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专题 中国地理【知识构建】【知识精析】一、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地理特征我国主要地形区都是相对独立的地形单元,在不同的自然地理特征影响下,往往形成不同的人文地理特征,可利用图表对其对比分析如下:(1)四大高原2高原 自然地理特征 人文地理特征青藏高原(A)世界最高;平均海拔 4 000 米以上;多高大山脉;雪山连绵,冰川广布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主要分布于雅鲁藏布江谷地和湟水谷地;人口稀少内蒙古高原(B)海拔一般在 1 000 米左右;地面坦荡;自东向西由草原、荒漠草原到荒漠草原畜牧业;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河西走廊的灌溉农业著名黄土高原(C)世界最广的黄土分布区;水土流失严重、千沟万壑、支离破碎以谷
2、子为主的旱作农业;以煤炭为主的能源开发云贵高原(D)地势西高东低,平均海拔从 2 000 米降到 1 000 米;地面崎岖,石灰岩广布;喀斯特地貌发育“坝子”为农业区,交通落后制约经济发展;旅游资源丰富;少数民族分布广(2)四大盆地盆地 自然地理特征 人文地理特征塔里木盆地(E)我国面积最大的盆地,内部有我国面积最大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也是世界最大的流动沙漠。内部平坦,多沙漠和戈壁绿洲农业,种植棉花和葡萄等;人口和城市沿盆地边缘呈环状分布;油气资源丰富准噶尔盆地(F)内部平坦,多沙漠和戈壁绿洲农业,种植春小麦、甜菜;人口和城市沿盆地边缘呈环状分布;油气资源丰富柴达木盆地(G)平均海拔 3 000
3、 米左右,内陆高原盆地;多戈壁、沙漠;东部多沼泽、盐湖矿产资源开发,青藏铁路沿线将要崛起的经济区四川盆地(H)低山丘陵起伏,海拔在 500 米左右;只有成都平原较为平坦;紫色土广布农业较发达,成都平原是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人口、城市密集(3)三大平原平原 自然地理特征 人文地理特征东北平原(I)我国面积最大的平原,海拔大多在 200 米以下,地势坦荡;肥沃的黑土;多沼泽地;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丰富松嫩平原、三江平原是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华北平原(J)海拔多在 50 米以下,地势平坦,又称黄淮海平原全国重要的商品棉、油生产基地;人口众多,经济发达;中低产田的改良长江中下游平原(K)东西狭长,海拔低
4、,河湖密布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棉基地, “鱼米之乡” ,长江沿岸经济地带的重3要组成部分二、中国的气候、 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原因季节分布特点 形成原因冬季1月南暖北寒、南北温差大。漠河是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0等温线大致经过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东至秦岭淮河一线 我国跨纬度大,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我国纬度越高,白昼越短,正午太阳高度越低,因而北方获得热量大大小于南方,气温低得多; 北方靠近冬季风源地,深受冬季风影响,更加剧北方的寒冷,越往南去,冬季风受山岭的重重阻挡,势力和频度都大为减弱,使南北温差增大(可与北美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进行对比)夏季7月除青藏高原和天山、大小兴安岭以外,全国普遍高温、南北
5、温差小。吐鲁番盆地是我国夏季最热的地方 太阳直射北半球,虽然我国南方正午太阳高度仍大于北方,但北方的白昼却比南方长。太阳照射时间和获得太阳光热量南北相差不大。 受夏季风影响程度不同,北方晴天多,气温回升快,南方雨季长阴雨天多,日照时间短。青藏高原等山地气温低,原因:地势高吐鲁番盆地夏季最热,原因:盆地地形,不易散热,且外边气流越过山地下沉时,增温作用强,形成焚风;沙漠广布,吸热快空气干燥天空少云,太阳辐射强2、 温度带划分及其分布 我国根据积温自北向南划分五个温度带,即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同时另有一个独特的青藏高原气候区。温度带 范围 1000积温 作物熟制热带琼全部和台南部
6、、粤南部(雷州半岛)、滇南部(西双版纳)8000一年三熟,我国热带作物和热带经济林的重要产区4亚热带秦淮一线以南的大部分地区,青藏高原以东45008000一年两熟到三熟。稻麦两熟或双季稻。双季稻加冬作油菜或冬小麦。我国水稻、油菜及亚热带水果、经济林的重要产区。暖温带黄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区即鲁全部和陕、晋、冀大部分和南疆34004500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我国冬小表、玉米、谷子及温带水果(苹果、梨、葡萄等)的主产区。中温带吉全部和黑、辽、内蒙古大部,北疆16003400一年一熟。春小麦、大豆、甜菜、玉米、谷子、高粱寒温带 黑、内蒙古的最北部 1600一年一熟。生长期较短的早熟作物为主:春小麦、大麦
