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PPT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北京市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09文言文阅读课件201901171108.pptx

    • 资源ID:967800       资源大小:6.86MB        全文页数:399页
    • 资源格式: PPTX        下载积分:2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北京市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09文言文阅读课件201901171108.pptx

    1、PART TWO,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专题九 文言文阅读,2018中考说明与部编、苏教共有篇目 1.陋室铭 (近10年未考) 2.三峡 (2016年单篇考查) 3.记承天寺夜游 (近10年未考) 4.与朱元思书 (近10年未考)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009年单篇考查) 6.桃花源记 (2012年单篇考查) 7.小石潭记 (近10年未考) 8.岳阳楼记 (10年2考:2015年与游岳阳楼记对比考查;2008年单篇考查),9.醉翁亭记 (近10年未考) 10.鱼我所欲也 (2011年单篇考查) 11.送东阳马生序 (2014年单篇考查) 12.曹刿论战 (近10年未考) 13.邹忌讽齐王

    2、纳谏 (近10年未考) 14.出师表 (2018年加链接材料考查),2018中考说明外部编、苏教共有篇目 15.论语十二章 16.诫子书 17.河中石兽 18.答谢中书书 19.虽有嘉肴(教学相长) 20.马说 21.湖心亭看雪,课标规定篇目 22.大道之行也 23.爱莲说 24.富贵不能淫 25.北冥有鱼 课标外2018中考说明规定篇目 26.核舟记 (2013年单篇考查) 27.唐雎不辱使命 (近10年未考),【考情总结】,1.从选文范围看,近5年文言文阅读主体材料大都选自课文,2015年考过课内外对比阅读,近2年的链接材料涉及课外文言文,从全部考查课内文言文到课内与课外结合,这也是201

    3、9年的命题导向,学好课内文言文,适当阅读一定量的课外文言文,是备考上策。2.从试题的分值看,北京市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分值不高,但试题的答题难度在逐步加大;近5年的分值徘徊在810分之间,预测2019年中考文言文试题的答题难度与2018年相当,比过去几年的答题难度有所加大。3.从试题的题型看,已经从传统的考查文言知识积累与文意理解转向重点考查文意理解与鉴赏评价,题型更加灵活多变,命题者对学生的爱国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已经明显体现在近2年的文言文阅读考查中,这也将是2019年的新题型,题型的变化与创新将是北京市中考文言文阅读考查的趋势。,4.从选文字数看,2018年字数最多,主体选文561

    4、字,链接材料170字,共731字,已经超越高考文言文阅读材料字数,这释放出文言文阅读量增加的信号,快速阅读与快速理解将是2019年文言文阅读备考重要策略。5.从选文的文体看,近5年中考主要选表、散文、赠序、游记等文体。2019年除了要继续关注这些文体外,还要关注传记、书信、对话式论述文(论语)等文言文类别。6.从命题的导向看,新一轮课改理念会日益体现在未来中考试题中,引领学生创新思维、检测学生核心素养、测试学生语文知识、考查学生语文能力,将是2019年文言文命题的指导思想。,(续表),(续表),(续表),(续表),第1讲 理解词句 分析人物,真题体验,【答案】C,【解析】依据试题要求,着眼各句

    5、语境,联系自己的文言词语积累来答题。A.益,好处、益处/更加;计,计算;B.达,显达/懂得;是,代词/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D.雅,正确/文雅;涕,眼泪/鼻涕;C.忧,忧愁焦虑;竭,竭尽。每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C项。,【答案】乙,【解析】翻译文言语句应该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甲句翻译应是“我认为军队中的事情,都拿来跟他商讨,就一定能使军队团结一心,好的差的各自找到他们的位置”,丙句翻译应是“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使命,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

