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2018_2019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琵琶行并序》巩固练习新人教版必修3.doc

    • 资源ID:1129355       资源大小:33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18_2019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琵琶行并序》巩固练习新人教版必修3.doc

    1、1琵琶行并序巩固练习基础积累1.下面加红字的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A浔阳(xn) 枫叶(fn) 瑟瑟(s) 迁谪(zh)B慢捻(nin) 霓裳(n) 六幺(yo) 嘈嘈(co)C幽咽(y) 暂歇(zhn) 乍破(zh) 转徙(x)D收拨(b) 裂帛(b) 钿头(din) 银篦(b)2选出加红词与现代汉语意义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 )明年秋 委身为贾人妇 曲罢悯然 今漂沦憔悴 铁骑突出刀枪鸣 整顿衣裳起敛容 恬然自安 因为长句 暮去朝来颜色故 老大嫁作商人妇A B C D3下列各组加红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B.铮铮然有京都声 沛公然

    2、其计,从之C.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 得复见将军于此D.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4下列句子中的加红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感斯人言 凡六百一十六言B.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自言本是京城女C.轻拢慢捻抹复挑 商人重利轻别离D.低眉信手续续弹 胜似闲庭信步5选出与其他三项句式不同的一组( )A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B遂命酒,使快弹数曲;C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D因为长句,歌以赠之。6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琵琶女“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是由于她“平生不得志”,不便说,也不愿见人。B“大弦嘈嘈如急雨”,用“嘈嘈”这个叠音词摹声,又用“如急雨”这个

    3、比喻使乐声形象化。“小弦切切如私语”用了夸张的手法。C“间关”之声,轻快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像“莺语花底”,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D“幽咽”之声,悲抑哽塞,而这种声音又好像“泉流冰下”,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的冷涩。7诗人用“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来表现琵琶女出场时迟疑不决的心情,意在强调的是( )A拘于礼法,男女有别,不能见男人;B技艺高超,弹奏能手,不屑见官人;C深怀怨恨,内心痛苦,无心见生人;D世态炎凉,人心叵测,不可见路人。8对下列寓情于景的句子,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渲染萧瑟秋意,创设氛围,以烘托送客的情真意切。B醉不

    4、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2描写映于茫茫江水中的冷月,渲染冷清、寂寥的气氛,烘托惨别之情。C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描写沉浸于江心的秋月洁白、冷寂,烘托“悄无言”,以“寂”衬“声”,从侧面写乐声之感人。D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以孤舟、冷月与江水的寒意,烘托琵琶女“守空船”的冷寂、凄凉、悲怆。阅读理解阅读下文,回答 912 题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

    5、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9小序部分交代了时间、_、_、_等要素,说明了写作的缘由,为全诗奠定了_的基调。10第段的诗句中有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请在这些句子下面画上横线,并说明其作用。_11第段的两句是琵琶女弹琵琶之后听众的反应和周围景色的描写,试简述这两句运用

    6、的手法和作用。_12第段是作者关于浔阳住地景物的描写,这与诗中的哪些句子照应?这几句描写有什么作用?这些句子映衬出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_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314题。木兰花慢 赠弹琵琶者(元)张伯淳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写出天然律吕,扫空眼底蓁筝。落红。天气暖犹轻。洗耳为渠听。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相见今朝何处,语溪乍雨初晴。注:律吕,此指乐律或音律。蓁,一种弦乐器,如筝。语溪,溪水名,在今浙江桐乡。13下片“浔阳月色”语出白居易琵琶行,写出白诗中与此句匹配的相关诗句。(1

    7、) (2)14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3答:_ 15.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题。海 棠 (宋)苏 轼 惜牡丹花 (唐)白居易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注】崇光:美艳的光彩。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东船西舫悄无言, 。琵琶行(2)去来江口守空船, 。琵琶行参考答案1.C(暂读“zn”)2.B(句中加点词都属古今异义,所以选 B。)3. C(C项均为介词,在。A 项,助词,附在词或词组后构

    8、成名词性“者”字词组,用来指代人,可译为“的人”/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B 项,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动词,认为正确;D 项,动词,写,作/动词,认为。)4. D(两个“信”字都当“随意”讲。)5. D(D项为宾语前置句,A、B、C 三项均为省略句。)6. B(“夸张”不正确。)7. C(琵琶女的迟疑是因为她“无心见生人”。)8. A(“以烘托送客的情真意切”不对。)9. 地点 人物 情节;凄切10. 画线句子应为第段的第一、二、六句。其作用是烘托环境、渲染气氛。11. 手法是烘托。作用是写出听众已处忘我境界,写江心秋月冷照,以烘托演奏的效果。12. 这与上述两段中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照应,有烘托

    9、作用,表达了诗人谪居浔阳的郁闷心情。13. 浔阳江头夜送客(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解析:分别从“浔阳”“月色”两个方面思考写出与之匹配的相关诗句即可。14. 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乐曲的演奏者、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乐曲声律的高雅等),侧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气氛感受、典故联想、景色渲染等),侧重侧面描写、间接描写。解析:从“雅调”“旧谱与新声”可知是从乐曲方面来描写琵琶演奏,是正面描写。第一句“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是写乐曲的演奏者,第二句“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是写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末句“天然律吕”是写乐曲声律的高雅。从“洗耳为渠听”可知是从听者方面来描写琵琶演奏,是侧面描写。“天气暖犹轻”“轩窗静来偏好”是通过气氛感受,“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是通过典故联想,“语溪乍雨初晴”是通过景色渲染来描写。415.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惜花之将谢。两人的诗都是写爱惜花朵,白居易的诗基调伤感,对即将凋谢的牡丹无限怜惜,寄寓了岁月流逝、青春难驻的深沉感慨。而苏轼虽然有些伤感海棠自甘寂寞、夜晚的美丽无人欣赏,隐隐有怀才不遇之叹,但是随即如知音般秉烛陪伴花朵,表现出一种我行我素,自得其乐的潇洒达观精神。16.(1)唯见江心秋月白(2)绕船月明江水寒


    注意事项

    本文(2018_2019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琵琶行并序》巩固练习新人教版必修3.doc)为本站会员(花仙子)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