7、、马铃薯等高原气候区青海、西藏大部和四川西部2000 一年一熟。青稞等3、降水分布和时间分配规律及原因基本特点(规律)名称 内容原因 影响空间分布规律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渐少影响我国降水的主要来源是夏季风。我国东部广大地区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影响大,降水多;西北内陆地区受夏季风影响不明显,降水稀少东南部湿润,愈向西北部内陆越干燥时间变化季节变化降水季节分配不均,降水集中在 5 月到9 月的夏秋季节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影响,降水丰沛;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干燥空气的影响,降水少使我国旱涝灾害频繁,夏季风强或来的早,北涝南旱;夏季风弱或来的晚,南涝北旱5年际变化各地降水年际变化大,南方较小,北
8、方较大,西北干旱地区最大夏季风进退的规律反常所造成的降水的南北差异北方:降水少,雨季短;南方:降水多,雨季长由夏季风形成锋面雨带进退规律决定的。形成北方的春旱、夏涝;江淮地区的梅雨和伏旱4、 气候特征及评价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特征 内容 成因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大多数地方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暖热多雨,与同纬度其他地区比,冬温偏低,夏温偏高,气温年较差大;气温年较差和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都较大我国冬季受寒冷的冬季风影响,寒冷干燥;夏季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暖热多雨夏季暖热多雨,对农作物等生长十分有利雨热同期夏季,我国除高原、高山外,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水热配合好。夏季,我国各地得
9、到的太阳光热多,且受夏季风影响,带来充沛的降水夏热是我国气候资源的一大优势,使广大北方地区都能种植棉花,水稻、玉米等喜温作物冬季寒冷干燥,对农作物等生长不利;降水过分集中在夏季,造成春旱、夏涝现象严重;降水的年际变化大,水旱灾害多;寒潮带来严寒,大风、霜冻等恶劣天气,台风造成水灾、风灾。气候复杂多样我国有多种多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我国地域广阔,南北纬度差异大,东西距海远近不同,地形复杂多样使我国的农作物及各种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高原、干旱气候区不利于农业发展三、中国的河流和湖泊61、 河流的基本特点基 本 特 点 内 容河流众多 流域面积超过 1000 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就有 1500 多条水
10、量丰富河流年径流量达 27000 亿立方米,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居世界第三位水能蕴藏量极大 水力资源蕴藏量达 6.8 亿千瓦,居世界首位2、 内外流河及其水文特征。(延伸内流湖)流域区域 分界线占全国总面积主要大河外流区域 2/3流入太平洋: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海河、辽河、澜沧江(境外称湄公河) 。流入印度洋:雅鲁藏布江(在印度境内称布拉马普特拉河) 、怒江。流入北冰洋:额尔齐斯河。内流区域北段大致沿着大兴安岭一阴山一贺兰山一祁连山(东端)一线;南段沿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 (与季风区非季风区的界线大体相近)1/3 流入沙漠或内陆湖泊:塔里木河注意河流水文特征分析:水位(决定于河流补给
11、类型,以雨水补给的河流,水位变化由降水特点决定;冰川融水补给的河流,水位变化由气温特点决定) ,流量(以雨水补给的河流,看降水量的多少;流域面积大,一般流量大) ,含沙量(决定于流域内地面植被状况) ,结冰期有无或长短(最冷月月均温) ,水能蕴藏量(由流域内的地形、气候特征决定)(1)不同地区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和成因:地区 东北 秦淮以北 秦淮以南河流黑龙江及其支流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 长江、珠江特征丰富 较小 丰富水量成因流经森林茂密、气候湿润的地区流经半湿润和半干旱地区流经降水丰富的湿润地区7特征较小 大 小水位变化 成因河流补给多样河流补给主要是7、8 月的降水降水的季节长特征汛期较短、