    6、。于“倾覆”时接受任务不是为了报答临终托付大事的恩情。理解和翻译全都正确的一项是乙。,【答案】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到为报先帝遗愿,已经平定南方并即将北伐,以便早日铲除奸雄,恢复汉朝基业。此外他还用恳切的话语劝勉陛下“亲贤臣,远小人”,论述至情至理,体现他心系国家命运,对国事鞠躬尽瘁,直言进谏,耿直不讳的精神。在旧唐书魏征传中提到魏征刚直不阿,治国有方,为君主上书的谏言多达200余则,可见对国事的用心负责。岳飞则是表达了消灭蛮夷,平定动乱局势以安君主的一片忠心,由此可见他始终把为国尽忠放在第一要位。,【解析】这道题是将课内文言文与课外文言文结合在一起考查,以课内为主,课外为辅,又将阅读理解与鉴赏评

    7、价结合起来考查,为创新题型。出师表是诸葛亮出师伐魏临行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文中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臣,远小人,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链接材料一中“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卿所陈谏,前后二百余事,非卿至诚奉国,何能若是”,写出魏征刚直不阿,治国有方,为君主上书的谏言多达200余则,可见对国事的用心负责。链接材料二中“当激厉士卒,北逾沙漠,尽屠夷种。迎二圣归京阙,取故地上版图,朝廷无虞,主上奠枕,余之愿也”,写出岳飞消灭蛮夷,平定动乱局势以安君主的一片忠心,可见岳飞始终把为国尽忠放在

    8、第一要位。,考点1 理解文言实词,技法精讲,【常见题型】1.选择题,辨析异同。2.主观题,解释词义。,考点2 翻译理解文言句子,技法精讲,【常见题型】1.笔译题:翻译文言句子。2.选择题:理解文言句子。,考点3 分析人物形象特点,技法精讲,【常见题型】1.选文表现了怎样的品质(性格特点)?2.的哪些方面(精神)让人感动(钦佩)?请根据选文第段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3.本文中还有什么突出之处受人推崇?请简要分析。,4.通过剖析事件分析人物。 人物形象正面人物:君王:善于纳谏、知人善用、体贴民情、爱民如子 臣子:敢于进谏、忠君爱国、机智勇敢、能言善辩、精于谋划、以死卫国、为人谦让、破案如神名士:情趣

    9、高雅、超凡脱俗、桀骜不羁、多才多艺、机智果断父母:教子有方、爱子情深、深明大义、重视教育、教导有方 小孩:机智聪慧、好学上进、孝敬长辈、口齿伶俐、勤奋刻苦、 专心致志 反面人物:狡诈贪婪、趋炎附势、背信弃义、沽名钓誉、恃强凌弱、见风使舵、蛮横专断、表里不一、口蜜腹剑、无恶不作、忘恩负义、油嘴滑舌、卑鄙无耻、落井下石、投机取巧、乘人之危,第2讲 理解内容 开放探究,真题体验,【答案】得道多助。,【解析】甲文既讲了“得道多助”的思想,也讲了“失道寡助”的思想,而乙文只讲了“得道多助”的思想,没有讲“失道寡助”的思想,所以,两文的共同点是“得道多助”的思想。在解答这类试题时,一定要准确审题,有针对性

    10、地解答,答出要点。,【答案】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感悟:我们如果站在正义、仁义方面,就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要是违背道义、仁义,必然陷于孤立。,【解析】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递进,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作者提出中心论点用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相互比较组成。中间两个“不如”相连,表示了递进关系,一个比一个重要。这样提出论点,更显得观点鲜明,给人的感悟和启示也更加直接真切。,考点4 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情感态度,技法精讲,【常见题型】考查形式 1.隐性考查即把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分析融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或“筛

    11、选文章信息”的考查中,这种情形较为多见。 2.直接考查即专门设题或设项要求“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种情形以前相对少见,但这种考查形式有增加的趋势,这正是语文注重人文性和阅读注重整体把握的必然要求。,角度一 理解诗歌内容,技法精讲,【常见题型】1.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文中画线句子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对,作者为什么会(激动、忧愤等)?,角度二 把握人物的情感态度,考点5 开放探究,技法精讲,【常见题型】1.文中的人物故事对你有怎样的启发?2.甲乙两文中的人物的品质都有值得你学习的,请你具体说一说。,TYPE 2,专项突破(二) 课内文言文梳理,山不 在高,有仙 则名

