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技能四 地理示意图的判读,类型一 地理原理示意图的判读,【典例1】 (2017全国卷,68)下图示意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的剖面,该流域气候较干,年均降水量仅为210毫米,但湖面年蒸发量可达2 000毫米,湖水浅,盐度饱和,水下已形成较厚盐层。据此完成(1)(3)题。,典题示例,(1)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表明该流域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 ) A.远大于2 000毫米 B.约为2 000毫米 C.约为210毫米 D.远小于210毫米,(2)流域不同部位实际蒸发量差异显著,实际蒸发量最小的是( ) A.坡面 B.洪积扇 C.河谷 D.湖盆 (3)如果该流域大量种植耐旱植物,可能会导致( ) A.湖盆蒸发
2、量增多 B.盐湖面积缩小 C.湖水富营养化加重 D.湖水盐度增大 【我的答案】 (1)_ (2)_ (3)_,解析 第(1)题,本题考查水循环。“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说明该盐湖多年平均入湖水量与出湖水量(蒸发量)相差不大,则该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与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相当;而材料中已知年均降水量仅为210毫米,故C正确。第(2)题,本题考查影响蒸发的因素。图中四处,唯有坡面海拔最高、坡度最大,降水后,绝大部分雨水快速转化为地表径流,流向其他地势较低处,而在坡面存储水量最少,故此处可供蒸发的水量最少,则实际蒸发量最小的是坡面,故A项正确。第(3)题,本题考查植被对水循环的影响。流域大量种植耐旱植物,
3、会使流入湖泊的径流量减少,带入的营养物质也会减少,则C项错误;因入湖水量减少,则必然使盐湖面积缩小,故B项正确,A项错误,因为湖水盐度饱和,故盐度不会增加,D项错误。 答案 (1)C (2)A (3)B,方法总结 地理原理示意图的判读 地理原理示意图是反映地理事物的成因、原理和规律的图形。常见的有地球公转示意图、太阳光照示意图、大气环流示意图、气旋与反气旋形成示意图、季风成因示意图、台风示意图、地震构造示意图、背斜和向斜示意图、城市中工业布局示意图等。解读地理原理示意图的方法如下:,培优演练 素养 地理实践力:地下住宅原理图判读 1.(2018全国卷,911)澳大利亚(图1)某地区降水稀少,自
4、然景观极度荒凉,气温年较差大,夏季最高气温可达50 ,冬季气温较低。早年,该地区的矿工经常在矿井里躲避炎热天气,长此以往便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地下住宅(图2)。据此完成(1)(3)题。,(1)该类地下住宅可能分布于图1所示的( ) A.地附近 B.地附近 C.地附近 D.地附近 (2)该类地下住宅通天井的主要作用是( ) A.收集雨水 B.方便通信 C.增加采光 D.通风换气 (3)推测该类地下住宅( ) 室温不变 冬暖夏凉 类似黄土高原的窑洞 类似草原的蒙古包 A. B. C. D.,解析 第(1)题,结合材料“某地区降水稀少,自然景观极度荒凉,气温年较差大,夏季最高气温可达50 ,冬季气温
5、较低”及澳大利亚的气候类型,可推知该地区为热带沙漠气候,根据澳大利亚的气候分布特点,地为地中海气候,地为热带沙漠气候,地为热带草原气候,地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故该类住宅可能分布于地区。第(2)题,地下住宅的通天井直通地面,可以给地下住宅里的人员提供足够的新鲜空气,保证人员的正常活动,同时可以把地下住宅的废气排到地面。因此通天井的主要作用是通风换气。第(3)题,由图示信息可知,地下住宅的“屋顶”和“墙壁”都是相当厚的土体和岩石,这种“墙壁”传热慢,使得地下住宅能保温也能隔热。地下住宅既不能直接从大气中吸热,也不能直接向大气中散热,只有地下住宅口和通天井直接和外界接触。因此,地下住宅里的气温变
