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内蒙古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 资源ID:1168190       资源大小:95KB        全文页数:20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内蒙古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1、1内蒙古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 2017-2018 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小说敢不敢拒绝影视改编?自 1987 年出版商州 ,到 2014 年 9 月老生问世,27 年间贾平凹共创作 15 部长篇小说。但其中被改编为影视剧的仅有 3 部,改编后成为口碑之作的更近乎为零。作为一代名家,贾平凹似乎与时下小说改编影视剧成风的潮流格格不入。对此,有学者提出,当今文学界紧缺的恰是敢于逆流而行,让影视剧改编无从入手的纯文学性小说。文学评论家徐兆寿举例为证:2012 年中国作家海外影响力排行榜上,莫言、余华、苏童分列前三。 “作家本身功底之外,不可忽视的因素是

    2、,每人背后都有一部由小说改编的经典电影。 ”在他看来,莫言背后有红高粱 ,余华有活着 ,苏童则有大红灯笼高高挂。它们既成就了张艺谋,也成全了作家在海外声名鹊起。“国内书市同样如此,书店的畅销小说半数以上都有触电背景” 。徐兆寿说,影视与文学联姻,常常能让一些作家为更多读者认识,具有更大的阅读市场,像莫言、王朔、余华、刘恒、刘震云、麦家、严歌苓等,他们的作品随着影视剧的热播在小说热销榜上扶摇直上。影视对文学作品的推广作用不仅中国有,国外同样早有先河,美国当代电影理论家乔治布鲁斯东就在著作从小说到电影中写道: “大卫科波菲尔在克利夫兰的影院公映时,借阅小说的人数陡增,当地图书馆不得不在一周内添购

    3、132 册;呼啸山庄被拍成电影后,小说在 2 年内的销售数量超出过去 92 年的总和。 ”“触电”让小说流传更深广,这几乎成为半个多世纪以来反复被佐证的真命题。但真命题却叫人爱恨交加。徐兆寿旋即话锋一转:“影视剧走红了,想当编剧、当导演的年轻人多起来,而安静写作的越来越少了。 ”徐兆寿的另一重身份是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院长。他一直在留心具有文学天赋的年轻人,但学生们每每志不在此,徐教授很清楚,剧本创作接触到的是声色犬马的物质世界,而真正的纯文学是孤独的精神构建, “可惜现实面前,多数人倾向于物质。 ”华东师大中文系教授杨扬同样用“生不逢时”来形容现时的文学环境, “20 世纪是属于作家的欢歌,

    4、文学占据绝对主力。而 21 世纪,图象在阅读中越来越重要” 。令评论界忧2思的现状是,当代年轻人的座右铭不再是文学作品里的一句箴言,取而代之的是影视剧的走红台词。长此以往,纯文学恐会为剧本式写作让位,就如同诗歌曾经的式微那样,那将是文学天大的灾难。“灾难”是危言耸听吗?王小波的一段话可作注解,他在杂文盖茨的紧身衣中问道:“电影时代,小说怎么写?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几十页洋洋洒洒的文字叙述,放进宽银幕后只需几秒。电影让阅读变得轻松,既然如此,何须几十页纸?几页、几行足矣。 ”永远不要责怪读者变得浅薄,而要想想,是谁帮他们放低了文学门槛?(选自 2014 年 12 月 8 日文汇报 )1. 下列

    5、各项中不属于本文所论“影视对文学作品的推广作用”的一项是( )A. 莫言、王朔、余华、刘恒等作家的作品随着影视剧的热播在小说热销榜上飙升。B. 大卫科波菲尔在影院公映时,当地图书馆不得不在一周内添购 132 册。C. 呼啸山庄被拍成电影之后,小说在 2 年内的销售数量超出过去 92 年的总和。D. 由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剧的走红台词已经成为中国许多当代年轻人的座右铭。2.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一代名家贾平凹的作品因为文学性太强,让影视剧改编无从入手,被改编为影视剧的很少。B. 文学虽然在 20 世纪占据着绝对主力地位,但到 21 世纪已经让位于日渐兴起的剧本式写作。C. 影

