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寒假作业(八)一、选择题1.在香港回归祖国 10 周年的日子里, 香港商报发表了题为“十载不凡路,香江书华章”的社评。其中有这样的评论:“如果说十年前,无论是国际社会,还是在香港本地,都有不少人对一国两制 港人治港心存怀疑今天,所有的疑虑都已经烟消云散了。 ”请你给该评论加一个合适的标题A.“一国两制”的实践日益丰富 B.“一国两制”香港繁荣稳定的制度保障C.“一国两制”能够解决台湾问题 D.“一国两制”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香港人有一种说法,回归后的香港“股照常炒,马照常跑,舞照常跳” 。这一现象最能说明香港特别行政区( )A.直接受中央人民政府领导 B.享有行政权、立法权和独立的司法
2、权C.保持原有的经济制度、生活方式不变 D.主权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3.1954 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有以下部分条款:“三、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四、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 ”由此可以看出A.政协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B.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C.政协成为各党派的联合执政机构 D.政协的职能发生了转变4. “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地方事务” 。中国政府首次阐明这一政策的文件是( )A.告台湾同胞书B.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
3、方针政策C.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D.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5.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我国多领域“拨乱反正” 。以下属于政治路线拨乱反正的是A.提出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 B.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C.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 D.提出了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6.1997 年 6 月 30 日午夜至 7 月 1 日凌晨,香港政权交接仪式隆重举行。香港回归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它的重要意义是A.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 B.中国在完成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C.为安全先行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提供范例 D.推动中国
4、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7. “一国两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解决台湾问题、香港问题、澳门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而制定的一项基本国策。对“一国两制”理解正确的是A.是为了解决香港问题而提出 B.是对原有社会主义理论框架的重大突破C.港澳台实行完全一致的政策 D.和平统一成为实现祖国统一的唯一方式28.新时期党和政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采取的举措有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国家领导体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1984 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A. B. C. D.9.今年 1 月 21 日,美国第 57 任总统奥
5、巴马在宣誓就职仪式上宣读宪法相关内容;3 月 17日,中国新一届领导人国家主席习近平、总理李克强在履新讲话中都说到要忠实于宪法,忠诚于祖国与人民。这说明A.中美交往密切,相互影响 B.两国行政权力都受宪法制约C.民主和法治是世界人民的共同追求 D.相同政体下治国理念的趋同性10.1986 年,吉林省梨树县北老壕村进行村委会换届,乡政府一改以往的做法, “不定框子,不定调子,不提候选人” ,由村民直接提名确定候选人,这种选举方式被当地群众称之为“海选” 。这种选举办法完善了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C.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1.2016 年
6、 12 月 20 日,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政府宣布与台湾断绝“外交”关系;2017 年台湾当局另一个最为看重的“邦交国”巴拿马与中国建交,其“邦交国”仅剩 20 个。这表明A.台湾当局已经认可“一国两制” B.国际社会促进两岸和解C.“一个中国”的国际认同度增加 D.两岸关系面临新的挑战12.学者汪晖在谈论新中国的某一制度时说,它“汲取了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地方关系” 。这材料中的“它”是指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政治协商制度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村民自治制度13.1987 年,台湾民众发起返乡运动,印发我们已沉默了四十年传单 3
7、0 万份。传单写道:“难道我们没有父母?而我们的父母是生是死不得而知。我们只要求:生则让我们回去奉上一杯茶;死则让我们回去献上一炷香。 ”这一潮流促成了A.两岸隔绝状态的打破 B.“九二共识”的达成C.“和平统一”口号的提出 D.海峡两岸“三通”的开展14.1959 年 9 月,美国发表一份对华政策的研究报告:取消对中国大陆的禁运.赞成中共加入联合国,台湾则为普通会员;成立“台湾共和国” ,台湾军队撤出金门、马祖等.对此,台湾方面回应:开罗宣言早已明文规定台湾归还中国,自 1945 年起即无所谓有台湾的法律地位问题.这表明3A.蒋介石改变追随美国的政策 B.中美关系出现重大转折C.台湾当局坚持
8、“一个中国” D.海峡两岸关系日趋紧张15.2011 年 6 月 28 日上午,我国大陆居民赴台个人游正式启动,来自首批试点城市北京、上海和厦门的 290 名游客,分别搭乘 10 架航班和 1 艘游轮前往台湾。个人游的启动()有利于台湾旅游业的发展 进一步发展了两岸关系增进了台湾人民对“一国两制”的认同 再次证明两岸人民血浓于水A. B. C. D.16.1979 年,邓小平访问美国时说:“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 ”邓小平这一提法是对下列哪一文件的阐述和发展A.中美联合公报 B.告台湾同胞书C.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D
9、.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17. “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干部制度方面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邓小平这一讲话意义在于A.体现了共产党人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B.是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C.正式把依法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D.表明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18.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一书中写道:“他们每天都亲眼目睹少年们在阶级斗争的借口下对长辈进行抢劫、报复、打骂和侮辱;他们必须出席公开批判邻居、朋友、同事和父母的大会,甚至还要积极发言”费正清笔下的历史事件A.严重践踏了中国的民主和法制 B.促进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C.发
