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辽宁省营口市开发区第一高级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6月月考试题.doc

    • 资源ID:1083855       资源大小:144.50KB        全文页数:1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辽宁省营口市开发区第一高级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6月月考试题.doc

    1、- 1 -20172018 学年度下学期 6 月考高二语文试卷时间:150 分钟 满分:150 分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第卷(阅读题,共 70 分)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小题。中国的官印为何由方变圆?在 1931 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圆形官印出现之前,方形印章是不二之选。但是,方形印章在当代中国却有了不同命运,仅存的硕果是人民币背面的“行长之章”和“副行长章”(新版纸币上只保留了“行长之章”)而圆形公章已通行于世。中国最早的印章出现于春秋时期,当时文字写在竹简上,印章主要是用来

    2、钤印封泥,起到保密作用。周礼地官司市有“凡通货贿,以玺节出入之”的记录,当时公私印章都可以称为“玺”。秦始皇规定玺为天子专用,臣民印章只能称为“印”。中国印章图案最初完全由文字组成,字形的形体美对印章布局之美起决定作用,最常见的是篆书,宋元以后隶书、楷书和各种宋体书也开始出现在印章中。由于汉字本身结构,无论采用何种文字入印,汉字整体形状都呈方块状,为体现对称之美,从秦代到明清,皇帝、王侯、官署的正式印章都是方形的。大明会典和大清会典都对印章的规格和尺寸做了规定。皇帝、皇后、太后、太子、亲王的玺印称为“宝”或“玺”,用玉和金制作,印钮为龙或龟。正一品至九品官员的印章用银或铜铸造,印的边长从三寸四

    3、分到一寸九分、厚度从一寸到二分二厘不等。文官的印钮均为直钮,只有御史的印钮上面有穿孔,而总督、将军等高级武官的印钮为虎钮。古代玺印中青玉地位高于白玉。明初六玺中,等级高的天子之宝、信宝、行宝是青玉制,次一级的皇帝之宝、信宝、行宝是白玉制。金玺再低一级,主要是皇后、太后、太子用。这些宝玺分别用于不同的场合。比如祭天时用“皇帝奉天之宝”,颁发诏书用“皇帝之宝”,祭享百神用“天子之宝”,调兵征伐用“皇帝信宝”,调发番兵用“天子信宝”,册赏赐劳用“皇帝行宝”,册封藩邦用“天子行宝”等。- 2 -大明会典中记栽的明朝传国宝玺有二十四方。清朝的传国玺在乾隆时期最终完备,大体上仿照明朝,但增加了一颗“大清嗣

    4、天子宝”,变为二十五方宝玺。此外,乾隆帝传位嘉庆后,又用青玉制作了一方“太上皇帝之宝”,但这方宝玺只使用了一代。1912 年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后,制作了五方印玺。1927 年国民政府完成北伐后,着手制作五方新国玺,其设计尺寸均大于袁世凯时期的旧玺。1949 年以前中国普遍使用方形公章,例外情况:一是圆形的邮政印章(邮戳),一是中国海关日戳。目前收藏于国家博物馆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印应当可以算作中国最早的圆形官印。它与传统中国印章最大的区别是将图徽符号加入印章,打破了以往中国印章只有文字而无图徽符号的结构,为追求对称以及必须将镰刀锤子图案置于中央,只能选择圆形。实际上在 5

    5、0 年代前半期,新政权各级机关和地方政府所使用的印章都是方印,但是到1955 年之后统一改成了圆形公章。其中等级最高的是国印,直径七厘米,中央为国徽,国徽外刊印“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字,使用时由国务院报请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钤用。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春秋时期,为保证写在竹简上往来信件的保密性而使用封泥,“钤印”应运而生。B.“玺”为天子专用,臣民印章称为“印”,明淸时期皇后、亲王的印章也可称为“玺”。C.我国从清代到明清的正式印章都采用方形,主要由印章上汉字字形的形体美、印章布局之美决定。D.明清前各朝代对印章的规格、尺寸、材质都有明确规定。明清时代的规定更

