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2018_2019学年度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检测新人教版必修2.doc

    • 资源ID:1125991       资源大小:547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18_2019学年度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检测新人教版必修2.doc

    1、1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检测(五)一、选择题(每小题 5 分,共 60 分)1梁实秋在过年一文中曾回忆道,早在民国建立前一两年,家中除岁方式已然做了“维新” 。 “我不再奉派出去挨门磕头拜年。我从此不再是磕头虫儿。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戊戌变法的开展 B社会制度的变革C辛亥革命的胜利 D西方思想的影响【考点】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题点】近代社会风俗的变化答案 D解析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西方思想一直不断传入中国,对中国的社会风俗习惯有一定的影响,故 D 项正确。21862 年 6 月 26 日, 上海新报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云:“新到什锦饼

    2、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仔、东洋竹篮仔等。 ”这反映出( )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B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D百姓衣食住行的西化【考点】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题点】近代物质生活的变迁2答案 C解析 从“外国杂货” “广告的内容”等分析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人们物质生活的变化。3(2017太原十校调研)下表是民国初年私人开办的部分女子学校,据此可知( )学校 地点 特色中央女校 北京 设有六个年级,分为工艺组、纺织组等神州女学 上海 设国文、图画等专修科,毕业生大多致力于政教的发展女子政法学堂 上海 以培养妇女参政人才、储他日议院之选为办学宗旨A.新式女子教育已经得

    3、到普及B授课内容以培养谋生技能为主C妇女的社会地位有显著提高D部分妇女摆脱了传统的束缚【考点】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题点】近代社会风俗的变化答案 D解析 女校学生逐渐接受教育,表明部分妇女摆脱了传统的束缚,故 D 项正确。4下面框内所述内容为申报上的报道。材料说明( )A晚清时期思想观念变化剧烈B妇女成为社会风尚的引领者C习俗变迁具有自由平等特征D报纸主要宣传民主科学思潮【考点】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题点】近代社会风俗的变化答案 C解析 “宣读婚约” “携手同归” “主动离婚者中妇女占近半数”等体现了婚姻自由,男女平等,故 C 正确。35泰山东岳庙供奉的娘娘,泥塑金身,三寸金莲,朝拜者

    4、多用自制的大脚锦鞋,换去娘娘的小脚鞋。这一社会现象最早可能出现于( )A鸦片战争时期 B中华民国初期C新中国成立初期 D改革开放时期【考点】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题点】近代社会风俗的变化答案 B解析 这一社会现象是废除缠足。鸦片战争时期还未废除缠足,故 A 项错误;民国成立后,开展了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等活动,故 B 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初期已经废除缠足,不是“最早出现” ,故 C 项错误;改革开放时期妇女缠足早已经废除,故 D 项错误。6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校舍普遍采用西式建筑风格,而教会大学则按业主要求,在设计风格中融入了斗拱支撑的宽阔大屋顶、仿木混凝土柱、铁制花格窗等元素。这说明( )国立

    5、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 齐鲁大学A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性 B中西方的建筑理念共通C中国传统文化遭打击 D政局稳定利于教育发展【考点】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题点】近代物质生活的变迁答案 A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中国在走向近代化过程中学习西方文化,西方国家在进入中国过程中适应中国文化,体现的是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性,A 项正确;题目中并未出现中西方的建筑理念的共通,故 B 错误;根据题目中教会大学融合传统建筑文化的观念可知 C 项错误;题目中并未涉及政局稳定的问题,D 项错误。7在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江苏沿江居民到上海,最有可能乘坐的交通工具是( )A江南制造总局的汽车 B洋人发明的火车C轮船招商局

    6、的轮船 D福州船政局的军舰【考点】水运与航空【题点】水运事业的发展4答案 C解析 由材料信息“19 世纪六七十年代” “江苏到上海” ,可判断是轮船招商局的轮船,故选 C 项。汽车在中国开始出现的时间是 20 世纪初,排除 A 项;铁路在 19 世纪 70 年代才在中国出现,排除 B 项;军舰是军事专用,不可能用于商业运营,普通人更不可能乘坐,排除 D 项。8(2017北京学业水平测试)1881 年 12 月 25 日申报有诗云:“从此千里争片刻,无须尺幅费笔砚。雁帛鱼书应共妒,声气相通快胜箭。枝枝节节环四海,地角天涯连一线。 ”该诗赞颂的文明成果是( )A电灯 B火车 C电报 D电影【考点】