    6、视有自己的叙述特点,文学作品需要几十页的文字叙述,放进宽银幕后往往只需几秒。D. 真正的纯文学是孤独的精神构建,具有文学天赋的年轻人要走上这条路就必须耐得往寂寞。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莫言、余华、苏童能跻身 2012 年中国作家海外影响力排行榜,主要因为都有一部由小说改编的经典电影。B. 影视与文学联姻,让一些作家不仅在国内为更多读者认识,具有更大的阅读市场,而且在海外声名鹊起。C. 在现实面前,多数人并不倾向于精神,因此想当编剧、导演的年轻人多起来,而安静写作的越来越少了。3D. 剧本式写作放低了文学的门槛,在让阅读变得轻松的同时,也让读者变得浅薄,这将

    7、给文学带来灾难。【答案】1. D 2. B 3. A【解析】【1 题详解】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 D 项,不是“推广作用” ,而是“取代作用” ,文本第七段中有“取而代之的是影视剧的走红台词”的信息提示。故选 D。【2 题详解】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 B 项,将“未然”误作“已然” ,文本第七段中有“长此以往,纯文学恐会为剧本式写作让位”的信息提示。故选 B。【3 题详解】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重

    8、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A 项,轻重失度,文本第三段中有“作家本身功底之外,不可忽视的因素是”的信息提示。故选 A。【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丁家斋孙方友北下街位于陈州城西南角,南起西关大街,北至朱家街。很早的时候,北下街就是回族群居的老街,到了清朝年间,回族聚居点不断由城内的“回族巷”

    9、向西扩展,北下街一带回民不断增多,只是少了一个清真寺。清末时,居住在西大街的沙、马两家富户捐资,在路西搭了个席棚,称为“经房” ,回民们开始就近在此礼拜。直到 1920 年,回教徒才开始集资筹建清真寺。再后来,越来越多的回民围寺而居,形成了较大的回民区。清末民国时期,西关大街的商业繁盛,也给北下街的回族同胞带走了商机。他们纷纷做起清真风味小吃,而且很快形成了气候,打出了名气。如豆沫、羊肉胡辣汤、牛骨髓油4茶、绿豆糊涂、羊肉水煎包等各有特色。名气大的有盖家“宝隆铺”的小苏肉、牛肉丸子,马家烧饼,白家豆腐脑儿,丁家斋八宝莲子粥。白家豆腐脑儿配有煮熟的咸黄豆、酱胡萝卜、黄瓜丁、酱油盐卤和适量的卤汤,

    10、卤汁鲜美,豆腐软嫩,色泽明快,老少皆宜。丁家斋八宝莲子粥是用江米、薏仁米熬制而成,吃的时候,每碗现加糖莲子、糖百合、瓜条、葡萄干儿、桃仁、杏仁、瓜子仁等多种果料和白糖桂花。糯甜、味香、爽口,且又营养丰富,颇受顾客青睐。传说掌柜白福祥的嗓音非常好,他站在店前一声吆喝,顺风能传到朱家街。白家和丁家的店铺挨着,席棚相连,白福祥年过古稀,身板硬朗,还能站坛前卖豆腐脑儿。丁家的老主人丁百仟已过世,接班的少掌柜丁海是丁百仟的三儿子,进铺子当掌柜的那一年才 21岁,熬粥配料已很内行。与白家豆腐脑儿相比,无论制作方法和配料,丁家斋的八宝莲子粥皆属“贵族粥” ,就是说,是有钱人喝的。由于它配料高档,卖价也高。当

    11、时一碗豆腐脑是一文钱,而莲子粥就需十文钱。所以前来喝粥的客人多是中等以上的人家。为能与“贵人吃贵物”配套,丁家的铺子也比较高档一些:八仙桌、石鼓凳、明窗亮几。 “丁记八宝莲子粥”的招牌据说是当年丁海的爷爷专请名人写的,花了 50 两银子。与丁家相比,白家就显得寒酸:低桌子,小矮凳,而且又破又旧,油腻腻的样子。又由于所卖的是价格低廉的大众食品,前来喝豆腐脑儿的人也多是引车卖浆之流。对这种人,低桌矮凳自然也就可以了。每每开张,摆在街边处,上面搭卷棚,给人一种很临时的感觉。前来吃饭的人也多是慌里慌张的,全不像进丁家斋喝八宝粥的客人那样把吃饭当成了某种享受。这样,丁海就有点儿看不起白家了,觉得白家太“