10、生在 20 世纪 50 年代 D.体现了启蒙思想的自由平等19. “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这是哪次会议的开幕词A.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D.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20.2015 年 11 月 7 日参考消息网报道:习近平和马英九在香格里拉酒店举行历史性会晤,这是 1949 年以来两岸领导人之间的首次会晤,习近平和马英九的握手时间持续超过一分钟,历史将这一时刻称之为“习马会” 。这一历史性时刻的出现是基于
11、双方都A.拥护“一国两制”方针 B.反对外国干涉势力C.认同“一个中国”原则 D.坚持两岸和平统一二、材料题421.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发展,呈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中华人民共 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材料三湖北省荆州市桃花山镇九佛岗村第七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大会(1)根据图中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建国初期我国实行的政党制度是什么?在当时它有何重要作用?(2)1954 年宪法中的
12、上述条文规定我国实行什么政治制度?这一规定对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有何意义?(2)上图所示的基层民主形式有何特点?保障这一民主形式实施的是哪部法律?(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522.民主法制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也是中国人民长期为之奋斗的目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在一个世纪的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一个具有较为合理的政治制度的、安全可靠值得信赖的政府(即使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 ,这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历史成就,而且也是一项独一无二的成就孙中山称之为一盘散沙的中国,迅速凝聚成一个具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的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美莫里斯
13、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与后毛泽东的中国材料二如果做更深入的思考就会发现难以准确把握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造成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这一错误不可避免地使人民内部矛盾不是以法律化、制度化的民主方法来解决从而混淆了国体民主和政体民主,把精力过多的集中在国体民主上而忽视了本应是重点的政体民主建设。与此相适应,党的治国方略、方式就不是与法律化、制度化民主政治建设相适应的“依法治国” ,而只能是适合阶级斗争的“政策治国” 。以上三方面交织在一起,相互强化,最终导致“文革”悲剧。宋新滨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及启示材料三为了保障农村村民实行自治,由村民群众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发展农村基层民主,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物质
14、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制定本法。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1998 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决议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针对“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一谬误,列举建国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据材料二,指出“文革”时期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的原因是什么?作者认为解决问题的主要策略是什么?(2)材料三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创立的一项什么制度?该制度有何特点?6(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发展历程的阶段特征。从中你可以得到什么认识?7河北安平中
15、学实验部高一年级历史学科寒假作业答案(八)1.B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不难发现,材料中的“今天,所有的疑虑都已经烟消云散了”足以证明了“一国两制”使香港繁荣稳定有了一个制度作为保障。所以给该评论加一个合适的标题应该就是B.“一国两制”香港繁荣稳定的制度保障。2.C试题分析: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意思是在“一国两制”之下,香港地区仍然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故选C。3.D试题分析:1949 年第一届政协会议召开,代行全国人大职权,材料中强调“协助国家机关” “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
16、提出建议” ,反映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后,政协不再代行全国人大职权,职能发生转变。4.B【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阐述的主旨为“一国两制” ,首次阐明这一政策的文件是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B项正确。1979 年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与材料不符,排除A。 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主要涉及保护和鼓励台湾同胞投资,促进海峡两岸的经济发展,与材料不符,排除C。 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阐述了邓小平同志“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思想的深刻内涵,明确地就发展两岸关系、促进祖国统一大业提出了八项看法和主张,与材料不符,排除D。5.A文革时期,大搞
17、经济斗争,国家政治经济乱作一团,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属于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故A正确;B属于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C是中共十二大会议确定;D是中共十五大提出。6.B据材料“1997 年香港回归”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香港回归结束了香港的殖民地的历史,是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一步,故B选项正确;1997 年时澳门还未回归,故A选项错误;新型区域合作是指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合作关系,香港回归不属于新型区域合作,故C选项错误;香港回归的意义主要在于祖国统一方面,而不是改革开放方面,故D选项错误。故选B。7.B结合所学, “一国两制”是针对台湾问题而提出,排除A;“一国两制”允许社