6、化总是滞后于外界的气温变化,而且变化不大。夏季地下住宅的温度比地面上的温度低,冬季地下住宅的温度比地面上的温度高。因此与地面相比,地下住宅冬暖夏凉。黄土高原的窑洞与此类似。 答案 (1)B (2)D (3)B,素养 人地协调观:结合原理示意图分析沙漠治理 2.(2018成都市调研)沙漠治理是干旱区的重要课题。传统工程治沙主要是利用人工设置沙障(如草方格)来阻止沙子移动。近年来,某研究团队发明了一种化学黏合剂,可增强沙粒间的约束力,从而逐步使沙漠土壤化。在治理后的沙地上,西瓜、西红柿等长势喜人。读图,完成(1)(3)题。,(1)草方格沙障可以( ) A.黏合沙粒 B.吸取地下水 C.拦截水分 D
7、.减少下渗 (2)与草方格沙障相比,沙漠土壤化技术的优势是( ) A.技术难度小 B.成土时间短 C.环境污染小 D.资金投入少 (3)与东部地区相比,沙漠改造后种植西瓜的优势是( ) A.土层厚 B.温差大 C.降水多 D.风力大,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草方格可以阻挡近地面的风,降低风速,减少水分蒸发,还能拦截水分,C对。第(2)题,黏合剂能增强沙粒间的约束力,逐步使沙漠土壤化,比自然土壤的形成时间短,B对。第(3)题,沙漠分布在干旱地区,晴天多,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利于西瓜糖分的积累,西瓜品质好,C错、B对;沙漠土层薄,且有机质含量少,A错;风力大会增大水分蒸发量,不利于西瓜生长,
8、D错。 答案 (1)C (2)B (3)B,类型二 地理过程示意图的判读,【典例2】 下图为“上海港口迁移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典题示例,(1)港口区位迁移形成的拓建模式是( ) A.门户港支流港深海港干流港 B.深海港门户港干流港支流港 C.干流港门户港支流港深海港 D.支流港干流港门户港深海港 (2)洋山港建设对上海发展最重要的意义是( ) A.促进城市内部功能的变迁 B.加速临港工业的快速发展 C.提升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 D.推动产业的全面转型升级 【我的答案】 (1)_ (2)_,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由1到6按照时间顺序推移,从最开始位于黄浦江与支流苏州河的交
9、汇处,到最后洋山港的深水港,港口区位迁移形成的拓建模式为支流港干流港门户港深海港,选D。第(2)题,洋山港位于东海,是深水港,洋山港的建设可增加上海港口运输能力,提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故选C。 答案 (1)D (2)C,方法总结 地理过程示意图的判读 地理过程示意图是反映地理事物的时间、空间变化过程及规律的图形。常见的有我国东部雨带推移示意图、水循环示意图、河流径流变化示意图、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城市化过程示意图、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图等。解读该类示意图的一般步骤是:,1.瞄准图示主题:图名可以直接显示图示主题,如2016年全国卷37题,下图示意1976年、1987年和2000年该地区大熊
10、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2.着眼时空分布:过程示意图反映地理事物的时间、空间变化过程,一定要着眼于图中的时空信息。 3.抓住构图要素:根据图中箭头指向、数据或曲线变化、空间变化、阶段划分等要素,描绘变化特点。 4.分析变化规律(1)构建变化过程:依据图示信息,建立完整的变化过程或规律。(2)判断主导因素:依据变化过程,推断影响地理事物变化的主要因素。(3)推断变化趋势:联系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推断地理事物的时空变化趋势。,培优演练 素养 综合思维:过程图示分析 1.(2018全国卷,13)1994年,我国M公司(服装企业)在浙江温州成立,发展过程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1)(3)题。,(1)1996