    12、下里巴人” ,与他们为邻总有点儿掉份儿之感。开始的时候,他还有点儿顾及父辈们的交情,每天早晨开张还时不时向白老板打声招呼,可后来就很少正眼朝白家卷棚瞧了。为能抬高自家的身价,丁海开始装修门面。他花钱将店门重漆一遍,门前的走廊间原来是砖铺地,现在换成了大理石的。店门两旁还放了两尊青田石狮,又摆了几盆时令大花盆。为与花盆对称,还在屋檐下挂了四个山东莱州的红绣球。如此一翻新,丁家斋更加“阳春白雪” ,更让白家显得寒酸。可是,让丁海不解的是,他如此这般非但没引起白福祥的不满和嫉妒,相反他还非常高兴似的,每见到丁海就禁不住由衷地祝贺,而且能让人看得出那是一种真诚与善意的祝贺,毫无虚伪之处。这就让丁海有些

    13、犯难,丁、白两家店铺相邻,世代友睦。他原以为自己如此朝“贵族化”发展能引起白家的忌恨,然后搬迁或将店铺转让于他,那样他就可以再将铺面扩大,使丁家斋彻头彻尾变成“阳春白雪” ,专赚富人们的银子。不想白老汉如此5死脑筋,自己如此“欺负”他,他还表示由衷的祝贺,仿佛丁家的生意是他白家的一样,跟这种毫无野心的人为邻,除非辈辈平庸下去,决不会有大的发展。曾有那么几天,他看白家一直无动于衷,心想你不搬我搬,可又一想,回族巷是小吃一条街,如果离开此黄金地段生意肯定会受损不说,自己花这么多钱不是白装修了。更令他不可解的是,白家的生意非但没因他的“贵族化”而减弱,反而越来越红火,自家的生意反而不见长进,某些时段

    14、还仿佛不如以前。一天,他按捺不住,向“宝隆铺”的盖老板求教。盖老板开初不愿说,逼得急了才笑了笑,说:“丁老板,你别忘了,车有车路,马有马道,你赚的是贵人的钱,而白老板赚的是穷人的钱,可天下还是穷人多呀!”丁海一听,恍然大悟。自己一心想赚富人的钱,而北下街的富人就那么多,再加上北下街本来就是小吃一条街,人家真正有钱的人压根儿就不朝这里看。你把店铺打扮得再贵族化,可在人家眼里你的整条街就不够格儿!人家去的是闹市区的大饭店,要的是档次。后来,丁海的生意越来越清谈,门台一高,穷人不敢进,富人不愿来。再后来,终于撑不住,就将店铺盘了出去。可令他做梦也想不到的是,接他家店铺的不是别人,而是卖豆腐脑儿的白老

    15、汉。(选自孙方友陈州笔记 ,有删改)4.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开篇就交待了陈州城北下街的典型环境,它南起西关大街北至朱家街,很早就是一条回民聚居的老街,暗示丁海生意越发清淡并最终关门的结局。B. 作者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描写北下街清真风味小吃,先概括介绍其品种及特色,其中不乏知名品牌,后重点描写了白家豆腐脑儿与丁家斋的八宝莲子粥。C. 生意清淡之后少掌柜丁海前去请教宝隆铺盖老板,盖老板起初并不愿说破个中原由,他怕说出实话伤了丁海的自尊,可见盖老板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D. 小说题材具有浓郁的地域与民族特色,语言质朴自然,主题鲜明突出,深得中国

    16、传统小说的韵味,文中大量的内心独白很好地表现了丁海的个性特征。5. 小说中白福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 白老板在丁老板装修门面后不怒反而道贺,最后又接手他盘出的店铺,小说为什么要设计这样的情节?请谈谈你的看法。【答案】4. 5. 6. 【解析】6【4 题详解】试题分析:A “暗示丁海生意越发清淡并最终关门的结局”错误;C “心地善良”错,应该是老成世故或城府很深;D “内心独白”错,至段运用的是大量心理描述。【5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的分析类试题,考生要注意这类试题要注意关注到文章中和人物相关的事件。通过他年过古稀却身板硬朗,店前一声吆喝声音能传到朱家街

    17、,是一个精神饱满的人;遭人挤兑仍真诚祝贺,是一个心胸开阔的人;立足现实,生意红火,是一个善于经营的人。点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此题从他年过古稀却身板硬朗,店前一声吆喝声音能传到朱家街,是一个精神饱满的人;遭人挤兑仍真诚祝贺,是一个心胸开阔的人;立足现实,生意红火,是一个善于经营的人。【6 题详解】试题分

