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河北省大名县一中 2018-2019 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 18 周周测试题一、单选题(共 40 题,每题 2 分) 1、朱熹说:“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他在这里强调( )A. 教育应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 B. 要继承和发展太学的传统C. 仁者应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D. 须全面贯彻孔子的教育理念2、孟子离娄上中指出: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身。”礼记大学中也提到“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
2、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二者都表明儒家思想( )A. 是维护封建统治者利益的工具 B. 注重伦理和政治的紧密结合C. 认为获得知识是搞好政治的根本 D. 强调治国是治家的重要基础3、 在价值层面上,贵族化是宋明理学的根本特征,理学家否定现实社会中个人的生命、情感、欲望等世俗价值,而明末一些儒家学者在价值取向上正好与之相反,肯定“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而大圣人之所必用“,是“吾人禀赋之自然”。这说明( )A. 经济发展导致思想变化 B. 世俗化是明末儒学主流C. 理学认为人性违背天理 D. 明末市民文学得到发展4、先秦时期,思想家孟子主张“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思想家荀子主张“
3、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他们的主张( )A. 都属于春秋时期的同一思想流派 B. 都强调施政为民的积极性C. 都否定了法在治国中的重要作用 D. 都被当时的诸侯国国君采纳5、 西汉儒家董仲舒借自然现象来解释社会政治衰败的结症,如,人君为政不宜于民,“天”就会降下“灾异”以“谴告”人君。这说明董仲舒( )A. 主张约束君权 B. 支持君权神授C. 迷信崇拜君权 D. 主张“大一统”6、 黄宗羲认为君臣的共同职责是“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臣子对君主应该“非其道,即君以形声强我,未之敢从也。”这些主张( )A. 继承了先秦儒学的思想精华 B. 批判
4、宋明理学空谈心性义理C. 吸收了西方近代启蒙思想 D. 全面否定封建君主专制制度7、唐太宗在总结其治国经验时,提出“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的理念,同时又认为“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唐太宗的治国经验体现了中国古代哪些学派的思想主张( )A. 儒家、法家 B. 儒家、道家C. 墨家、儒家 D. 法家、道家8、王阳明主张通过内心反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其根本意图是( )A. 克服程朱理学的弊端 B. 挽救封建统治危机C. 克服“私欲”,恢复心体无善无恶的本来面目 D. 修身养性,崇尚道德9、在敦煌艺术中,北魏时代的壁画充分反映了“流
5、血”、“杀戒”等内容,蕴含着撼人心魄的超越时代的“悲壮之美”;唐代壁画则规模宏大、色彩绚丽、气魄雄浑。这种变化说明( )A艺术创作风格不同 B北魏时期社会状况C艺术与现实的关系 D唐朝国家统一强大- 2 -10、二十四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人依据黄河流域的气候、物候建立起来的补充历法。战国末期吕氏春秋一书记载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两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完全确立并写入历法且沿用至今。这反映出中国古代( )A北方经济的持续领先 B农学研究因循守旧C农耕文明的积淀传承 D天文历法科学严密 11、古代中国科技著作往往以“经”命名,如医药学的黄帝内经难经神
6、农本草经,数学的算经十书,还有星经茶经水经等,在编写方式上也往往模拟经学的注解方式。这反映古代科技发展( )A. 具有儒学化特征 B. 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C. 为封建统治服务 D. 都是对传统典籍的整理12、中国古代家训灌输忠孝观念,强调治家理财,重视耕读立业。到了近代,则强调经世致用,重视培养工商业意识,注重培养世界视野。这种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政府的引导宣传 B. 家族发展繁荣的需要C. 自然经济的解体 D. 民族危机加深的影响13、清末有人说:“西学之精,莫非原本中国今精舍方言、格致两斋,通其言语文字,以造就译才,兼考求新理新物,为制器利用之助,是乃昌明中国实学,将以西学化
7、为中学,非弃其学而从西学也。”由此可知,此人( )A. 认为西方的“新理新物”不值得学习 B. 反对学习西方的语言文字C. 认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 D. 主张从各个领域学习西方14、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提出:“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这说明以他为代表的部分早期维新派已经( )A 与儒家学说的传统文化决裂B 倡导学习西方的价值观念C 注意到西方政治制度的先进性D 力主实行维新变法15、 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指出:“用康氏的话说,孔子是以改制为务的在今文学派原来的文献中,改制是一个广泛而含糊的概念它更多的是暗示礼仪的
8、改变,而不是现代意义的制度革新。”作者旨在说明康有为( )A. 找到了维新变法的思想依据 B. 实现了学技术到学制度的转变C. 提倡维护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D. 为改革中国制度寻找文化支持16、中国近代思想主要是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及“马克思主义”的演进过程。这些思想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发展资本主义 B救亡图存C反抗外来侵略 D反对专制统治17、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在 1957 年提出“赶英超美”的口号,发动了“大跃进”运动;1978 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 21 世纪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
