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四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2-,-3-,-4-,-5-,-6-,考向标从近三年高考的考查情况看,小说仍然是文学类文本考查的重点,三年九套全国卷中,有七套考查了小说阅读。小说阅读在选文上以中国小说为主。考查侧重对文本的综合分析和鉴赏,鉴赏小说的情节、人物,分析小说的标题、语言、手法,探究小说的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及文本意蕴等。2017年高考情况有所变化,全国卷、卷没有考查小说,但2018年三套卷又全部考查小说,大有“王者归来”之势。,-7-,四步读文,解答综合选择题 一、小说的文体特征,-8-,-9-,-10-,二、高考小说的特点 作为高考命题文本的小说,有着严格的思想主题、语言文字、表达技巧
2、的要求。从思想性上说,要符合“立德树人”的要求,要有积极健康的思想主题;从语言文字上说,这类小说语言规范,是微型小说(又称小小说)或者是独立性强的长篇、中篇小说节选,篇幅在1 500字以内;从技巧上说,能承载高考命题的要求。高考小说具有以下特征: 1.短小精悍,以小见大 小说选材须短小精悍,有“一沙一石摹世态,一鳞一爪显人情”之说。它常精选细小而有代表性的事件,从中折射出宏大的生活主题。它撷取的多是具有典型意义和概括力的某个场景、某个细节、某个侧面,或者是生活中的一帧速写、一幅剪影、一个镜头、几段妙趣横生的对话,从而反映大千世界、时代风云。,-11-,2.人物典型,情节紧凑 典型的人物形象是这
3、类小说凸显主题的主要载体。曲折的命运、激烈的冲突、白描的手法等是其塑造人物形象的常用方法。受篇幅限制,考场小说大多浓墨重彩地描写人物在某个特定时间的某一侧面,很少呈现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情节一般发展比较快,前后事件较为紧凑,整个情节常突破思维定式,给读者以惊异感。 3.结构严密,结尾新奇 这类小说尽管篇幅短小,但结构严谨。它不是靠情节的复杂取胜,而是靠精心布局,做到主次分明。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尾是其最突出的特色之一。结尾讲究语结而意不结,意在言外,给读者留有回味和思考的余地。,-12-,三、考场读文的四个步骤 考场阅读不同于闲适性浏览,它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快速、精准阅读。阅读的目的是解题
4、,故整体把握文章非常重要。只有整体把握了全文,才能把命题意图、考查指向、设题角度看得清楚、明晰,才能快速而准确地答题。对小说的整体阅读,就是能初步认识人物形象,把握小说情节,了解小说的手法与主题。阅读可分四步走: 第一步,粗读,明白小说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阅读小说,最直接的就是读故事。这是小说阅读的一个突破口,也是小说阅读的一个考查点。抓住故事,就是要把握事件从发生、发展到结局的完整过程,即小说情节的基本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是理清层次、概括主题的前提。,-13-,第二步,精读,把握小说塑造了一个(群)怎样的人 小说是最能表现人的艺术,人物是小说的核心。无论是叙事还是描写,都是为塑造人
5、物服务的。因此,分析人物独特、鲜明的个性,要从这些叙事和描写(如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入手,在阅读时需要关注作品中的这些语句。 第三步,研读,分析小说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就小说而言,表现手法主要包括写人手法、情节结构技巧、环境描写技巧和语言艺术四个方面。高考命题一般不会孤立地考查小说的表现手法,而是常常和小说“三要素”联系起来,考查表现手法对塑造人物、营造环境、推动情节发展所起的作用。多数情况下,情节与环境主要是为刻画人物性格服务的,但同时也以间接的方式表现主题。,-14-,第四步,总结,概括小说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小说的主题是通过情节、人物和环境表现的,阅读时也要从这些方面入手,
