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4单元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及对外关系作业新人教版201901184227.docx

    • 资源ID:970078       资源大小:316.10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2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4单元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及对外关系作业新人教版201901184227.docx

    1、1第 4 单元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及对外关系课时作业(十) 第 10 讲 从马克思主义诞生、巴黎公社到俄国十月革命时间 /20 分钟一、选择题1.马克思认为,在未来的民主制中,社会中的个人不再与政治国家、公共领域和共同体相互分离、疏远和孤立。社会的政治制度就是人民自己的作品、自己的表达和自己的决定。马克思对未来民主制度的设想意在 ( )A.使国家制度的人民变为人民的国家制度B.为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找到了正确方向C.把无产阶级的政治自由作为目标D.阐明工人阶级是国家管理的主体2.1998 年,在法国巴黎举行的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 150 周年国际大会上,前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拉扎

    2、尔夫人动情地说道:“共产党宣言不是一般的书。它不是冰,而是碳,放在锅里能使水沸腾起来。”对拉扎尔夫人的话理解正确的是 ( )A.马克思主义推动了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B.马克思主义具有超越时间和空间的价值C.共产党宣言使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D.马克思主义必须与各国革命实际相结合3.巴黎公社形成了异于“三权均衡”的“人民监督”这一新型的权力制约机制。在马克思看来,公社的“人民监督”像一个“倒金字塔”结构,与人民选举的正“金字塔”结构形成了权力对称,有效地防止了官僚腐败和权力失衡。这表明,巴黎公社 ( )A.实现了对权力的绝对监督B.充分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C.选举权与监督权相矛盾D.堪称科学社会主

    3、义典范4.巴黎公社是在法国色当战役失败后,经过 1870 年巴黎“九月四日革命”和 1871 年巴黎“三月十八日革命”,于 1871 年 3 月 28 日正式成立的。从 4 月到 5 月,普鲁士释放了法军战俘以帮助梯也尔政府完成对巴黎外围抵抗力量的包围,将国民自卫军赶回城里。5 月 28日,公社失败。这主要说明,巴黎公社 ( )A.曾经组织多次对外进攻B.属于无产阶级革命性质C.受国内外势力共同镇压D.具有城市武装暴动特点25.1917 年 3 月 10 日(俄历 2 月 25 日)晚,彼得格勒市杜马召集联席会议,许多人在发言中提出“现政府完全无能,应当下台,让位给联合内阁”。一些工人运动领导

    4、人则在市消费者协会举行会议,决定建立工人代表苏维埃。上述情况说明,当时俄国 ( )A.沙皇统治面临严重危机B.形成两个政权并存局面C.临时政府丧失群众基础D.社会主义革命迫在眉睫6.彼得格勒起义当晚,军事革命委员会发布的通告称:起义“未流一滴血就取得了胜利”。苏联解体后公开的研究资料表明,当晚冬宫的防卫长官自己打开了冬宫大门,并把起义者带到了临时政府部长们正在开会的地方。然而此前苏联官方坚称起义者在冬宫发生了一夜的激烈战斗。苏联政府这样叙述历史细节,是为了 ( )A.夸奖列宁正确选择了起义的时机B.说明敌人非常顽固,需要彻底革命C.说明革命成果来之不易,需要珍惜D.尊重历史的客观性,还原历史真

    5、相7.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世界革命”是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被扬弃,全人类进入后国家的“自由人联合体”时代。尽管俄国十月革命未达到上述理论设定的标准,但有些学者仍赋予其“世界革命”的符号,主要依据是,俄国十月革命 ( )A.影响了二十世纪的世界格局B.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C.大大推进了全球工业化进程D.实现了俄国社会的伟大变革二、非选择题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 世纪上半期,工业文明以及引发出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使得工人阶级以及他们的理论家展开了对工业文明的激烈批判。欧文认识到,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产品和财富的增加并未得到合理的分配,它被少数人所攫取,使得社会大多数人陷于贫困和不

