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方略课时作业26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人民版.doc

    • 资源ID:1134879       资源大小:51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方略课时作业26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人民版.doc

    1、1课时作业 26 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时间:45 分钟 满分:100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1(2018延安高三调研)陈红映在先秦诸子起源新探中说,先秦学术思想发展的途径,大致是由国家官吏掌握的学术思想,经过畴人(精通天文历法的学者)、缙绅的传诵与集结而成六经,再传而为私人百家。据此可知作者认为( )A诸子百家同根同源B儒学思想深刻影响了百家思想C诸子百家相互融合D古代思想都有学术下移的规律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大致是由国家官吏掌握的学术思想,再传而为私人百家” ,可知作者认为诸子百家的源头都是“国家官吏掌握的学术思想” ,诸子百家是同根同源。故答案

    2、为 A 项。B 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材料探讨的是诸子百家的源头,并非诸子百家形成后的融合,排除 C 项;D 项说法绝对,排除。答案:A2(2018兰州高三期中)孔子把“仁”说成是“至德” ,而把“孝悌” “忠信” “礼”等都从属于“仁”的原则之下。以“亲亲”为出发点,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又由血亲之爱推及开去。孟子提出“仁义礼智” “孝悌忠信” ,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这些均反映出( )A儒家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B儒家用仁政掩盖等级秩序C儒家思想与宗法制相糅合D儒家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解析:“孝悌” “血亲之爱”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实

    3、质上都体现出了宗法血缘关系的特征,说明儒家思想与宗法制相结合,故 C 项正确;儒家思想并不是统一的信仰,故 A 错误;仁是要维护等级秩序,不是掩盖,故 B 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遏制人欲思想,故 D 错误。答案:C3(2018大庆高三联考)春秋时,孔子提出“裔不谋夏,夷不乱华” , “内诸夏而外夷2狄”的思想。战国时,孟子则逐渐以是否行仁义、知礼仪,是否接受华夏文化来区分华夏与夷狄。这一变化说明( )A民族融合趋势日益加强B儒家逐渐放弃夷夏观念C中原文化优于周边文化D孟子背离孔子的民族观解析:孔子“内诸夏而外夷狄”的思想明显体现出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区别,孟子从华夏族的视角来区分少数民族,说明民族融

    4、合趋势导致该变化发生,故 A 项正确;B 中放弃说法错误;材料没有比较文化的优势,故 C 项错误;D 中背离说法错误,是发展。答案:A4(2018日照高三摸底)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仁”和“礼” ,法家强调“法”和“刑” ,老子强调自然的静态平衡,墨子主张“爱无差等” ,杂家主张“治国公平” “为民谋利” ,这些主张的共同之处是( )A重视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B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C都阐释了各自的“和谐”思想D都主张“礼” “法”并用解析:据所学可知道家老子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并没有主张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故 A 项排除;儒家、法家、墨家、杂家重视协调的都是人与人、人与

    5、社会的关系,并不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故 B 项排除;据材料“孔子主张仁和礼 ,法家强调法和刑 ,老子强调自然的静态平衡,墨子主张爱无差等 ,杂家主张治国公平 为民谋利 ”可得出,这些主张的共同之处是都阐释了各自的“和谐”思想,故 C 项正确;由材料可得出儒家主张礼,法家主张法,但这并不是他们的共同之处,故 D 项排除。答案:C5(2018益阳高三段考)中国古代有许多关于“法治”的名言,如管子明法解:“治国使众莫如法,禁淫止暴莫如刑。威不两措,政不二门,以法治国。 ”现代社会的“法治”是指法律至上,法律对政府权力与人民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政府与人民要共同尊重和遵守法律。下列各项中对上述两种“法治

    6、”的理解正确的是( )A前者是“人治” ,后者是“民治”3B二者在本质上没有根本不同C前者是“民治” ,后者是“法治”D两种治理模式民众地位相同解析:管子明法解阐述的法治思想属于法家思想,这里的法治实际上是维护君主专制的工具,而现代社会的“法治”是指法律至上,政府与人民要共同尊重和遵守法律,这是民主社会的象征,因此前者是“人治” ,后者是“民治” ,故 A 项正确,C 项错误;前者的本质是维护君主专制,而后者的本质是民主政治,排除 B 项;两种治理模式中民众地位不同,排除 D 项。答案:A6(2018衡水高三联考)韩非子提出君主要善于用法来管理官吏,还要做到“使法择人,不自举也” 。这一主张(

