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八 古代诗歌鉴赏,2018中考说明规定篇目 1.观沧海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次北固山下 (2018年考查) 4.天净沙秋思 5.夜雨寄北 6.木兰诗 7.登幽州台歌 8.望岳 9.登飞来峰 10.游山西村,11.己亥杂诗(其五) 12.泊秦淮 13.黄鹤楼 14.使至塞上 15.钱塘湖春行 (参考样题) 16.饮酒(其五) 17.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 18.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 19.关雎 20.蒹葭 2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3.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24.行路难(其一) 25.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6.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27
2、.渔家傲秋思 28.江城子密州出猎 29.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30.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1.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32.过零丁洋 33.山坡羊潼关怀古 2018中考说明外课标规定篇目 34.春望 35.雁门太守行 36.赤壁 37.卖炭翁 38.无题 39.满江红(小住京华) 40.十五从军征,【考情总结】,(续表),(续表),(续表),(续表),(续表),(续表),真题体验,第1讲 理解诗歌内容和作者情感、鉴赏诗歌意境画面,【考点一】 理解诗歌内容和作者情感 1.2018北京第8题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诗人离乡远游,来到北固山下,看到残夜未尽而旭日已经升起、旧年未逝而春意
3、已经显现,生发了_的感慨。他想托鸿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问候家乡的亲人。 (1分),寄回家乡的书信何时才能送达,【解析】本题考查古诗词内容的理解。作答时只需将“乡书何处达”一句正确翻译,填入空中即可。,【考点二】 鉴赏诗歌意境画面 2.2018北京第9题 阅读画线诗句,观察下面两幅图画,简要说明哪一幅能够表现这一联诗句所描绘的景象。(3分),图1,图1描绘了一幅潮水上涨,江面与两岸平齐;风势正顺,孤舟悬帆于江面之上的景象。正体现诗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潮平”“岸阔”“风正”“帆悬”的意象,而图2中的潮落、水浅、帆停的景象与原诗句意不符,因此选择图1。,【解析】本题考查结合古诗内容分析画
4、面的能力。作答时首先要判断出图1与画线句相符,接着阐述图1与画线句的关联即可。,_ _ _ _,考点1 理解诗歌内容和作者情感,角度一 理解诗歌内容,技法精讲,【常见题型】1.这首诗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2.本词是一首“壮词”,词人却在结尾发出的慨叹,你对此如何理解?3.作者在诗中为什么说?请结合全诗说说你的理解。,【答题思路】这类题通常针对整首诗进行理解,要求解答出具体内容。首先要诵读,反复诵读整首诗,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其次,确定诗歌题材,如咏史怀古诗、咏物诗、边塞征战诗等,初步掌握诗歌主旨。再次,抓住关键词句和主要意象,体会相关词句的内涵,了解意象所表达的意思。最后,概述出题干所要求
5、解答的内容,概括揭示诗歌主旨或诗人的感情。,角度二 分析作者情感,技法精讲,【常见题型】1.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这首诗引用了的典故,有何用意?3.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题思路】1.审视标题与注释。通过标题可以知道诗歌的类别,通过注释可以了解创作背景,从而大致推断出诗人的思想感情。如写景诗的借景抒情,咏物诗的托物言志,咏史诗的借古讽今,送别诗的离愁别绪,羁旅诗的漂泊愁苦,边塞诗的壮志豪情或厌战思乡等。2.抓住诗中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古诗词中常用到一些直接表露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从题目中的“寄”及诗中的“共剪”,可以看出诗人对妻子的一片
6、深情。3.分析意象。意象即诗中已经带有主观感情色彩的景和物,如杨柳表示送别怀远,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松柏表示坚强、正直,梧桐表示凄凉悲伤,抓住这些意象可以帮助考生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4.准确表述作答。在平时学习时,考生要积累一些概括感情的常用词语,避免答题时说外行话。如喜悦、欢快、恬淡、闲适、烦闷、愤怒、壮志未酬、借古讽今、旷达乐观等。,【答题模板】1.所抒感情:通过(内容)+抒发(寄寓/表达)的感情。2.描绘了的景物,抒发了诗人的感情,歌颂了品质,批判了观点。,考点2 鉴赏诗歌意境画面,技法精讲,【常见题型】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绘。2.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
7、境?3.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结合所蕴含的诗人情感作答。,【答题思路】第一,明确题干中是要求描述全篇还是某句,其中出现了哪些景物。第二,变换角色,将自己代入诗歌情境中,假设自己是作者,以作者的角度去观察景物。第三, 描述时既要忠实于原诗,也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要对诗句内容进行丰富和完善。第四,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语言力求优美。第五,在画面的描绘过程中,渗透诗歌或诗句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所描绘出的画面要能准确地体现主人公的心情和景物的特点。,【答题模板】无固定格式,但要注意字数不宜太少,字数保持在50100字较为合适。,真题体验,