    12、。水不 在深 ,有 龙 则 灵。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出名了。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成为灵验的(水)了。斯是陋室,惟吾 德 馨 。苔痕上阶 绿 , 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入 帘 青。谈笑有 鸿 儒,往来无白丁 。 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说说笑笑的是博学的人,交往的没有平民。,【课文注释】 鸿儒:博学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 白丁: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第1篇 陋室铭,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阅览(珍贵的)佛经。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它好比)诸葛亮隐居南阳住的草庐,扬子云在西蜀的屋

    13、舍。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课文注释】 调素琴:弹琴。调,调弄。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丝竹: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 案牍(d):指官府文书。 劳形:劳神伤身。形,形体、躯体。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语出论语子罕。意思是,有什么简陋的呢?之,宾语“何陋”前置的标志。,【文学常识】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一般用韵。根据载体和用途的不同,又分为座右铭、器物铭、墓志铭、居室铭、山川铭等。陋室铭即属于居室铭。,【主旨归纳】陋室铭通过对自己的简陋居室的描写,说明了“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

    14、趣。,【写作特点】 (1)托物言志,彰显主题。本文借“陋室”,抒发了作者的情怀和志趣。本文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也具有“名”和“灵”的性质,自然引出本文的主旨句“惟吾德馨”。接下来作者分别从居室的环境、主人的交往情况及日常生活,鲜明地展示了“陋室”主人的精神生活风貌,足以看出“惟吾德馨”,又足以表明“陋室”不陋。最后作者又用诸葛庐、子云亭类比“陋室”,再次展现“陋室”主人也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在更高境界上表现了“惟吾德馨”。(2)反向立意,不落俗套。文章一开始便运用反向立意的手法,只字不提“陋室”如何“陋”,却从“陋”的反面“不陋”来立意,极力表现“陋室”不“陋”。把本来没

    15、有必然联系的“陋室”和居室主人的“德馨”联系在一起,以“惟吾德馨”说明“陋室”不“陋”。从“斯是陋室”归结到“何陋之有”,对“陋室”的“陋”字做了彻底否定。这种新奇别致的写法,是文章构思的精妙之处。,形体、躯体,表示交往的人,表示来来往往的人,名词用作动词,出名,有名,形容词用作动词,灵验,名词用作形容词,指德行美好,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这,博学的人,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弹琴,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谈笑有鸿儒,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苔痕上

    16、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惟吾德馨,(2)试分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言外之意。(3)结合现代社会的现实情况,评价一下刘禹锡的思想。,作者并不是不喜欢音乐,在此“丝竹”暗指官场上聚会、酬宴时助兴的音乐,而“无丝竹之乱耳”与下句“无案牍之劳形”相互对照,表达了作者对官僚们寻欢作乐的生活态度的批判和对官府公事的厌倦,表现了作者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以及安贫乐道的品质和高洁傲岸的节操。,示例一:我认为即便在现代社会,刘禹锡仍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陋室铭表现了尽

    17、管居室简陋,但只要居室的主人品德高尚,情趣高雅,就不会觉得简陋,而是处处见雅趣的思想。在当今物欲横流、竞争激烈的社会,我们更要追求高尚的品德和高雅的情趣。 示例二:我认为刘禹锡在文中流露出的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思想。他逃避世俗,远离大众,缺少社会担当精神。这种不与时俱进、不参与竞争的人,在现代社会中是不容易生存的。,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在三峡七百里当中,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悬崖峭壁像屏障一样,遮蔽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在正午或半夜,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课文注释】 自:于。这里是“在”的意思。 略无:完全

    18、没有。 阙(qu):同“缺”,空隙、缺口。 嶂(zhng):直立像屏障的山峰。 自非:如果不是。 亭午:正午。亭,正。 夜分:半夜。 曦(x)月:日月。曦,日光,这里指太阳。,第2篇 三峡,在夏天江水猛涨,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有时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这时候只要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达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课文注释】,在春、冬两个季节,就是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速地往下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

    19、,很 有 趣 味。,【课文注释】,【课文注释】,在春、冬两个季节,就是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速地往下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很 趣味。在秋天,每到天刚放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一片清凉、凄寒,经常听到,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接连不断,非常凄惨悲凉,空旷的山谷传来猿鸣的回声,声音悲凉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所以渔歌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文学常识】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人,北魏地理学家。生于官宦家庭,但仕途坎坷