    6、具体严格。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文章以官印的形状为主要内容、以历史沿革为主线呈现了中国官印的演变与发展。B.文章以我国官印“由方变圆”的演变为论题,阐述了不同的形状所代表的不同意义。C.在论述过程中使用很多具体可考的实例,增强了材料的权威性和观点的说服力。D.对于官印形状,文章先综述观点,接着介绍印章起源,最后分析“由方变圆”的原因。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如果要根据一方文物印章推断其使用者,其材质、尺寸、印钮等细处特征均是重要参照。B.明初,宝玺需要做出之宝、信宝、行宝等三种类型以供使用,这是因为不同的玺用途不同。C.我国第一

    7、枚圆形官印将图徽加入印章,为追求对称及必须将图案罝于中央,只能选择圆形。D.1955 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印也改成了圆形,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才有资格使用。- 3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46 题。不忍的句号迟子健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春光注定是参差不齐的。三月,我离开故乡时,它还是一世界的白雪,可是到了广东,花间已是落英缤纷了。一个似晴非晴的日子,我来到了南海丹灶镇的苏村,拜谒康有为故居。一入苏村,看到的是一幅安恬的乡村生活图景:青砖的民居旁蜷着打盹的狗,荷花在水塘里静悄悄地开。挎着菜篮的妇女缓缓地通过石桥,耕牛在树下休憩,这一切,似乎都与我

    8、心目中康有为出生地的情景大相径庭,它是那么的和风细雨、欣欣向荣,没有丝毫的荒凉之气、沧桑之气。青少年时代生活在这里的康有为,其心中日益积聚的政治“风暴”,缘何而来?我对康有为的了解,基本上限于历史教科书上的“定义”,至于他个人的内心经历,不甚了了。看过康有为故居,我很想走近他,了解他。康有为发蒙读书时,萦绕耳际的除了诵读“四书五经”的声音,还有异乡战事中兵戈相击的声音。这一“士”风与另一“仕”风的交汇,影响了康有为的人生,他日后心中积累的政治风暴,与这两股风的吹拂有关。当时的中国,内忧外困,他痛恨朝野的“不作为”和软弱,痛恨洋人蚕食祖国的疆土。这不安和愤懑压迫着他,难以解脱。康有为似乎迷途了,

    9、他一度遁入风景秀丽的西樵山。康有为在西樵山静坐,其实是想把自己幻化为一支可以烛照人生的蜡烛,这样他面对沉重的黑暗时,内心会有勇气。康有为走出西樵山时,开始了更广博的读书,他的阅读不仅仅局限于历史、文学方面,而是扩展到自然科学上。同时,他还对西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西学的科学民主与人道精神的渗透,与中国传统的儒学思想的滋养,使康有为视野开阔起来,他恍然觉得“道”已在心中。1888 年,康有为离开故乡,向着京师北行,开始了他维新变法的旅程。然而,康有为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康有为活了七十岁,但他的生命,在戊戌年他四十一岁时,已然终结。尽管其后他在印度撰写了大同书,但他身上的勇气和锐气,在戊戌年后,已

    10、不复存在。康有为曾请人在一枚印章上刻下了这样的文字:“维新百日,出亡十六年,三周大地,游遍四洲,经三十一国,行六十万里。”可惜这些“眼界”并没有让他变得开阔和深刻,他在归来后反对的是孙中山领导的国民革命,支持和参与的是张勋复辟。直到他去世的那一年,他还赴天津,为溥- 4 -仪祝寿。但康有为还是了不起的,“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使他成为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鼻祖,成为个性解放的先驱。读过关于他的一些文字,我在四月份来到青岛。广东的春天过去了,但青岛的春天正在高潮,桃花点点红,樱花簇簇白。我去了康有为在福山路最后的寓所,门厅里摆放着一幅徐悲鸿先生画的康有为的肖像,他白发苍苍,目光温和,但这温和