8、第2讲 鉴赏诗歌语言表达技巧、概括诗歌中的形象特点,【考点三】 鉴赏诗歌语言表达技巧请对这首诗中加线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3分) _ _,该句主要运用了一系列动词,通过“飞”“渡”“洒”“挂罥”“飘转”组成了一幅幅鲜明的图画,生动形象地写出暴风对茅屋的肆虐,表现出作者生活处境的艰难以及焦灼苦闷的心情。,【解析】 这道题考查对诗歌重点句子的赏析。赏析句子的角度包括修辞、词语运用、表现手法等。选择什么角度来赏析,需要分析句子最大的特色在哪里。画线句从内容上是写景,显著特点是用了一系列的动词,所以赏析画线句可以从词语运用的角度来进行。在解答的过程中要分析出这些动词的含义及表现出的画面:“飞”写出了茅
9、草此时的状态,“飞”过江去,然后分散地、雨点似的“洒”在“江郊”,“挂罥”表示很难弄下来,“飘转”也很难收回来。之后再分析这样写的作用,一个接一个的动态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将作者的处境和心境都表现了出来。,4.2018娄底第16题改编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 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考点四】 概括诗歌中的形象特点“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运用了什么手法?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4分) _ _
10、,运用了比喻手法,“天狼”,喻指辽和西夏。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词人形象。,【解析】本题考查正确赏析修辞方法的能力。第一问,“天狼”指天狼星,在古代星象学上,被认为是主侵掠的。作者把它比作敌人,即辽和西夏。第二问,词人认为“狼”属于野兽,当在被射猎之列。他表示,将要紧握雕花的强弓,把他对敌人的仇恨凝聚在拉得圆如满月般的弓弦上,看准那西北方的敌人,狠狠地射去。由此展现出一个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词人形象。,角度一 炼字,技法精讲,【常见题型】1.某句诗或某联诗中,哪一个字(词)用得精妙?请找出来,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提问变体:(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
11、字?为什么?(2)这首诗的“诗眼”(或“关键字”)是哪一个?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2.某字历来被人称道,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提问变体:(1)诗中的某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2)请赏析某字的妙处。(3)某字被认为是全诗的关键,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4)某字,别的版本作另一字,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考点3 鉴赏诗歌语言表达技巧,【答题思路】这类题主要考查我们对精炼词语的感悟能力。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炼字题的答题要点:1.解释该字在诗句中的具体含义
12、。“字不离句”,要想准确解释某个词语的含义,一定不能孤立地看,要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加以分析,这样才能做到准确无误。2.看看该字有没有运用某种手法,如拟人、比喻、双关等。3.展开联想或想象,描述该字所在诗句的景象,语言简练,信息全面。4.分析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题模板】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景,(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或点出该字烘托了的意境,或表达了的情感)。,角度二 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技法精讲,【常见题型】1.“”这句诗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该如何理解?2.诗歌的某联流传成了千古名句,请分析原因。3.句诗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4.人说“”这句诗“妙绝千古(
13、或其他)”,请你说说它妙在何处。,【答题思路】这类题主要选一些经典名句要求进行赏析。解答时要掌握常见的鉴赏评价的角度:1.采用的修辞方法(如拟人、比喻等);2.采用的描写手法(如侧面描写等);3.用词的生动形象等; 4.写景的特点(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的结合等);5.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对比、反衬等)。从以上角度入手,而且要说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怎样的启示和思考。,【答题模板】运用的(修辞、烘托、情景交融) 手法+写出了(具体内容)字面含义+表达了(深层含义,作者的情感或包含的哲理)+表达效果。,角度三 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或风格),技法精讲,【常见题型】1.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14、?2.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3.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答题思路】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1.了解诗人的整体创作风格,如杜甫的沉郁顿挫、李贺的奇崛瑰丽、白居易的平实质朴等。2.积累相关的术语,如:平实质朴、朴素自然、含蓄隽永、清新明丽、绚丽飘逸、婉约细腻、幽默讽刺、雄浑、豪迈奔放、沉郁顿挫、慷慨悲壮、平和冲淡、旷达飘逸。,【答题模板】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考点4 概括诗歌中的形象特点,【常见题型】1.这首诗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2.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3.分析这一人物形象,结合词句简要回答
