四川省宜宾市一中2018-2019年高中语文上学期《识记、理解古代文化常识》教学设计.doc

    1、1识记、理解古代文化常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明确考试大纲要求,把握命题方向,熟悉高考题型二、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常见的答题技巧和方法三、识记、理解、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教学重点】一、明确考试大纲要求二、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常见的答题技巧和方法三、识记、理解、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教学难点】一、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常见的答题技巧和方法二、识记、理解、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教学时数】2 课时【教学环节和内容】一、新课导入古代文化常识在高考文言文阅读中设置了一个考题,分值 3 分,同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也有利于我们读懂文言文,为此,我们必须识记、理解、掌握必要的文化常识。二、明确考试大

    2、纲要求考试大纲明确规定: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古代文化常识题重在考查识记能力,但由于该考点所考查的词语是从文言材料中引发出来的,故兼考理解和推断能力。对于这一考点的复习,我们先从高考题对文化常识的考查入手,分析高考涉及的考查点,明确备考方向。然后在重视平时积累的基础上,灵活掌握必要的答题方法。三、感悟高考真题,明确命题方向题型一 依托文言文本考查说明 选项须根据文中语境才能判断的提供“文中语境”;无须语境即可判断的,不再提供“文中语境”。1(2017全国卷)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

    3、不常用。(文中语境: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B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C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D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文中语境:九年,东乡君薨,资财钜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营葬。)解析:选 B “它与血亲有同有异一部分”错。姻亲是以婚姻关系为中介而产生的亲属,血亲是基于血统关系的亲属。二者性质完全不同。2(2017全国卷)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下车,古代可以代指新

    4、任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2B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文中语境: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相,豪猾并兼,为人所患。憙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收考子春,二孙自杀。)C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文中语境: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王曰:“素与李子春厚,今犯罪,怀令赵憙欲杀之,愿乞其命。”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建初五年,憙疾病,帝亲幸视。及薨,车驾往临吊。时年八十四。谥曰正侯。)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

    5、师”,现代泛指首都。解析:选 B 速览 4 个选项所考查的古文化常识,其中“下车”可联系教材张衡传中的“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京师”可联系历史以及教材张衡传中的“游于三辅,因入京师”,直接判断解释正确。这样就排除 A、D 两项。“收考”通过语境还是不好确定,但是“车驾”在文中出现了两次,第一次就是加点处“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第二处是文末“憙疾病,帝亲幸视。及薨,车驾往临吊”,很明显“车驾”用作了帝王的称呼,所以使用正确,由此可判定“收考”理解错误。B 项,“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错,这是对“考”字的误解。这里的“收考”指拘捕拷问。“考”通“拷”,是“拷问”之意。3(2

    6、017江苏高考)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江左:文中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古人叙地理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江左即江东。(文中语境:谢侍郎墉提学江左,特取先生为拔贡生。)B三代:文中指曾祖、祖父、父亲三代,古人参加科举考试须如实填报三代履历。(文中语境:乃博考三代典礼,至于文字训诂、名物象数,益以论撰之文,为述学内外篇。)C菽水:豆和水,指粗茶淡饭。多形容清贫者对长辈的供养,如成语“菽水承欢”。(文中语境:事母以孝闻,贫无菽水,则卖文以养。)D趋庭:论语中有孔鲤“趋而过庭”的记载,后世将子承父教称为“趋庭”。解析:选 B 历史上的“三代”一般指夏、商、周三代

    7、。4(2016全国卷)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文中语境: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解析:选 C 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涉及古代官职、君主制度、古国情况等。“有司”在文中指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而不是指朝廷中的各级官员。5(2016全国卷)下列

    8、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B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C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D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文中语境:以久次当擢京卿,累寝不下,遂移疾归。)3解析:选 D D 项,“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多为居官者求退的婉辞。6(2016全国卷)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

    9、、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B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出事务。C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文中语境:会户部尚书孙交亦以守正见忤,遂矫旨令二人致仕。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D历史上的“两京”有多种所指,文中则指明代永乐年间迁都以后的南北两处京城。(文中语境:见 C 项。)解析:选 A A 项,“礼部”,在明代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四司,分别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等事务。选项提到的“土

    10、地”“户籍”都不属于礼部职责范围,而应归户部掌管。题型二 创新考查方式7(2017江苏高考)下列对联中,适合悬挂在杜甫草堂的一组是(3 分)( )为闻庐岳多真隐 别有天地非人间十年幕府悲秦月 一卷唐诗补蜀风狂到世人皆欲杀 醉来天子不能呼秋天一鹄先生骨 春水群鸥野老心A BC D解析:选 D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庐岳”指江西庐山,而杜甫草堂在四川成都。“十年幕府”与他的人生经历相符,并且杜甫曾在蜀地居住,所以此联适合悬挂在杜甫草堂。从“狂”“杀”看,与杜甫的形象特征不符,此联写的应是李白。“春水”“群鸥”照应杜甫客至的内容,杜甫又自称“少陵野老”,此联适合悬挂在杜甫草堂