    20、。好学博览,文笔深峭,爱好游历,著有水经注四十卷。郦道元可称为我国游记文学的开创者,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影响颇大。,【主旨归纳】 本文以凝练、生动的笔墨,描写了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阙”同“缺”,空隙、缺口,有时,即使,甚,很,形容词,极高的,动词,消失,名词,清波,形容词,清澈,动词,断绝,介词,在,连词,如果,名词用作动词,下霜,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形容词用作名词,急流,飞奔的马 快,接连不断,寂静,山峰,冲荡,逆流而上,直立像屏障的山峰,日光,这里指太阳,宣布、传达,声音悲凉婉转,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早晨,6.内容

    21、理解 (1)课文描写了三峡的山和水,为什么先写山势,后写水势?(2)本文客观地描写了三峡的景色,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试结合文章简要分析。,两山夹水的地方称之为峡,因此写峡必定要从山写起,三峡的景色特征之一即山高岭连,所以从山起笔,符合其特征。另外,先写山势能揭示水流迅疾的原因(山高,水的落差大;山连,水不外泄;峡窄,断面小,单位面积里水的流量大),又能使急流和峻岭相互映衬,形成一幅险峻壮奇的图画。先写山后写水,也体现了由次到主的写作顺序。,作者描绘三峡奇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例如写群山连绵,高耸入云,体现了作者的欣赏赞叹之情。再如写三峡夏日的奔放和春冬之时的清幽,作者的赞叹之情也蕴

    22、含在字里行间。“良多趣味”一句,作者更是直抒胸臆,表达其赞叹之情。特别是写秋日的三峡,水枯气寒,猿鸣凄异,再加上悲凉的渔歌,让人感受到作者细腻敏感的内心世界。,(3)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三峡的山”和“夏季的水”的特点。,三峡的山的特点是连绵不断、高耸峻拔。夏季江水的特点是江水流量大、水流湍急。,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衫准备睡觉,这时月光悄悄照进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 门里(十分幽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和我交谈取乐的人,就来到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 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于是)我

    23、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课文注释】 户:门。 欣然:高兴的样子。 念:考虑,想到。 为乐:行乐,寻乐,取乐。 遂(su):于是,就。 相与:共同,一起。 中庭:院子里。,第3篇 记承天寺夜游,好像一片积水澄澈透明,水中仿佛有藻、荇交错纵横,大概是竹柏枝叶的影子。哪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课文注释】,【文学常识】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有散文记承天寺夜游石钟山记赤壁赋,诗词饮湖上初晴后雨题西林壁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

    24、州出猎等。,【主旨归纳】本文通过对庭院月色的描写,创造了一种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考虑,想到,有时,名词用作动词,散步,形容水的澄澈,睡觉,高兴的样子,于是,就,动词,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连词,和、跟,5.内容理解 (1)“ ”描绘了月光下的美景。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的句子是: 。 (2)作者自谓“闲人”,文中哪些语句与“闲”字有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与“闲”字有关的语

    25、句有:“解衣欲睡,月色入户”(说明门庭冷落);“念无与为乐者”(表明交游之稀);“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点明其闲)。 “闲”字含蓄地体现了作者复杂的心境,既有赏月的闲情雅致,又有郁郁不得志的惆怅情怀。,(3)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4)作者在文中用“积水空明”“藻、荇交横”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作者描绘的境界: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作者的心境:遭贬谪却依然旷达。,风 烟 俱 净 , 天 山 共 色。 从 流 飘 荡, 没有一丝风,烟雾也完全散净,

    26、天空与群山是同样的颜色。(我乘船)随着江流漂荡,任 意 东 西 。自 富 阳 至 桐 庐 一 百 许 里, 奇 山 异 水, 任凭船随意向东或向西漂流。从富阳到桐庐大约一百多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天 下 独 绝。 是天下独一无二的。水 皆 缥 碧, 千 丈 见 底。 游 鱼 细 石, 江水全部呈青白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江底)游动的小鱼、细小的石子,直 视 无 碍。急 湍 甚 箭, 猛 浪 若 奔。 (都)可以看到,毫无障碍。湍急的江流比箭还快,那惊涛骇浪像飞奔的马。,【课文注释】 净: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消散、散净。 东西:向东或向西。 奔:这里指飞奔的马。,第4篇 与朱元思书,