15、。4.诗歌中写了(事物形象),有什么特点?5.简析诗歌中(事物形象)。6.诗歌写了(事物形象),有什么作用?,技法精讲,【答题思路】1.人物形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种类别,一类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即诗人自己;另一类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就是分析诗中诗人所塑造的人物的行为、神态、心理、性格、情感、观点、处境等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具体分析思路与方法:(1)知人论世,结合背景了解人物当时的情境。(2)分析人物的行为、语言、心理,把握人物特征。(3)抓住表露人物情感或思想的词句。(4)借助意象和典故,展开联想和想象,感知形象。(5)借助修辞方法、描写方法、表现手法揣摩人
16、物。,2.事物形象诗歌中的事物形象即诗歌中描写的景物等。(1)捕捉描写所写物象特征的词语,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色、声、态等)、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2)借助表现手法,尤其是托物言志,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答题模板】这首诗塑造(刻画)了一个(人物)形象。,TYPE 1,专项突破(一) 古代诗歌梳理,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内容理解: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地点。 炼 字:“临”“观”传达出诗人扬鞭跃马、高瞻远瞩的昂扬气概。“观”字统领全篇,是全诗的线索,体现了前世的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观沧
17、海 东汉曹操,【背景回顾】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北方边塞地区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基本统一了北方;九月,他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他登山观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内容理解:描写海水和山岛,实写沧海之景。 炼 字: “涌”字既写出了沧海惊心动魄的声势,也写出了诗人对海的惊叹和赞美。 表现手法:动静结合。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草木和洪波一静一动,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魄,为下文展开想象埋下了伏笔。,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18、。 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内容理解:前四句借助想象虚写沧海景象。 炼 字: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表现手法:想象。诗人借丰富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势,展现出水天相接、浩浩荡荡、无边无际的景象,写出了沧海之大,描绘出一幅吞吐日月,包孕群星的图景。 情 感:将眼前海上的景色和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表现出诗人统一中原的雄心壮志及宽广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概。,1.请从炼字角度赏析“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中的“涌”字。,2.请对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做简要赏析。,【巩固测评】,2.诗句运用夸张的手法,虚写想象之景,突出了大海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体现了
19、诗人开阔的胸襟、伟大的政治抱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精神。,【答案】 1.“涌”字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大海波涛连天的气势,营造了壮阔的意境。,【解析】本题可从修辞的角度、虚实的角度把握大海的壮阔,进而深入感受诗人的胸襟与抱负,体会作者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3.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写登临的地点和目的,交代观察的方位、地点及观察对象。“观”字统领全诗,这两句诗显示了作者的壮阔胸怀。 B.“水何澹澹洪波涌起”这六句中,“竦峙”表现山岛巍然屹立的形象; “丛生”形容杂草的长势,给人以人生苦短的感受,最后表现了大海的气势。 C.“日月
20、之行”等四句,写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景象。诗人用丰富奇特的想象绘制了大海的形象,并借此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 D.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四言写景诗。诗人借景抒情,把大海的壮阔景象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答案】 B,【解析】 “丛生”“给人以人生苦短的感受”说法错误,这里是写出了树木欣欣向荣的景象,与“人生苦短”无关。,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表达方式:前一句写景,后一句言事。 表现手法:寓情于景。“杨花”漂泊不定给人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啼鸣暗含悲痛之情,诗人借用这两种意象,点明特定暮春时令,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这两句不着悲痛之语,而悲
21、痛之意自现。,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背景回顾】 唐玄宗天宝七年(748),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尉。此时,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京城的李白正在东南地区漫游,听到这个消息后,便题诗抒怀,慰藉友人。,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表达方式:抒情。 修辞方法:拟人。采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将月亮人格化,把它看成友好的使者,它了解诗人此刻的心情,愿意承担陪伴友人的使命,从而抒发了对友人因被贬而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表现手法:想象。这两句诗想象奇特,诗人和友人天各一方,便想象月亮带着自己的同情和怀念,去陪伴友人一直到达贬所。“ ),1.“杨花落尽子规啼”在诗中起了什么作用?,2.请