11、年,M公司关闭自有生产厂,主 要是为了( ) A.提高附加值 B.降低人工成本 C.缩小规模 D.加强合作,(2)M公司依次将研发中心和总部迁入上海,主要是因为上海( ) A.基础设施好 B.交通便利 C.销售市场大 D.信息通达 (3)从发展过程看,M公司一直致力于( ) A.打造自主品牌 B.扩大生产规模 C.产品款式多样 D.增强国际影响,解析 第(1)题,根据图可知,1994年M公司在浙江温州设厂,此时是自己加工服装。1995年有多家生产厂加盟并开设第一家专卖店,据此可判断M公司是自己设计服装。1996年该公司关闭了自有生产厂,能够集中精力进行服装设计,提高产品附加值,A选项正确;关闭
12、自有生产厂是为了调整企业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并不是为了降低人工成本,B选项错误;关闭自有生产厂并不是为了缩小企业规模,C选项错误;加强合作并不是关闭自有生产厂的目的,D选项错误。第(2)题,研发中心和总部需要获取市场信息和大量的高端人才,对比上海和温州可以发现,上海经济发达,高端人才多,而且信息通达,更方便掌握市场信息,D选项正确;上海的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比温州好,但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不是总部和研发中心布局考虑的首要因素,A、B选项错误;M公司的销售网络覆盖全国,故上海的销售市场规模对总部和研发中心的迁入影,响较小,C选项错误。第(3)题,从M公司的发展历程来看,公司在1994年成立后两年内
13、开设专卖店、关闭自有生产厂,随后将总部和研发中心搬迁到人才多、信息通达的上海市,可得出M公司一直致力于打造自主品牌,A选项正确;M公司1996年关闭了自有生产厂,并没有扩大生产规模,B选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关于产品款式多少的信息,C选项错误;根据图可知,M公司2008年销售网络覆盖全国可知其市场集中在国内,D选项错误。 答案 (1)A (2)D (3)A,素养 区域认知: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判读 2.(2018石家庄一模)据报道,位于爱尔兰西北部海岸的一块巨型海蚀柱(见下左图)自1991年以来无人登顶,2016年9月一位名叫伊恩米勒的探险家成功完成这项惊险之举,成为历史上第二位成功登
14、顶的人。下右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甲、乙、丙、丁为沉积物、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读图完成(1)(2)题。,(1)从地壳物质循环角度看,形成巨型海蚀柱的岩石最有可能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这块海蚀柱在很久以前是当地大陆的一部分,直到大约14世纪的时候才分离出去。该景观形成的这一地质过程对应右图中的( ) A. B. C. D.,解析 第(1)题,根据左图中海蚀柱具有层理构造可判断其岩石类型为沉积岩。根据岩浆只能形成岩浆岩可确定右图中丙为岩浆岩,再根据三大类岩石在外力作用下都可以形成沉积物判断乙为沉积物,甲为沉积物固结形成的沉积岩,丁为变质岩。选A。第(2)题,该景观主
15、要是沉积岩在风化、侵蚀(尤其是海浪的侵蚀)等外力作用下形成的。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右图中为岩浆的冷却凝固作用形成岩浆岩,为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为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其中为岩浆岩受外力作用过程,为沉积岩受外力作用过程。选C。 答案 (1)A (2)C,类型三 地理事物分布模式示意图的判读 典题示例 【典例3】 下面两图分别为太平洋不同海域沿岸洋流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关于图示洋流的判断,正确的是( ) A.甲洋流增温增湿 B.乙洋流是暖流 C.丙洋流增温增湿 D.丁洋流是暖流 (2)关于两处附近地区地理环境的描述, 正确的是( ) A.处沿岸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B.处沿岸是