12、季变较小 汛期较短、季变大 汛期长、季变小汛期 成因冬季积雪,春天融化,形成春汛,夏季受夏季风影响,形成夏汛降水季节短 降水多,且季节长特征小 大 小含沙量成因森林茂密,水土流失小河流上、中游植被少,且流经疏松土质的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植被保护较好特征长 较短 无结冰期 成因冬季长,气温低 冬季较短 冬季气温在 0以上(2)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和成因:特 征 成 因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 这里降水稀少,气候干燥,沙漠广布,有大面积的无流区水量较小 河水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其量较小汛期短夏季气温高,冰雪融水量多,山地降水也较多,水量丰富;冬季河流断流,属季节性河流,且有显著日变化内流河河水沿途
13、被大量蒸发、下渗,加上引水灌溉,使河流水量减少,河流消失。塔里木河:79 月为汛期四、中国主要的自然资源水资源 土地资源 矿产资源 海洋资源8特点 总量丰富,分布不均 类型多样,比例不当分布广泛,相对集中条件优越,类型丰富分布空间分布不均,南多北少,西北更少;时间分配不均,夏秋多,冬春少,各年之间变率大耕地:平原、盆地和丘陵地区(湿润、半湿润区);草地:北方高原山地和青藏高原(干旱、半干旱区);林地:东北、西南山区和东南沿海山地煤、铁、石油产区北方居多,有色金属矿产南方居多鱼类:集中于东海(舟山渔场);海盐:集中于渤海(长芦盐场);石油:集中于渤海、东海、南海问题水土配合欠佳,淡水日趋紧张,浪
14、费现象惊人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化严重;森林资源减少;草场资源超载乱采滥挖;破坏环境;浪费严重过度捕捞;海洋污染对策“开源” “节流” ;跨流域调水;兴修水库;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依法管理;保护性使用贯彻矿产资源法 ;合理使用;综合利用适度捕捞;防治污染五、中国主要农作物分布及区位条件分析主要农作物主要分布区及生产基地生产基地的主要影响因素小麦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西北灌溉农业区玉米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谷物 华北平原有利:地广人稀,土壤肥沃,机械化程度高,交通便利。不利:热量不足,复种指数低粮食作物 水稻长江流域、江淮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太湖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成都平原、珠江三角洲、江
15、淮地区有利:农业基础好、地势平坦、水热充足、自然条件优越经济棉花五大基地:江汉平原,冀中南、鲁西北、豫北平原,长江下游滨海沿江平原,黄光照时间长,土质疏松,水源充足9淮地区,南疆地区花生 山东丘陵 沙质土壤,排水好油菜长江流域,并有北迁南移趋向水热丰富的亚热带气候、地势平坦大豆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 地势平坦、雨热同期油料作物其他西北内陆的胡麻,河南的芝麻光照好,作物耐旱甜菜东北平原,河套平原,北疆喜温凉,耐盐碱、干旱,生长期短糖料作物甘蔗台、闽、粤、桂、滇、川、琼喜高温,需水量大,生长期长苹果北方地区的丘陵区 暖温带气候水果作物柑橘南方地区的丘陵区 亚热带气候作物花卉 西南 四季如春的气候六、
16、中国的工业四大工业基地因各自发展条件不同,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也不同,呈现出的发展问题也有所不同。具体如下表所示:发展条件 存在问题 发展方向辽中南工业基地丰富的煤、铁和石油资源;便利的海陆交通运输;雄厚的工业基础淡水资源供应不足,环境污染严重;高科技产业发展不足,工业产品类型单一、技术落后加大科技投入,更新设备,提高产品质量;调整工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和高科技工业京津唐工业基地丰富的煤、铁、石油、海盐等资源;统一的电网;便利的海陆交通;紧靠山西能源基地,并有输油管道连接东北、华北的油田淡水资源供应不足,环境污染严重;高科技产业发展不足积极发展高科技产业,增加产品类型,加强技术改造;重点放在钢铁
17、、石油化工、海洋化工、电子、高档精纺和精细化工方面10沪宁杭工业基地工业基础雄厚;技术力量雄厚;统一的电网;发达的水、陆、空交通运输能源和矿产资源缺乏继续使结构轻型化。实行内联外引,加强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开拓国际市场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毗邻港澳,邻近东南亚,多侨乡,可利用外资发展工业;水、陆、空运输便利能源和矿产资源不足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加强区内各城市的分工与合作,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加强规划与管理【知识总结】我国的工业分布特点工业分布不均,东部稠密,西部稀疏,呈现出沿海、沿河、沿铁路分布的特点,基本形成了东部沿海、长江沿岸和陇海兰新沿线三大工业地带。七、我国主要铁路及内