    27、夹 岸 高 山, 皆 生 寒 树 , 负 势 竞 上, 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互 相 轩 邈 , 争 高 直 指, 千 百 成 峰。 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互相)争夺高处,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千百座山峰。泉 水 激 石, 泠 泠 作 响; 好 鸟 相 鸣, 嘤 嘤 成 韵。 (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泠泠地发出声响;美丽的鸟互相和鸣,嘤嘤地唱出和谐的韵律。,【课文注释】 上:方位名词,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向上”。 互相轩邈:意思是这些山峦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轩,高。邈,远。这里均作动词用。 激:冲击,撞击。

    28、嘤(yng)嘤成韵:鸣声嘤嘤,和谐动听。嘤嘤,鸟鸣声。,蝉 则 千 转 不 穷 , 猿 则 百 叫 无 绝 。鸢 飞 戾天 者 , 望 蝉则长久不断地鸣叫,猿猴也不停地长啸,声音不绝。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峰 息 心 ; 经 纶 世 务 者 , 窥 谷 (这雄奇的)山峰也会平息名利之心;那些治理国家大事的人,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忘 反 。 横 柯 上 蔽 , 在 昼 犹 昏; (也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挡住了上面的天空,(即便)在白天,林间仍显得昏暗;疏 条 交 映, 有 时 见 日。 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可以从枝叶的空隙中)见到阳光。,【课文注释】 千转(zhun):长久不断地叫

    29、。千,表示多。转,同“啭”,鸟鸣,这里指蝉鸣。 鸢(yun)飞戾(l)天:语出诗经大雅早麓:“鸢飞戾天,鱼跃于渊。”意为鸢鸟飞到天上,这里比喻极力追求名利。鸢,俗称老鹰,凶猛而善高飞。戾,至、到达。 息心:指平息名利之心。 经纶:筹划、治理。 反:同“返”,返回。 上:方位名词作状语,意思是“在上面”,【文学常识】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文学家。工于写景,诗文自成一家,“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学之,谓为吴均体”。吴均善于用骈文写书信,今存与施从事书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三篇,皆以写景见长。,【主旨归纳】本文作者从行船游江的实感出发,生动地描绘了自富阳至桐

    30、庐一带富春江秀美的山水风景,抒发了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转”同“啭”,鸟鸣,这里指蝉鸣,“反”同“返”,返回,表示约数,至、到达,数词,十个十,数词,极言其多,形容词,独一无二的、绝妙的,动词,停止、间断,没有,不,形容词用作动词,消散、散净,名词用作动词,向东或向西,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名词用作动词,向上,形容词用作动词,往高处远处伸展,名词作状语,在上边,全,都,跟、随,急流的水,拟声词,形容水声清越,树木的枝干,6.内容理解 (1)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山中的各种声音,有什么作用?(2)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语言很少,试结合具体语句,说说文中的景物描写中透露出

    31、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趣。,作者描写山中的各种声音,表面上看来热闹异常,其实是以动写静,显示山深无人的幽静,含蓄地否定了世俗社会,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向往。同时,为后文的“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埋下伏笔,强调大自然对人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也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示例一:“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让人感受到一种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透露出作者恬静的心境,展现了作者旷达的情怀。 示例二:“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两句,作者赋予山水以情感、生命:水在争相向前,山在竞相向上。表现了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 示例三:“鸢飞戾天者,望峰息

    32、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是由景生情、因情而明志的写法,既表现了富春江的魅力,也表现了作者鄙弃名利的思想。,(3)作者用“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概括富春江的景色。请说说富春江的山“奇”在哪里,水“异”在哪里。,写山的“奇”:高峻、连绵。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写水的“异”:清澈、湍急。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 举 于鱼 盐 舜从田地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行业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和盐的人中被选拔之中,管夷吾举