9、,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习近平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A 适应国际形势由两极向多极化变化的趋势B 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C 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发生变化D 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成熟- 3 -18、 孙中山曾经指出:“今日共和告成,措施自由,产业勃兴,盖可预卜。然不可不防一种流弊,即资本家将从此以出是也”,习近平则提出了新时代“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位一体”发展目标,他们共同主张( )A. 重视公有经济,反对私人资本 B. 抓住历史机遇,大力发展生产C. 倡导市场经济,防止两极分化 D. 发展社会经济,倡导社会公平19
10、、“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上述言论应出自( )A.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B. 新民主主义论C.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D. 论人民民主专政20、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说:“这是孙中山最具前瞻性的思想遗产。也是当时最为曲高和寡的政治主张,但在百年之后却成为中国与世界面临的最为紧要的严重问题。”这段话评论的是( )A. 民族主义 B. 民主主义C. 民生主义 D. 民权主义21、“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的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11、”这段话表明孙中山强调的革命纲领中心是( )A. 驱除鞑虏 B. 恢复中华C. 创立民国 D. 平均地权22、 1949 年后,苏联凯洛夫的教育学取代了西方教育理论,成为中国新的经典。在当时,对苏联专家提出疑问或持不同意见者被视为落后者甚至反动者,国内的大学也按照苏联的大学模式重新进行了院系调整,理工科的比例迅速上升。这表明当时的中国教育( )A. 完全脱离中国的实际 B. 存在教条主义的倾向C. 为“双百”方针的提出奠定基础 D. 背离了大规模工业建设的初衷23、评弹是一种盛行于江南地区的曲艺门类,在新中国成立前曾广为流传。1951 年下半年起,评弹一度衰落,直到 20 世纪 50 年代末
12、60 年代初,才再次焕发了新春,许多传统节目被保存、整理和传承,同时大量新的评弹书目不断推出。评弹艺术的再度发展主要得益于( )A. 社会民众强烈需求B. “双百”方针的提出C. 国民经济恢复发展D. 摆脱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僵化思想24、1958 年 9 月 19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应大力发展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争取在十五年左右的时间内,基本上做到使全国青年和成年、凡是有条件的和自愿的,都可以受到高等教育。这表明( )A“双百方针”在教育领域落实 B“大跃进”扩展到教育领域C“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任务 D普及高等教育成为发展核心25、1964 年 10 月 16
13、 日,寓居美国的李宗仁向来访者说:“西方人终于将我们视为一个智慧的民族了。”导致西方人观念发生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 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B. 中国建成了大亚湾核电站C. 中国掌握了载人航天技术 D. 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26、苏格拉底的哲学具有惟知是德和灵肉对立两个核心,他不爱好观看虚构戏剧,却要读伊索寓言,因为他以为一切都需要通过证据,才能清晰、朴真、实证。由此可以看出苏格拉底( )- 4 -A. 反对智者学派追求功利,忽视道德 B. 尊崇理性,批判传统,强调道德作用C. 提倡怀疑精神,强调人的价值和地位 D. 认为社会中的人应具备基本的美德27、苏格拉底在雅典法庭
14、受审时曾对同胞大声疾呼:“雅典人啊!我尊敬你们,热爱你们。我要教诲和劝勉我遇到的每一个人你们不能只注意金钱和地位,而不注意智慧和真理。”这说明苏格拉底( )A. 提倡理论联系实际 B. 反对雅典的直接民主C. 强调道德和教育的价值 D. 颂扬格物致知的意义28、彼得伯克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与社会中认为:“世俗绘画的比例从 15世纪 20 年代的 5%上升到 16 世纪 20 年代的约 20%,但宗教题材的艺术品一直占绝对优势。”这说明文艺复兴时期( )A. 人文精神严重缺失 B. 世俗艺术水平落后C. 并不反对宗教信仰 D. 仍坚持以神为中心29、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相同点是(
15、 )A. 崇尚理性和科学的结合 B. 批判罗马天主教会的愚昧统治C. 坚持国家的权力高于教会 D. 设计了未来理想的社会制度30、 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推动下,西欧人文精神不断发展。到 17、18 世纪,欧洲兴起了一场更为激进的思想解放运动。该运动的激进之处突出表现为( )A. 追求个性解放 B. 重视现世生活C. 提倡生而平等 D. 构建理性王国31、启蒙运动是西方的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它的发生是由于西欧( )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思想解放运动的不断深入自然科学的不断进步 人文主义的复苏和发展A. B. C. D. 32、人文精神主要是指关注人、尊重人,它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内涵。能反映启蒙