    18、析:分析文中的某情节的作用题目,首先要简单的概括该情节,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作用,内容上主要是在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上体现,结构上注意前后的照应、情节的推进,还要注意一些手法,比如对比、衬托、抑扬等,此题主要从人物塑造、主旨的表达和情节的照应的角度进行分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停不下的艺术追溯-林风眠:中西巧调和今天的梅州,是广东东北部一个经济发达的现代化城市。然而,在距离梅州市区 20 公里外的西阳镇阁公岭村,却依稀能看到 100 多年前留下的痕迹。这栋略显破旧的宅院,就是林风眠出生的地方。在林风眠 5 岁时,家里把他送到了本族开设的立本学堂,读书认字,既是石匠又能画几笔的父

    19、亲还教他临摹芥子园画谱 。在这种临摹中,林风眠接受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启蒙教育。1915 年,15 岁的林风眠踏进了梅州中学的大门,在这里,林风眠遇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位美术老师梁伯聪,正是这位梅州历史上最后一个能书善画的秀才,将林风眠引向了艺7术的新天地。求学期间,亲朋从南洋带回的一些外文书籍,也让林风眠好奇不已。书中那些色彩丰富、形象逼真的西洋画插图,使得从小临摹惯了芥子园画谱的他,看到了另一个不同的艺术世界并心迷向往。4 年后,作为第六批留法勤工俭学的学生,他和林文铮一起登上了开往法国的邮轮。在国立高等艺术学院院长杨西斯的工作室,林风眠接受了西方现代艺术与思想的双重启蒙,对艺术的理解和观念

    20、发生了重大改变:艺术不再是儿时临摹或少时喜爱的西洋画片,而是天马行空的想象与思考。林风眠独特的绘画天赋使杨西斯惊叹不已,于是就推荐他到巴黎美院。1924 年 5 月 21 日,第一次“中国美术展览会”在德国斯特拉斯堡共和国广场的莱茵宫开幕,他的作品引起轰动。此时的林风眠,在欧洲现代主义艺术和中国古典工艺美术的基础上,已经形成了中西调和的基本艺术面貌。约两年后,林风眠受蔡元培之邀回国担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的校长。不久,林风眠发表了谈东西艺术之前途一文。他以论述艺术是如何构成的、东西艺术根本之异同等问题为基础,正式提出了“调和东西艺术”的主张,力图在复兴东方艺术和调和东西艺术之间寻求新路。为了实

    21、现“中西融合”的艺术理想,林风眠可谓殚精竭虑。他主张“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教育思想,不拘一格广纳人才,艺术名家李可染、赵无极、朱德群、吴冠中、王朝闻、苏天赐等都是林风眠的学生。他锐意革新艺术教育,请木匠出身的画家齐白石登上讲台,聘请法国教授克罗多讲授西画,并提出了“提倡全民族的各阶级共享的艺术”等口号。他提倡兼收并蓄,调和中西艺术,并身体力行,创造出富有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的、高度个性化的抒情画风,为中国现代绘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发展思路和风格典范。1927 年 5 月 11 日,林风眠组织本校师生召开了一场在当时国内规模相当大的艺术展。由于部分作品抨击社会、直讽现实,激怒了奉系军阀,林风眠被迫

    22、辞去校长之职,离京南下,担任了由蔡元培亲手创建的杭州国立艺专第一任校长。执掌杭州国立艺专的十年,也是林风眠实践自己调和中西艺术理想的十年。这一期间,林风眠用象征手法创作了大型油画人道 悲哀 死 人类的痛苦 渔村丰收等作品,风格一如他“中西调和”的探索,造型简约,大笔触粗线条,色调强烈而凝重。后来林风眠移居到了上海,他就像个苦行僧一样,不问世事埋头作画,在清苦孤寂中继续着中西艺术调和的探索。很多学者认为,这一时期,林风眠终于在中西融合的道路上创造出了自己独特的面貌,他的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尽管孤独、忧郁和磨难一刻也没有离开过林风眠,但是,在他的笔下,却衍化出了寂静的山川,仿佛一片超现实的梦