    6、幸。在这一体制下,资本家在追逐利益的驱动下用最小的成本实现着财富的不断增殖。人们热衷于财富积累,不惜残酷打击竞争者,人类的正直、坦率、诚恳、公正等品质荡然无存。因此,私有财产是贫困和不平等的唯一根源,由于贫困而在全世界引起各种罪行和灾难。欧文疾呼,要创设一种新制度,构建一个新社会,其原则是共同劳动,共同占有,权利和义务平等,没有剥削、压迫,有组织的计划经济将取代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他们的批评,连同保守者和自由主义者一起,在说服政府革除早期工业化的弊端,为工人阶级提供保障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材料二 在对工业文明的一片批判声中,一批思想家坚决为现有的工业制度和社会体制辩护如何实现个人财富的增加以及整

    7、个社会财富的增长,这是斯密长期思考和着力解决的重点。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本家出于“私人利润的打算,是决定资本用途的唯一动机”,他们“所考虑的不是社会利益,而是他自身的利益”。在斯密看来,市场的自由竞争实现了社会生产要素和资源的有效配置,引导着人们实现着个人利益,也增进着国家的财富,这是现行社会经济运行的内在机制,是个人财富与国民财富增长的动力。总之,要建立起“最明白、最单纯的自然自由制度”,在这一制度下,财产私有并得到保护,实现了经济的自由,这种体制的社会应是一个高度自由的社会。(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文与斯密对工业文明体制认识的不同之处,并概括两人思想所贯穿的共同主题。3(2)根

    8、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文与斯密对工业文明体制产生不同认识的原因,并指出相同影响。课时作业(十一) 第 11 讲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大业和对外关系时间 /20 分钟一、选择题1.观察下列图片所反映的历史现象,表述正确的是 ( )把自己满意的人选出来了和选民证(1953 年)A.用普选的方式产生人民代表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选举的法律依据C.基层民主选举制度基本确立D.选民选举的代表将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2.美国在建国理政过程中,先由 13 个州的代表共同协商制定了一部宪法,后建立了联邦制国家,进而形成各种利益集团和两大政党,遵循的是“宪法国家政党”的道路。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

    9、发展历程则走的是 ( )A.“国家宪法政党”的道路B.“政党宪法国家”的道路C.“国家政党宪法”的道路D.“政党国家宪法”的道路3.1985 年 11 月 5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了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向全体公民基本普及法律常识的五年规划,并发出通知。同年 11 月 22 日,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作出了关于在公民中基本普及法律常识的决议。这表明我国 ( )A.构建恢复建立法制化秩序的社会基础4B.人大和政府是推进法制化的决策机关C.重点解决法制化进程当中的焦点问题D.重视构建全民法制化教育的长效机制4.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权香港特别行政区依照本法的规定

    10、实行高度自治,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这表明 ( )A.“一国两制”构想付诸实践B.“一国两制”并未改变国家结构C.“港人治港”原则最终确立D.“港人治港”保证香港完全独立5.下面几幅历史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我国 ( )A.摆脱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B.实行改革开放走向富裕繁荣C.政治制度建设在创新中发展D.人民政治权利和地位的提高6.1949 年 6 月,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正式公布了新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战略:“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后,国际环境开始缓和,新中国创造

    11、性地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客观上是对“一边倒”外交战略的政策性突破。据此说明,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 )A.有革命思维的惯性特征B.因实际的需要而与时俱进C.反复无常,缺乏统一的思想指引D.立大国形象,参与国际事务7.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外交政策是不断变化的,首先是全面倒向社会主义国家一边,到后来我国奉行反苏反美的“两个拳头打人”政策,再到联美遏苏的“一条线,一大片”政策,再到全面发展对外友好关系的全新外交战略。这一系列变化表明 ( )A.一般来说国家间没有情谊可言,有的只是利益B.在美苏争霸时期,中国对于亲美亲苏犹豫不决C.社会主义在和资本主义的斗争中处于弱势位置D.中国外交政策调整根源于