    11、中却掩饰不住茫然。他嘴角微蹙,似在咀嚼着荣辱和苍凉。他坐在那里,坐在四月的微风中,看着来来往往的人。我想,以他不羁的性情,他并不喜欢坐在画框中。在他心中,那也是一种“牢”吧。康有为的墓地,在浮山脚下,朝向大海。拜谒他墓地的那天,是个晴好的日子。本该是万木葱茏的时节,可墓地却衰草凄凄。他的墓是圆形的,青白色。远远看去,像是一个句号。康有为就躺在这个句号中。康有为五十六岁时,曾创办了不忍杂志。我想他一生最不忍的,大概就是这个句号。在广东南海的苏村,我看到的是康有为的起点,而在青岛,我看到的却是他的终点。他的起点到终点,曲曲折折,波澜壮阔。康有为离开这个世界,整整八十年了。他墓地面前的大海,已不是一

    12、览无余的海了。近年来迅速兴起的海景高层住宅,正逐渐地分割着他视野中的海。大海破碎了。不过康有为见过的海多了,见过的破碎的山河也多了,他不会介意的。更何况,不管大海怎样被遮挡住,那海水在风暴来临时的惊涛拍岸之声,他仍能深切地感受到。康有为最爱的,不正是这样的声音吗? (摘编自迟子建云烟过客)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A作者善用环境描写来推动叙述,开头刻画苏村安恬的乡村生活图景,为下文详写康有为发动政治“风暴”的过程作铺垫。B西樵山静坐让迷途的康有为获得了内心直面现实的勇气,使他的视野开阔起来,为他日后的“百日维新”作了思想上的沉淀。C文章行文自由,不受时空

    13、限制,但情感相对集中,作者的“寻找”康有为之旅,主要表达了对康有为的崇敬之情。D作者在文章结尾提到近年来兴起的海景高层住宅,不仅表达了康有为被人遗忘的遗憾,更是批判现代工业文明对历史的侵蚀。5如何理解文章的标题“不忍的句号”?(5 分)6康有为是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鼻祖。作者却认为康有为在四十一岁时,生命已经终结,你是否赞同?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6 分)- 5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小题。材料一:中药是我国的民族瑰宝。随着医源性疾病和药源性疾病的日益增加、健康观念的变化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相较于毒副作用相对较大的化学药,中成药以

    14、其源于天然、副作用小、疗效确切、价格相对低廉的特点和优势,逐渐被世界认识并接受。中医药学优势日益凸显,中医药服务发展迅猛。目前,中药产业已经成为我国为数不多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优势的系统的现代经济产业之一。中药种植业、中药制造业、中药流通业构成了完整的经济产业链。我国每年向日本、韩国、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出口大量的中药材和植物提取物,中医药产业已成为当前我国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随着我国药品监督管理的逐渐规范,中成药工业发展态势良好,进入较为平稳的发展阶段,销售收入由 2011 年的 331872 亿元增长至 2015 年的 622392 亿元,复合增长率为1702%。 (摘编自 2017 年

    15、1 月 16 日中国报告网)附图: 材料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统计数据显示,世界植物药市场销售额已超 200 亿美元,而作为中药起源地的中国,却无与之相称的国际地位。2012 年在中药出口品种中,中药提取物- 6 -出口额仅为 113 亿美元,占中药出口额的 485%。中药材和饮片的出口额为 7 亿美元,仅占出口额的 33%。 (摘自 2013 年 11 月 20 日中国经济网)材料三:近年来,我国中药秘方大量流失,商标在国外屡遭抢注。据统计,我国已有 900 多种中药被国外企业抢先申请专利。中医药如今成了发达国家的“摇钱树”,“老祖宗的宝贝”沦为人家碗里的“肥肉”,难道不该警醒吗?中医

    16、无国界,技术有归属。中医药扬帆起航,走出国门,不能丢掉国际话语权,必须制定相应的国际标准,用法律手段保护好知识产权,筑牢“防火墙”,烙上“中国印”,让中医药这座宝库永远姓“中”。 (摘自 2016 年 8 月 19 日人民日报)材料四:2017 年初,浑身布满穴位的针灸铜人,在瑞士日内瓦世卫总部亮相,而早在 2011 年,国际权威医学期刊内科学年鉴发表了中药治疗甲流的临床研究成果,这两件事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标志事件。在西医看来属“不治之症”,中医依然能上演妙手回春的传奇,中医彰显了其独特的优势,可以解决一些西医无法解决的难题。中医药在海外蓬勃发展,中医药目前已遍及 183 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建