    23、8乡。(选自光明日报2016 年 5 月 8 日)【相关链接】在巴黎国立美术学院-法国美术教育的最高殿堂,林风眠不是个守规矩的“好学生” ,他为塞尚、莫奈、马蒂斯等离经叛道的画家所倾倒,又在巴黎东方美术馆和陶瓷博物馆的彩陶、汉画砖、唐三彩、瓷器花纹上,发现了中国民间艺术的奇特魅力。 (求实在线中国现代绘画史一代宗师-孤鸿林风眠 )林风眠曾对人讲:“在北京和杭州当了十几年校长,住洋房,乘私人轿车,身上一点人气几乎耗光了。你必须真正生活着,能体验今天中国几万万人的生活,身上才有真正人味。首先是人 ,彻底人化了,作品才有真正的生命活力。 ”(求实在线中国现代绘画史一代宗师-孤鸿林风眠 )“林风眠一生

    24、最大的特点,就是融汇了东西方的优点,能够创造一种崭新的、从未有过的艺术形式。他是一个独领风骚数百年的领袖型、旗手型的人物。 ”-中国美术学院原校长肖锋“他奠定了中国现代绘画的基础,他之后的赵无极、吴冠中等人都是追随他的道路的。没有林风眠,中国绘画就缺少一个走向现代艺术的大师。 ”-美术理论家邵大箴7.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林风眠成为中国一个独领风骚数百年的人物,主要原因在于他提出了“调和东西艺术”的主张,并且身体力行,在艺术创作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B. 林风眠的创作融汇了东西艺术之长,创造出了自己画作的独特的面貌,他没有忘记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没有生活,没有真正

    25、的人味,作品就没有生命活力。C. 林风眠在中国绘画尤其是中国现代绘画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的作品兼有欧洲现代主义艺术和中国古典工艺美术之长,造型简约,色调强烈凝重,独具一格。D. 绘画是林风眠安身立命的凭借,是他毕生的终极追求,更是他表达强烈情感的媒介。他借助绘画表达他对国事的关心、对人生的思索、对身边人和事的敏感与爱。8. 下面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 林风眠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既在学校接受了系统的文化学习,又在梁伯聪、南洋回来的朋友等人的影响下关注西方的艺术世界,这为他日后进行中西调和的创新打下了基础。B. 林风眠敢于打破常规,做事不按常理出牌,欣

    26、赏离经叛道的画家。当校长时他聘请木匠画家的齐白石,打破艺术的崇高地位,提倡各阶级共享的艺术。C. 1919 年,林风眠到法国勤工俭学,在院长杨西斯的工作室接受了中国传统艺术与西方现代艺术的双重启蒙,从此踏上了绘画艺术中西调和的探寻之路。9D. 林风眠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从 1919 年选择出国勤工俭学,到德国第一届“中国美术展览会”引起轰动,再到国内艺术展上借作品抨击社会、直讽现实,都是他爱国的体现。E. 大成就须经得起大寂寞。移居上海的林风眠不问世事埋头探索,孤独、忧郁和磨难围绕着他,但他终于超越自我,在创作上形成自己的风格,取得了巨大成就。9. 林风眠“在中西融合的道路上创造出了自己独特的

    27、面貌” , “他的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试结合材料简述林风眠在绘画方面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答案】7. D 8. BE 9. 保持好奇心,善于学习,兼收并蓄。无论是中国的传统艺术、西洋插画,还是西方的艺术理论与思想,林风眠都向往追求,兼收并蓄;锐意革新,能打破传统,不拘一格。林风眠邀请木匠出身的画家讲课、不一味地做守规矩的“好学生”等,才能在调和东西艺术方面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贴近生活,保持人味。林风眠认为住洋房、乘轿车耗光人身上的人气,认为人必须真正活着,作品才有生命活力;耐住寂寞,专心创作。林风眠在上于清苦孤寂中不问世事埋头作画,最终让自己的艺术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有师友亲人的帮助

    28、。梁伯聪将林风眠引向了艺术的新天地,院长杨西斯推荐到巴黎美院,蔡元培的慧眼识英,父亲的影响等等,都促成了林风眠的成功。【解析】【7 题详解】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主要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的综合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 D 项,在无中生有, “对身边人、事的敏感与爱”于文无据。故选 D。【8 题详解】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主要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的综合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 A 项,梁伯聪引领他在中国传统绘画方面走向艺术的新天地;C 项,应为接