    12、自身安全和国际局势二、非选择题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5材料一 汉朝对周边民族的统治,设置与内郡不同的边郡,以当地民族习惯分界,因俗而治;有的加封一些当地民族的首领为王、侯、郡长等。唐王朝明确提出“华夷无别”“华夷同重”原则,对周边各少数民族的领袖“示之以礼”。加强了对四方民族的优待、册封、和亲及以夷治夷政策的实施,并使羁縻府州县制度化,在形式上保留原有当地统治机构,或“华官参治”,或实行“监管制”,使民族事务管理走上制度化。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过程材料二 国内各少数民族、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三区革命政府”代表参加了筹建新中国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共同表决通过了中国人民政

    13、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在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上,要“既利于国家统一,又利于因地制宜”;在民族关系问题上,各民族“一律平等”“均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在民族地方治理与施政问题上,“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特色与功能(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与汉代民族政策的差异。(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新中国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民族问题对中国社会的影响。6课时作业(十)1.A 解析 根据“社会的政治制度就是人民自己的作品、自己的表达和自己的决定”可知,马克思的设想是国家制度由

    14、人民来制定,人民当家作主,故选 A。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目的是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与材料无关,B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无产阶级的政治自由,C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国家管理,D 项错误。2.A 解析 材料“共产党宣言不是冰,而是碳,放在锅里能使水沸腾起来”反映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指导作用,故选 A。B 项在材料中无法反映,错误;共产党宣言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是指俄国十月革命,C 项错误;D 项在材料中无法反映,错误。3.B 解析 一个“倒金字塔”结构的“人民监督”和一个正“金字塔”结构的人民选举共同体现了人民民主的原则,故选 B。直到现在也不能说实现了对权力

    15、的绝对监督,材料中只是说有效地防止了官僚腐败和权力失衡,A 项错误;材料揭示的是选举权和监督权相结合,而不是两者相矛盾,C 项错误;巴黎公社不是科学社会主义典范,只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一次伟大尝试,D 项错误。4.D 解析 巴黎公社是在发生城市暴动后建立的政权,故选 D。材料反映巴黎公社遭到反动势力的包围,未提及其主动对外进攻,A 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巴黎公社建立者的身份,无从判断其具有无产阶级革命性质,B 项错误;材料显示,公社仅遭到法军战俘的包围,C 项错误。5.A 解析 “1917 年 3 月 10 日(俄历 2 月 25 日)晚,彼得格勒市杜马召集联席会议”是在二月革命的前夕,表明了资产

    16、阶级对沙皇统治的不满;“一些工人运动领导人则在市消费者协会举行会议,决定建立工人代表苏维埃”表明二月革命前夕,工人阶级对沙皇统治的不满。以上分析说明当时的沙皇统治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故选 A。两个政权并存局面是在二月革命后形成的,B 项错误;临时政府是在二月革命后建立的,C 项错误;社会主义革命迫在眉睫是在十月革命前夕,D 项错误。6.B 解析 苏联官方发布激烈战斗的消息,是为了强调敌人的顽固,强调在现实中对敌人革命的必然性,故选 B。由“发生了一夜的激烈战斗”可知,苏联政府的做法并没有肯定列宁选择的起义时机,A 项错误;材料只是提到革命的过程,没有提到革命最终的结果,C 项错误;苏联官方的这

    17、种做法恰好掩盖了历史的真相,D 项错误。7.A 解析 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冲破了帝国主义阵线,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深刻影响了二十世纪的世界格局,故选 A。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的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B 项错误;俄国十月革命主要是对国际政治格局产生影响,而不是推进全球工业化进程,C 项错误;D 项只是强调对俄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与题意不符,错误。8.(1)不同:对社会财富的认识:欧文重在关注其合理分配,斯密重在思考和解决如何实现其增长。对社会发展的认识:欧文认为应以平等为主导,斯密认为应以自由为优先。对资本家追逐利

    18、润及财富的认识:欧文认为其导致了整个社会道德的衰败;斯密则肯定其正当性,认为其既实现着个人利益,又增进着国家财富。对私有财产的认识:欧文认为私有财产是贫困、不平等的根源,斯密则认为私有财产是自由社会的基础。对经济体制的认识:欧文主张以有组织的计划经济取代生产的无政府状态,斯密则认为市场自由竞争是个人财富与国家财富增长的动力。主题:如何建立起一个自由与公正的社会体制。7(2)原因:工业文明的不断推进,增进着国家的财富,带来了社会的进步;分配体制使工人阶级成为直接牺牲者;阶级立场不同,欧文作为空想社会主义者,更多地代表广大工人阶级,而斯密则代表资产阶级;理解的视角不同,产生了辩护人与批判者。影响:

