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相见欢》练习题新人教版.doc

    • 资源ID:1098277       资源大小:773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相见欢》练习题新人教版.doc

    1、1相见欢朱敦儒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注】词牌名,靖康之难后作者南渡,作此词。(1)上片的景物描写营造出了怎样的意境,请作分析。 (3 分)(2)词的最后一句“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用了何种修辞手法?作简要分析。 (3 分)(3)词的下阕抒情方式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4)用自己的话描述“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的画面,并说说其表达效果。(5)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赏析上片中“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一句的表达效果。 (4 分)(7)词的下片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具体词句加以分析。 (4 分)(8)上

    2、片中“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5分)(9)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一句中“簪缨”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指什么?此句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 分)(10)词的上片是通过哪些景色描写来营造意境的?有何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5分)(11). 著名抗金词人辛弃疾在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到“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用以再现扬州烽火硝烟的场景。同样提及“扬州” ,朱敦儒是如何抒发内心情感的?请结合下片诗句作简要分析。 (6 分)(12).“相见欢”是这篇作品的 。 (1 分)(13).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3 分)A.

    3、“清秋” 一词,点明登楼时节,渲染肃杀氛围。B.“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一句,以乐景写哀情。C.“倩悲风” 一语,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传神。D.“吹泪过扬州” 一语,富有动感,极具感染力。(14).画线句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请加以分析。 (3 分)2(15) 下列诗句与“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一项是( )(2 分)A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 相见欢)B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晏殊浣溪沙)C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 无题)D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韦应物 闻雁)(16) 下列选项中最不符合这首词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的一项是( )

    4、(2 分)A国家灭亡之悲痛 B收复中原之渴望 C壮志难酬之愤激 D怀念故土之深切相见欢 练习 参考答案(1)【答案】 上片写登楼所见的无边秋色,夕阳流水,营造出清冷萧条的意境,抒发了因山河残破而悲凉抑郁的心情。 (景物, “秋色” “夕阳流水”1 分;特点, “冷落萧条”1 分;感情 1 分。共 3 分) 【解题思路】 抓住景物“秋色” “夕阳” “流水” ,分析特点“冷落萧条” ,结合注释,点明情感“因山河残破而悲凉抑郁的心情” 。(2)【答案】 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请求“悲风”把泪吹到扬州去,含蓄深沉地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感。 ( “拟人”1 分,分析及感情分,共 3 分)3【解题思路】 “簪

    5、缨” ,是指贵族官僚们的帽饰。此处代指贵族和士大夫。中原沦陷,北宋的世家贵族纷纷逃散。 “几时收?”这种“中原乱,簪缨散”的局 面何时才能结束呢?直接表达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结句风悲、景悲、人悲,词人不 禁潸然泪下。这是忧国之泪。作者要托悲风吹泪到扬州去,扬州是抗金的前线重镇、国防要地,这表现了词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切,用拟人的手法,含蓄深沉地表达了 忧国忧民的情感。 (3) 【答案】 前面直抒胸臆,表达亡国之痛,恢复中原的心志以及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后面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请求“悲风”把泪吹到扬州去,含蓄深沉地表达了

    6、忧国忧民的情感。【解题思路】 “簪缨” ,是指贵族官僚们的帽饰。此处代指贵族和士大夫。中原沦陷,北宋的世家贵族纷纷逃散。 “几时收?”这种“中原乱,簪缨散”的 局面何时才能结束呢?直接表达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结句风悲、景悲、人悲,词人 不禁潸然泪下。这是忧国之泪。作者要托悲风吹泪到扬州去,扬州是抗金的前线重镇、国防要地,这表现了词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切,用拟人的手法,含蓄深沉地表达 了忧国忧民的情感。(4)寓情于景。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词人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

    7、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表现了作者心情的沉重。(5)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6)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 (2 分)这样写一是表明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二是奠定了全词苍凉感伤的感情基调。 (2 分)(7) “中原乱,簪缨散” ,作者回忆中原沦陷,士族南逃的往事,抒发了亡国之痛;(2分) “几时收?”抒发了对收复河山的渴望与一时又难以收复的无奈(或担忧)之情。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作者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到扬州前线,抒发了对战事的关切之情(或“作者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过扬州前线,洒到沦

    8、陷的故乡,抒发了对故土的深切怀念之情” ) (2 分)(8)景象:黄昏时分,万里大地都笼罩在苍茫的暮色中,滚滚长江水向东逝去,一派衰败的景象 3 分。作用:一是象征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1 分二是奠定全词苍凉感伤的情感基调。1 分(9)借代;(1 分)代指达官贵人(注:簪和缨,古时达官贵人的冠饰,用来把冠固在头上) 。 (1 分)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作者忆及中原沦陷,士族南逃往事,抒发了沉痛之情;(1 分)抒发了对收复河山的渴望(1 分)与一时又难以收复的无奈(或担忧)之情。 (1 分)(10) 、词人独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寒秋凄清,夕阳低垂,江流无声,营造了一派山河残破、日薄西

    9、山的感伤意境,借景抒情,抒发了词人国破家亡的落魄心情。 (写出景色 2分,营造意境 2 分,作用 1 分)【解析】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应在读懂诗句内容的基础上,在上片诗句中筛选所描写的景色。答题时可先叙述诗句内容,再回答所写景色。至于“作用” ,则应主要从市局所描绘的画面和所抒发的感情方面入手分析。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11). 词的下阙运用了反问、比拟手法。 “几时收”诗人感叹什么时候才能收复失地;结尾一句,风本来没有感情,却在前面加一“悲”字,注入了浓厚的感情色彩。 词人对北宋灭亡而南渡时的凄惨情景的回忆,表达了他渴望收复故土的爱国心和对南宋朝廷的不满情绪。 (手法答出一个即可)4【解析】试题分析:回答本题,要注意题干关于扬州的提示,在这里, “扬州”是沦丧国土的代名词,含有收复失地的思想。答题时要紧扣题中“如何抒发内心情感”一语,结合下片诗句内容分析。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12).词牌(13).B(14).答案示例:“中原乱”表达了作者国破家亡的伤痛之情;“簪缨散”表达了作者对当权者不抗金的愤慨;“几时收”表达了作者对恢复中原的期盼。(15)C(2 分) (16) C (2 分)


    注意事项

    本文(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相见欢》练习题新人教版.doc)为本站会员(sumcourage256)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