16、时期人文精神内涵的是( )A“人是万物的尺度” B“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C“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 D“理性是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33、康德说:“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可以实现推翻个人专制以及贪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但却绝不能实现思想方式的真正改革;而新的偏见也正如旧的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套。”材料中康德旨在说明( )A. 思维方式的变革比政治革命艰难 B. 政治革命需要动员大多数民众的参加C. 经济发展是进行社会革命的前提 D. 推翻专制的革命需要民众的思想解放34、孟德斯鸠用渔网的比喻来解释“政治自由”:在一个治理良好的政府下,人民处于法律之下,尽管像鱼身处渔网之中,却相
17、信自己是自由的。这反映了他( )A认为自由既受法律保护又受法律约束B提出分权制衡原则保障民主政治C认为“政治自由”只不过是一场幻觉D强调只有政府才能保障政治自由- 5 -35、“牛顿的发现,给人类带来从未有过的自信。曾经匍匐在上帝脚下的人类,终于大胆地抬起头来,开始用自己理性的眼光打量世界。”这主要说明牛顿的发现( )A 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B 使人类彻底摆脱了神学的影响C 促进了人类的思想解放D 使人类开始关注现实世界36、 20 世纪初,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的一场变革。它( )A. 否定了经典力学体系 B. 打破了绝对时空观C. 彻底解决了 19 世纪以来物理学面临的危机D. 标志着
18、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开始进入微观粒子世界37、大国崛起有一段解说词,“(英国)专利最早产生于 16 世纪,但在 16 和 17 世纪申请专利并不常见。自 18 世纪以来专利申请才普遍起来,变得重要了。专利给予发明者约 15 年左右的保护期,在此期间,他的发明受到保护,其他任何人不得仿冒。”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专利的产生说明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 B.专利保护体现了政府对技术创新的激励C.专利申请的普遍得益于工业革命的开展 D.专利的发展有利于保持英国的技术优势38、由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推衍产生的社会进化学说,比生物进化学说更受读者拥戴,传播通行无阻。究其原因,社会进化学说为各类族群对自身空
19、间定位和未来流动可能提供了想象依据。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自然科学理论要依靠社会学说扩大影响B. 生物进化论的社会学转化契合时代精神C. 社会进化论指导历史沿正确的方向发展D. 社会进化论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39、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一位画家说:“我们正在寻求一种建立在根本法则之上的艺术,一种将治好时代的疯狂症的艺术。我们需要一种新的秩序来恢复天堂和地狱的平衡。”这表明当时( )A. 民众对理性王国的失望 B. 西方社会面临精神危机C. 艺术注重表现社会现实 D. 世界两极格局濒临瓦解40、著名的史学评论家丹纳说:“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
20、时代的精神风貌和风俗概况。”这句话表明( )A. 艺术家们都具有趋同性 B. 艺术家的作品都描写风俗习惯C. 艺术创作不能超越时空 D. 从一件艺术品能看到一个时代的风貌二、非选择题(20 分)41、 阅读下列,回答问题。材料一启蒙运动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它是资产阶级反封建反专制制度的时代要求。启蒙思想家提出了许多改革社会的建议,在经济领域内实行自由放任主义,鼓励工商业自由发展;在政治上实行“主权在民”的理论。在宗教上实行宗教信仰自由,反对政救合一。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材料二戊戌政变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是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
21、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从这时候起,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这些人或脱胎于洋务运动,或惊醒于民族危机。他们多处多- 6 -灾多难之世,怀忧国忧民之思;向西方追求真理,为中国寻找出路,成为最自觉地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根据材料一,概括启蒙思想家的主张,并分析其影响。(12 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特点,并分析中国“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产生的原因。(8 分)- 7 -历史周测答案1、【答案】A【解析】据材料提到,人生八岁,皆入小学?及其十有五年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教育
22、应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的主张,故 A 正确。材料未涉及继承和发展太学的传统,故 B 排除。材料主旨不在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主张,故 C 排除。材料也没有反映全面贯彻孔子的教育理念,故 D 排除。2、【答案】B【解析】材料体现出儒家把修身与治国联系起来,故 B 正确;A 材料无法体现;材料所说的修身指的是道德修养,并非完全指的知识,故 C 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修身是治家、治国的基础,D 错误。尊重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材料反映的是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把个人的道德修养与治国联系起来,排除与材料无关选项 A、C、D 即可。3、【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
