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地主阶级向西方的学习:“师夷长技”的主张 1“开眼看世界”地主阶级抵抗派 (1)原因 主要原因:鸦片战争后,清王朝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和民族危机。,直接原因:鸦片战争的战败,西方坚船利炮的刺激。 主观原因:地主阶级的有识之士,向西方学习,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2)代表人物 林则徐:编译四洲志各国律例等资料,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魏源:编撰出海国图志,阐述了“_ _”的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3)核心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4)作用: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_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地主阶级洋务派 (1)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
2、,中国面临着_的形势。 清政府内部分裂,出现了洋务派。 (2)代表:中央以_,地方以曾国藩、_、左宗棠等为代表。,思想解放,内忧外患,奕,李鸿章,(3)主张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师夷长技以自强”。 (4)实践: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筹划建设近代海军。 (5)评价:迈出了中国_历程的第一步,但未能使中国走向富强;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近代化,二、维新变法思想 1早期维新思想 (1)背景:洋务运动的开展和中国_的产生。 (2)代表:王韬、郑观应等。 (3)主要主张 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
3、国进行商战。 文化上,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资本主义,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4)局限:因为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它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实践。 2康梁维新思想 (1)背景 政治上,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民族危机严重。 经济上,中国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思想上,早期维新思想;西学在中国的传播。,(2)代表,孔子改制考,(3)实践:戊戌变法。 (4)影响: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起了 _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思想启蒙,特别提醒 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实质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其实质是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
4、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强化封建制度,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2正确认识“中体西用”思想 (1)积极性:“中体西用”的思想继承了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并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使之更趋系统化、纲领化。 (2)局限性:把西学的“用”嫁接到中学的“体”上严重削弱了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3维新派与洋务派的比较 二者虽然都主张向西方学习,但主张明显不同。前者维护封建制度和思想文化,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后者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实行君主立宪制,改革教育制度,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二者的根本分歧在于“向西方学什么”。根源在于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4康梁维新思想与早期维新思想的关系 (1)联系
5、:康梁维新思想是对早期维新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都是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都是爱国和进步的。 (2)区别:早期维新思想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和付诸行动,而康梁维新思想不仅提供了具体的改革方案,使变法思想形成较完整的理论,且与挽救民族危亡结合,发展为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5西学东渐可归纳为“一、二、三、三”,【通史链接】 19世纪末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要语必背 1林则徐、魏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先驱,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 2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把“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3早期维新派认识到
6、向西方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器物层次”,必须上升到经济、文化思想和政治制度领域,才能挽救民族危亡。但是,早期维新思想没有上升为系统完整的理论,更没有付诸实际行动。 4维新派提出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等主张,反映出中国人对西方认识进一步加深,由学习技术层面过渡到制度和经济层面。,5维新变法思想否定君主专制,强调变法图存,促进人民觉醒,形成中国近代的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要点一 “中体西用”思想 史料探究史料一 上海格致书院课士题表,史料二 今欲强中国,存中学,则不得不讲西学。然不先以中学固其根柢,端其识趣,则强者为乱首,弱者为人奴,其祸更烈于不通西学者矣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
7、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 张之洞劝学篇,【探究】 (1)史料一中哪句表述典型地反映了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该表述内容的传统性体现在哪里? (2)依据史料二指出,张之洞对“中学”与“西学”是如何看待的?目的是什么? 【信息解读】 史料一中课士的类别有自然科学类,体现了学习西方自然科学方面的近代化特点。史料二表明张之洞主张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而不在根本上变革封建制度。,【提示】 (1)表述:或谓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广益。体现:坚持纲常政教。 (2)看法:中学为立国之本,西学为应对现实变化的权宜手段。目的:实现国家富强。从政治角度看,指维护封建制度;从文化