22、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的情感表达做简要赏析。,【巩固测评】,2.这句诗寄情明月,赋明月以人情之美,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同情、思念、惆怅之情。,【答案】 1.景物描写,渲染了无限悲凉的气氛。,3.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首诗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诗歌想象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D.李白在这里不仅要托月寄情,而且要让明月作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答案】 B,【解析】首句描绘出南
23、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修辞方法:对偶。运用对偶点题。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路途奔波之意、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背景回顾】先天元年(712),王湾考中进士,此后曾来往于吴、楚间,远离家乡亲人。将近年关,诗人游历途经北固山,船下江水东逝,头顶南雁北归,无不催人思乡,于是诗人写下了这首传世佳作。,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炼 字:春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是和风、顺风,帆才有悬空的态势;“阔”描绘出了两岸一望无际的景色,在空间上给人一种无限的感觉;“悬”写出了海上孤帆行船的景象,突出了大景
24、中小景的形象。 修辞方法:对偶。 运用对偶手法,“潮平”对“风正”,“两岸”对“一帆”,“阔”对“悬”,对仗工整,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大景表现了出来。,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炼 字: “生”“入”二字用拟人修辞,赋予“日”和“春”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在残夜将尽未尽之际,一轮红日已经从海上冉冉升起,旧年还未过去,江面上春天已悄然而至。这两句蕴含着旧事物中已孕育新事物的哲理,揭示出新旧交替的变化规律。,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修辞方法: 设问。运用“设问修辞,诗人自问自答中用“雁足传书”的故事寄托思乡之情,使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思乡愁绪。,1.诗的颈联和尾联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
25、同?,【巩固测评】,【解析】 “次”是停宿的意思。,【答案】 1.颈联表达了喜悦(或积极、乐观、向上)的情感;尾联表达了淡淡的乡思愁绪。,2.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题表明了诗人写诗的地点。“次北固山下”中的“次”是游览的意思,北固山在镇江北边,三面环水。 B.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尾联的“乡书”“归雁”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思乡愁绪。 C.颈联表明诗人到江南正是冬末。诗人感到江南不光太阳来得早,好像春天也来得早。“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历来脍炙人口。 D.颈联写海上红日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江边春
26、意赶走垂尽的旧腊残冬,不仅意象美妙,还蕴含一种生活哲理,突现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2.A,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表现手法:情景交融。选用“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和西下的“夕阳”等意象,将“断肠人”的情感寓于其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 表现手法:动静结合。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相映,使沦落异乡的“断肠人”更添悲愁。 画面描述:运用白描手法,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古道”“瘦马”“夕阳”等,组成了一幅苍凉的深秋晚景图。 炼 字: “瘦”字非常传神,不仅贴
27、合全曲悲凉的意境,暗含了路途之艰辛,还包含了瘦的不仅是马,还有骑马之人的意思。,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背景回顾】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平,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内容理解: “夕阳西下”点明了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渲染悲凉气氛,为末句“断肠人”做铺垫。 情 感: “断肠”二字为全曲之“眼”,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孤寂愁苦之情。,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曲前三句所表现的画面。,2. “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曲,谈谈作者为什么