23、知识可知明末一些儒家学者肯定“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意在强调经济发展决定思想变化,即材料意在说明是经济发展导致了思想变化,这也是材料的主旨,选 A 是符合题意的,故正确;选项 B 自身正确,但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在人性问题上,理学家认为,人性与天理本来是一致的即人性不违背天理,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明末市民文学方面的信息,选项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选 A。【名师点睛】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解答此类选择题的关键是要有准确巩固的基础知识,同时由于该题型的逻辑性较强,所以同学们还要具备一定的材料分析能力和史学理论水平。解答此类题的方法主要
24、是逐个排除法,一个一个的仔细分析。4、【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据材料提到,孟子主张“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荀子主张“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前者主张得民心,后者主张爱民,都强调施政为民的积极性,故 B 正确。两者都属于战国时期,故 A 错误。材料未涉及法在治国中的重要作用,故 C 错误。儒家思想没有被当时诸侯国国君采纳,故 D 错误。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孟子荀子思想5、【答案】A【解析】材料“人君为政不宜于民,天就会降下灾异以谴告人君。”反映的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天人感应”理论把天人格化,把自然界的
25、灾异与君主统治联系在一起,一旦有灾异发生,皇帝就要审视自己的德行,看是否有不当之处。这有利于限制君主的暴政,故 A 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天”对君主行为的监督,“君权神授”强调的是君主权力的来源,故 B 不符合题意。“天人感应”说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君主权力,故 C项排除。材料体现不出“大一统”,排除 D。点睛:材料式选择题首先要判断选项是否与材料相关,如本题的 BD 两项。其次要注意是否体现材料的中心,如本题的 C 项。6、【答案】A【解析】材料“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翻译过来就是治理天下就好像抬木头一样,前面的唱(一句号子),后面的(跟着)唱(一句)。
26、君和臣就是共同抬木头之人,说明君臣的关系应是平等的。“臣子对君主应该非其道,即君以形声强我,未之敢从也。”是指黄宗羲认为只要臣是以人民的利害为出发点做事,纵使君主强迫也绝不当从命。由此可知黄宗羲的思想继承了先秦儒学的君臣思想和民本思想,故 A 项- 8 -正确。BC 两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黄宗羲鼓吹早期民主思想,只是封建地主阶级对君主专制的反思,不是全面否定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故 D 项错误。7、【答案】B【解析】根据对材料阅读分析,唐太宗主张治国“以人为本”“无为、无欲”,结合“百家争鸣”所学,分别体现了“以人为本”-儒家思想,“无为、寡欲” 体现的是道家的主张。故选 B。法家思想主张用严
27、刑峻法来维护统治;墨家则是主张兼爱、非攻,因此 ACD均与题意不符。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与道家的思想。8、【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的能力思想是为政治服务的。解题的关键是认识王阳明的心学实质。克服“私欲”,以“致良知”是针对社会动荡、世风日下提出的,其根本目的是想通过整治人心,挽救封建统治危机。其余选项是目的之一。故选 B。9、【答案】C【解析】北魏时代社会动荡不安,所以在敦煌艺术中,北魏时代的壁画充分反映了“流血”、“杀戒”等内容;唐朝时期国力强盛,国家统一,唐统治者实行开放的经济文化政策,所以唐代壁画规模宏大、色彩绚丽、气魄雄浑。因此材
28、料中的变化体现了艺术与现实的关系,故答案为 C 项。其他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ABD 项。10、【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信息“是中国古人依据黄河流域的气候、物候建立起来的补充历法”,可见 二十四节气是为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服务的,而且“战国末期吕氏春秋一书记载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两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完全确立并写入历法且沿用至今”,可见二十四节气不断得到补充,故体现的是农耕文明的积淀传承,故选 D;A 项“持续领先”表述错误,魏晋南北朝时南方经济开始赶上北方经济,到宋代全国的经济重心在南方,排除 A;由前面的分析可知二十四节气不断得到补充,不是因循守旧,
29、排除 B;材料只是说二十四节气不断得到补充,没有说它科学严密,况且材料只是说的二十四节气,不能以点带面的说整个天文历法的属性,排除 C。11、【答案】A【解析】“经”的命名就体现出儒家思想对其他领域的影响,使得很多领域都具有儒学化的特征,故本题答案选择 A 选项。B 选项错误,不能说“经”就代表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C选项错误,“经”没有带有封建统治的意味;D 选项没有理解材料的真实含义。12、【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到了近代由于民族危机的加深出现了实业救国的思潮,所以强调经世致用、重视培养工商业意识、注重培养世界视野的现象出现,选 D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政府的引导宣传