    33、 于 士,孙叔敖举 于 海, 出来,管夷吾从狱官的手中释放并被任命为官,孙叔敖从隐居的海滨被请到朝中(为相),百里奚 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 先 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了高位。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课文注释】 发:兴起,指被任用。 举:选拔、任用。 举于士:从狱官手中释放出来,进而得到任用。士,狱官。 心志:意志,感情。 饿:使经受饥饿之苦。 空乏:财资缺乏。 拂:违背。 所以:用这些办法。 曾(zng)益:增加。曾,同“增”。,第5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使他的意志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

    34、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 能。 用这些办法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原来不具备的能力。,【课文注释】 衡于虑:思虑堵塞。衡,同“横”,梗塞、不顺。 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征于色:表现在脸色上。 喻:了解、明白。 入:指在国内。 法家拂(b)士: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辅佐君王的贤士。拂,同“弼”,辅佐。 出:指在国外。,人 恒 过,然后 能 改; 困于心, 衡于虑,而后 作; 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征 于 色, 发 于 声 , 而 后 喻。入 则 无 (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

    35、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在国内假若没有法 家 拂 士,出 则无 敌 国 外 患者, 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假若没有与之匹敌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国 恒 亡。然 后 知 生 于 忧 患 国家常常会灭亡。这样以后人们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而 死 于 安 乐 也。 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文学常识】 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它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具特色的散文专著。其文气势磅礴,逻辑严密,又长于比喻,用形象化的事物和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主旨归纳】

    36、 通过列举六个出身低微而终担大任的名人的事例和阐述安乐致国灭亡的事理,说明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死亡的道理,激励人们要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要勇于进取,进而获得成功。,【写作特点】 (1)类比论证,层层深入。 文章先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再推及与此相似的“是人”,从个别到一般,阐述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炼而成的,接下来从个人作为推论到治国,最后归结出全文论点。(2)运用排比句式。 如文章第1段就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音韵和谐,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孟子的说理散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形式多样,既给文章增添了气势,又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拂

    37、”同“弼”,辅佐,“曾”同“增”,“衡”同“横”,梗塞、不顺,显露、流露,狱官,贤士,兴起,指被任用,违背,同“弼”,辅佐,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经受贫困之苦,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痛苦,名词用作动词,指犯错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震撼,常常,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了解、明白,任用,选拔,责任,使命,守法度的大臣 辅佐君王的贤士,征验、表现 脸色,连词,表并列,连词,表顺承,介词,从,介词,给,7.内容理解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从个人、国家两个方面论证。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

    38、。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个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思想、生活、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困苦的磨炼。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决定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2)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3)孟子的说理散文善用排比,句式长短错落,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你以本文为例加以具体分析。,内有法家拂士,外有敌国外患。,文章以“必先”二字领起“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

    39、其所为”,构成一组排比,读起来一句紧接一句,非常有气势;且这组句子句式较整齐,以短句为主,和前后较长的句子搭配起来,使全段句式富于变化,读起来节奏感很强。,晋太元中,武陵人 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 路 之 远 近。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捕鱼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了路程的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林)生长在(溪流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芳草鲜美,落英缤 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花草遍地,新鲜美好,落花纷纷。渔人非常诧异,再向前走,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课文注释】 缘:沿着,顺着。 远近:偏义复词,仅指远。

    40、夹岸:在两岸。 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缤纷:繁多的样子。 异:惊异,诧异。这里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第6篇 桃花源记,林 尽 水 源 , 便 得 一 山 , 山 有 小 口 , 仿 佛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一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若 有 光。便 舍 船 , 从 口 入 。 初 极 狭 , 才 通 人。 好像有些光亮。(渔人)于是下了船(上岸),从洞口进入。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这里)土地平坦宽阔,房舍整整齐齐,有良 田、美 池、桑 竹 之 属。阡陌交通,鸡犬

    41、 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可以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互相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都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一样。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和小孩, 安闲快乐。,【课文注释】 舍:离开。 俨(yn)然:整齐的样子。 属:类。 阡陌(qinm):田间小路。南北的叫阡,东西的叫陌。 交通:交错相通。 种作:此处指耕种劳作的人。 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黄发垂髫(tio):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用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怡(y)然:高兴的样子。,(那里面的人)看见了渔人