    7、 )A要求君主熟悉法律B体现王在法下C是对贵族政治的否定D突出依法治国解析:韩非子选拔官吏的主张是依靠法律选择人,而不是依靠人来选拔,这是对传统贵族世袭制度的否定,故 C 项正确;材料中说明君主是用法选拔官吏,不是熟悉法律,故A 项错误;封建社会仍然是王在法之上,故 B 项错误;古代封建社会仍然是人治社会,不是依法治国,故 D 项错误。答案:C7(2018衡水高三调研)汉代君主尊儒习经后,制诏诰令中征引儒经之风渐盛。据粗略统计, 汉书诸帝纪中保存西汉诏书约 180 篇,这些诏书共征引经文 35 次;后汉书诸帝纪保存东汉诏书约 120 篇,征引经文约 50 次。这说明汉代( )A儒家治国之道与君

    8、主政治相结合B君主的政治举措皆发自经典本义C君主施政拘泥于儒学的基本原则D儒学对专制皇权形成了制衡机制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汉代君主尊儒习经后,制诏诰令中征引儒经之风渐盛” ,即通过儒学思想巩固君主专制,说明汉代将儒家治国之道与君主政治相结合。故答案为 A 项。B项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C、D 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4答案:A8(2018宝鸡高三统考)董仲舒按人性把人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占人口多数的“中民”是教育的主要对象。他主张设立各级学校,教授儒家经典,将他们培养为“笃于礼薄于利” “以天下为忧”的君子,以使得“教化大行,天下和洽” 。不属于材料中董仲舒教育主张的是( )A学校是培养人

    9、的重要场所B主要对象是全体民众C教育要培养品德高尚的人D人才培养为国家服务解析: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主张设立各级学校,教授儒家经典,故学校是培养人的重要场所,故 A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董仲舒认为占人口多数的“中民”是教育的主要对象,而不是全体民众,故 B 项错误,符合题意;“笃于礼薄于利” “以天下为忧”体现了培养品德的目的,故 C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教化大行,天下和洽”说明董仲舒主张人才培养为国家服务,故 D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 B。答案:B9(2018吉林高三十校联考)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就应遵守自然规律,管

    10、理好社会人事,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这说明董仲舒( )A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B借助神权思想来保护环境C强调了天与民众互动的作用D提高了儒家学说政治地位解析:君主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事,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这种观点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故答案为 A 项。这种主张不是为了保护环境,排除 B 项;材料所述是天与天子即君主的关系,排除 C 项;这种主张在儒家思想中本来就已包含,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答案:A10(2018鹤壁高三调研)从汉武帝正式设立太学,至西汉末年王莽辅政,太学弟子的数量从最初的 50 人剧增至 10000 余人。经学习考核,一般可任郡国文学职务,优异者可

    11、5授中央或地方行政官。汉代这些举措( )A使儒学正统地位得以确立B导致精英教育走向世俗化C有利于培养大批实用人才D不利于学术思想自由发展解析:据材料“太学弟子经学习考核,一般可任郡国文学职务,优异者可授中央或地方行政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学教授儒家经典,这反映了学校教育独尊儒术的特点,不利于学术思想自由发展,故 D 项正确;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被汉武帝采纳,这使儒学正统地位得以确立,题干时间至西汉末年王莽辅政,故 A 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精英教育走向世俗化,故 B 项错误;太学教授儒家经典,不是培养实用人才,故 C 项错误。故选 D。答案:D11(2018化州高三评估)钱穆

    12、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钱穆认为此项制度的意义是( )A彻底结束了贵族政治B科举成为入位的唯一途径C门第观念在民间消失D平民有了提高地位的机会解析:材料中所说的制度是指科举制度,该制度使平民有了提高地位的机会,选 D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贵族政治一直未彻底结束,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科举并非入位的唯一途径,但科举制度是主要的途径,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门第观念在民间仍然存在并未消失,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D。答案:D12(2018江淮高三期中)余英时在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一书中提到:“中国政治

    13、上的反智传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历史现象,但我并不认为中国的政治传统是以反智为其最主要的特色。相反地,至少从表面上看,中国的传统政治,在和其他文化相形之下,还可以说是比较尊重智性的。自汉武帝以来,尤其是隋、唐科举制度建立之后,政治上用人遵守一定的知识标准。 ”下列选项符合材料主旨的是( )A “反智”是中国政治传统最主要特色B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标准不断变化6C科举制度有利于巩固和扩大统治基础D按知识标准用人体现传统政治的尊智性解析:“中国的传统政治还可以说是比较尊重智性的”足以证明材料的主旨就是强调传统政治的尊智性,所以选 D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并不认为中国的政治传统是以反智为其最主要的特