6、要善于抓标题、开头、结尾及意蕴深刻的词句,同时圈点勾画出关键性的情节与人物语言,从这些关键点概括小说的主题。,-15-,读文示范 高考文本,(2018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有声电影老 舍 二姐还没看过有声电影。可是她已经有了一种理论。在没看见以前,先来一套说法,不独二姐如此,此之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也。她以为有声电影便是电机嗒嗒之声特别响亮而已,不然便是当电人二姐管银幕上的英雄美人叫电人互相巨吻的时候,台下鼓掌特别发狂,以成其“有声”。她确信这个,所以根本不想去看。 但据说有声电影是有说有笑而且有歌,她才想开开眼。恰巧打牌赢了钱,于是大请客。二姥姥,三舅妈,四姨,小
7、秃,小顺,四狗子,都在被请之列。,-16-,大家决定看午后两点半那一场,所以十二点动身也就行了。 到了十二点三刻谁也没动身。二姥姥找眼镜找了一刻来钟;确是不容易找,因为眼镜在她自己腰里带着呢。跟着就是三舅妈找钮子,翻了四只箱子也没找到,结果是换了件衣裳。四狗子洗脸又洗了一刻多钟,总算顺当。 出发了。走到巷口,一点名,小秃没影了。折回家里,找了半点多钟,没找着。大家决定不看电影了,找小秃更重要,把新衣裳全脱了,分头去找小秃。正在这个当儿,小秃回来了;原来他是跑在前面,而折回来找她们。好吧,再穿好衣裳走吧,反正巷外有的是洋车,耽误不了。,-17-,二姥姥给车价还按着老规矩,多一个铜子不给。这几年了
8、,她不大出门,所以现在拉车的三毛两毛向她要,不是车价高了,是欺侮她年老走不动。她偏要走一个给他们瞧瞧。她确是有志向前迈步,不过脚是向前向后,连她自己也不准知道。四姨倒是能走,可惜为看电影特意换上高底鞋,似乎非扶着点什么不敢抬脚,她过去搀着二姥姥,要是跌倒的话,这二位一定是一齐倒下。 三点一刻到了电影院,电影已经开映。这当然是电影院不对;二姐实在觉得有骂一顿街的必要,可是没骂出来,她有时候也很能“文明”一气。,-18-,既来之则安之,打了票。一进门,小顺便不干了,黑的地方有红眼鬼,无论如何不能进去。二姥姥一看里面黑洞洞,以为天已经黑了,想起来睡觉的舒服;她主张带小顺回家。谁不知道二姥姥已经是土埋
9、了半截的人,不看回有声电影,将来见阎王的时候要是盘问这一层呢?大家开了家庭会议。不行,二姥姥是不能走的。至于小顺,买几块糖好了,吃糖自然便看不见红眼鬼了。事情便这样解决了。四姨搀着二姥姥,三舅妈拉着小顺,二姐招呼着小秃和四狗子,看座的过来招待,可是大家各自为政地找座儿,忽前忽后,忽左忽右,离而复散,分而复合,主张不一,而又愿坐在一块儿,直落得二姐口干舌燥,二姥姥连喘带嗽,四狗子咆哮如雷,看座的满头是汗。观众们全忘了看电影,一齐恶声地“吃”,但是压不下去二姐的指挥口令。二姐在公共场所说话特别响亮,要不怎样是“外场”人呢。,-19-,直到看座的电筒中的电已使净,大家才一狠心找到了座。不过,总不能忘
10、了谦恭呀,况且是在公共场所。二姥姥年高有德,当然往里坐。可是四姨是姑奶奶呀;而二姐是姐姐兼主人;而三舅妈到底是媳妇;而小顺子等是孩子;一部伦理从何处说起?大家打架似的推让,把前后左右的观众都感化得直叫老天爷。好容易一齐坐下,可是糖还没买呢!二姐喊卖糖的,真喊得有劲,连卖票的都进来了,以为是卖糖的杀了人。,-20-,糖买过了,二姥姥想起一桩大事还没咳嗽呢。二姥姥一阵咳嗽,惹起二姐的孝心,与四姨三舅妈说起二姥姥的后事来。老人家像二姥姥这样的,是不怕儿女当面讲论自己的后事,而且乐意参加些意见,如“别的都是小事,我就是要个金九连环,也别忘了糊一对童儿!”这一说起来,还有完吗?说也奇怪,越是在戏馆电影场
11、里,家事越显着复杂。大家刚说到热闹的地方,忽,电灯亮了,人们全往外走。二姐喊卖瓜子的;说起家务要不吃瓜子便不够派儿。看座的过来了,“这场完了,晚场八点才开呢。” 只好走吧,一直到二姥姥睡了觉,二姐才想起问:“有声电影到底怎么说来着?”三舅妈想了想:“管它呢,反正我没听见。”还是四姨细心,说看见一个洋鬼子吸烟,还从鼻子里冒烟呢,“鼻子冒烟,和真的一样,你就说!”大家都赞叹不已。 (有删改),-21-,读文支招,第一步,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1.情节的构成 开端:二姐打牌赢了钱,决定请大家看有声电影。 发展:大家决定一同去,于是众人张罗衣服,梳洗打扮,相互找人,租车还价,忙忙活活,一番吵闹。 高潮
12、:好不容易进入电影院,又是一番找座位,相互谦让,一番闲扯家常,竟至电影结束。 结局:至于什么是有声电影,谁也没有注意看,只有三舅妈记住了一个细节:一个洋鬼子吸烟,还从鼻子里冒烟呢。 2.故事的特点 小说采用喜剧的手法,铺写世态人情,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二姐和一帮女眷及孩子闹闹哄哄看有声电影的前因后果及详细过程。语言幽默风趣,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显示了老舍先生高超的幽默艺术。,-22-,第二步,塑造了一个(群)怎样的人? 小说塑造了两类人主要人物二姐和群像性人物女眷和孩子们。 主要人物:二姐 二姐是小说的主要人物,她豁达大方,打纸牌赢钱后积极请客,热情待人,乐于指挥,善于应酬;但她“不知为知之”,公