    17、立的中医药中心已有 10 个。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数据不包括中国)中医药团体有 1200 多个,目前受过专业培训的中医针灸师有 50 多万名。 (摘自 2017 年 2 月 15 日人民日报)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3 分)A材料一表明随着疾病种类的增加、健康观念和医疗模式的转变,中医药学院凭借自身特点和优势被世界认识并接受,中医药服务业发展迅猛。B材料一显示,由中药种植业、中药制造业和中药流通业构成的我国中药产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优势,是当前我国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C材料三表明中药秘方大量流失,专利被抢先申请,商标遭抢注,国际话语权丢失,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D材料四

    18、指出了中药治疗甲流的成果在国际权威医学期刊发表和针灸铜人在世卫总部亮相的意义,这两件事标志着走出国门的中医倍受世界推崇。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比较合理的两项是(5 分)A材料一用图表直接呈现近年来我国中成药工业销售收入和增长率变化情况,反映我国中成药工业发展态势,让读者一目了然,印象深刻。- 7 -B材料一、材料二和材料四都引用了精确数据,客观反映我国中医药发展的喜和忧,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也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可信度。C材料四中,同一病症,西医视为“不治之症”,中医却能上演“妙手回春”的传奇,彰显了中医的优势,点明了中医药在海外蓬勃发展的原因。D材料三中,以“摇钱树”“肥肉”比喻那些流失

    19、海外的中药秘方、被外国抢先申请的专利和抢注的商标,形象而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遗憾和愤懑。E材料一中和材料四陈述新闻事实的先后顺序是一样的,都从客观角度报道了时效性较强的内容,并有一定的延伸,拓展了报道的广度。9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我国中医药发展的最关键问题是什么?你对解决这一问题有什么建议?请简要分析。(4 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3 题。田弘正,本名兴。少习儒书,颇通兵法,善骑射,勇而有礼。当季安之世,为衙内兵马使。季安惟务侈靡,不恤军务,屡行杀罚;弘正每从容规讽,军中甚赖之。季安以人情归附,乃出为临清镇将,欲捃

    20、摭其过害之。弘正假以风痹请告,灸灼满身,季安谓其无能为。及季安病笃,其子怀谏幼呆,乃召弘正署其旧职。弘正乐闻前代忠孝立功之事,视事之隙,与宾佐讲论古今言行可否。魏州自承嗣已来馆宇服玩有逾常制者悉命彻毁之以正厅大侈不居乃视事于采访使厅。宾僚参佐,请之于朝。颇好儒书,尤能史书,左传、国史,知其大略。自弘正归国,幽、恒、郓、蔡有齿寒之惧,屡遣客间说,多方诱阻,而弘正终始不移其操。元和十年,朝廷用兵讨吴元济,弘正遣子布率兵三千进讨,屡战有功。李师道以弘正效忠,又胁其后,不敢显助元济,故绝其掎角之援,王师得致讨焉。十五年十月,镇州王承宗卒,穆宗以弘正为镇州大都督府长史。弘正以新与镇人战伐,有父兄之怨,乃

    21、以魏兵二千为卫从。十一月二十六日,至镇州,时赐镇州三军赏钱一百万贯,不时至,军众喧腾以为言。弘正亲自抚喻,人情稍安。仍表请留魏兵为纪纲之仆,以持众心,其粮赐请给于有司。时度支使崔倰不知大体,固阻其请,凡四上表不报。明年七月,归卒于魏州,是月二十八日夜军乱,弘正并家属等并遇害。穆宗闻之震悼,册赠太尉,赗赙加等。弘正孝友慈惠,骨肉之恩甚厚。兄弟子侄在两都者数十人,竞为崇饰,日费约二十万,魏、镇州之财,皆辇属于道。 (选自旧唐书田弘正传)- 8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A魏州自承嗣已来/馆宇服玩/有逾常制者/悉命彻毁之以正/厅大侈不居/乃视事于采访使厅B魏州自承嗣已