    29、受了“西方现代艺术和思想的双重启蒙” ,中国传统艺术的启蒙他幼时就接受了;D 项,属无中生有,林风眠出国留学、在国外艺术展上一举成名并未提到他的爱国情怀。【9 题详解】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注意区分是局部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然后找到具体的答题区位,摘取关键词语作答,重点注意相关段落的段首句和段尾句。从“他锐意革新艺术教育,请木匠出身的画家齐白石登上讲台,聘请法国教授克罗多讲授西画,并提出了10提倡全民族的各阶级共享的艺术”等口号他提倡兼收并蓄,调和中西艺术,并身体力行,创造出富有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的、高度个性化的抒情画风,为中国现代绘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发展思路和风格典范 ”“在北京和

    30、杭州当了十几年校长,住洋房,乘私人轿车,身上一点人气几乎耗光了,你必须真正生活着,能体验今天中国几万万人的生活,身上才有真正人味” “后来林风眠移居到了上海,他就像个苦行僧一样,不问世事埋头作画,在清苦孤寂中继续着中西艺术调和的探索,很多学者认为,这一时期,林风眠终于在中西融合的道路上创造出了自己独特的面貌,他的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尽管孤独、忧郁和磨难一刻也没有离开过林风眠,但是,在他的笔下,却衍化出了寂静的山川,仿佛一片超现实的梦乡”等语句可以具体把握林风眠在绘画方面取得成就的原因。【点睛】筛选整合信息题的解题基本思路:根据题目的要求把握筛选的标准;按照筛选标准,确认信息材料的检索区间

    31、;把主要信息进行整合,有的信息可直接组合,有的信息除了文中的信息外,必要时要加上自己理解的语句进行串连形成一个完整的意思。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陶渊明传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 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若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 ”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

    32、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不以家累自随,送一力给其子,书曰:“汝旦夕之费,自给自为。 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 ”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 ”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 黄昏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 。征著作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粟里邀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迕也。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治安郡,经过浔

    33、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11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 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 ”其真率如此。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宋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世号“靖节先生” 。(萧统陶渊明传 )10. 下列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34、 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若此?B. 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若此?C. 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若此?D. 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若此?11. 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解归,自请解职辞官归家,古代官职升降调动有一些专用词语,官职升迁有拔、擢、拜、除、任、封;官职调任有迁、徙、调、出;官职降职有罢、黜、免、谪。B. 黄昏,十二时辰之一。十二时辰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

    35、、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C. 绶,官印,解绶去职指辞职归隐。D. 阴历九月初九,我国古代以九为阳,九月九日正是阳月阳日,故名“重阳” 。民间在重阳节有插茱萸、饮菊花酒、举行庙会、登高等风俗。因“高”与“糕”音同,所以重阳节又有吃“重阳糕”的习俗。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陶潜博学多识,他擅长文章写作, 五柳先生传中五柳先生安贫乐道,这一形象被当时的人认为是他自己的真实写照;他在辞去彭泽令时作了归去来兮辞 。B. 陶潜仕途短暂。因亲人去世

    36、,家里贫穷,去做了州祭酒,但嫌官场繁琐,任职不久,就解职回家。此后,还担任过镇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职。C. 陶潜清高不群。他不接受江州刺史檀道济的馈赠,起初也不愿意同江州刺史王弘交往,更不愿意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D. 陶潜任真自得。他曾将颜延之馈赠的二万钱全都送至酒家;有时坐在菊花丛中,有时抚12弄五弦琴寄托情感;如果自己喝醉了,就叫客人先回去。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2)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答案】10. D 11. C 12. B 13. (1)现在派给你一个佣人,帮助你砍柴打水。他也是别人的儿子,你要

    37、善待他。 (2)陶渊明的妻子翟氏也能安于勤劳清苦,和陶渊明志趣相投。【解析】【10 题详解】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句中“奈何”是固定句式,前面断开;“天下”作后句的主语,前面断开。故选 D。【11 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知识需要平时记忆,还要结合语境理解分析。C 项,绶,官印;解绶去职指辞职。需要注意的是辞官不等同于归隐。故选 C。【12 题详解】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这类题错误项的错误设置往往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在大体正确的前提下

    38、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仔细辨析一些细小差别,准确作答。 “亲老家贫”的意思是“孝敬老人,家里很穷” ,而 B 项,理解为“亲人去世,家里贫穷” ,所以 B 表述错误。故选 B。【13 题详解】这是一道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此题注意重点词语的翻译,今:现在;汝:你;薪水:砍柴打水;遇:善待;安:安于;同志:志趣相投。【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