13、共场所大声吵嚷,拘于辈分过度谦让,忙乱无序,致使大家谁也没有看到有声电影,也没有明白什么是有声电影。这正显示了其封闭与无知。 群像人物:女眷与孩子们 一帮乱哄哄的女眷和孩子,正是作者所要表现的当时社会的世态人情。,-23-,第三步,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老舍先生用地地道道的京味语言和幽默风趣的手法,描写二姐她们说说笑笑、闹闹哄哄地看电影的人间喜剧,让我们如临其境地了解了逐渐远逝的老北京生活。 第四步,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小说通过描写二姐等人看有声电影的故事,生动地塑造了二姐等市井妇女的形象,显示了她们在新事物面前的好奇与无知,也生动地展示了20世纪初期老北京的世态人情和生活日常。,-24-,
14、综合选择题解答技巧 题型指津 高考小说阅读的选择题由“5选2”“最恰当的两项”改为“4选1”“不正确的一项”,这一变化带来的不仅是选择题解题难度的降低,而且还带给我们更多正确的可用来读文的导向信息。具体体现在3大方面: 1.正确信息更多更利于我们疏通文意 “4选1”“不正确的一项”,也就意味着有3项对文本的解读和赏析是正确的。,-25-,2.选项基本按照文本行文的顺序依次设置有助于快速回归文本,定位相关段落 前几个选项往往是从文本局部入手,基本按照文本行文的顺序排列次序,有的选项甚至明确提示对应的段落位置;后面的选项往往从文本的整体(主题、整体思路等)角度着手设置,前后选项间又形成了梯次。明确
15、了这一点,就有助于读文、解题时迅速地把握文本的结构层次(思路顺序)和准确地找到解题的文本依据。,-26-,3.紧扣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命题设题点和读文关注点更加明确 高考小说选择题的题干明确为“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其选项共性特点一般是“内容+特色”。 表现在选项设置上,即每个选项往往采用“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的方式命制,即显性表述(写了什么)+隐性表达(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的选项命制方式。显性表述大多是文章内容的概括和转述,有利于解题时定位信息区间;而隐性表达则大多是关于艺术特色与主旨的理解分析,命题人常在隐性表达方面设置错误点。命题人正是采用这种显
16、性表述+隐性表达的命题方式,让试题考查更具全面性(每一层次均可设题)、深刻性(考生能否真正理解文意)和可控性(既有解题指向又有深刻思维)。,-27-,答题步骤 1.标注敏感点。题干中已经明确的各个选项的敏感点(考查点、要求点),就是题干要求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快速浏览各选项,把与它们相关的核心词语标注出来。 2.找准对应点。根据选项内容,包括人物、环境、情节、手法、构思等,回归原文寻找对应处。筛选信息类的题目要注意是否改变原文判断,评价赏析类的选项特别关注标注的敏感点是否有原文依据。,-28-,3.落实设误点。根据“知识性(内容)错误”优先的原则,先将有“知识性(内容)错误”的选项挑选
17、出来,然后再考虑“分析鉴赏(手法)不当”的选项,最后确定答案。 不当项的常见设题误区: (1)小说情节概述不当。有人物错位、张冠李戴、偷换对象、情节阶段区分错误等。 (2)小说主旨理解不恰当。或局限于小说情节本身,或概括过于狭隘,或提炼主题过于拔高。 (3)小说人物形象分析失误。或人物形象定位不当,或人物性格特征分析不准,或人物形象作用概括失当,有贬损、夸大、拔高现象。 (4)小说内容理解不符合文本。曲解文意,张冠李戴,表述不准确,原因分析牵强附会,结论想当然等。 (5)艺术手法表述不当。或塑造人物形象方法无中生有,或艺术表现手法判断不够准确,或艺术手法作用鉴赏不到位、作用不明显。,-29-,
18、满分解构 例题(2018全国卷)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塑造了市井妇女的群像,同时对其中人物也分别作了较为精细的刻画,如“外场”人二姐、“特意换上高底鞋”的四姨、“不大出门”的二姥姥。 B.在公共场所电影院观看具有私密性的“电人巨吻”并发狂鼓掌,或是在这一场合大谈家事而心安理得,都是作者眼中当时社会生活的怪现象。 C.小说开头部分写二姐等人对有声电影无知,结尾写大家对有声电影“赞叹不已”,较为完整地描写了普通市民令人啼笑皆非的思想意识转变过程。 D.小说标题为“有声电影”,既是指有声电影这一新奇事物,也可指二姐等人在电影院里一系列“有声”的