8、的角度看,指固守传统文化。,归纳拓展 1“中体西用”思想的特点 (1)“中体西用”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立国之本,西方的近代文化是巩固根本的切实手段。 (2)“中体西用”是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强化封建制度、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2多种史学范式评价洋务派“中体西用”的主张 (1)从文明史范式看,“中体西用”的思想反映了封建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冲突,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对西方文明既欣赏又抗拒的矛盾心理,但它毕竟承认了中学之不足,西学之所长,客观上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变。 (2)从现代化史范式看,它冲击了“重农抑商”的陈腐观念,对中国的工业现代化
9、、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教育和外交现代化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3)从整体史范式看,它反映了新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对相对落后国家和地区旧制度、旧思想的冲击,是西方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内扩展的具体表现。 (4)从阶级斗争史(革命史)范式看,洋务派的“中体西用”主张是出于地主阶级的本能,最终目的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要点二 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及成因 史料探究史料一 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
10、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史料二 为了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康有为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不得不始终小心翼翼地从“奉天承运”“圣人之作”的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尽管康有为之变法理论似乎处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无敢逾越古典圣贤所订准绳,但言行举止中却不时透露出叛逆色彩。 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史料三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探究】 (1)史料一中康有为在请定立宪开国会折中提出了哪些政治设想? (2)据史
11、料二,康有为在奏章中往往采用在“中体”中偷运西学的“移花接木”方法,给皇帝讲“必当变法”的道理,这反映了维新思想突出特点是什么? (3)据史料三,康有为借用孔子改制的原因是什么?,【信息解读】 史料一体现了康有为主张向西方学习,变革中国的政治制度。处划线信息表明康有为推崇的政体是三权分立式的君主立宪制。史料二体现了康有为思想既宣扬维新变法,仿西方改制,又没有摆脱封建思想束缚的特点。史料的开头和结尾一般是统领性或总结性的语句,往往是史料的核心,本段史料的解读可用此法。处划线信息表明康有为思想的特点是借助封建传统文化,宣传维新变法理论。史料三“既不惊人,自可避祸”反映了当时封建顽固势力强大,借助“
12、先王”是为了减少改革的阻力。,【提示】 (1)开国会,制定宪法,实行三权分立、君主立宪。 (2)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同儒家思想相结合。 (3)减少变法的阻力。,真题典例(2015全国卷T40)(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
13、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材料二 19世纪末,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二书,认为汉代以来儒者奉为经典的周礼左传等书,是汉代学者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影响恶劣,导致“中国之民,遂二千年被(遭受)暴主夷狄之酷政”。他主张回归孔子所编定的诗经礼记等原典,理解真正的儒学精神。在他看来,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春秋便是孔子为“改制”而创作的。他甚至用西学来解释春秋,认为春秋公羊传中的“三世”说为:“始于据乱(世),立君主;中于升平(世),为立宪,君民共主;终至太平(世),为民主。” 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
14、通之处。 (2)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孔子与儒学? 【解析】 第(1)问,从理论来源看,他们都主张回归孔子孟子所编定原典,从中探寻儒学的精神实质,都认为后人的附会、杜撰之说导致儒学传统的断绝;从目的看,他们的认识都是为现实服务,韩愈是为了复兴儒学,康有为是为变法制造理论依据。第(2)问,对待孔子与儒学的态度,应该历史的、辩证的看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答案】 (1)回归原典、回归孔孟,否定后人的附会、杜撰之说,主张探寻儒学的精神实质,借助儒学为现实服务。 (2)应历史地看待孔子与儒学,不应盲目地肯定或否定;将真实的孔子与神圣化的孔子区别开来;借鉴其精华,摒弃其糟粕。,归纳拓展 康梁维新
15、思想的特点及成因 1特点 (1)中西融合: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如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都是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 (2)由理论到实践: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活动,最终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发生。,(3)救亡图存:体现中国社会面临崩溃和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成因 (1)客观原因:当时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薄弱,资产阶级力量十分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在这种背景下如果硬性地宣传资产阶级主张,否定封建伦理道德,阻力很大,而且必然会失败。 (2)主观原因:康有为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代表,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密切联系,其思想认识是有局限性的,幻想