    22、来馆宇服玩有/逾常制者/悉命彻毁之/以正厅大侈/不居/乃视事于采访使厅C魏州自承嗣已来/馆宇服玩有逾常制者/悉命彻毁之以正/厅大侈不居/乃视事于采访使厅D魏州自承嗣已来/馆宇服玩有逾常制者/悉命彻毁之/以正厅大侈不居/乃视事于采访使厅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署”“权”表示暂代官职,“兼”“领”表示兼任官职,“行”“守”表示代理官职。B“表”即“奏表”,是古代臣子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常含表志陈情、诉说心曲之意,如出师表陈情表。C“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下车”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指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致政”“致仕”则指辞官。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

    23、详细的编年史著作,同时它也是二十四史之首。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田弘正忠于职守,深受拥戴。见季安追求奢侈,不理军务,多施杀罚,他时常婉言劝谏,军中将卒十分信赖他。B田弘正遵从规制,坚守臣节。在魏州,他拆毁超逾规制的馆宇服玩,不用过于豪华的正厅,请朝廷任命宾僚参佐。C田弘正忠于朝廷,不改节操。归顺朝廷后,面临危险的幽、恒、郓、蔡等州长官派人劝诱阻挠,他仍心向朝廷。D田弘正御下不严,被害致死。由于朝廷赏钱未按时送到,其随从魏州士兵夜里叛乱,他及其家属等一起遇害。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季安以人情归附,乃出为临清镇将,欲捃摭其过

    24、害之。译文:_(2)时度支使崔倰不知大体,固阻其请,凡四上表不报。译文:_(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两小题,11 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415 小题。- 9 -临江仙陈克 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岁华销尽客心惊。疏髯浑如雪,衰涕欲生冰。送老齑盐何处是?我缘应在吴兴,故人相望若为情。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注】陈克:北宋末南宋初词人,浙江临海人。本词作于 1134 年冬,词人时年五十岁,此前,他曾撰写东南防守利便上奏朝廷,力主抗金之议,收复中原,不被采纳。江城:指建康,今江苏南京。齑盐:细碎的腌菜,这里指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吴兴:今浙江湖州市,词人当时意将隐居于此。14下列对这首

    25、词的分析与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5 分)A. “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 ,开头即提供作词背景,交代了危急的时局,点明感慨的原因,具有统领全词的作用。B. “岁华销尽客心惊” ,指经历岁月的动荡之后,看见漂泊异乡、年华老去、容颜无华的词人,友人倍感惊诧,凉意陡生。C. “疏髯浑如雪,衰涕欲生冰”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形象地描写出词人衰老与落魄的形象,也是对“岁华销尽”的具体说明。D. 最后两句为全词添了些许亮色,词人劝慰故人,也是自慰:不要因“夜雨”而发愁,有“小窗灯”作伴,足以感到欣慰和愉悦。E. 这首词感情真挚,情感表达形式多样,通过巧选意象、描摹情状、自问自答等手法传达真情,感染读

    26、者,直抵人心。15这首词意境真切,情感丰富,词中寄寓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6 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5 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 1 分)(1)在鱼我所欲也中,鼓励人们像贤者一样坚持向善的句子是:“ , 。“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告诫人们如不吸取历史教训就会重蹈覆辙的句子是: “ , ”。第卷 表达题(80 分)- 10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1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身处春秋鼎盛的时代,我们这些身强力壮的青年应该奋发有为、积极向上、刻苦学习,为国家和社会多做贡献。家长可以参与学校的管理,并提

    27、出积极的建议,但绝不能越俎代庖,学校也不应该在所谓的“家校合作”的名义下,将学校自身事务转嫁给家长。有些中小网站为换取更多的商业利益,不惜大打擦边球,放任黄、赌、毒及虚假信息,炒作耸人听闻的传言,以迎合一些网民的猎奇八卦心理。受强冷空气影响,黑龙江多地降雪,气温持续下降,空中喷温水秒变冰雾,地面倒水瞬间结冰,人们在室内座位上坐了半天,仍然觉得席不暇暖,冰凉透骨。因为事件的来龙去脉复杂繁琐,想要给读者解释清楚,就要长篇累牍,更无法将整个故事浓缩在 140 个字以内。最近单位组织员工去北部湾旅游,这个季节正是海鲜收获的时候,大家都期待着,因为这趟旅行不仅有优美壮阔的海景相伴,还可以大快朵颐,岂不美