18、河航道(1)中国主要铁路干线及其意义南北铁路干线(五纵)走向11意义加强西南和西北地区联系,促进西部大开发;有利于民族团结改善铁路布局,提高晋煤南运的能力,分流京广线的运量沟通了华北、华中与华南,是我国铁路网的中轴线,运量最大的南北大动脉缓解京广线、京沪线的运输压力,加速老区脱贫致富,维持港澳地区的稳定与发展沟通了东北、华北和华东的联系,是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南北大动脉东西铁路干线(三横)走向 意义促进华北与西北的联系,分担陇海线的运量,建设民族地区,巩固边防沟通东部和西北部,促进西北地区的发展,巩固边防,横贯亚欧的第二条大陆桥中国段,加速沿线工业的发展横贯江南的东西干线,加强华中、中南、西南之
19、间的联系,与长江航线相辅相成(2)我国主要的内河航道航道 沿岸港口 特点长江航道 重庆、武汉、南京、上海我国内河航运的大动脉,运量占全国内河航运总量的 70%;江海联运,促进沿江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京杭运河航道 济宁、扬州、苏州、无锡沟通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从济宁到江南段的航运,因向南运煤、向北运输工业品而日益发展;货运量仅次于长江,居内河航运第二位珠江航道 广州、梧州通航里程仅次于长江;主干是西江,它对沟通广东、广西各地与沿海地区的物资交流起着重要作用八、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1我国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差异南方地区 北方地区位置 秦岭淮河以南 秦岭淮河以北地形 山
20、地、丘陵为主,平原小而分散 平原面积广阔12气候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温暖少雨,夏季高温多雨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河流水量大、汛期长、含沙量小、水能丰富、中下游航运价值大水量小、季节变化大、汛期短、含沙量大,东北地区有春汛和夏汛资源 水资源、水能、有色金属资源丰富 煤、石油、天然气、铁矿资源丰富2.我国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人文地理特征差异南方地区 北方地区农业 水田农业,一年两熟到三熟,渔业发达旱地农业,东北一年一熟,华北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工业形成了长江下游工业带、南部沿海外向型工业带、西南地区综合性工业地带辽中南重工业基地与京津唐综合性工业基地形成了环渤海工业带人民生活
21、主食为大米,房屋屋顶坡度大利于排水,龙舟竞赛,游泳主食为面食,房屋墙厚防寒保暖,交通以铁路、公路为主,冬季溜冰生态问题洪涝、水体污染、酸雨、 “红漠化” 、 “石漠化”华北旱涝、盐碱、风沙,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东北黑土流失和湿地破坏3.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主要特征比较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位置范围地形特征跨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平原面积广阔;主要地形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跨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面积小且分散;主要地形区: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四川盆地、云贵高原河流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鸭绿江、图们江、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珠江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为主,
22、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主要气象灾害:春季干旱,多风沙,夏季洪涝,冬季寒潮灾害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冬季温暖少雨,夏季高温多雨;主要气象灾害:夏季洪涝,夏秋季节多台风,冬季寒潮、冻害13自然资源林业: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天然林区;水资源不足;煤、石油、天然气常规能源充足,铁矿丰富林业:主要分布在西南、东南山区,茶、油桐、毛竹、杉树、樟树繁多;水资源丰富;常规能源缺乏,水能丰富,有色金属矿丰富农业生产旱地农业;东北:一年一熟,华北:两年三熟至一年两熟;小麦、玉米、高粱、大豆、甜菜、棉花、花生、谷子及温带水果的重要产地水田农业;一年两熟至三熟;我国水稻、油菜、甘蔗、茶叶、天然橡胶