19、喧哗表现,可谓一语双关。,-30-,-31-,-32-,考法一,-33-,考法二,考法三,重难特训,小说情节结构的三种考法 情节是叙事性文学作品内容构成的要素之一,它是指叙事作品中表现人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它由一系列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具体事件构成。把握好故事情节,是欣赏小说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命题人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情节为出发点,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高考对小说情节的考查,主要有梳理情节结构、赏析情节手法、分析情节作用三种题型。,考法一,-34-,考法二,考法三,重难特训,梳理情节结构 题点必备知识 小说情节
20、一般由线索贯穿,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个部分,按照一定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展开,外国小说常常以心理意识的演进为顺序展开。 1.小说的情节组成,考法一,-35-,考法二,考法三,重难特训,2.小说的线索安排 (1)线索类型,考法一,-36-,考法二,考法三,重难特训,(2)小说结构,考法一,-37-,考法二,考法三,重难特训,3.小说的叙述方法,考法一,-38-,考法二,考法三,重难特训,4.小说情节安排中的常见技巧,考法一,-39-,考法二,考法三,重难特训,考法一,-40-,考法二,考法三,重难特训,备考关键能力 1.审题看清设问方式,思考答题角度,考法一,-41-,
21、考法二,考法三,重难特训,2.解题明确答题步骤,找准答题依据 情节梳理的三种思路,考法一,-42-,考法二,考法三,重难特训,3.建模根据要求表述,规范术语作答 概括情节要言简意赅。情节的核心要素为“人物+行为”,一般采用“谁干什么”“谁怎么样”的形式概括情节。概括时不要遗漏要点,一定要概括全面。由于事件的复杂性,概括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注意题干要求涉及的对象,做到前后一脉贯通。 答题模式一 主人公在时候,地点,做了事情。 答题模式二 小说先写了,接着写了,又写了,最后写了 答题模式三 小说的主要情节有:,考法一,-43-,考法二,考法三,重难特训,典题满分解构 例题(2018全国卷)
2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微纪元(节选)刘慈欣 先行者知道,他现在是全宇宙中唯一的一个人了。 那事已经发生过了。 其实,在他启程时人类已经知道那事要发生了。人类发射了一艘恒星际飞船,在周围100光年以内寻找带有可移民行星的恒星。宇航员被称为先行者。 飞船航行了23年时间,由于速度接近光速,地球时间已过去了两万五千年。,考法一,-44-,考法二,考法三,重难特训,飞船继续飞向太阳系深处。先行者没再关注别的行星,径直飞回地球。啊,我的蓝色水晶球先行者闭起双眼默祷着,过了很长时间,才强迫自己睁开双眼。 他看到了一个黑白相间的地球。 黑色的是熔化后又凝结的岩石,白色的是蒸发后又冻结的海洋。 飞
23、船进入低轨道,从黑色的大陆和白色的海洋上空缓缓越过,先行者没有看到任何遗迹,一切都熔化了,文明已成过眼烟云。 这时,飞船收到了从地面发来的一束视频信号,显示在屏幕上。 先行者看到了一个城市的图像:先看到如林的细长的高楼群,镜头降下去,出现了一个广场,广场上一片人海,所有的人都在仰望天空。镜头最后停在广场正中的平台上,那儿站着一个漂亮姑娘,好像只有十几岁。她在屏幕上冲着先行者挥手,娇滴滴地喊:“喂,我们看到你了!你是先行者?”,考法一,-45-,考法二,考法三,重难特训,在旅途的最后几年,先行者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虚拟现实的游戏中度过的。在游戏里,计算机接收玩者的大脑信号,构筑一个三维画面,画面中的
24、人和物还可根据玩者的思想做出有限的互动。先行者曾在寂寞中构筑过从家庭到王国的无数个虚拟世界,所以现在他一眼就看出这是一幅这样的画面,可能来自大灾难前遗留下来的某种自动装置。 “那么,现在还有人活着吗?”先行者问。 “您这样的人吗?”姑娘天真地反问。 “当然是我这样的真人,不是你这样的虚拟人。” 姑娘两只小手在胸前绞着,“您是最后一个这样的人了,如果不克隆的话呜呜”姑娘捂着脸哭起来。 先行者的心如沉海底。,考法一,-46-,考法二,考法三,重难特训,“您怎么不问我是谁呢?”姑娘抬头仰望着他,又恢复了那副天真神色,好像转眼就忘了刚才的悲伤。 “我没兴趣。” 姑娘娇滴滴地大喊:“我是地球领袖啊!”