    7、通讯工具的变迁【题点】通讯工具的变迁答案 C解析 由诗中“从此千里争片刻” “声气相通快胜箭” “地角天涯连一线”等句可以推断,此种新事物是有线电报,故选 C。9竹枝词是一种由民歌演变而来的文人诗体,它具有通俗易懂、不拘格律、以诗存史等特点。有两首这样写道:“靠左边行分两旁,章程订立本周详。马车别有通融法,飞走中间亦不妨。 ”“一平马路真如砥。信步行来趣更奢。眼底耳根两清静,从今不见破骡车。 ”对上面的两首竹枝词解读正确的是( )A传统交通工具完全被新式交通工具取代B出现了顺应时代特点的道路交通规范C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风俗造成严重冲击D中国近代交通工具依赖进口【考点】铁路与公路【题点】近代中国

    8、交通进步的影响答案 B解析 由“靠左边行分两旁,章程订立本周详。马车别有通融法,飞走中间亦不妨” “眼底耳根两清静,从今不见破骡车”可知 B 项正确;A 项过于绝对化;两首竹枝词反映了交通变迁状况,与风俗无关,C 项错误;D 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10下表为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情况简介,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519 世纪 40 90 年代 19 世纪 90 年代 20 世纪初期代表刊物外国人拉开中国近代报刊业序幕;昭文新报开创国人办报先例维新派时务报 、强学报 中外纪闻等宣传维新思想新青年的创办;革命派在国内外一共创办了近 120 种报刊A.国人向西方学习逐步深入到制度层面B国人办报逐渐占据新闻产

    9、业主导地位C近代报刊业的发展体现社会变革要求D近代报刊业的发展推动国人思想解放【考点】通讯工具的变迁【题点】通讯工具的变迁答案 B11有人这样改编李清照的词:红藕香留在深秋,夫妻相思,无眠不愁。锦书不自云中来,轻敲键盘,意在心留。花未飘零水长流,电子邮件,可以解忧。可视电话人相看,喜上眉头,甜在心头。这说明( )A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B信息时代疏远了人们的感情C大众传媒改变了人们的生活D人们越来越受制于现代科技【考点】互联网的兴起【题点】互联网的兴起答案 C解析 “锦书不自云中来,轻敲键盘电子邮件,可以解忧。可视电话人相看”可见大众传媒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故 C 项正确。12 “也是蛮拼的” “

    10、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明明可以靠脸吃饭,偏偏要靠才华”等网络用语作为一种醒目的文化存在,流行于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中,真实地折射出大众的社会心理,同时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这表明( )A人们面临着文化消费的多重选择6B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C大众传媒的商业性影响越来越大D大众文化对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考点】互联网的兴起【题点】互联网的兴起答案 B解析 材料文字内容说明网络文化对当今社会生活已经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这种文化的出现得益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兴起和广泛应用以及民众积极的文化创造精神,所以网络文化的出现能折射出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故选 B 项。二、非选择

    11、题(13 题 20 分,14 题 20 分,共 40 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志(不改嫁)者,五十以后不改节(节操)者,旌表门闾(表彰其家族),除免本家差役。明会典材料二 女子周胜仙与男子范二郎相遇, “四目相视,具各有情” ,二人通过巧妙的自我介绍,订下终身。明后期小说醒世恒言材料三 梁启超曰:居今日之中国,而与人言妇学,闻者必曰:天下之事,其更急于是者,不知凡几?百举未兴,而汲汲论此,非知本之言也。然吾推及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请备陈其义以告天下。女学最盛者,其国最强,不战而屈人之兵,美是也;女学次盛者,其国次强,英法德日本是也;女学衰,