    11、。【考情分析】由近几年高考题对古文化常识的考查以及高考改革的方向可以看出:1、命题原则。古文化常识的考查目的在于考查学生的知识文化素养,旨在让考生了解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因此命题侧重于考查考生熟悉的古文化常识,兼顾较为生僻、不常见的古文化常识。熟悉的古文化常识是命题人出题的重点,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为熟悉的。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有的与教材中某些古文化常识相同或相关,有的跟选文内容密切相关,表面上生僻,实则暗含了诸多“熟悉”因素。2、考查趋势。随着高考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以及高考命题的不断成熟,以往依托文言文本考查的类型,有可能被真正体现语文素养的创新型古文化常识题所取代,独立于文言文本之外、考

    12、法更灵活的命题趋势日益明显。四、掌握解题技法,注重平时积累古文化常识主要有 10 大类型:天文地理、历法乐律、典章制度、职官沿革、文化典籍、行政区划、宫室建筑、礼俗习俗、姓氏称谓、衣食住行。古文化常识设题本着由易到难的原则,逐年扩大考查范围,2014 年初次设题,考查了常见且又熟悉的礼俗类的“南面”和典籍类的“春秋”等,到 2017 年在原来考查的基础上扩大到典章制度类,类型涉及更全面,识记和理解难度也在加大,如“私禄”“收考”等(已与以往文言实词的考查有一致4之处,须根据语境仔细推断)。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的备考中,除掌握一定的解题技法外,更要拓展知识面,注重课下积累。解题方略 古文化常识题解

    13、题“2 步法”高考命题时所设的 4 个选项多与文本联系不紧密,可凭积累直接判断,只有个别有时需要借助语境才能推断,可以说古文化常识题主考积累识记能力,兼考推断理解能力。因此,解答此类题目,需遵循以下“2 步法”:典例示范(2017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许将字冲元,福州闽人。举进士第一。神宗召对,除集贤校理、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例。契丹以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岁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将。将入对曰:“臣备位侍从,朝廷大议不容不知。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折之,则伤国体。”遂命将诣枢密院阅文书。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栋聚观,曰:“看南朝状元。”及肄射,将先破的。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

    14、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禧又曰:“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吾且往大国分画矣。”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归报,神宗善之。明年,知秦州,又改郓州。上元张灯,吏籍为盗者系狱,将曰:“是绝其自新之路也。”悉纵遣之,自是民无一人犯法,三圄皆空。父老叹曰:“自王沂公后五十六年,始再见狱空耳。”郓俗士子喜聚肆以谤官政,将虽弗禁,其俗自息。召为兵部侍郎。上疏言:“治兵有制,名虽不同,从而横之,方而圆之,使万众犹一人。”及西方用兵,神宗遣近侍问兵马之数,将立具上之;明日,访枢臣,不能对也。绍圣初,入为吏部尚书,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哲宗以问将,对曰:“发

    15、人之墓,非盛德事。”知颍昌府,移大名。在大名六年,数告老,召为佑神观使。政和初,卒,年七十五。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文定。(节选自宋史许将传)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状元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一种称号,指在最高级别的殿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B上元是我国传统节日,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C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的影响也很大。D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技法演示第一步:依据积累直接判通览 4 个选项,A、B 两项可依据平时积累直接判定,无需结合语境。A 项中的

    16、“状元”是对文化常识中“典章制度”的考查,可根据平时的知识积累来推断,“状元”指科举考试中经过殿试后获得第一名,可判断 A 项正确;B 项中的“上元”是对文化常识中“礼俗习俗”的考查,联想到中华民族的节日,古时以农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也叫元宵节。也可联想到诗句:“上元锦书传宝字,王母琼箱荐金约。”(唐王勃七夕赋),可推断 B 项正确,这样就排除了 A、B 两项。第二步:回归原文慎推断通过第一步,剩下的是比较难判断的 C、D 两项。而这两项中 C 项通过语境还是不好确定其正误,尤其是 C 项后半句“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的影响也很大”,暂且一放,先看 D 项。D 项中的“告老”是对文化常识“

    17、礼俗习俗”中讳称的考查,可联系平时学习的知识积累和词语“告老还乡”,并且和教材中学过的“乞骸骨”意思相近,再结合选文上下文内容,“在大名六年,多次告老,被召为佑神观使。政和初年,许将去世,享年七十五岁”,可推断 D 项正确,故可确定 C 项错误。(文史不分家,如果历史知识掌握比较好,5考生对于 C 项一眼就能判定是错误的,“近侍”虽然对帝王有较大影响,但他们有“名”无“职”。)答案 C参考译文许将字冲元,福州闽县人。考取进士第一名。神宗召他进宫对答,任命他为集贤校理、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例。契丹发兵二十万逼近代州,派遣使者要求(割让)代州的土地,本该今年朝见天子的使者不敢去,就命许将去。许将入