18、会主义国家内部分区域存在部分资本主义制度,是对原有社会主义理论框架的重大突破,故选B;“一国两制”会针对港澳台的不同而政策有所不同,排除C;我国希望和平统一,但绝不放弃武力,排除D。8.A发生在 20 世纪 80 年代,发生在 1998 年,发生在 1984 年,发生在 1982 年,所以上述举措都发生在 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故选A。9.C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民主与法制建设。无论美国还是中国都是法治国家,法律之上,依法治国是共同理念,这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所以应选C。10.C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材料中时间“1986 年”
19、 “村民直接提名确定候选人”可知,这是发生在改革开放之后,属于直接选举,只有C选项符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建国初期确立基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间接选举,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是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民族制度,所以都不能选。11.C材料表明台湾的邦交国越来越少,说明这些国家开始认为,只有一个中国,而且认为一个中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C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台湾当局对一国两制的态度,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出国际社会对两岸关系和解的贡献,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两岸关系面临新的挑战,排除D。12.A【详解】本题考查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根据“形成多样性的中
20、央地方关系”可知该制度是中央管理地方的制度。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政治协商制度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都不是地方管理制度,故排除B、C项;村民自治制度是基层民主制度,不是中央对地方的8管理制度,故排除D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故选A。13.A试题解析:解答本题注意抓住关键信息“1987 年” ,结合已学知识可知,由于大陆方面持续提出改善两岸关系的善意要求,加上台湾岛内要求改善两岸关系的呼声日渐增高,1987 年 10 月 15日,台湾当局宣布,开放老兵回大陆探亲,海峡两岸同胞近 40 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因此A符合
21、题意。而“九二共识”是在 1992 年达成, “和平统一”的口号在 1979 年提出,海峡两岸真正实现三通是在 2009 年,因此可排除BCD。故正确答案为A。14.C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中的“取消对中国大陆的禁运,赞成中国加入联合国,台湾则为普通会员;成立台湾共和国” ,说明美国制造“一中一台”或“两个中国”的图谋。台湾方面的回应体现台湾当局反对美国的政策,坚持“一个中国” ,故答案为C项。A项与材料相悖,排除;B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15.A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祖国统一进程。、项,赴台个人游的启动有利于台湾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两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故、项正确。项,
22、题中并没有涉及台湾人民对“一国两制”的认同。故项错误。项,题中没有直接体现,仅仅体现了两岸的民间交流。故项错误。综上所述,正确,错误,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16.B据材料“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可以得出主张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是对告台湾同胞书的阐述和发展,B正确;中美联合公报是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没有涉及台湾统一的方式问题,A不正确;C发表于 1981 年,晚于题干时间信息;D发表于 1995 年,排除。17.A材料出自邓小平 1980 年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这篇讲话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已经端正,经济体制改革初步启动,政治体制改革经过一
23、段时间的酝酿和准备而迫切需要实施的情况下发表的,体现了党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初步构想,A正确;B是 1982 年宪法的意义;C是 1999 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D是新时期法制建设成就的总体意义,排除。18.A根据材料描述可知,费正清笔下的历史事件应当是“文化大革命” , “文革”严重践踏了中国的民主、法制,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A项正确。 “文化大革命”阻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排除B项。 “文化大革命”发生在 20 世纪 60.70 年代,排除C项。 “文化大革命”严重践踏了中国的民主,没有体现启蒙思想的自由平等,排除D项。点睛:本题以新中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为切入点,根据材料信息“阶级
24、斗争” “对长辈进行抢劫、报复、打骂和侮辱” “出席公开批判邻居、朋友、同事和父母的大会,甚至还要积极发言”即可知道是“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和法制遭到践踏的现象。19.B由材料“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可知,所述与新中国的成立有关,分析选项B符合题意;中共一大与材料所述无关,A不正确;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于 1954 年,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排除;D召开于 1978 年,晚于新中国成立,排除。20. C一国两制是大陆提出的为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这一政策并没有得到台湾领导人的认可,故A错误。为了维护祖国统一,大陆反对外来势力干涉内政,但是台湾却依赖于美国的保护,故B
25、错误。两岸和平交流的基础就是双方都认可“一个中国”的原则,否则两岸不可能有良好的关系, “习马会”也是基于这一原则举行的,故C正确。大陆一直坚持两岸和平统一,但是台湾方面的政策则比较模糊,故D错误。21.(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仅是调动各阶级、阶层积极性,进行政治协商的机构,还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9奠定了基础。(3)村民自治,民主选举。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4)不断发展,逐步完善;呈现制度化、法律化的特色。22.(1)前提: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新中国的成立) 。批驳:创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原因:没有准确把握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忽视政体民主建设;仅依靠“政策治国” 。 (任答2 点即可)策略:依法治国。(2)制度:农村基层民主制度。特点:广泛性、直接选举等特点。 (任答 1 点)(3)特征:初建;曲折;发展完善。认识:民主政治建设的长期性;民主政治建设依据国情;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等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