    28、哉!A. B. C. D.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A. 火车票既是乘车的凭证,也是传播的媒介,它在保证基本功能不变的前提下,面向市场适当开展一些广告业务,这是符合市场规律的自主经营行为。B. 为了迎接党的十九大, “唱支山歌给党听”歌咏比赛将于十月一日举行,届时校长和其他学校领导也将登台参加比赛。C. 在南海问题上,中国在坚持原则立场的同时,始终顾全大局,努力推进与南海各国在多个领域的合作,积极探索和平解决南海问题的途径。D. 近日,省教育厅召开全省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全面部署下半年全省中小学德育工作,并仔细阅读了省班主任职级评定。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 分

    29、)A. 我虽然毕业于名校,但短时间未能找到理想的工作,只好暂时在这个单位屈就。B. 足下一向敢为人先,此番在“阿里云”创客大赛上斩获佳绩,实在是可喜可贺。C. 我拜读了你的辩论稿,发现在个别词语的使用上有失斟酌,很冒昧地做了雅正。D. 化学竞赛冬令营报名即将截止,来不及回家和您磋商,只能擅自做主先报了名。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11 -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5 分)近几十年来,语文运用状况不尽如人意。这种状况,_,在诸多原因中,以下两个方面是十分突出的。_,很多语言差错是完全可以避免的,这完全是态度粗疏所致。二是教育问题。自

    30、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语文教育或遭到破坏,或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也是使语言轻易产生差错的主要原因,因此,_,使语言重新走上规范之路,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6 分)共享经济成为眼下的热词。这两天,在杭州又诞生了一个新词“共享医院” 。一个由多家医疗机构“拼”起来、实行医疗资源共享的医疗新模式出现了。浙江的这一举措在各地的同行中引发了反响,有赞同的声音,也有悲观的看法。有人认为, “共享医院”的出现一定会完全改变传统医疗格局;还有人认为, “共享医院”并非如政府公立医院一样,所以患者看病一定会变得便宜。不过,也有人担心, “共

    31、享医院”出来后,一旦出现医疗事故,责任划分一定会不清楚。(1) “共享医院”的出现不一定会完全改变传统医疗格局。(2) (3) 四、作文(60 分)22. 下面六句是某校高三年级张贴的标语,在同学们中间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刘向非学无以广志,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后悔过去,不如奋斗未来。马克思想不付出任何代价而得到幸福,那是神话。徐特立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奏出世间的绝唱。泰戈尔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习近平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以其中的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自拟标题,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12 -参考答案

    32、1.A(B 错误在于秦始皇之前公私印章均可称“玺”;C 主要由布局美(对称美)决定;D 明清时期开始有严格规定,历朝历代的要求原文无据。)2.B(无中生有,文章对于方形、圆形所代表的意义未有涉及。)3.D(理解错误,国印由国务院报请国家主席使用。)4C(文章并没有详写康有为发动政治“风暴”,故 A 错;使康有为视野开阔起来的不是西樵山静坐,而是西学和中国的儒学,故 B 错;作者写近年来兴起的海景住宅,主要是写康有为被人们遗忘的遗憾,D 项说“更是批判现代工业文明对历史的侵蚀”错。)5“不忍”指康有为创办的杂志,“句号”是指康有为的墓地形状;“不忍”借杂志名代指康有为一生,“句号”是康有为生命的

    33、终结,“不忍的句号”寓指康有为一生的终结;“不忍”是不能忍受的意思,“句号”指康有为的结局,“不忍的句号”指康有为不能忍受这样冷清的结局;“不忍”是不忍心、不甘心的意思,“句号”指康有为的生命结束,“不忍的句号”指康有为功业未成,不甘心就这样离开人世。(第 1 点 1 分;后面 3 点各 2 分,答出任意两个即可。)6.(1)我赞同。(1 分)因为四十一岁前,康有为以天下为己任,励精图治,促成了“百日维新”,成为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鼻祖,成为个性解放的先驱,实现了人生的价值;(2 分)四十一岁后,康有为身上的勇气和锐气不复存在,眼界变得狭窄,反对孙中山革命,支持张勋复辟,站在了历史倒退的洪流