25、先行者不想再玩这种无聊的游戏了,他起身要走。 “您怎么这样!全城人民都在这儿迎接您,前辈,您不要不理我们啊!” 先行者想起了什么,转过身来问:“人类还留下了什么?” “照我们的指引着陆,您就会知道!” 先行者进入了着陆舱,在那束信息波的指引下开始着陆。 他戴着一副视频眼镜,可以从其中一个镜片上看到信息波传来的画面。画面上,那姑娘唱起歌来: 啊,尊敬的使者,你来自宏纪元!,考法一,-47-,考法二,考法三,重难特训,伟大的宏纪元, 美丽的宏纪元, 你是烈火中消逝的梦 人海沸腾起来,所有人都大声合唱:“宏纪元,宏纪元” 先行者实在受不了了,他把声音和图像一起关掉。但过了一会儿,当感觉到着陆舱接触地
26、面的震动时,他产生了一个幻觉:也许真的降落在一个高空看不清楚的城市了?他走出着陆舱,站在那一望无际的黑色荒原上时,幻觉消失,失望使他浑身冰冷。 先行者打开面罩,一股寒气扑面而来,空气很稀薄,但能维持人的呼吸。气温在摄氏零下40度左右。天空呈一种大灾难前黎明或黄昏时的深蓝色。脚下是刚凝结了两千年左右的大地,到处可见岩浆流动的波纹形状,地面虽已开始风化,仍然很硬,土壤很难见到。这片带波纹的大地伸向天边,其间有一些小小的丘陵。,考法一,-48-,考法二,考法三,重难特训,先行者看到了信息波的发射源。一个镶在岩石中的透明半球护面,直径大约有一米,下面似乎扣着一片很复杂的结构。他注意到远处还有几个这样的
27、透明半球,像地面上的几个大水泡,反射着阳光。 先行者又打开了画面,虚拟世界中,那个小骗子仍在忘情地唱着,广场上所有的人都在欢呼。 先行者麻木地站着,深蓝色的苍穹中,明亮的太阳和晶莹的星星在闪耀,整个宇宙围绕着他最后一个人类。 孤独像雪崩一样埋住了他,他蹲下来捂住脸抽泣起来。 歌声戛然而止,虚拟画面中的所有人都关切地看着他,那姑娘嫣然一笑。 “您对人类就这么没信心吗?”,考法一,-49-,考法二,考法三,重难特训,这话中有一种东西使先行者浑身一震,他真的感觉到了什么,站起身来。他走近那个透明的半球,俯身向里面看。 那个城市不是虚拟的,它就像两万五千年前人类的城市一样真实,它就在这个一米直径的半球
28、形透明玻璃罩中。 人类还在,文明还在。 “前辈,微纪元欢迎您!” (有删改) 请简要分析文中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6分),考法一,-50-,考法二,考法三,重难特训,【思考角度】,先行者着陆之前心情复杂,一方面心存侥幸,另一方面又深知侥幸也不过是幻想。,先行者此时的心理是孤独、绝望。,先行者的心理是震撼,重新燃起了希望。,考法一,-51-,考法二,考法三,重难特训,【答案整合】 先行者着陆之前,已经知道地球灾难的发生,一方面心存侥幸,一方面又深知侥幸也不过是幻想,心情复杂纠结;着陆后亲身感受到地球的荒凉,自认是宇宙间最后一个人类,巨大的孤独感和绝望使他濒临崩溃;意识到画面有可能并非虚拟,感到
29、震撼,重新燃起了希望。,-52-,考法一,考法二,考法三,重难特训,赏析情节手法 题点必备知识 情节手法是指能使小说情节连贯、脉络清楚、结构紧凑、叙述生动而运用的各种艺术手法,具体包括情节叙述的手法、叙述顺序(前文已讲)、描写手法、表现手法(将在人物和环境中讲述)和情节结构的手法。,-53-,考法一,考法二,考法三,重难特训,1.叙述人称,-54-,考法一,考法二,考法三,重难特训,2.结构技巧,-55-,考法一,考法二,考法三,重难特训,-56-,考法一,考法二,考法三,重难特训,-57-,考法一,考法二,考法三,重难特训,3.结构模式,-58-,考法一,考法二,考法三,重难特训,-59-,
30、考法一,考法二,考法三,重难特训,-60-,考法一,考法二,考法三,重难特训,备考关键能力 1.审题看清设问方式,思考答题角度,-61-,考法一,考法二,考法三,重难特训,2.解题明确答题步骤,找准答题依据 情节手法题解题“三抓一想”,-62-,考法一,考法二,考法三,重难特训,情节手法题答题三步骤3.建模根据要求表述,规范术语作答 “情节结构特点”+“具体分析”+“表达效果”。,-63-,考法一,考法二,考法三,重难特训,典题满分解构 例题(2018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赵一曼女士阿 成 伪满时期的哈尔滨市立医院,如今仍是医院。后来得知赵一曼女士曾在这里住过院,我便翻阅了
31、她的一些资料。 赵一曼女士,是一个略显瘦秀且成熟的女性。在她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在任何地方,你都能看出她有别于他人的风度。 赵一曼女士率领的抗联活动在小兴安岭的崇山峻岭中,那儿能够听到来自坡镇的钟声。冬夜里,钟声会传得很远很远。钟声里,抗联的兵士在森林里烤火,烤野味儿,或者唱着“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战士们哟”这些都给躺在病床上的赵一曼女士留下清晰回忆。,-64-,考法一,考法二,考法三,重难特训,赵一曼女士单独一间病房,由警察昼夜看守。 白色的小柜上有一个玻璃花瓶,里面插着丁香花。赵一曼女士喜欢丁香花。这束丁香花,是女护士韩勇义折来摆放在那里的。听说,丁香花现在已经成为