    12、母教失,无业众,智民少,国之所存者幸矣,印度波斯土耳其是也。吾推及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梁启超变法通议论女学材料四 以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也因此成为近代妇女解放的代言人。但历史地看,梁启超的“贤妻良母”也难脱传统女子价值观的束缚,也有把女子的价值划在“相夫教子”的狭小圈子之嫌。王美蓉中国近现代不同类型的女子教育目的之比较(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怎样的婚恋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所反映婚恋观的成因。(6 分)(2)根据材料三概括梁启超妇女教育观的特点。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该教育观的影响。(8分)(3)材料四用什么方法评价梁启超妇女观的?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妇女观的变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13、。(6 分)7【考点】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题点】近代社会风俗的变化答案 (1)婚恋观:材料一遵守礼制(三从四德),坚守妇道;材料二追求个性、婚恋自由。成因:明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使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变化;明中后期出现了反礼教的思想,鼓舞了明朝妇女追求婚姻自主。(2)特点:把妇女受教育与救亡图存相结合。(或妇女教育关系到国家的强弱)影响:解放人们的思想;有利于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推动女子教育的发展;提高了妇女救亡图存的使命感。(3)方法:历史的评价(放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辩证的评价。关系:妇女价值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妇女观念的解放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两者相互影响。解析 第(

    14、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二分别回答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明朝后期政治、经济、思想状况进行分析,可得出明朝中后期婚恋观的成因。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信息“女学最盛者,其国最强” “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概括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政治、思想、教育的角度作答。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四信息“历史地看”可得出材料的评价方法是历史的评价,由从进步性和局限性两方面来评价可知是辩证的评价;第二小问,结合影响可得出妇女观的变化与社会发展相互影响。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我国民报之产生,当以同治十二年(1873 年)在汉口出版之昭文新报为最早。此为同治十三年在上海出版之汇

    15、报 ,在香港出版之循环日报 ,光绪二年上海出版之新报 ,及光绪十二年在广州出版之广报 ;斯四者皆当时深悉外情者之所为,惜国人尚不知阅报为何事,未为社会所见重耳。迨光绪二十一年,时适中日战后,国人敌忾之心颇盛,强学会之中外纪闻与强学报 ,先后刊行于京沪,执笔者皆魁儒硕士,声光炳然。我国人民发表政论,盖自此始。后此时务报与时务日报等接踵而起,一时报纸,兴也勃焉。戈公振中国报学史材料二 若夫新闻事实之报道,世界舆论之趋向,内地国情之调查,政艺学理之发明,言论思想之介绍,茶余酒后之资料,凡全球文明国报馆所应尽之义务,不敢不勉,此则同人以言报国之微志也。梁启超时报发刊词材料三 1905 年,孙中山在日本

    16、东京创办民报 。孙中山后来在中国之革命一文中评8价说:“民报成立,一方为同盟会之喉舌,以宣传正义;一方则力辟当时保皇党劝告开明专制、要求立宪之谬说,使革命主义,如日中天。 ”陈玉申晚清报业史“武昌革命军兴,清吏张鸣岐、龙济光、李准等初负隅自固,讵(表示反问)沪电谣传京陷帝崩四字,港粤各报相率登载,全城人士欢声雷动,张督知人心已去,无可挽救,始仓皇出走,龙、李遂卑辞乞降。使广东省城,得以不流血而获光复者,报纸之力为多焉。 ”摘自冯自由革命逸史(1)据材料一,概括 19 世纪中后期我国报刊发展的特点。(8 分)(2)据材料二,归纳梁启超认为“报馆所应尽之义务”有哪些?(6 分)(3)据材料三并结合

    17、所学知识,分析报刊对辛亥革命所起的作用。(6 分)【考点】报刊业走向繁荣【题点】近代报刊业的发展答案 (1)特点:国人自办报刊主要集中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中国人自办的报刊盛行于维新变法时期;有识之士办报的目的是救亡图存;报刊的创办对中国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2)传递国内外信息;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引导舆论。(3)提供与维新派(保皇派)展开论战的阵地;宣传民主共和(民主革命)的思想和观念;制造声势,加速革命进程。解析 第(1)问,依据材料一中的文字“汉口” “上海” “广州” “时适中日战后,我国人民发表政论,盖自此始”可以直接得出特点。第(2)问,依据材料二中“世界舆论之趋向,内地国情之调查” “政艺学理之发明,言论思想之介绍” “茶余酒后之资料”等信息可以直接得出“报馆所应尽之义务” 。第(3)问,从材料三中“一方为同盟会之喉舌,以宣传正义;一方则力辟当时保皇党劝告开明专制、要求立宪之谬说” “使广东省城,得以不流血而获光复者,报纸之力为多焉”等关键语句和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报刊对辛亥革命的作用。


    注意事项

    本文(2018_2019学年度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检测新人教版必修2.doc)为本站会员(sofeeling205)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