    34、中文学类文本阅读 不忍的句号 迟子建 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文学类文本阅读 不忍的句号 迟子建 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3 分)(2)我不赞同。(1 分)虽然四十一岁后,康有为身上的勇气和锐气不复存在,眼界变得狭窄,反对孙中山革命,支持张勋复辟;(2 分)但是四十一岁前,他“公车上出”促成的 “百日维新”经验仍然指引着后继者继续探索前进;他以天下为己任,励精图治的精神仍然影响着我们,值得我们学习。(3 分)7.B试题分析:A 项原文是“逐渐被世界认识并接受” ,强调有个逐渐的过程,选项曲解文意。- 13 -C“国际话语权丢失”于文无据,无中生有。D“这两件事标志着走出国门的中医倍受世界推崇。 ”原文

    35、内容是“这两件事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标志事件。 ”并非选项所说“备受世界推崇”,夸大其意义了。8.AD试题分析:B 项。 “发展的喜和忧”错,材料客观性很强,没有情绪化的表达。C 项“点明了中医药在海外蓬勃发展的原因”表达不妥, “中医却能上演妙手回春的传奇”只是其中一个原因。以偏概全。E“都从客观角度报道了时效性较强的内容”表达不妥,材料一报道的不是时效性较强的内容。9.我认为最关键的问题是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1 分) 做好秘方保密工作;提升法律意识,利用相关的法律积极注册;制定国际标准,保护知识产权。 (3 分)答案:10D11D 二十四史之首为史记。12D 叛乱原因不对,叛乱的也不

    36、是“魏州士兵”,而是镇州三军。13(1)田季安因看到人心归附于(田弘正),就派他出任临清镇将,想寻找他的过失谋害他。(关键词:人情,出,捃摭)(2) 当时度支使崔倰不识大体,坚决阻止他的请求,他先后四次上表章都没有得到答复。(关键词:时,固,报)参考译文田弘正,本名田兴。年少时学习儒家经典,精通兵法,擅长骑马射箭,勇敢而守礼度。在田季安任节度使时,他为衙内兵马使。田季安一心追求奢侈,不顾及军务,多次施行杀戮刑罚;田弘正时常婉言劝谏,军中将吏很信赖他。田季安因看到人心归附于(田弘正),就派他出任临清镇将,想寻找他的过失谋害他。田弘正借口患风痹病请求告假,全身上下都被烧灼,田季安认为他再无所作为了

    37、。等到田季安病重,他的儿子田怀谏年幼无知,于是召回田弘正官复旧职。田弘正喜欢了解前代忠臣孝子建功立业的事迹,办理公务的空闲时间,就同宾客僚佐谈论古往今来正反面的言行。魏州自田承嗣以来,馆阁殿宇器物珍玩超逾规制的,(田弘正)全部命人拆除毁掉,因正厅过于豪华而不使用,在采访使厅办事。宾客僚佐下吏,都请朝廷任命。(田弘正)非常爱读儒家书籍,尤其通晓史书,左传国史,都知道大概。自从田弘正归顺朝廷,幽、恒、郓、蔡有唇亡齿寒的恐惧,多次派遣说客前去离间,多- 14 -方劝诱阻挠,而田弘正始终不改变节操。元和十年,朝廷派兵讨伐吴元济,田弘正派儿子田布率领三千人马进攻,多次立功。李师道因田弘正效忠朝廷,又在背