    19、有利于推动政府革除早期工业化的弊端;推动了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完善。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从对社会财富的认识、对社会发展的认识、对资本家追逐利润及财富的认识、对私有财产的认识、对经济体制的认识等方面回答;第二小问立足社会体制回答。第(2)问的第一小问,从工业革命对生产力的积极作用和分配体制造成的不平等、阶级立场、理解问题的立场等角度进行分析;第二小问,从政府的革新措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等角度进行作答即可。课时作业(十一)1.A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人民直接选举代表,为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做准备,故选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

    20、布于 1954 年,与材料时间不符,B 项错误;基层民主是指村民直接选举村委会,基层民主加强的时间是在 20 世纪 90 年代,C 项错误;全国人大代表是间接选举产生的,与材料现象不符,D 项错误。2.D 解析 在我国,中国共产党成立于 1921 年,新中国成立于 1949 年,新中国第一部宪法颁布于 1954 年,故选 D。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就存在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A 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于 1954 年颁布,晚于 1949 年新中国成立,B 项错误;同理,我国的政党要早于新中国成立,C 项错误。3.A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普及公民的法律常识意在

    21、构建恢复建立法制化秩序的社会基础,故选 A。全国人大才是推进法制化的决策机关,B 项错误;当时我国只是构建恢复建立法制化秩序的社会基础,而非解决法制化进程当中的焦点问题,C 项错误;当时我国只是构建恢复建立法制化秩序的社会基础,而非构建全民法制化教育的长效机制,D项错误。4.B 解析 香港回归后,虽然享有高度自治权,但其权力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予的,中国依然是单一制国家,而不是联邦制或邦联制,“一国两制”并未改变国家结构,故选B。A、C 两项表述正确,是对题干的反映,并非实质,排除;D 项“完全独立”表述错误,排除。5.C 解析 第一幅图表述的是 1949 年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

    22、全体会议,第二幅图反映的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第三幅图是西藏自治区成立 40 周年的纪念标志,第四幅图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徽,所以它们依次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一国两制”构想,这说明我国的政治制度是在创新中不断发展的,故选 C。6.B 解析 由“一边倒”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说明新中国是根据时代发展逐步调整自己的外交政策,故选 B。通过“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可知,当时主要考虑的是国家利益,A 项错误;外交政策是服务于国家利益的,C 项错误;20 世纪 50 年代,中国处于以美国为

    23、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包围之中,当务之急是发展经济,巩固新生的政权,D 项错误。7.D 解析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维护国家利益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出发点,依据国际局势变化调整外交政策,故选 D。A 项夸大了国家利益对于国际关系的影响,错误;在美苏争霸时期,8中国对于亲美亲苏,都是以维护国家利益来决定的,并非犹豫不决,B 项错误;美苏争霸第二阶段的特征是苏攻美守,社会主义在和资本主义的斗争中处于优势位置,C 项错误。8.(1)差异:汉代因俗而治,实行民族内部自治;唐代平等对待汉族与少数民族,向少数民族地区派驻官员,参与地方管理,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监管。(2)背景:汉唐以来,中国已有实施民族政策、处理民族关系的经验;新中国成立前,已有民族区域自治的探索;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稳定;少数民族以聚居为主。影响: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可有效加强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因俗而治”“使羁縻府州县制度化”回答。第(2)问的第一小问,由材料一可以看出汉唐以来已有管理少数民族的经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以前就进行了民族区域自治的探索,如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根据材料二可以归纳出,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稳定及少数民族以聚居为主的背景;第二小问,从民族团结、民族繁荣、国家安定等方面回答。


    注意事项

    本文(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4单元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及对外关系作业新人教版201901184227.docx)为本站会员(吴艺期)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