32、这座城市的“市花”了。 她是在山区中了日军的子弹后被捕的。滨江省警务厅的大野泰治对赵一曼女士进行了严刑拷问,始终没有得到有价值的回答,他觉得很没面子。 大野泰治在向上司呈送的审讯报告上写道: 赵一曼是中国共产党珠河县委委员,在该党工作上有与赵尚志同等的权力。她是北满共产党的重要干部,通过对此人的严厉审讯,有可能澄清中共与苏联的关系。 1936年初,赵一曼女士以假名“王氏”被送到医院监禁治疗。,-65-,考法一,考法二,考法三,重难特训,滨江省警务厅关于赵一曼的情况扼要地介绍了赵一曼女士从市立医院逃走和被害的情况。 赵一曼女士是在6月28日逃走的。夜里,看守董宪勋在他叔叔的协助下,将赵一曼抬出医
33、院的后门。一辆雇好的出租车已等在那里。几个人上了车,车立刻就开走了。出租车开到文庙屠宰场的后面,韩勇义早就等候在那里,扶着赵一曼女士上了雇好的轿子,大家立刻向宾县方向逃去。 赵一曼女士住院期间,发现警士董宪勋似乎可以争取。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分析,她觉得有把握去试一试。 她躺在病床上,和蔼地问董警士:“董先生,您一个月的薪俸是多少?” 董警士显得有些忸怩,“十多块钱吧”,-66-,考法一,考法二,考法三,重难特训,赵一曼女士遗憾地笑了,说:“真没有想到,薪俸会这样少。” 董警士更加忸怩了。 赵一曼女士神情端庄地说:“七尺男儿,为着区区十几块钱,甘为日本人役使,不是太愚蠢了吗?” 董警士无法再正
34、视这位成熟女性的眼睛了,只是哆哆嗦嗦给自己点了一根烟。 此后,赵一曼女士经常与董警士聊抗联的战斗和生活,聊小兴安岭的风光,飞鸟走兽。她用通俗的、有吸引力的小说体记述日军侵略东北的罪行,写在包药的纸上。董警士对这些纸片很有兴趣,以为这是赵一曼女士记述的一些资料,并不知道是专门写给他看的。看了这些记述,董警士非常向往“山区生活”,愿意救赵一曼女士出去,和她一道上山。 赵一曼女士对董警士的争取,共用了20天时间。,-67-,考法一,考法二,考法三,重难特训,对女护士韩勇义,赵一曼女士采取的则是“女人对女人”的攻心术。 半年多的相处,使韩勇义对赵一曼女士十分信赖。她讲述了自己幼年丧母、恋爱不幸、工作受
35、欺负,等等。赵一曼女士向她讲述自己和其他女战士在抗日队伍中的生活,有趣的、欢乐的生活。语调是深情的、甜蜜的。 韩护士真诚地问:“如果中国实现了共产主义,我应当是什么样的地位呢?” 赵一曼女士说:“你到了山区,一切都能明白了。” 南岗警察署在赵一曼女士逃走后,马上开车去追。 追到阿什河以东20多公里的地方,发现了赵一曼、韩勇义、董宪勋及他的叔父,将他们逮捕。 赵一曼女士淡淡地笑了。 赵一曼女士是在珠河县被日本宪兵枪杀的。,-68-,考法一,考法二,考法三,重难特训,那个地方我去过,有一座纪念碑。环境十分幽静,周围种植着一些松树。 我去的时候,在那里遇到一位年迈的老人。他指着石碑说,赵一曼?我说,
36、对,赵一曼。 赵一曼被枪杀前,写了一份遗书: 宁儿: 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 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69-,考法一,考法二,考法三,重难特训,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 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 (有删改) 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70-,考法一,考法二,考法三,重难特训,【思考角度】 内容方面:从历
37、史与现实两个维度来组织材料,可以拉开时间距离,从更多的角度来展示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结构方面:这种安排使得文章结构富有变化,曲折有致。 主题方面:将历史上主人公的英雄事迹和现实中“我”的所见所感融于一体,既表现出当代人对赵一曼女士的尊敬之情,又能表现赵一曼的精神在当下的时代意义,从而深化文章的主旨。 阅读效果:历史与现实的穿插产生时空交织的效果,能够吸引读者阅读,使其产生共鸣。作答时应全面思考。 【答案整合】 既能表现当代人对赵一曼女士的尊敬之情,又能表现赵一曼精神的当下意义,使主题内蕴更深刻;可以拉开时间距离,更加全面地认识英雄,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灵活使用文献档案,与小说叙述相互印证,使艺