    39、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参考译文】陶渊明字元亮,有人说他叫陶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的13曾祖父陶侃,是晋朝的大司马(官职名)。陶渊明少年时就有很高的志向,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聪颖洒脱,卓尔不群,任性率真,清高自负。曾经著作五柳先生传自比,当时的人称这本书为实录。孝敬老人,家里很穷,被起用任命为州祭酒(官职名),忍受不了官场琐事,不久,自己弃官回家了。州郡召他担任主簿,没有前去任职。亲自耕种自给自足,得了疾病。江州刺史(官职名)檀道济前去探望他,陶渊明卧床挨饿好几天了。檀道济

    40、说:“贤人处世,朝廷无道就隐居,政治开明就出来做官。如今你生在开明盛世,为什么如此糟践自己呢?”陶渊明回答说:“我怎敢充当贤人,我的志向比不了他们。 ”檀道济送给他 粮食和肉,都被他扔掉了。后来担任镇军、建威参军(官职名) ,陶渊明对亲戚朋友说:“我打算弹琴唱歌过隐居的生活,可以吗?”当政者听说后,调任他为彭泽县令。不带家眷独自上任,送了一个仆人给他的儿子,写信说:“你每天的用度,要自给自足,现在派给你一个佣人,帮助你砍柴打水。他也是别人的儿子,你要善待他。 ”官府的公田都让人种高粱,说:“我常常能喝醉酒就够了。 ”妻子、儿子坚持要求种粮食,于是下令二顷五十亩的天地种高粱,五十亩种粮食。年终,

    41、恰逢州郡派督邮(官职名)到彭泽县,下属请示陶渊明说:“您应该装束整齐穿官服面见他。 ”陶渊明叹气说:“我不能为五斗米(这些俸禄)弯腰(丧失尊严) ,小心谨慎地为乡下的小人做事啊!”当天就解下官印辞去官职,写了一篇归去来赋。朝廷征聘他为著作郎(官职名) ,没有前去任职。江州刺史王弘打算和他结交,却请不动他,陶渊明曾经去庐山,王弘让陶渊明的老朋友庞通之准备酒席,在半路田地间邀请他。陶渊明脚上有病,让一个门生和两个儿子交替抬轿,到了以后,欣然和庞通之一同饮酒,不一会王弘到了,陶渊明也没有起身。起初颜延之(人名)担任刘柳后军功曹(官职名) ,在浔阳和陶渊明有交情,后来到治安郡做官,经过浔阳(地名) ,

    42、常常到陶渊明的住所饮酒。每次去,都要畅饮直到喝醉。王弘打算邀请颜延之赴宴,整天都找不到。颜延之临调走的时候,留下二万钱给陶渊明,陶渊明全部送给酒店,以便来就能喝酒。曾经在九月九日那天在房子边上的菊花丛中闲坐,时间长了,采了一手菊花,忽然赶上王弘送酒来了,随即就喝,喝醉才回去。陶渊明不懂音律,却保存了一张无弦琴,每次喝酒,都弹拨一番寄托心意。来拜访的人不论贵贱,只要有酒,就招待他们。陶渊明如果先喝醉,就告诉客人:“我喝醉了要睡觉,你可以走了。 ”他的天真直率达到这种地步。郡将(官职名)曾经来拜访他,正赶上他酿的酒糟熟了,陶渊明就用头上的葛巾筛酒,筛完,又把头巾扎到头上。陶渊明的妻子翟氏也能安于勤