23、、亚热带和热带水果的重要产区工业环渤海工业带(辽中南、京津唐)以重工业为主;山西能源基地;纺织业长江中下游工业带(“长三角”沪宁杭地区和以武汉、湖北西部及湖南中部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地区);南部沿海外向型工业地带;西南地区(重庆、成都、攀枝花等)轻纺工业和有色金属工业发达;“珠三角”工业基地环境问题东北平原:黑土流失;华北平原:旱涝、风沙、盐碱;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洪涝灾害、水体污染、水土流失、红壤改造4我国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界线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秦岭淮河以北 秦岭淮河以南纬度位置 32N34N 以北 32N34N 以南主要地形 以平原、高原为主 以低山、丘陵为主一月平均气温 0 以下 0 以
24、上温度带 暖温带 亚热带年降水量400 mm800 mm,雨季短,降水少,降水集中于夏季800 mm 以上,雨季长,降水多,降水季节变化相对较小干湿状况 半湿润地区 湿润地区河流流量 流量较小,季节变化大 流量丰富,季节变化相对较小含沙量 含沙量大 含沙量小汛期 汛期短 汛期长14结冰期 冬季结冰 冬季不结冰植被温带针阔叶混交林与落叶阔叶林为主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能源 以煤、石油为主 以水能为主金属矿产 以铁矿为主 以有色金属为主农业耕地类型 以旱地为主 以水田为主土壤类型 黑土、棕壤、钙质土、盐碱土贫瘠的红壤、砖红壤(酸性)、水稻土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稻谷产区分散以水稻为主,稻谷产区集
25、中主要水果 苹果 柑橘油料作物 以花生为主 以油菜为主糖料作物 以甜菜为主 以甘蔗为主耕作制度一年一熟、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一年两熟到一年三熟主食 以面食为主 以大米为主传统交通工具 以马为主 以船为主传统民居 房屋多平顶,注重防寒保暖房屋多尖顶,注重通风、散热、排水九、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1.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主要特征西北地区 青藏地区位置范围地形区内蒙古高原、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天山、河西走廊、宁夏平原、河套平原、贺兰山、阴山柴达木盆地、青藏高原、昆仑山、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15主要气候类型及特征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全年降水少高山气候,气
26、候寒冷,降水稀少农业区位条件光照充足,太阳辐射强;但降水不足,水源有限日照时间长;但热量不足主要农产品畜牧业基地:贺兰山以东的牧区、高山草场;灌溉农业: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河西走廊、新疆绿洲高寒牧业:牦牛、藏绵羊、藏山羊;河谷农业:雅鲁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青稞、小麦、豌豆)工业陇海兰新沿线工业带西段:钢铁、冶金、纺织、航天等工业部门西宁(毛织);拉萨(皮革、毛毯);林芝(毛织)环境问题 荒漠化、水土流失、沙尘暴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不合理伐林、放牧、耕作,造成湿地退化2.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主要特征比较(1)用整体性原理分析西北地区的区域特征(2)用差异性原理分析两地区的内部差异畜牧业:贺兰山
27、以东草场质量较好,为草原畜牧业;贺兰山以西气候干旱,牧区集中于山麓和山坡地带,为山地畜牧业灌溉农业:宁夏平原、河套平原以黄河水灌溉为主;河西走廊、新疆地区以高山冰雪融水、地下水灌溉为主,发展绿洲农业西北地区人口和城市分布:河西走廊和塔里木盆地的人口和城市多分布在水源丰富地区和交通线两侧,呈点状、条带状分布青藏 青藏高原东南部受西南季风的影响,降水丰沛,从东南向西北降水逐渐减少,自16然景观变化明显,由森林到草原到荒漠;东南部山地垂直地带性明显地区 青藏高原海拔高,适宜高寒畜牧业;在河谷地区,海拔相对较低,气温较高,可以发展河谷农业【知识补充】1.西北地区农牧业的分布及发展条件(1)西北地区的高
28、山牧场主要集中在天山、阿尔泰山等地,夏季牧场主要分布在山坡林带以上,冬季牧场则分布在山麓地带。(2)新疆发展绿洲农业的条件:有利条件:盆地边缘有绿洲,附近水源丰富;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不利条件:荒漠广布;降水少,蒸发旺盛,总体上水资源匮乏。2.青藏高寒区发展农牧业的条件(1)有利条件:光能资源丰富,是全国太阳辐射能最多的地区,日照时间长,气温日较差大,植物光合作用强,为农作物高产提供了自然前提;有大面积的高山草甸草原,是良好的牧场;东部及南部河谷地带热量和水分条件提供了发展农业多种经营的可能性。(2)不利条件:大部分地区热量不足,无霜期极短,只能种植青稞、小麦、豌豆等耐寒作物和牧养牦牛、藏绵