    42、,就感到非常吃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了(桃花源人的)问题。(有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课文注释】 所从来:即“从所来”,从何处来。 具:详细。 要(yo):同“邀”,邀请。,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再出去,于是就与外界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这个人一件一件地向(他们)详细地说出了(自己)所听到的事,【课文注释】,(村中人)都感叹起来。其余的人各自又邀请(渔人)到他们

    43、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告辞离开。(临别时)这里面的人告诉(渔人)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向外面的人说啊。”,【课文注释】,(渔人)已经出来,找到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到处做了记号。渔人到了(武陵)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随他前往,寻找以前所做的记号,终于迷失了(方向),不能再次找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课文注释】,南阳人刘子骥,是位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他)因病去世。此后就再没有访求(桃花源)的人了。,【课文注释】,【文学常识】 陶渊明(约365427),东晋诗人。又名潜,字元亮,

    44、私谥靖节,因宅边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长于诗文辞赋,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被称为“田园诗人”。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饮酒五柳先生传等。,【主旨归纳】本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发现桃花源访问桃花源再寻桃花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理想社会,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写作特点】(1)层层设疑,虚实结合。文章开头虽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但比较模糊,实际上都无从查考。写桃花林奇景,似为人间所有又似为人间所无,又不说出它的确切地点。写进入桃花

    45、源的通道更为奇特,宛如“洞天福地”。待渔人进入桃花源,眼前出现的又是一幅活生生的人间生活图景。可是,后来渔人出而复寻,本已做好的标记却又全部消失,桃花源似乎又成了一个虚无缥缈的世界。最后虚写一笔,说南阳刘子骥“欣然规往”,给好奇的读者带来微茫的希望,但又“未果”。这种层层设疑、虚实结合的写法,表达了作者希望在现实中看到一个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也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剪裁得体,详略得当。课文第二、三段详写了桃花源中宁静的生活环境和淳朴的社会风尚,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一幅理想的社会画卷。例如对环境的描写,写到的事物就有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鸡犬等。再如对桃花源中人的描写,详写了他

    46、们对渔人的热情招待,特别是他们谈话的内容,写得具体详细。文章第一、四、五段写得简略,因为是故事的开头、结尾,只和故事的传奇性有关。,妻子儿女,交错相通,“要”同“邀”,邀请,新鲜美好,不值得,不必,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要说,更不必说,动词,做记号,动词,离开,名词,房屋,名词,标记,记号,动词,寻找,副词,随即,不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名词用作动词,实现,名词作状语,向前,往前,在两岸,再 尽,类,指老人和小孩,整齐的样子,田间小路,邀请,沿着、顺着,感叹,拜访,打算,计划,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助词,的,动词,作为,介词,对,向,代词,指见到的景象,代词,指问题,代词

    47、,这,那,代词,这,指桃花源,代词,他的,7.内容理解 (1)“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2)桃花源奇异在何处?(3)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便扶向路,处处志之”,而后来太守派人随渔人寻找桃花源,“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作者为什么将桃花源写得若真若幻,可望而不可即?,“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为了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也暗示桃花源是一个虚构的理想社会。在现实社会中,这种生活图景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隐含了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景奇。桃花林美景奇、桃花源内环境奇

    48、,如“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人奇。桃花源人长期与世隔绝,如“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踪奇。后人再去寻找桃花源,都一无所获,不见其踪影。,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佩带的珮环碰撞发出的声音,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水 (我的)心情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 ,往下看见一个小小的石潭,潭水尤 清 冽。全石以为底,近 岸 ,卷石底以出, 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在靠近池岸的地方,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课文注释】 西:向西,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 篁(hung)竹:竹林。 如鸣珮环:好像佩带的珮环碰撞发出的声音。珮、环,都是玉饰。 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下:名词作状语,表示方向,向下。 冽:凉。 以为:以为,把作为。 近:用作动词,靠近。,


    注意事项

    本文(北京市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09文言文阅读课件201901171108.pptx)为本站会员(吴艺期)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