    43、劳清苦,和陶渊明志趣相投。陶渊明自认为曾祖父是晋14朝的宰相,耻于自己作为后代居在人下,自从宋高祖(南北朝时期的宋,宋高祖刘裕)的基业渐渐兴盛,再也不愿意做官。元嘉(南北朝宋文帝年号)四年将要接受朝廷征聘,恰好去世了,时年六十三岁。世号叫做“靖节先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秋尽杜甫秋尽东行且未回 ,茅斋寄在少城隈。篱边老却陶潜菊,江上徒逢袁绍杯 。雪岭独看西日落,剑门犹阻北人来。不辞万里长为客,怀抱何时得好开。【注】乾元二年杜甫入蜀投奔严武,后严武被召回京,杜甫送行后欲返少城时遇到叛乱,滞留梓州,作此诗。袁绍大宴宾客,宴会上郑玄受到袁绍礼遇。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44、 ) ( )A. 本诗是一首以抒怀为主题的七言律诗,作者感时自叹,感事抒情,诗中多用典故,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格调。B. “秋尽东行且未回”一句交代了时间和作者行踪, “茅斋寄在少城隈”一句中“寄”字写出茅斋无人,自己身在家外的状态。C. 颔联中“陶潜菊”体现了作者渴望隐逸的心境和淡泊洒脱的品格, “袁绍杯”则表明自己被人重视,但却无用武之地。D. 颈联中“雪岭独看西日落”一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在雪岭看西天日落,与首句中“东行且未回”照应,使诗歌内容更加紧密。E. 用语委婉含蓄是此诗的一大特点,全诗没有直接抒怀,而是通过叙写经历和描写景物来抒发情感,手法巧妙,耐人寻味。15. 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45、感情?请简要分析。【答案】14. 15. 【解析】【14 题详解】试题分析:“篱边老却陶潜菊”一句中“陶潜菊”即菊花,篱笆边的“菊花”老去,无人照料,既写出了自己离家在外的真实情景,又抒发了自己隐居心情不复存在的忧伤。 “陶潜菊”之典故有渴望隐逸之心境却无淡泊洒脱之品格。E本诗用语委婉含蓄,尾联则是直接15抒情,表达了常年客居在外,期盼开怀的情感。【15 题详解】试题分析:理解诗歌的情感,要抓住诗中直接抒情的词句和间接抒情的词句,间接抒情主要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用典等表现形式。前四句“未回” 、 “寄” 、 “老却”等词反映出诗人思念家乡之情。借用“袁绍杯”的典故,感叹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

    46、“剑门犹阻北人来”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及亲友的期盼。尾联直抒胸臆,写出作者长期客居在外的痛苦无奈,以及对开怀喜悦心情的期盼。点睛:如何才能快速的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切入:一、从题目。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许多古代诗歌,标题对文中的内容就有很明显的提示总括作用。二、从诗人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它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视。三、从诗句,这是最重要的依据。从全诗的角度理解诗中所写之事,运用的意象,描写的画面,所写的典故,以及直接抒情的词句来考虑。本题中既有直接抒情,又有

    47、用典。16.默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 归去来兮辞中描写拄着拐杖出去走走,随时随地休息的一句“ _ , _。 ”(2) 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_ ,_。 ”(3) 滕王阁序中“ _ ”一句的意思是驾着车在高高的道路上前行。【答案】 (1). 策扶老以流憩 (2). 时矫首而遐观 (3). 朝菌不知晦朔 (4). 蟪蛄不知春秋 (5). 俨骖騑于上路【解析】【详解】这是一道考核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的题目,此类题目一般有理解性默写和根据上下文填空两种类型。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还要注意给出的提示,填准句子。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注意选准句子

    48、,不要写错别字。此题注意“憩” “遐” “蟪蛄”“骖騑”的写法。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突然,一个影子如白驹过隙一般闪过,快捷异常。 从年初业内喊出全年 600 亿票房的目标,到最终以 457 亿差强人意地收官,电影市场沧16海横流,希望与失落、野心与焦虑众声喧哗。 儿子走后,母亲除了倚门倚闾外,每天晚上都在窗前点一盏灯,终夜长明。每晚睡前都收拾孩子的床铺,把被子打开,枕头摆好。 新的课程改革鼓励中小学分层教学,这一举措将改变以往班级学生固定化模式,有利于彻底解决当前有教无类的教育问题。 正常的社会关系对于每个人而言,犹如布帛菽粟一样不可缺少,一个人从上学到就业、

    49、退休,都与社会发生着千丝万缕的关系。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题中白驹过隙:意思是如同白色的马在缝隙前飞驰而过,转眼就不见了,形容时间过得极快。对象错配;沧海横流:大海里的水四处奔流,比喻社会动荡不安。对象错配。倚门倚闾:形容父母盼望子女归来的迫切心情。有教无类:对任何人都给以教育,不分高低贵贱。理解为“分类” 。布帛菽粟:用来泛指生活必需品。故选 B。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发布了我国首台具有体验交互功能的美女机器人“佳佳”,不仅有和常人一般逼真的面庞,还能和真人一般和普通人交流。B. 文件强调,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长期过程,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协调好各方面利益,面临许多重大考验。C. 在网络文学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很多作家喜欢用穿越的方式,打通时光


    注意事项

    本文(内蒙古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testyield361)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