29、羊等高寒牲畜;绝大部分地区干旱、风暴多,土壤质粗层薄。3.天山北坡牧场的冬夏利用天山北坡森林带以下的草场(山麓地区),冬季气温较上部气温(山腰处草场)高,宜作冬季牧场,森林带以上的草场因冬季气温低,宜作夏季牧场,选择轮流利用草场,可以因地制宜地合理利用草场资源。十、我国四大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比较有利 不利北方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平原广阔,土层深厚。东北黑土肥沃,人均耕地多,宜农荒地多,森林资源丰富东北生长期短,热量不足,易受寒潮影响;西部风沙大。黄河中下游地区春旱、夏涝突出;水土流失和土壤盐碱化严重南方地区高温多雨、雨热同期。长江中下游、珠三角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河湖密布,利于灌溉、养殖;四川盆
30、地紫色土肥沃。历史悠久,农业生产水平高伏旱、夏秋台风。东南丘陵红壤酸性强,不利于发展种植业。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发育,地表崎岖,土层薄,地表水缺乏西北地区 夏季气温高,光照强,昼夜温差大。 冬长夏短,寒潮影响大,春季沙尘暴17牧场广大,宜农荒地多。新疆、河西走廊有冰川融水灌溉,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有黄河水灌溉频发。降水少,蒸发强,水源不足。植被差,沙漠化严重,河套平原、宁夏平原盐碱化严重青藏地区太阳辐射强,日照长,昼夜温差大,河谷地带积温较高,水源充足。草场广,柴达木盆地宜农荒地多海拔高,气温低,无霜期短十一、我国不同尺度的区域差异1省级区域:北京市、台湾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省区特征北京市 台湾省
3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置西南面为黄土高原,西北面为内蒙古高原,南面为黄淮海平原,向东出山海关可进入东北地区北临东海,东临太平洋,南临南海;北回归线穿过其南部亚洲中部,与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蒙古相邻地形以平原为主,西面、北面为山地山地为主,多火山、地震高山与盆地相间分布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农产品 小麦、玉米、蔬菜稻米、甘蔗、茶叶、热带及亚热带水果、樟脑小麦、玉米、高粱、棉花、甜菜、葡萄、西红柿、石榴、枸杞等工业电子产业、生物工程等高技术产业为主“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油气开采、畜产品加工人口
32、或城市分布外来人口是人口规模膨胀的主要原因西部平原及沿海地区塔里木盆地周围及天山山麓地带2.我国五大经济圈的发展条件有利条件 不利条件18长三角经济圈历史悠久,工业基础雄厚;产业链发达,投资环境完善,进出口发达;统一的电网,发达的水、陆、空交通,雄厚的技术力量;劳动力丰富且素质高;农业基础好;腹地广,靠近市场;浦东开发和世博会拉动能源、矿产资源缺乏;环境污染;产业同构,缺乏核心技术珠三角经济圈靠近港澳、东南亚,交通便利,多侨乡,利于引进外资及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农业基础好;劳动力充足;开放的市场观念,产业链、制造业和外贸发达;大珠三角、泛珠三角的建立能源、矿产资源不足;用地紧张,腹地小;环境
33、污染;缺乏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环渤海经济圈资源丰富,水陆交通便利,统一的电网;靠近山西能源基地并有输油管道连接华北、东北地区;农业基础好;信息发达,高素质人力资源丰富;奥运会拉动水资源紧张,环境污染严重,市场化程度低西三角经济圈能源(水电)、矿产资源丰富,水运便利;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和三峡等工程建设的拉动交通不便,观念落后,外贸环境差东北经济圈资源丰富,水陆交通便利;重工业基础好,农业发达;振兴东北的政策能源、水资源供应不足,设备落后,产业结构单一3.西双版纳与长江沿江地带的区域差异西双版纳 长江沿江地带区域类型 省内区域 跨省区域图示自然特征 热带季风气候,原始热带雨林,热 地形多样,亚热带
34、季风气候,河湖19带动植物王国 密布,长江东流发展条件多样的雨林动植物资源;茂密的雨林;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自然资源丰富;水热条件优越;“黄金水道”横贯东西;承东启西的纽带区域发展 蓬勃发展的旅游业重要的农业区,沿江工业和城市带,我国的沿江经济地带生态环境问题 旅游开发与自然保护区建设上游毁林开荒,水土流失;中下游洪涝灾害,环境污染日益严重【高考例析】(2018 新课标 III 卷)大别山区某国家级贫国县农民可分为跨村种田大户农民、种植自家承包地农民、本地务工务农兼业农民和常年外出务工农民等类型,该县以当地优势资源为基础的加工企业在县城活力较弱,但在中心集镇活力较强,下图示意该县居民点的等级结构,
35、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与县城相比,中心集镇以当地优势资源为基础的加工企业活力较强的主要原因是( )A 基础设施较完善 B 更接近消费市场C 资金供应较充裕 D 更易招募劳动力2面向某类型农民的需求,有专家建议在该县推进“村中心集镇双栖”居住模式,这种模式旨在方便该类型农民( )A 从事商业活动 B 留守子女上学C 兼顾务工务农 D 扩大种田规模3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带领农民脱贫致富,该国家级贫困县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 推广大规模机械化种植 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 引导传统农民多种经营 推进中心集镇房地产开发A B C D 【答案】1D202C3B【解析】1与县城相比,中心集镇等级要低,所
