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1.3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教案(新版)华东师大版.doc

    • 资源ID:1141429       资源大小:132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1.3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教案(新版)华东师大版.doc

    1、15.1.3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能在基本的图形中找出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二)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由已知知识,发展推广到新知识的过程;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并进行探索归纳过程;体会分类分步、化归等思维方法;(三)情感与发展目标:从实际情景引入新课,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两直线相交到两直线被第三条所截的变化过程,感受数学的发展与变化关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等能力。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从对顶角发展到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牢固理解概念;教学难点:在具体图形中运用概念辨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

    2、内角。三、教学方法与手段:对比探索、合作归纳、动手实践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主题引入语:风筝起源于中国,是一门古老的艺术。相传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墨翟“费时三年,斫木为鸢,飞升天空 ”。汉朝时期,蔡伦发明造纸术,开始以纸为材料制作;唐朝时期,有人加入了琴弦,风一吹,就发出像古筝那样的声音,始叫“风筝”!随着马可.波罗自中国返回欧洲后,风筝传到世界各地,据说莱特兄弟发明飞机就是源于对风筝的着迷。学生朗读:“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 , 发展是人类唯一的选择!”观察风筝的骨架结构,共同发现单线风筝的骨架是我们熟悉的“两条直线相交” (学生可能会认为是两条直线互相垂直,这是正确的,可以引导到一

    3、般的相交情况)2展示双线风筝,它的骨架可以抽象成两条直线与中间的一条连接线。 (横着的两条线可以认为是平行的,本身同位角、同旁内角、内错角就是为平行线的判定服务,抽象的时候可以推广到一般情况)抽象出几何图形:“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需要强调:第三条直线是联系前两条直线的纽带,起着桥梁作用,为后面抓住截线识别角与角的位置关系打下基础。(设计说明:由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风筝引入,介绍数学文化,调动学生的情绪,提高学习兴趣。同时从复习两条直线相交的过程,自然的过度到两条直线被第三条所截,印证数学是发展变化着的。 )二、归纳同位角、同旁内角、内错角的概念(一)明确研究对象(从两条线到三条线的延伸,

    4、从四个角到八个角的发展)在第一幅图得到的“两条直线相交”几何图形中,我们得到除平角外的四个角,有对顶角、邻补角是描述角与角的位置关系。从下面几个方面思考第二幅图:(1) 根据已有知识,你能找到对顶角吗?(2) 能看成第一幅图的一种发展变化吗?(3) 除了对顶角,角与角还有哪些位置关系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设计说明:复习对顶角是以类比的方式提出这节课的研究核心知识:角与角的位置关系;知识之间的联系:从对顶角延伸到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找的过程中:第一、把复杂问题转化为已知简单图形,化归的思维方法;第二、渗透分类的方法,为分类研究角与角的位置关系设下伏笔。 )3(二)共同探索同位角

    5、的概念问题探究:1 与5 具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接上面的方法,先观察上面的 4 个角,他们是两条直线被第三条所截形成的,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逐步思考它们的位置关系:(1) 它们在被截直线 A.b 的位置?(2) 它们在截线 c 的位置?学生表述得到的位置关系,可能会得出右侧、上方等说法,利用教具规范说法,得到关键词:同侧、同旁,再给出概念:我们把在被截直线同侧、截线同旁的一对角,叫做:同位角。并完整叙述:1 与5 是直线 A.b 被直线 c 所截得到的一对同位角。 (在图中把1 与5 分离出来)(3)还能发现其他同位角吗?(依次把同学得到的另外 3 对同位角分离出来)(4)分离出来的 4 对同位

    6、角,从形状上观察,发现了什么?(字母 F 型)(设计说明:这里依然采用分类分步的方法,从简单开始探索。由于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名称已经固定,所以探索的重点在发现位置关系和用准确词语概括这种位置关系,按照观察描述归纳再现的流程,认识同位角。 )(三)小组合作探索同旁内角、内错角的位置特征问题探索:类比上面的探索过程,小组合作完成1 与6 、1 与7 的位置关系(见附表 1) ,班级交流规范说法后,再统一给出名称。(设计说明:在认识了同位角的概念后,自主探索同旁内角、内错角是一种发展的眼光认识事物的过程。1.探索的意义在于描述和理解位置关系,并把同种位置关系的角归为一类;2.名称统一给出,给

    7、学生以规范,对2 与5 加以排除即可。 )三、巩固概念、深化概念(一)用概念寻找生活中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发现)给出 3 个简单的实际图形,学生完成:(1) 图中可以看成是哪两条直线被哪条直线所截?(2) 哪些角成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设计说明:1.用实际图形呼应开头,体现数学是源于生活;2.简单图形中也要强调截线与被截直线为后面图形变换做准备;3.变式练习,通过一组摆放不同的图形加深对概念的认识。 )4(二)用概念识别两个角是不是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辨析)展示如右图两个图形,思考:(1)1 与2 是不是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2)如果是,找出是哪两条直线被哪条直线所截

    8、形成的。(3) 旋转到什么位置能构成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呢?归纳总结:两个角一边共线(截线) ,再次体会 F、 U、 Z 型。(设计说明:通过辨析错误图形,到改造成正确图形,深化概念的本质认识。课中小结:图形的产生是两条直线被第三条所截;图形的形状类似于字母 F、 Z、 U;两个角的一条边共线截线!)(三)合作学习(创造)在同一平面内,两只手的拇指和食指能构成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吗?同桌合作,一人拼图,一人描述(指出截线、被截直线,哪两个角成什么关系的角) 。(设计说明:让学生感受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是我们身边处处可见的;同桌配合可以提高合作能力;进一步让学生完整的叙述,继续强调截

    9、线和被截直线达到巩固和深化概念的目的)三、应用概念、发展图形5如图,1是直线 A.b相交所成的一个角,用量角器量出1的度数,画一条直线 c,使直线 c与直线 b相交所成的角中有一个与1为一对同位角,并且自行找出一对内错角和同旁内角.四、课堂小结学生谈一谈这节课的收获,根据学生反映可以从下面三维目标上小结:我们主要学了哪些知识?我们体会到了哪些思维方法?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五、作业布置 必做题:习题 5.1 第 2 题 选做题 1. 习题 5.1 第 3 题2 利用木条为骨架制作一个风筝,在结构图中找一找今天所学的同位角、同旁内角、内错角。祝你成功!(设计说明:分层布置作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适合自身的发展,选做题 2 首尾呼应,从实际中得到数学知识,再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


    注意事项

    本文(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1.3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教案(新版)华东师大版.doc)为本站会员(fatcommittee260)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