38、术描写更真实。,-71-,考法一,考法二,考法三,重难特训,分析情节作用 题点必备知识 分析情节作用题既是对分析作品结构能力的考查,也是对分析作品基本特征能力的考查。解答时既需要从局部考虑,重点关注某个段落或情景、细节,又需着眼全文,侧重于分析作品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和安排。 分析情节作用,一般从结构、形象、情感、主题等方面考虑,但还必须考虑到小说文体的基本特征。有时又和分析手法结合在一起考查。,-72-,考法一,考法二,考法三,重难特训,一、小说某个情节安排的作用,-73-,考法一,考法二,考法三,重难特训,-74-,考法一,考法二,考法三,重难特训,二、明确小说各种情节的作用 (1
39、)开头的类型及作用,-75-,考法一,考法二,考法三,重难特训,(2)中间情节的作用,-76-,考法一,考法二,考法三,重难特训,(3)结尾的类型及作用,-77-,考法一,考法二,考法三,重难特训,-78-,考法一,考法二,考法三,重难特训,备考关键能力 1.审题看清设问方式,思考答题角度,-79-,考法一,考法二,考法三,重难特训,2.解题明确答题步骤,找准答题依据 解答情节作用类题“五角度”,-80-,考法一,考法二,考法三,重难特训,情节作用题答题两步骤,-81-,考法一,考法二,考法三,重难特训,3.建模根据要求表述,规范术语作答 这类题型的规范的答题模式一般为:作用点+体现点。所谓“
40、作用点”是指作用是什么,一般要从五个对应点考虑;所谓“体现点”是指这个作用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必须结合文本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答题模式一 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 答题模式二 (1)结构上:(2)内容上:,-82-,考法一,考法二,考法三,重难特训,典题满分解构 例题(2017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七岔犄角的公鹿(鄂温克族)乌热尔图 “你,你别打啦!”我两眼盯着他,一串泪珠滚出眼窝。 “喊啥,小崽子?你像只猫,整天待在帐篷里,靠我养活!”他吼着,举起熊掌似的大手,又朝我打来。 “我去打猎,给我枪我爸爸留给我的猎枪。” 他愣了一下,那双醉红的眼睛像打量陌生
41、人似的瞅着我。我不哭了,再也不想哭了,挺着胸脯站在他面前,我感到一下子长大了。我爸爸早死了,妈妈为了过活跟了他,没过几年,妈妈也病死了,我就只好和他在一起熬日子。我从未叫过这位继父一声“爸爸”,只在心里喊他的名字:特吉部落里的人都这样叫他。,-83-,考法一,考法二,考法三,重难特训,“给,小崽子。明天,你上山,见啥打啥。你有这个胆子吗?” 几乎和我一般高的猎枪,差点把我撞个跟头。我紧紧攥住枪筒,毫不示弱地说:“我不怕,你能打,我也能打。” “先别吹。打猎可不像往嘴里灌酒那么容易。”说完,他又抓起酒瓶,咕嘟咕嘟地喝起来。 这天早晨,我起得比往常都早。我脚上穿的软靴是妈妈留给我的,子弹袋和猎刀是
42、爸爸用过的。我要靠这些,再加上我自己的勇敢,成为一个猎手,一个让全部落人都服气的猎手。,-84-,考法一,考法二,考法三,重难特训,我慢慢地攀上山顶。这是一个漂亮的山峰,它的背上长满松树和桦树,前胸盖着白雪,侧面是片凹下去的向阳坡。这里准有野兽。等了大半天,果然没叫我失望,桦树林里有什么的影子在晃动。我咬紧牙,瞄准黑影,端平猎枪。枪响了,野兽晃了晃,踉跄着奔出树林。是一头健壮的公鹿,它头上顶着光闪闪的犄角,犄角分成了七个支岔,很有气势。鹿一眼瞥见我,扭头叫了一声。顿时,又从树林里跑出五只受惊的野鹿,有母鹿,有小鹿。公鹿一瘸一拐地跟在最后,不时扭头戒备而憎恶地瞅着我。看得出来,它在护卫鹿群。转眼
43、间,它们爬过山岗,消失在密林里。这时,太阳已经溜到山尖,树林变得黑森森的,我想今天是撵不上它了。,-85-,考法一,考法二,考法三,重难特训,-86-,考法一,考法二,考法三,重难特训,-87-,考法一,考法二,考法三,重难特训,-88-,考法一,考法二,考法三,重难特训,(节选自乌热尔图七岔犄角的公鹿,有删改) 注 鄂温克族: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和黑龙江讷河等地,传统上多从事农牧业和狩猎业。 本文以“我”与特吉的冲突开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89-,考法一,考法二,考法三,重难特训,【思考角度】 第一步:题干已经很明确“开篇”,是考查开头情节的作用