    14、色” ,所以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是强调科举制度遵守一定的知识标准而非科举制度有利于巩固和扩大统治基础,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D。答案: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 小题,第 13 题 26 分,第 14 题 26 分,共 52 分)13(2018沧州高三摸底测试)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汉初儒生)即便对先秦儒家所追求的那个浪漫柔情的美好世界同样地执着,如果不想被历史和现实无情地抛弃,他也不得不清醒地面对眼前冷酷的事实。既然不能改变世界,那就只有改变世界观。毛圣泰董仲舒对儒学的法家化改造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臣愚以

    15、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君命顺,则民有顺命;君命逆,则民有逆命。 ”“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天地之阴气起,而人之阴气应之而起。人之阴气起,而天地之阴气亦宜应之而起。 ”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宜少近古,限民名田,以澹不足,塞并兼之路。盐铁皆归于民。去奴婢,除专杀之威。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然后可善治也。 ”夫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摘编自

    16、汉书董仲舒传 春秋繁露等材料三 董仲舒开启了儒家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他的学说为稳定和巩固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对于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7田昌五、安作璋主编秦汉史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先秦儒家有什么不足?(4 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的思想主张中哪些继承了先秦的儒家思想?在哪些方面发展了儒家思想?在此基础上概括指出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12 分)(3)据材料三指出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产生的影响。(6 分)(4)综合上述材料,儒家思想在先秦和汉代的不同地位说明了

    17、什么?(4 分)解析:第(1)问, “既然不能改变世界,那就只有改变世界观”说明儒学与现实不适应。第(2)问,从“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然后可善治也” “夫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两句话说明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继承;据材料二第二、三段引言分析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及其特点。第(3)问,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其影响。第(4)问,从儒学在不同时代的变化可以看出思想要适应时代需要,与时俱进。答案:(1)不足:脱离现实。(2)继承:民本、仁政。发展:神化皇权、天人感应。特点:外儒内法、神学倾向。(3)影响:有利于大一统、中央集权;奉为正统,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有利于中

    18、华民族心理特征的形成。(4)说明:思想要适应时代需要,与时俱进。14(2018沈阳高三质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史学研究的基本步骤之一是“确立主题史料收集史料解释叙述评价” 。下面是与研究孔子思想有关的材料:材料甲:“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 论语材料乙:孔夫子不做受神启者,也不做先知,他是传授古代法律的贤明官员他所说的只是极纯粹的道德,既不谈奇迹,也不涉及玄虚,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信奉儒学的中国人没有侮辱理性和曲解自然

    19、。 伏尔泰8材料丙:秦始皇比孔子伟大得多,秦始皇重法,孔夫子是讲空话的。 儒家满口仁义道德单就这独霸中国,使我们思想界不能自由,郁郁做两千年偶像的奴隶,也是不能不反对孔子的。 毛泽东综合三则材料,请选取孔子思想中的一个角度确定研究主题,围绕该主题对以上材料分别做出史料解释(对原材料的阐释,不表明自己观点),最终得出历史评价。(26 分)解析:根据材料甲中“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材料乙中“他所说的只是极纯粹的道德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 、材料丙中“儒家满口仁义道德”得出强调孔子的道德观;从材料甲中“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材料乙中“他是

    20、传授古代法律的贤明官员” 、材料丙中“秦始皇比孔子伟大得多,秦始皇重法,孔夫子是讲空话的”分析得出孔子的法律观。在评论中,要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辩证地论述。答案:示例一:主题:孔子的道德观。史料解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统治者的道德是引导百姓道德的风向标。伏尔泰认为孔子的道德是纯粹的道德,没有神秘色彩,符合理性、顺应自然。毛泽东认为孔子倡导的道德具有虚伪性。历史评价: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但孔子道德经过历代学者改造成为封建伦理的主要组成部分,对维护封建专制制度起了重要作用;孔子道德具有普世价值,与西方的宗教神学相比具有明显进步性,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必须答出中西两个角度) 示例二:主题:孔子的法治思想。史料解释:孔子认为执法要得当,刑罚不当百姓就会手足无措。伏尔泰认为孔子对古代法律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毛泽东认为孔子不重视法律,忽视法律的作用。历史评价:孔子看到了法治对社会治理的作用,但其法治思想是先礼后法;孔子的法治思想对启蒙运动传播法治思想提供了例证。


    注意事项

    本文(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方略课时作业26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人民版.doc)为本站会员(progressking105)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