30、是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不是家族发展的需要而是民族发展的需要,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自然经济的解体是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D13、【答案】C14、【答案】C【解析】由材料“速立宪法,改良政治。”可知,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提出了改革政治的思想主张,即向国人介绍西方的政治制度,故 C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与儒家学说的关系,故 A 项排除;B 项属于向西方学习思想文化层面,排除;D 项是维新派的活动,排除。点睛:材料“速立宪法,改良政治。”是解题的关键;从中分析出早期维新派的政治主张,得出正确答案。- 9 -15、【答案】D【
31、解析】根据材料“用康氏的话说,孔子是以改制为务的”可知康有为托古改制,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即他为自己改革中国的制度寻求文化上的支持。故D 项正确。康有为维新变法的思想依据是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故 A 项排除。B 项材料没有体现。材料强调康有为寻找改制的依据,而不是提倡维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故 C 项排除。16、【答案】B17、【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所学,毛泽东在 1957 年提出“赶英超美”的口号,发动了“大跃进”运动是错误的做法。到 21 世纪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体上说明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成熟。50 年代
32、末,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忽视客观的经济规律,急于建成社会主义,错误地发起了“大跃进”运动;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 2l世纪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故选 D。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中国发展道路的探索过程18、【答案】D【解析】从材料“措施自由,产业勃兴”可知孙中山强调的是发展实业经济方面的内容;“不可不防一种流弊,即资本家将从此以出是也”说明孙中山同时非常注重避免资本的过度扩张造成的社会不公。习近平的“创新”
33、“共享”的发展目标同样也体现了发展社会经济,倡导社会公平的理念。故 D 项正确。A 项材料没有体现;B 项忽视了社会公平的内容;孙中山的话看不出倡导市场经济,故 ABC 三项错误。故本题正确答案为 D。19、【答案】B【解析】这一论述涉及到中国革命的问题,从中国当时的社会性质来判定革命的道路,由此可以确定是新民主主义论,本题答案选择 B 选项。A 选项错误,那是还没有出现这一理论;C 选项不符合材料的基本内容;D 选项是解放战争时期的著作。20、【答案】C【解析】据材料“孙中山最具前瞻性当时最为曲高和寡的在百年之后却成为中国与世界面临的最为紧要的严重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今世界的紧要的严
34、重问题是民生问题,故 C 项正确;民族主义,在当时不是曲高和寡的,故 A 项错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没有民主主义纲领,故 B 项错误;民权主义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也不符合题意,故 D 项错误。所以答案选 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当时最为曲高和寡的在百年之后却成为中国与世界面临的最为紧要的严重问题”,学生再结合所学知识从三民主义的内容与评价的角度分析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21、【答案】C【解析】“驱除鞑虏”只是推翻满洲政府,反对满洲贵族统治;“恢复中华”停留在民族主义层面;材料意思是在推翻满洲贵族统治完成民族革命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废除君主专制政体,实质上表明了对民主
35、共和的向往;材料中没有出现关于土地的信息。故答案选 C。点睛:本题考查三民主义的内涵。主要考查学生对民族、民权、民生主义的理解和掌握。民权主义从理论上解决了夺取政权和建设政权的问题,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民族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前提(民族革命);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的补充(社会革命)。22、【答案】B- 10 -【解析】新中国的教育体系是仿照苏联来建设的,这种模式是几乎完全复制,没有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生搬硬套的教条主义始终存在,所以本题答案选择 B 选项。A 选项错在“完全”二字上;C 选项错误,“双百方针”针对的是文学艺术领域;D 选项错误,理工科实际上是有利于大规模的工业建设。23、【答案】B【
36、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新中国“双百”方针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材料信息以评弹艺术为例,揭示了 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新中国文艺繁荣发展德时代特征。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A 项属于民众的心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国民经济恢复发展与文艺事业繁荣有一定联系,但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排除C;“二为”方针是 1980 年提出的,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排除;“双百”方针是 1956 年提出的,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文艺事业的发展,B 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故选 B。24、【答案】B【解析】据材料中的“全国”“十五年内”都可以受高等教育,并结合 1958 年背景知识