44、。 第二步:解答此类题目,必须先概括内容,然后再根据内容思考其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 1.从内容上看 (1)对读者的作用:激烈的冲突,起到了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2)对人物的刻画:“我”与特吉的冲突引出了“我”的身世、与继父的情感隔膜,以及“我”对亲情的渴望。而在冲突过程中,也刻画了“我”的倔强和好强的形象特点。 2.从结构上看 小说的开篇一般具有引起下文的作用,推动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90-,考法一,考法二,考法三,重难特训,【答案整合】 通过紧张的冲突,引起读者阅读兴趣,把读者迅速带入小说情境;引出下文“我”去打猎的故事;交代“我”的孤儿身份、与继父的情感隔膜,以及“
45、我”对亲情的渴望;初步刻画“我”性格的倔强和好强。,-91-,考法一,考法二,考法三,重难特训,即学即练 (2019山东济南历城中学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信 念 阿 成 黑龙江境内的业余作者,彼此都是有联系的。看到谁成功地发表作品了,或者征文得了三等奖、优秀奖、提名奖了,就通通信,在血泪般的成绩面前,发泄一下,无比自豪一下。省内的大作家,我们也扯不上,我们怎么能比? 但是,我们不服他们! 我们这些业余作者之间经常走动。我们有我们的世界。另外,大家都在省内,走动起来很方便,车票也不太贵,吃住也不敢挑剔。彼此见了面,就是一个聊啊。 通宵达旦地聊!,-92-,考法一,考法二,考法三
46、,重难特训,我先是在鹤岗下的火车。从哈尔滨到鹤岗的那趟火车,有一个乘警是我的小学同学,这样,不仅车票钱省了,还白吃了一顿他们的“工作餐”。 下了火车后,我再转长途汽车去梧桐。都说好了,我的那个文友在车站等我。 我下了长途车,便和文友像外国人那样拥抱起来,互相叭叭地拍了背。这种样子当地人是看不惯的。 在附近的一家小饭铺吃饭的时候,文友无奈地跟我说,住他家里是不行了,他的那个娘儿们,又从娘家整来一大堆的亲戚,大人小孩的,人五人六的,连老爹的寿材上都睡了人了。唉,怎么创作呢。 我吃了一惊说,那我住哪儿?当天返回去可没车了,咋也得明天早晨走哇。,-93-,考法一,考法二,考法三,重难特训,他说,放心吧
47、,安排妥了,在一家老房子里。事先我都收拾好了,搭了两个板铺。还说得过去。大夏天儿的,还用被褥么? 我说,不用不用,能聊天就行。能让我住几天? 他说,两天。 我说,两天够了。就是想跟你聊啊,都想疯了。 事后,我们又弄了点酒、烟和吃食,出了小饭铺,就去了那个老房子。 那个老房子虽然破,但比预想的还要好。我们住进了其中的一个屋子里。屋子里的两个板铺也行,平平的,阔极了。于是我们边吃边聊。 我们都有很多很多的构思。比如爱情啊,打猎啊,土匪啊,七大姑八大姨,爹妈兄弟呀,还有机关改革,美好的理想,自杀,疯子,流浪汉等等。但是,好像编起来挺困难。目前就是咱们兄弟嘴小,等以后吧奴隶要翻身哪。不远的将来,也有咱
48、们不断接受采访、不断上电视的那一天!,-94-,考法一,考法二,考法三,重难特训,我们仰面躺在板铺上聊天的时候,文友说,你也别瞧不起咱们睡觉的这个地方。 我说,我没瞧不起。我又不是托尔斯泰,我刚才讲的话,也不过是展望未来。 文友说,这个地方,日伪时期是梧桐伪警察分驻所。赵尚志被俘之后,就死在这里。 真的? 文友说,赵尚志可是抗联队伍里的一个大人物啊,他担任过东北游击队哈东支队司令,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军长,北满抗日联军总司令,还有一些衔我记不住了。日本鬼子想抓他想得眼珠子都红了。后来,他们和梧桐警察分驻所共同下了一个套,把赵尚志抓住了。 什么套儿?,-95-,考法一,考法二,考法三,重难特训,
49、文友说,挺复杂的。我简单说,就是派了一个假装收山货的特务上山,取得赵尚志的信任后,勾他一同去袭击梧桐警察分驻所,就是现在咱俩住的这个地方。中埋伏了是不是?肯定的。 对。并且那个特务还冲着赵尚志的腹部开了一枪。我到现在还能背下来当时伪三江省警务厅给满洲国治安部的报告呢。是一个日本人写的。 我说,你背背我听听。 他开始背:“赵尚志受伤后,仅活八小时。当警察审讯时,他对中国人警察说:你们也是中国人吗?你们出卖祖国,犯下了罪行,还不觉得可耻吗?我一个人死去,这没有什么。但要知道,抗联是杀不完的。我就要死了,还有什么可问?他痛骂审讯官,狠狠地瞪着警察,而对他受重伤所造成的痛苦,却未发一声呻吟。其最后的表现,真不愧一个大匪首的尊严。”,-96-,考法一,考法二,考法三,重难特训,文友问,咋样?写得挺客观吧? 我说,写得好! 后来,我提议,用酒祭奠一下赵尚志。于是,我们翻身下床,把碗斟满了酒,将酒一圈儿一圈儿洒在地上,并说了些佩服的话。 第二天一早,我就走了。坐长途车离开梧桐的时候,车又路过了那座老房子。看着它离我们的车越来越远了,在灰尘里变得迷蒙起来,心中不禁一阵凄凉。 (有删改) 作者在记叙中插入有关赵尚志的故事,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