    18、朝对答说:“我充任侍从的职位,朝廷的重要决议不能不知道。万一契丹人谈到代州的事情,没有话来驳斥他们,就会有失国家大体。”于是命许将到枢密院查阅文书。等到了契丹境内,当地居民骑在房梁上一起观看,说:“看看宋朝的状元。”等到(和契丹人)练习射箭时,许将先射中。契丹派萧禧作陪客,萧禧果然拿代州之事来提问,许将随问随答。萧禧又说:“界线没有定下来,两国以和好为重,我将到贵国去进行划分。”许将说:“这件事,指示边地官员办理不就行了,要派使者做什么呢?”萧禧羞惭不能回答。(许将)回来禀告,神宗称赞他。第二年,他担任秦州知州,又改任郓州知州。元宵节点灯,官吏登记那些偷盗的人把他们关入狱中,许将说:“这就断绝

    19、他们改过自新的路了。”都把他们释放了,从此百姓没有一个人犯法,很多监狱都空了。父老感叹道:“自王沂公之后五十六年,才又看到监狱空了。”郓州的俗人士子喜欢聚集在一起恣意评论官府政事,许将虽然没有禁止,但这种习气自然而然止息了。朝廷下召任命许将为兵部侍郎。(许将)上奏章说:“治理军队要有规章,名称虽然不同,或纵或横,或方或圆,让万众像一人一样。”等到对西夏用兵时,神宗派侍从向许将询问兵马的数量,许将立即详细奏报;第二天,问枢密大臣,(他们)却回答不上来。绍圣初年,入朝任吏部尚书,章惇担任宰相,与蔡卞一起恣意罗织诬陷,贬斥元祐旧臣,奏请开挖司马光坟墓。哲宗用这件事问许将,许将回答说:“挖别人的坟墓,

    20、不是品德高尚的人所做的事。”(后来被降职)任颍昌知府,调任大名知府。在大名六年,多次以年老请求辞官,被召为佑神观使。政和初年,许将去世,享年七十五岁。赠开府仪同三司,谥号文定。应用体验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刘温叟,字永龄,河南洛阳人。父岳,后唐太常卿。温叟七岁能属文,善楷隶。岳时退居洛中,语家人曰:“吾儿风骨秀异,所未知者寿耳。今世难未息,得与老夫皆为温、洛之叟足矣。”故名之温叟。汉祖南下,温叟自洛从至郑州,称疾不行。及入汴,温叟久之方至,授驾部郎中。显德初,迁礼部侍郎,知贡举,得进士十六人。有谮于帝者,帝怒,黜十二人,左迁太子詹事。温叟实无私,后数年,其被黜者相继登第。温叟与张昭同修

    21、汉隐帝及周祖实录。恭帝即位,迁工部侍郎兼判国子祭酒事。建隆九年,拜御史中丞。丁内艰,退居西洛,旋复本官。(节选自宋史刘温叟传)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唐是五代政权之一,李存勖所建,都洛阳。五代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文中“汉祖(南下)”指“后汉高祖(南下时)”。B称疾,是古文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托词,当事人本身或许没有生病,却以生病为由,以回避某事某人,文中“称疾不行”暗示传主的微妙心态。C祭酒,古代学官名。晋武帝咸宁四年设,以后历代多沿用,为国子学或国子监的主管官。刘温叟当时以工部侍郎的身份兼任国子监主管。D丁内艰,是指遭遇父亲去世。古代朝廷官员,无论

    22、任什么官职,遭遇父母亲去世,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回到祖籍守丧一段时间。是谓丁艰,亦称“丁忧”。6解析:选 D 第一步,根据积累,初步判断。调动平时积累的文化常识,很容易判定A、B 两项正确。第二步,联系推断,排疑解难。此题可联系选文内容,判定疑难项 C 和 D的正误。刘温叟有过修编皇帝实录文献的经历,其后担任的“祭酒”一职也应当与“学问”有关,“祭酒”是学官应当没错。“以工部侍郎的身份兼任国子监主管”文中有对应信息“工部侍郎兼判国子祭酒事”;“晋武帝咸宁四年设,以后历代多沿用”文中无对应信息,但高考不可能在相对生僻的时间、沿革方面设题,故可确定 C 项正确。文中“丁内艰,退居西洛”显示了

