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每周一测高考频度: 难易程度: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群落结构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在垂直方向上,所有群落都有明显的分层现象B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无关C光照强度、动物等不会影响群落的水平结构D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的差异等因素导致有的群落水平结构不同2下图为某一区域 M、N 两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从图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曲线不重叠时,M 与 N 不存在竞争Bb 越大,M 适应环境能力越弱Cd 越小,M 与 N 种间竞争越激烈DM、N 两物种存在捕食关系3下列哪个环境中群落的丰富度最大 A云南西双版纳森林 B内蒙古草原C吉林长白山 D塔克拉玛干沙漠4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
2、变化”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取适量培养液滴于普通载玻片上后对酵母菌进行准确计数B在对酵母菌计数之前,不需要对培养瓶进行轻轻振荡C改变培养液的 pH 不影响 K 值(环境容纳量)大小2D容器内的酵母菌种群数量在初始阶段呈现“J”型增长5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期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一个种群。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3、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6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研究和分析中,正确的是A田鼠在被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得到的种群密度比实际数值要低B对培养液中酵母菌进行计数采用的是抽样检测的方法 C对小动物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时,不能采用标志重捕法,一定要采用样方法D某同学决定以校园内的池塘为对象进行物种丰富度调查,应在同一水层取样7下列有关生物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A群落中生物个体的多少称为物种丰富度B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或死亡C竹林中凤尾竹高低错落有致,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D乔木层的疏密程度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8在森林中的鸟类常可见到有垂直分层现象。这种现象主要
4、与下列哪一种因素有关A光照强度B空气湿度3C食物种类和栖息空间D温度9某同学在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根据实验结果绘制出了如图所示的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c 点对应时间取样计数时,需对样液适当稀释B实验不存在对照,酵母菌数常用抽样检测法获得C造成 de 段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之是营养物缺乏Dcd 段酵母菌种群的增长率约为 010下列有关种群密度或物种丰富度调查的叙述,错误的是A可以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跳蝻、植物叶片上虫卵的密度B调查物种丰富度时若对不认识的物种不统计,将导致调查结果偏小C调查酵母菌种群密度时,应在静置的培养液上、中或下部随机取样D动
5、物被捕获一次后较难重新捕获,会导致标志重捕法调查的种群密度偏大11某生物兴趣小组准备调查校园附近农田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与此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土壤小动物数量越多,物种丰富度越大B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趋湿性,可用带灯罩的热光源装置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D无法知道名称、肉眼难以识别的小动物不能忽略不计12研究者调查了大别山不同海拔高度的 9 个马尾松林群落的物种丰富度,结果如图(注:字母 AI 代表不同群落类型,A 为发育早期的群落,B、C、D、E 为发育中期的群落,F、G、H、I 为发育晚期的群落)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4A大别山的全部马尾松可称
6、为一个种群B调查马尾松的年龄结构,可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C调查发现,群落 A 以马尾松林形式存在,群落物种丰富度较高D在群落发育晚期,物种丰富度减少的原因是种间竞争加剧二、非选择题13酵母菌为单细胞真菌,经常用于生物学实验。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按下表完成了有关实验。试管编号 培养液/mL 无菌水/mL 酵母菌母液/mL 温度/A 10 0.1 28B 10 0.1 5C 10 0.1 28(1)请写出研究的课题名称:_。(2)利用抽样检测法对 1 mL 培养液中酵母菌进行计数,绘制曲线(如图所示)。A 组培养液中酵母菌第_d 左右的增长速率最大;第 3 d
7、 后 A 组培养液中酵母菌数目增长减缓甚至不增长的原因是_。5(3)A 组与 B 组酵母菌数量达到的最大值在生态学上称为_,A 组中该数值比 B 组大的原因是_。(4)利用血细胞计数板可在显微镜下分别对 A、B 组进行取样计数,在进行取样之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_ 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_。(5)曲线图是数学模型的一种表现形式,建立该数学模型的意义在于_。图中缺少 C 组酵母菌细胞的数目变化曲线,请你根据自己的推测在图中画出该曲线。14泰山是我国十大名山之一,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包含森林、灌草丛、草甸、湿地等生态系统,其中白鹳、红隼、豺等动物被列为国家级保护动物