16、“中西结合”。,1(2017天津高考T4)18211850年,清代史籍著述出现重大变化:由校勘古籍转向研究本朝掌故,寻求经世之道;随着边患加剧,着意边疆地理研究;伴随西方殖民者东来,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译介西方书刊。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人们( ) A关注社会现实及世界形势 B改变了传统治史方法 C转向对本朝边疆史地研究 D挣脱了文字狱的枷锁,【解析】 从材料“由校勘古籍转向研究本朝掌故,寻求经世之道;随着边患加剧,着意边疆地理研究”,可知清代史籍著述开始注重研究本朝历史,针对社会危机,研究社会现实问题,从材料“伴随西方殖民者东来,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译介西方书刊”,可知清代史籍也开始关注世界了,故A
17、项正确。 【答案】 A,2(2017海南高考T9)清末举行的一次科举特科考试,论题为“大戴礼(即汉代戴德所编辑整理的礼记)保,保其身体;傅,傅其德义;师,导之教训与近世各国学校体育、德育、智育同义论”,要求论证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同义。这反映了( ) A近代教育体制已经确立 B中体西用治国理念的推行 C朝廷借科举倡导回归国学 D西方教育思想成为主流,【解析】 材料“论证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同义”,旨在坚持中国传统教育为本,同时借鉴利用西方教育,反映出中体西用治国理念的推行,故B项正确。 【答案】 B,3(2016全国卷T28)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
18、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 ) 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 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解析】 梁启超是维新派,“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不是梁启超的主张,A不正确;白话文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时候推行的,主要是胡适、陈独秀、鲁迅等推动的,并不是梁启超,B不符合史实;改良思想的开端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代表是早期的维新派王韬和郑观应,不是在甲午战后,也不是梁启超,所以D错误;甲午战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梁启超的“诗界革命”正是救亡图存的需要,所以C正确。 【答案】 C,4(2016全国卷T29)19
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 ) 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 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 C反对向西方学习 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解析】 解答关键是张之洞的阶级属性。1898年维新变法失败,1903年不会出现抵制维新思想和传播,时间不符合,排除A;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只是表象,并不是根本目的,B不符合题意;张之洞属于洋务派,主张在不改变中国政治制度和伦理道德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的技术,并不反对学习西方,排除C;张之洞是地主阶级代表,禁止使用外来新词,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故D正确。
20、 【答案】 D,5(2015全国卷T29)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 A揭露历史真相 B引介西方理论 C倡导变法维新 D颠覆孔孟学说,【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康有为写作新学伪经考的目的。新学伪经考倡导变法维新,对于统治阶级是致命打击,因此才会遭到清政府禁毁,故A项错误,C项正确;康有为把西方民主思想与儒家经史相融合,托古改制,利用孔子学说宣传变法,主要是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故B、D两项错误。 【答案】 C,6(2014全国卷T29)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
21、士之制。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 ) 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 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 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当时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志士提出了废除八股取士的主张,但这一主张遭到了近万名举人的强烈反对,说明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故选B项。A项只是表面现象,不是本质问题;C项表述有误,事实上知识分子才是政治运动中最活跃的群体;D项表述有误。 【答案】 B,7(2017全国卷T29)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
22、计1 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 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 C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 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解析】 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省留日学生人数较多,而这些地区正是近代被迫开放较早、旧的政治思想等因素冲击比较早的;其他内地省份通商口岸、新式企业等较少,旧的观念影响较大,所以留日学生也少,故A正确;此时革命运动主要集中在两广地区,到武昌起义时,中心才转移到长江流域,留日学生的多寡与革命运动的涨落未形成对应关系,故B错误
23、;甲午战后清政府鼓励国人到日本留学,留学政策没有发生变化,故C错误;长江流域是英国的势力范围,日本在华的势力范围在福建,但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其他省份留学生也多,故D错误。 【答案】 A,8(2017全国卷T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中国接触的西洋“除了强大的武力,尚有别具一格的政治组织、经济力量、高度文化,一旦彼此短兵相接,中国的藩篱为之突破,立国基础为之震撼”。面对这“旷古未有的变局”,中国“应付的困难就从此开始了,但前途放大光明、得大幸福的希望亦即寄托在这个大变化上”。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等,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解析】 围绕着“旷古未有的变局”这一关键词,可知本题是要考查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材料呈现从“近代中国接触的西洋”到“应付的困难就从此开始了”体现了中国近代化的全过程,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个角度选取自己熟悉的史实来全面论述,注意标题要围绕“中国近代化”来拟定,论述的史实要典型有利于突出主题,例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以及新文化运动等史实,注意史论结合,最后还应当有小结和回扣。 【答案】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