16、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处的渔场是北海道渔场 D.处的渔场是北海渔场 【我的答案】 (1)_ (2)_,解析 第(1)题,根据对两图的分析,甲、丙、丁是寒流,具有降温减湿作用,乙是暖流,具有增温增湿作用。选B。第(2)题,处位于亚欧大陆东岸,不可能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分布在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处位于赤道附近的大陆西岸,不可能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处位于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处,有著名的北海道渔场;处没有形成大渔场。选C。 答案 (1)B (2)C,方法总结 该类图是利用某种模式反映地理事物与空间位置之间的必然联系(空间分布规律)、地理事物发展变化(演变规律)、地理事物之间
17、本质的联系(空间联系规律)等。运用模式示意图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某一地理事物和地理原理的分布规律。常见的地理事物分布模式示意图有世界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气压带和风带分布模式图、世界洋流分布模式图、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模式图、人类社会与环境相互关系模式图等。,如:气候类型成因模式图(以北半球为例),地理事物分布模式图的判读技巧 (1)确定图示主题:图名可以直接显示图中分布的主题地理事物,如上图显示的是北半球气候类型分布状况。 (2)判断分布状况:可概括地理事物分布的整体状况,确定某处地理事物分布的特点。 (3)归纳分布规律:整体上分析地理事物分布的一般规律及特点,进行知识的迁移
18、延伸分析。 (4)判断影响因素:依据具体的分布状况,推断影响地理事物分布的主要因素。,培优演练 素养 区域认知:自然带分布模式图的判读 1.(2018四川成都模拟)下图为某大陆自然带分布模式图。读图完成(1)(3)题。,(1)该大陆可能是( ) A.非洲大陆 B.亚欧大陆 C.南美大陆 D.澳大利亚大陆 (2)下列关于自然带所属气候类型的形成因素,不正确 的是( ) A.东南信风 B.地形 C.赤道低气压带 D.洋流 (3)图中两自然带内的河流相比,差异最明显的是( ) A.径流量 B.汛期出现时间 C.含沙量 D.主要补给类型,解析 第(1)题,根据图中大陆只有5种自然带,可排除亚欧大陆;结
19、合大陆东岸只有两种自然带,可排除非洲大陆和南美大陆;根据自然带呈半环状分布的特点,可判定该大陆为澳大利亚大陆。第(2)题,为热带雨林带,其所属气候类型为热带雨林气候,它是由东南信风受地形的阻挡抬升作用以及东澳大利亚暖流的增温增湿作用形成的。第(3)题,位于澳大利亚大陆东南部,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河流汛期在夏季;位于澳大利亚大陆西南部,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气候类型为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河流汛期在冬季。 答案 (1)D (2)C (3)B,素养 综合思维:工业集聚中的扩散模式图判读 2.(2018广州市模拟)下图示
20、意工业集聚中的扩散。读图回答(1)(2)题。,(1)下列有关工业集聚和工业分散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有投入和产出关系的工业应该集聚,没有投入和产出关系的工业不会集聚 B.工业集聚势必形成工业地域 C.工业集聚可以降低成本,获得规模效益 D.工业集聚最终会形成工业分散,工业分散最终也会导致工业集聚,(2)若图中细箭头表示的是鲁尔区内部的工业空间扩散,则其主要原因有可能是( ) A.政府的行政规划 B.工业企业之间的联系不紧密 C.集聚核心区的饱和导致企业压力增大,成本增加 D.集聚区外围和周边地区比集聚核心区条件更优越,解析 第(1)题,没有投入和产出关系的工业也可能由于规划建设的需要而集