8、。(1)泰山上的苔藓、油松、松鼠、红隼等全部生物共同构成了 ,其中油松等植物因体型大、数量多、生命力强而成为该地的 。(2)某同学采用样方法调查草甸上某植物的种群密度。用样方法取样时应注意 。若要调查该地区的物种数量,依据甲图可知选取样方的最佳面积为 。(3)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具有明显的 结构,这种结构可以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资源的能力。(4)泰山部分地区由松柏、刺槐、橡树等组成的人工林纯度较高,容易受到外来物种入侵。林业部门对某次“拟松材线虫”(一种松树上的寄生虫)的暴发和防治过程6中的种群数量的调查结果如图乙所示,由图可知,在 a 点之前,“拟松材线虫”的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推移而 ;
9、在 点进行了农药防治,且随着农药使用次数的增多,防治效果变差;引入“拟松材线虫”的天敌进行生物防治,能利用生物间的 关系,使防治效果持久而稳定;从种群特征考虑,致使“拟松材线虫”的数量发生ef 的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3【答案】A【解析】云南西双版纳森林属于热带雨林,其物种数目最多,所以物种丰富度最大,A正确;内蒙古草原生物种类较少,丰富度较低,B 错误;吉林长白山属于温带针叶林,物种数目与热带雨林相比,生物种类较少,丰富度较低,C 错误;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生物种类少,丰富度低,D 错误。4【答案】D【解析】由于在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酵母菌,故采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法对酵母菌进行计数,而不能用普通载玻片
10、计数;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应对培养瓶进行振荡,尽量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分布均匀;在酵母菌发酵的初始阶段,由于容器内营养等条件良好,酵母菌种群数量在初始阶段呈现“J”型增长;除营养条件外,其他环境因素对酵母菌数量也有一定的影响,如温度、pH 等。5【答案】C7【解析】根据题图曲线可判断出甲为藻类,乙为浮游动物,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鱼类丙,丙和乙因为争夺生存空间存在竞争关系同时也有捕食关系,A 错误;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同时由于丙大量的捕食乙,所以最终仅剩下甲种群,B 错误;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C 正确;最终仅剩下甲种群,D 错误。7【
11、答案】D【解析】群落中生物种类的多少称为物种丰富度,A 错误;竞争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或死亡,B 错误;群落的垂直结构是不同生物间的垂直分布,C 错误;乔木层的疏密程度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D 正确。8【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群落结构特征的相关知识。森林中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受光照强度的影响,植物能为鸟类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因此鸟类的垂直分层现象主要与食物种类和栖息空间有关,C 正确。9 【答案】B【解析】c 点酵母菌种群数量较多,故对应时间取样计数时,需对样液适当稀释,A 正确;实验前后构成了自身对照,B
12、 错误;造成 de 段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之一是营养物质缺乏,C 正确;cd 段酵母菌种群的增长率约为 0,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D 正确。10 【答案】C8【解析】跳蝻和植物叶片上虫卵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一般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 正确;调查物种丰富度时,不统计不认识的物种,得到的数据比实际数值偏小,B 正确;静置一段时间会出现酵母菌的分层,所以取样前需要对培养液摇匀后再取样,使得计数更准确,C 错误;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动物被捕获一次后较 难 重 新 捕 获 , 会 导 致 第 二 次 捕 获 的 个 体 中 被
13、 标 记的 个 体 数 减 少 , 会 导 致 种 群 密 度 估 算 结 果 偏 大 , D 正 确 。13【答案】(1)温度和营养物质对酵母菌生长的影响(2)2 培养液中营养物质的大量消耗,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pH 的改变,使环境阻力增大(3)环境容纳量 A 组的培养温度更适合酵母菌的繁殖,环境阻力小(4)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以减少实验中的计数误差摇匀试管,取 1 mL 酵母菌培养液稀释几倍后,再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5)直观地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如图所示9【解析】(1)本题存在两个自变量:不同的养分和温度,A、B 组对照探究温度的影响,A、C 组对照探究养分的影响。(2)培养液中营养物质的大量消耗,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pH 的改变等因素限制了种群数量的增加。(3)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达到的最大值在生态学上称为环境容纳量,A 组的培养温度更适合酵母菌的繁殖。(4)取样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分布均匀,若计数室内酵母菌过多需按一定比例稀释。(5)曲线图能直观地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C 组中未加营养液,酵母菌的种群数量逐渐减少,直到为 0。14【答案】(1)生物群落 优势种(2)随机取样 S 5(3)垂直(4)增大 a、b、c、d 捕食 “拟松材线虫”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