    38、后构成威胁,因此不敢公然帮助吴元济,就断绝了与吴元济的相互策应,官军得以顺利进攻。十五年十月,镇州王承宗死,穆宗任命田弘正为镇州大都督府长史。田弘正因新近与镇人交战,有杀父杀兄之仇,就用两千名魏兵作为随从卫兵。十一月二十六日,到达镇州,当时朝廷赏赐镇州三军一百万贯赏钱,没有按时送到,士兵以此为借口喧哗闹事。田弘正亲自抚慰解释,人心才稍微安定。并给皇帝上奏章请求留下魏州士兵作为维护军纪的人,以便稳定众人的心,他们的粮饷向有关部门请求供给。当时度支使崔倰不识大体,坚决阻止他的请求,他先后四次上表章都没有得到答复。第二年七月,将随从士卒遣回魏州,当月二十八日夜晚士兵叛乱,田弘正及家属等一起遇害。穆宗

    39、听说后震惊悲痛,追赠为太尉,助葬用品加倍拨给。田弘正孝敬父母,爱护兄弟,关心晚辈,骨肉恩情非常深厚。兄弟子侄在两都的有几十人,他们竞相夸耀豪华,每天约耗费二十万钱,运载魏州、镇州的财货,装载的车辆在道路上络绎不绝。14BD试题分析: B 项, “客”是指客居他乡的词人而非“友人” , “客心惊”即词人惊心于十年时间倏忽而逝,而自己报国无望,国事难以振兴。 D 项,最后两句是虚写,设想故人别后孤独愁苦的情态,与柳永雨铃霖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设想别后情景相似。15对国家兴亡的忧虑。 “四海十年兵不解”是说十年了,国家的兵祸还是没有尽头,此时中原已沦陷,兵临建康,词人对此痛心疾首,

    40、又无可奈何,满腔忠愤溢于言表。时光流逝之悲。 “岁华销尽” ,鬓发如雪,词人对自己年华老去、无法驰骋疆场深表遗恨。对恬淡生活的渴望。词人生逢乱世,客居异乡,渴望能归老吴兴,哪怕只有细碎的腌菜度日,自己也会心满意足。离别友人的哀愁。词人想归老吴兴,但又对建康的老朋友依恋不舍, “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 ,是悬想别后故人的孤愁情状,一次也反衬出自己的孤苦处境,离愁别绪笼罩心头。(每点 2 分,答出其中 3 点即可)16(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17. B “春秋鼎盛”:春秋,指年龄;鼎盛,正当旺盛之时。比喻正当壮年。应用对象应该

    41、是人,不能用于修饰“时代”等,此处用错对象。“越俎代庖”:比喻超出自己业务范围去处理别人所管的事。合乎语境,排除 C 项、D 项。“耸人听闻”:指夸大或捏造事实。符合语境,排除 A 项。本题答案选 B 项。席不暇暖:形容很忙,多坐一会儿的时间都没有。- 15 -望文生义,错误。“长篇累牍”:形容著作篇幅很长,内容很多。常用于评论写作,多含贬义,不合语境。“大快朵颐”:形容尽情享受美食,大饱口福。符合语境。18.C A 项,偷换主语,不合逻辑。 “它”是指火车票,而开展广告业务只能是人或单位机构。B 项, “其他学校领导”有歧义。到底是同一个学校里除校长以外的其他领导,还是别的学校的领导,此处没

    42、有说清。D 项,成分残缺, “评定”后加“的相关规定” 。19.B A 项,屈就:常用作请人担任职务的客气话。此处使用错误;B 项,足下: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词。此处使用正确;C 项,雅正:请别人修改文章时的敬词。此处使用错误;D 项,磋商:多用于正式场合,表示双方仔细商量和研究并交换意见。此处使用错误。20. (1)绝非单一原因使然(或:有多种原因) (2)一是态度问题 (3)遏制语言差错泛滥21.(2)在共享医院,患者看病不一定便宜。 (3)医疗事故发生时,责任划分不一定不清楚。22. 考生既可以集中论述几个标语的相通内涵,如:以为基础探讨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的方法,贵在坚持;以为基础探讨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强调幸福与奋斗的重要关系;以为基础探讨奋斗的重要性,以及只有付出才有回报;以为基础探讨付出与收获的关系,只有经过顽强的奋斗和无悔的付出,才有可能收获幸福也可以辩证思考由三个标语组合生发的新含意,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注意事项

    本文(辽宁省营口市开发区第一高级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6月月考试题.doc)为本站会员(吴艺期)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