    23、 D 项的全部信息,但细分析会发现 D 项说的“丁艰”包含父母双方,选文说的是“丁内艰”。据此推断“丁内艰”应是遭遇母亲去世,因为母亲的角色是在家内。故可判定 D 项错误。参考译文:刘温叟字永龄,河南洛阳人。其父刘岳,任后唐太常卿。温叟七岁就能写文章,擅长楷书、隶书书法。刘岳退居洛中时,对家人说:“我的儿子风骨秀异,不能预知的只是寿命长短罢了,当今世道混乱,我儿能够与我都成为温、洛之间的老叟则足矣。”所以给他取名为温叟。后汉高祖南下时,温叟从洛阳跟从到郑州后,称病不前往。进入汴京后,温叟很迟才到来,授任他为驾部郎中。显德初年,升任礼部侍郎、知贡举,录取进士十六名。有人向皇帝诬陷他们,皇帝发怒,

    24、斥除其中十二人,把温叟贬任为太子詹事。温叟实际上并无私心,后来几年,被斥除的人相继考中。温叟与张昭共同修撰后汉隐帝及周太祖实录,恭帝即位,升任他为工部侍郎兼判国子祭酒事。建隆元年,任御史中丞。遭母丧,退居西洛,不久恢复本官。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刘基,字伯温,青田人。基幼颖异,其师郑复初谓其父曰:“君祖德厚,此子必大君之门矣。”元至顺间,举进士,除高安丞,有廉直声。行省辟之,谢去。西蜀赵天泽论江左人物,首称基,以为诸葛孔明俦也。初,太祖以事责丞相李善长,基言:“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太祖曰:“是数欲害君,君乃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基顿首曰:“是如易柱,须得大木。若束小木为之,且立覆

    25、。”及善长罢,帝欲相杨宪。宪素善基,基力言不可,曰:“宪有相才无相器。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而己无与者也,宪则不然。”帝问汪广洋,曰:“此褊浅殆甚于宪。”又问胡惟庸,曰:“譬之驾,惧其偾辕也。”后宪、广洋、惟庸皆败。三年授弘文馆学士,封诚意伯。明年赐归老于乡。基佐定天下,料事如神。至是还隐山中,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八年,疾笃,居一月而卒,年六十五。(节选自明史刘基传)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顺:元宁宗的年号,帝王年号纪年法是中国古代常用的纪年法,国君改用新的年号称为“改元”。B辟: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和前文中的“除”意义相同,均为“征召”的意思

    26、。C顿首:叩头,头叩地而拜。古代的九种礼拜形式之一。此处刘基为辞受丞相一职而拜。D卒:古代社会不同地位的人的死有不同的称谓,大夫死曰“卒”,刘基属于大夫阶层。解析:选 B 第一步,根据积累,初步判断。调动平时积累的文化常识,很容易判定A、C 两项正确。第二步,联系推断,排疑解难。此题可联系选文内容,判定疑难项 B 和 D的正误。文中显示:刘伯温考中了进士,按照古代的选官制度,当然就会被任命,因此“除”应是“任命”的意思,而不是“征召”之意;做官有廉直声誉,当然会被主管部门“征召”。故可确定 B 项错误。7参考译文:刘基,字伯温,是青田人。刘基小的时候很聪明,他的老师郑复初对刘基的父亲说:“您祖

    27、上德行深厚,这个孩子必定会光大您家门庭。”元朝至顺年间,刘基考中进士,被任命为高安县县丞,有清廉正直的名声。行省征召他,他推辞拒绝。西蜀人赵天泽评论江东人物,第一个就推崇刘基,认为他是诸葛孔明一类的人。起初,太祖因为某事责怪丞相李善长,刘基说:“李善长是有功勋的老臣,能够协调诸将的关系。”太祖说:“他多次要陷害你,你却替他说话?我要让你做丞相。”刘基叩首说:“这样做就比如换柱子,必须用大木头才行。如果捆束小木头做柱子,房子马上就会倾覆的。”等到李善长被罢免,太祖打算让杨宪做丞相。杨宪一向和刘基交好,刘基却极力说不行,他说:“杨宪有丞相的才能却没有丞相的器量。做宰相的人,处事须心平如水,把义理作为行使权力的标准,而自己的私见不参与其中,杨宪却不是这样。”皇帝又问汪广洋如何,刘基说:“这个人大概比杨宪还要器量狭小浅薄。”皇帝又问胡惟庸如何,刘基回答说:“就譬如驾车,我担心他会把车辕给毁坏。”后来杨宪、汪广洋、胡惟庸都出事被杀。洪武三年任命刘基为弘文馆学士。封爵为诚意伯。第二年赐他告老还乡。刘基辅佐朱元璋平定天下,料事如神。到此时回到山林隐居,只是喝酒下棋,从不提自己的功勋。八年,刘基病重,过了一个月就去世了,享年六十五岁。五、课后作业


    注意事项

    本文(四川省宜宾市一中2018-2019年高中语文上学期《识记、理解古代文化常识》教学设计.doc)为本站会员(花仙子)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