36、以基础设施相对较差,A 错误;中心集镇的交通落后于县城,人群的消费量和消费能力低于县城,市场并不优于县城,B 错误;中心集镇的经济水平落后于县城,资金较县城不足,C 错误;与县城相比,中心集镇距乡村近,以当地优势资源为基础的加工企业可优先获得农民就业的青睐,从而更易招募农村劳动力,D 正确。故选 D。2 “村中心集镇双栖”居住模式可以满足本地务工务农兼业农民的需求,在村务农、在中心集镇务工,所以这种模式旨在方便该类农民务工务农兼顾。居住城镇更易方便从事商业活动;为方便留守子女上学,需要就近居住在学校附近;扩大种田规模需要居住在乡村。故选 C。3该县位于大别山区,地形条件不适合推广大规模机械化种
37、植,错;鼓励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创业,既能做到“先富起来的带动后富起来的” ,又充分发挥了当地资源优势,有利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带领农民脱贫致富,对;多种经营既可以增加农民效益,又有利于适应大别山复杂的地形、保护生态环境,对;由于是国家级贫困县,经济落后,采取推进中心集镇房地产开发的措施,来带领农民脱贫致富,振兴乡村,成效不会太明显,错。故选 B。【点睛】第 1 题从工业选择的区位因素和城市等级两个知识点去分析解答问题。第 2 题通过题干中“贫困县农民可分为跨村种田大户农民、种植自家承包地农民、本地务工务农兼业农民和常年外出务工农民等类型” ,可知“村中心集镇双栖”居住模式为务工务农兼业农民,其既
38、能在乡村务农、又能在集镇务工。第 3 题采取的有效措施,需要结合当地实际大别山区、国家级贫困县、乡村振兴、农民脱贫致富来进行。【素养提升】一、选择题(2017课标卷 II)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屑碎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下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据此完成 13 题。211. 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 )A.坡度和缓 B.岩石裸露C.河流、沟谷众多 D.降水集中2.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
39、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降水较少 山地相对高度较小 河流较长 风化物粒径较小A. B. C. D.3.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A.海拔较高 B.土层浅薄 C.光照不足 D.水源缺乏1.C 看地形图,贺兰山山势较高,河流主要东流,短小流急,加之东侧降水偏多,山麓地带沟谷众多,导致在沟口泥沙堆积形成 密集的冲积扇。2B 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地的河流流程较长,而且流域内地势起伏小,这样,水流速度和缓。流水在上游侵蚀、搬运、在甲地的堆积作用不够旺盛。3B 有材料信息可知,这里洪积扇堆积物以砾石为主,这就说明冲积扇坡度较大,流水较急,不利于小颗粒物质堆积,造成土层浅薄
40、,不利于耕地分布。(2017 海南卷)位于岭南山地的某县 90%以上土地不适宜耕种和聚落建设,主要集镇位于较大的山间谷地。集镇住宅多为三层,其二层和三层也开有外门,如下图所示,尽管水淹频率很高,但这些集镇住宅“淹而不没,灾而无难” ,据此完成 46 题。224.在农业社会,制约该县聚落规模的主要条件是( )A.谷地面积 B.河流水量 C.林木产量 D.风俗习惯5.这些集镇住宅二层和三层都开外门,主要是为了( )A.通风 B.避灾 C.采光 D.美观6.这些集镇遭遇的洪水特点是( )砾石多 退水快 历时长 流速慢A. B. C. D.4.A 由题干提示,该县 90以上土地不适宜耕种和聚落建设,主
41、要集镇位于较大的山间谷地,所以可知谷地面积是制约该县聚落规模的主要条件。5.B 该县集镇位于较大山间谷地,水淹频率很高,所以集镇住宅二层和三层都开外门,可以在一、二层被洪水淹没时,方便避险和出行,所以这些集镇住宅能够“淹而不没,灾而无难” 。6.C 根据材料提示,这些集镇住宅“淹而不没,灾而无难” ,说明集镇遭受的洪水破坏力较弱,由该镇位于较大山间谷地,洪水来时流速缓,带来的砾石少,洪水退水快。(2016新课标)某河流位于浙江东部,下游河床受径流与潮汐共同影响:枯水期,以潮流带来的泥沙淤积为主;汛期,上游下泄的径流冲刷河床。下图示意该河下游某地 1962 年两个时期河床断面形态,其中,甲是河床
42、最低时期的河床断面。1964 年在该河上游建成水库;2000 年,在该河河口建成大型水闸。据此完成 79 题。237.河床断面形态从甲至乙的变化过程发生在( )A13 月 B36 月C69 月 D912 月8.水库竣工后,水库下游河流( )A径流量增大 B河道淤积C流速加快 D河床展宽9.在该河河口修建大型水闸的主要作用是( )A切断潮流泥沙补给 B加速汛期洪水下泄C提高潮流冲淤能力 D拦截河流入海泥沙7.D 根据材料可知,枯水期,河床以潮流带来的泥沙淤积为主,河床较高、较宽;汛期,由于上游下泄的径流冲刷河床,河床变深、变窄。河床断面形态从甲至乙的变化过程发生在枯水期,结合该河流位于浙江东部,