21、聚在一起,故A选项错误;工业集聚不一定能形成工业地域,故B选项错误;工业集聚和工业分散并不互为最终的结果。故D选项错误。第(2)题,在集聚核心区,工业的饱和使得企业压力增大,成本增加,从而向外部空间分散。 答案 (1)C (2)C,类型四 地理景观示意图的判读 典题示例 【典例4】 (2018山东、湖北部分重点中学联考)一驴友在滇西北某地考察日记中写道“继续向上,脚下不再是如茵的低草,放眼望去:山坡上碎石遍布,这便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地流石滩。在这荒凉的“石海”中,竟有鲜艳的高山花卉“塔黄”(颜色鲜艳、叶片贴于地面)在石缝间悄然绽放”。下图为驴友拍摄的流石滩照片。据此完成(1)(3)题。,(1)流
22、石滩的位置出现在( ) A.积雪冰川带 B.高寒荒漠带 C.高山草甸带 D.山地灌丛带 (2)流石滩的“遍地碎石”可能来自( ) A.风力搬运形成的沉积物 B.冰川融水形成的泥石堆积物 C.岩石风化形成的堆积物 D.流水搬运的砂石在山前堆积 (3)根据高山花卉“塔黄”的形态特征,可以推断流石滩( ) A.暖季短促,雨水丰沛 B.干旱缺水,沙漠广布 C.低温大风,日照强烈 D.降水丰富,生物量大 【我的答案】 (1)_ (2)_ (3)_,解析 第(1)题,根据图中“高山冰川”和材料中“如茵的低草”,结合材料中对流石滩特征的描述,可判断流石滩位于高山冰雪带和高山草甸带之间,属于高寒荒漠带;流石滩
23、中见不到草甸与灌丛,冰川分布的海拔在流石滩之上。选B。第(2)题,流石滩的遍地碎石是在高寒环境下,剧烈的昼夜温差和反复冻融的风化作用,使大量岩石不断崩解破碎形成的堆积物,C正确;风力和流水搬运堆积具有分选性,形成的碎石不会大小不一地杂乱堆积在一起,故A、D错误;冰川融水形成的泥石会堆积在山谷处,而不是整个山坡都有分布,故B错误。选C。第(3)题,高山花卉植株低矮、匍匐在地表,反映了“地势高、气温低,昼夜温差大”和“多大风”的环境特点。白天光照强烈,光合作用强,所以花色鲜艳,C正确;滇西北高山地区为夏季风背风坡,年降水量较小,同时因为海拔高,气温低,生物生存条件差,故A、D错误;该地气温低,蒸发
24、弱,气候不干旱,也无沙漠分布,B错误。选C。 答案 (1)B (2)C (3)C,【典例5】 读我图某地景观图,完成(1)(3)题。,(1)该地的水汽来源及干湿状况分别是( ) A.大西洋、干旱地区 B.太平洋、半湿润地区 C.大西洋、半干旱地区 D.太平洋、半干旱地区 (2)上面右图中的住所外面用绳索缠绕,主要是防止( ) A.风沙危害 B.野兽袭击 C.洪水毁坏 D.人为破坏 (3)该地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土壤污染 B.水土流失 C.土地荒漠化 D.湿地萎缩 【我的答案】 (1)_ (2)_ (3)_,解析 第(1)题,读图可推知该地为内蒙古大草原,而且牧草长势良好,说明此草原
25、位于内蒙古高原东部,受东南季风的影响,从太平洋吹来的水汽较多,降水也相对较多(200400 mm),属于半干旱地区;来自大西洋的水汽难以到达内蒙古高原东部。选D。第(2)题,内蒙古高原地势较高,地形平坦开阔,离冬季风源地近,风力强劲,其西部又分布有大片的沙漠,沙尘天气多发,用绳索缠绕蒙古包起到加固、稳定的作用;用绳索缠绕不会防止野兽袭击和人为破坏,B、D错误;该地年平均降水量小,发生洪水的概率小,C错误。选A。第(3)题,由于在草原上过度放牧,乱挖野菜、药材等不合理的行为,该地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等环境问题严重,C对;该地工业不发达,排放的废水、废渣少,土壤污染少,A错误;该地地形平坦,降水少
26、,水土流失少,B错误;内蒙古高原湿地本来就少,湿地萎缩不是该地的主要环境问题,D错误。选C。 答案 (1)D (2)A (3)C,方法总结 地理景观图主要是指各种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景物的照片、幻灯片和卫星影像图片等。一般可以分为自然景观图和人文景观图。 1.自然景观图常见的有地质地貌景观图(名山、断层、典型地质现象等)、天气气候景观图、自然灾害景观图(火山喷发、地震示意图或照片等)、生物群落景观图(动植物图片和自然带景观)等。如2017全国卷卷13题常绿灌木景观图。,2.人文景观图常见的有聚落景观图(城市、村落)、农田和农业景观图(耕地、林地和水稻种植等)、工厂和工业景观图(采矿、生产车间等)