37、,可知是大跃进扩展到教育领域,故 B 项正确。 25、【答案】A【解析】材料给出的时间是 1964 年 10 月 16 日,这个时间是新中国成立之后。A 选项时间符合,且符合李宗仁的描述,所以本题选择 A 选项。B 选项错误,大亚湾核电站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建立的;C 选项发生在 21 世纪;D 选项发生在 1970 年,时间不满足要求,故排除。26、【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从两个方面来介绍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的哲学具有惟知是德”(美德即知识)是从其道德认知角度说明;“他以为一切都需要通过证据,才能清晰、朴真、实证”则是从推崇人的理性来说明。因此 B
38、 符合题意。ACD 都没有完整地从两个角度理解苏格拉底。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蒙昧中的觉醒苏格拉底发现哲学意义上的“自我”、 美德即知识27、【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你们不能只注意金钱和地位,而不注意智慧和真理“可以看出苏格拉底强调道德和教育的价值,故 C 项符合题意;ABD 三项题干材料都不能反映。故选:C。本题主要考查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题干材料的中心意思。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了解,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28、【答案】C29、【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相同点,可以用排除法来解答。批判罗马天
39、主教的愚昧统治是宗教改革的主张;崇尚理性和科学的结合、设计了未来理想的社会制度是启蒙运动的内容;三场运动都批判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故答案选 C。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启蒙运动内容30、【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这场“更为激进的思想解放运动”是启蒙运动,宣扬理性主义,主张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即理性王国,D 正确。追求个性解放、重视现世生活、提倡生而平等都是文艺复兴时期已有的要求,排除 ABC。点睛:本题考查启蒙运动。本题解题关键在于抓住题干中的时间“17、18 世纪”,继而得出启蒙运动。再结合所学知识,联系启蒙运动的核心、要求,即可得出答案。31、【答案】B32、【答案】D-
40、11 -33、【答案】A34、【答案】A35、【答案】C【解析】“开始用自己理性的眼光打量世界。”说明牛顿理性思维特点促进了思想解放,故 C 正确;牛顿力学是物理学,故 A 错误B 中彻底说法绝对;D 属于智者运动影响。36、【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世界科技成就。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思想的一次重大革命,他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深刻地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同时,它也发展了牛顿力学,将其概括在相对论之中。C 说法过于绝对;D 是量子论,不合题意。所以答案应选 B。考点: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物理学的重大进展相对论37、【答案】A38、【答案】B【解析】材料强调了社会进化学说之
41、所以更受读者拥戴是由于它符合当时社会变革的现实需要,即契合了社会变革的时代精神,选 B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自然科学理论不一定要依靠社会学说来扩大影响,选项 A 说法自身就是错误的,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 C 在材料中没有明确的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社会进化论也未揭示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因为揭示了社会发展根本动力的是马克思主义,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B。39、【答案】B【解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战争的创伤,西方社会面临精神危机,所以选 B;A 是 19世纪初浪漫民主义文学的特点,排除 A;C 是十九世纪上半期的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排除C;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尚处于西欧主导
42、世界,连两极格局都没有出现,排除 D。40、【答案】D二、非选择题 41、【答案】(1)主张:主张经济自由,发展工商业;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倡导政治民主;反对教权主义,主张宗教信仰自由。影响: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推动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解放了思想,对对近代科技和文艺产生影响。(每点 2 分,共 12 分)(2)特点:深沉的爱国情怀;强烈的历史使命感;追求救国真理的探索精神。(答出 2 点即可,共 2 分)原因: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先进的中国人积极寻求救亡图存的道路。(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