43、912 月期间降水较少。故选 D。8.B 河流上游水库建成后,水库下游河流径流量会减小,海水潮流带来的泥沙淤积会加剧,会导致河道淤积。故选 B。9.A 由上面分析可推知河口修建水闸,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海水倒灌和潮流带来的泥沙对河道的淤积。故选 A。(2016海南卷)福建海坛岛面积 276.61 平方千米,人口约 35 万人,地势低平,是大陆距离宝岛台湾最近的地方。当地盛传“光长石头不长草,风沙满地跑,房子像碉堡”的民谣。据此完成 1012 题。10该民谣反映了当地气候的突出特点是( )A降水多 B风力大C日照强 D气温高11依据当地自然环境特征,推测海坛岛传统民居的特点是( )A高大、屋顶尖、
44、窗大 B低矮、屋顶缓、窗大C高大、屋顶尖、窗小 D低矮、屋顶缓、窗小12当地居民主要从事( )A渔业 B林业C种植业 D牧业10.B 从材料提取信息“福建海坛岛”说明该地区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季风区, “地势低平” “风沙满地24跑”说明当地风力大。故选 B。11.D 根据材料信息“风沙满地跑”说明风力很大, “房子像碉堡”说明房子需要具备的特点是防风,所以低矮、窗小。从材料提取信息“是大陆距离宝岛台湾最近的地方” ,根据该地区地理位置判断,影响该地区的东南季风受台湾山脉影响,气流下沉,形成干热的雨影区,降水少,所以传统民居的屋顶缓。故选 D。12.A 从材料“光长石头不长草”说明该地区不适合植物
45、生长,因此不适合发展种植业、林业和牧业,但由于该地区四周临海,可因地制宜发展渔业。故选 A。(2016上海地理)在经济开放的条件下,劳动力倾向于从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通过地区间观念、信息和技术的交流,促使地区间的经济差异逐渐缩小,劳动力流动减弱。据此完成 1314 题。13.2000 年我国劳动力区域流动的特点是( )A东部地区以省际流动为主B西部地区以省际流动为主C中部地区以省内县际流动为主D全国平均以省内县际流动为主14.图中数据显示,从 2000 年到 2010 年十年间,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省际经济差异变小 县内经济差异变小 省际经济差异变大 县内经济差异变大A
46、B C D13.A 由图可以看出:东部地区省际流动占 40%,以省际流动为主;西部地区县内流动占 45%,以县内流动为主;中部地区县内流动占 60%,以县内流动为主;全国平均县内流动占 45%,最大,以县内流动为主。A 正确。14.B 图示 20002010 年十年间,东部地区县内和省内县际间人口流动下降,说明县内经济差异变小;省际间人口流动比例上升,说明省际间经济差异变大。选 B 正确。(2017海淀适应测试)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示意图。读图,回答 1516 题。15.图中序号表示的区域( )25A降水稀少,河流均为内流河B光照充足,植被类型为荒漠C雨热同期,主要为湿润和半湿润区D水热充足,主
47、要为热带和暖温带区1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到地势由第一级阶梯到第二级阶梯B到由畜牧业过渡到种植业为主C到人口密度逐渐递增D到的植被变化体现了经度地带性规律15.C 地有额尔齐斯河注入北冰洋,为外流河,A 错误;位于大兴安岭和贺兰山之间,降水量在200400 mm,属于温带草原,B 错误;为我国北方地区,属于湿润区和半湿润区,C 正确;为我国南方地区,水热充足,为热带和亚热带地区,D 错误。16.B 图中到为我国西北地区,全部位于地势第二级阶梯上,A 错误;为温带草原,是内蒙古牧区,是东北平原,为种植业区,B 正确;和都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人口稠密,C 错误;为青藏高原,由到的植被变化,主
48、要体现了垂直地带性规律。(2017河北衡水中学一模)在中国最美乡村江西婺源,有一古村落地形外貌竟然酷似耐克的标志,人们戏称之为“耐克村落” 。其房屋坐落在海拔 500 米的山崖,梯田环绕,祖辈起就在屋顶上用竹匾(一种器具)晾晒作物。每当日上山头,老式民居与晒架上丰收成果组成一幅古村秋画,这就是闻名遐迩的“篁岭晒秋” 。根据材料和图示,回答 1719 题。17形成“篁岭晒秋”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阳光充足 B地形崎岖C河网密布 D动植物资源丰富18下列农产品最不可能出现在当地居民房顶和晒架上的是( )A油菜籽 B茶叶C稻谷 D剑麻19每年春季,婺源漫山遍野花团锦簇,美不胜收。此时到这里旅游,游客最需要准备的物品是( )A防雨物品 B防晒物品C防寒衣物 D薄衣短衫2617.B 由题干信息、结合示意图可知,该地地形崎岖,平地少,使得当地居民在屋顶(较平坦的空间)用竹匾晾晒作物。18.D 江西是亚热带季风气候,而剑麻是一种热带经济作物,故当地不可能晾晒剑麻。19.A 春季江西降水开始增多,故最需要准备的是防雨物品。(2017郑州一模)复种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