27、、交通景观、人种外貌景观图(不同人种的图片)、民族风情景观图(民族特色图片)、建筑景观图(标志性建筑)、名胜古迹景观图等。如:2017全国卷“明清时期古村落”。,3.地理景观图的判读方法(1)判读的一般步骤根据景观图的图名,确定景观图所表示的主题属于何种地理要素或简要说明哪种地理现象。景观图的清晰程度直接影响判读效果。从景观图中找出标志性景观(如典型的植被、地形特征、标志性建筑等),进行空间定位。细心观察景观图中各地理要素的特征和相互关系,即图中信息的地理意义,对景观图所在区域形成整体的认识,把握区域地理特征。,根据景观图中的信息,提取与设问相关的部分,并联系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和回答。 关注特殊
28、提示:有些景观图中有特别的文字提示或箭头指示,这是判读的细节,应特别关注其所体现的含义,理清其与材料间的关系。 (2)根据类别进行解读 对于自然景观图,首先要进行空间定位,其次分析景观指示的自然环境特征,然后分析自然景观形成的原因,归纳规律,并探讨人类的利用与改造、协调发展问题。 对于人文景观图,首先是进行空间定位,然后分析图中事物所处的自然环境特征,最后分析其功能及随时代的变化。,培优演练 素养 区域认知:自然景观图的判读 1.(2018河北衡水中学模拟)我国某地的树冠走廊,架设在树干的上半部分,垂直高度近40米。读图完成(1)(2)题。,(1)世界上该植被类型的最大集中分布区是( ) A.
29、北美地区 B.西欧地区 C.南美洲 D.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 (2)图示植被类型在我国的分布区( ) A.全年高温多雨 B.降水量大,集中在6月 C.气温日较差小 D.盛产天然橡胶、水稻,解析 第(1)题,由图中茂密的森林和材料中植被高40米以上的信息,可知该地植被为热带雨林,其最大分布区为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地区,C正确。第(2)题,图示植被类型在我国主要分布在热带季风气候区。热带季风气候区纬度低,热量丰富;一年分为旱雨两季,雨季为5月至10月,旱季为11月至次年4月,A、B错误;纬度较低,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则较大,C错误;盛产热带经济作物天然橡胶,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D正确。 答案 (1)
30、C (2)D,素养 区域认知:人文景观图的判读 2.(2018江苏地理,1516)“地坑院”是黄土高原上的特色民居。2017年2月,航拍中国以空中视角立体化展示了这个“地平线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的全貌。图1为“某地坑院村落景观图”,图2为“某黄土塬地形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图2中,适合建造地坑院村落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作为“民居史上活化石”的地坑院,今后应( ) A.有选择地作为旅游资源开发 B.对各处地坑院完整保护 C.对废弃的地坑院大力修复 D.加速地坑院的推广建造,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甲、乙、丙三地位于等高线密集区或密集区边缘,地势起伏较大。丁地等高线稀疏,地形平坦,适合建造地坑院村落。第(2)题,作为“民居史上活化石”的地坑院,代表了一定时期的建筑文化,可以有选择地作为旅游资源开发;应该对具有历史意义且有一定规模的地坑院加以保护,并非对各处地坑院都要完整保护,也没必要对废弃的地坑院大力修复;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不宜加速地坑院的推广建造。 答案 (1)D (2)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