28、要这样写。,【巩固测评】,2.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答案】 1. 枯藤缠绕的老树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小桥旁潺潺的流水映出几户人家,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走来一位骑着瘦马的游子。,3.下列对这首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九种景物,有静有动、有声有色,而加在名词前的定语则体现了作者对那些景物的独特感受。 B.“秋思”是题目,意思是“秋天的思考”;第二句描写作者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 C.这是一幅秋景图,又是一幅绝妙的秋思图。图中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最能表现“
29、秋思”。 D.这首小令用极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丰富的意象;人与物结合,情与景交融。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答案】 B,【解析】 “思”不是“思考”,而是“思绪”。,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内容理解:首句设问,在两个“期”的一问一答间,将对归期的希望与未有期的失望融入凄凉萧瑟的景色之中,思念的急切与愁苦之情尽显。 炼 字: “涨”字富有动态感,既写巴山之水灌注秋池的自然之景,也流露出诗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表现诗人深重的绵愁思。,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背景回顾】 大中六年(852),李商隐到四川担任节度书记。此时,诗人的妻子王氏已经去世,儿女远在京城。夜雨寄北便
30、是诗人滞留四川期间,写给妻子的一首诗。因为长安在巴蜀之北,故题作“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表现手法:虚实结合。前两句中的巴山夜雨是眼前的实景,这两句的巴山夜雨是对未来的想象,是虚写,反衬了如今孤寂的心情。“何当”紧扣“未有期”,将思归的急切展现得更加有“,1.请赏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妙处。,2.简析诗中“涨”字的妙处。,【巩固测评】,2. “涨”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涨”字用词准确,富有动态感。,【答案】 1.运用想象,写出了诗人与妻子共坐西窗之下,剪去烛花,深夜畅谈的想象之景,表达了
31、诗人深切的思念之情。,3.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七绝情思委婉,清新流畅。诗人以眼前之景预测未来,遥想他日相聚,情致曲折,深刻的思念之情贯注其中。 B.第一句一问一答,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 C.“何当”为想象希望之词。对坐西窗,共剪烛花,想象美丽,写得逼真,揭示出诗人深挚的思念之情。 D.尾句“巴山夜雨”四字重出,表现作者看重这异乡奇景,要将它描述给妻子听。,【答案】 D,【解析】这是诗人想象两人相逢后畅谈的景象,所指的是诗人当前的愁苦思念的情状,而非“异乡奇景”。,唧唧复唧唧, 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 唯闻女叹息。,内容
32、理解:第一节展现“木兰当户织”的情景,写她突然停机叹息,不禁令人奇怪。 表现手法:比兴。运用比兴手法,以“唧唧复唧唧”的声音开篇,展现“木兰当户织”的情景。 叙事手法:设置悬念。开篇制造悬念,以木兰无心织布暗示她此时忧思深重。,木兰诗 乐府诗集,问女何所思, 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 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 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 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 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 从此替爷征。,内容理解:第二节以问答起笔,道出木兰的心事,交代木兰从军的原因。 人物形象:木兰从军既显示了对父亲的孝心,又展现了对国家的忠心,彰显了巾帼英雄本色。 修辞方法:1.设问。由第一节的悬念引
33、出,在问答中将木兰的故事娓娓道来。2.夸张。“卷卷有爷名”运用夸张手法,突出了军情之紧急,出征迫在眉睫。,东市买骏马, 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 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 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 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内容理解:第三节写木兰出征的准备工作和初赴战场的见闻感受。 修辞方法:1.排比。前四句在排比叙事中强烈地烘托出木兰忙忙碌碌准备戎装的情景,真实地刻画出木兰紧张备战的心情。2.夸张。后八句写木兰从家中出发经黄河到达战地,只用了两天,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迫,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气
34、氛。 3.反复。后八句以反复的句式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万里赴戎机, 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 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内容理解:第四节写木兰十来年的征战生活。 修辞方法: 1.夸张。前两句诗写出征途之遥,夸张地表现出木兰身跨飞驰战马,万里奔赴战场,穿过关隘、飞越层峦的矫健身姿。2.对偶。中间两句诗运用对偶,写边塞夜景,烘托出战场上雄壮悲凉的气氛,写出战士宿营戒备森严、战地生活的苦寒。3. 互文。最后两句运用对偶和互文手法,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流露出对战乱人生的感喟,暗示出反战的思想。,归来见天子, 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 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 木兰
35、不用尚书郎, 愿驰千里足, 送儿还故乡。,内容理解:第五节写木兰还朝辞官。 人物形象: “木兰不用尚书郎”而愿“还故乡”,固然是因为木兰有其秘密,即她是女儿身,但也表现了木兰不慕富贵及对家园生活的眷念的形象特点。 修辞方法: 1.前两句运用顶真的修辞方法,读起来朗朗上口。 2.“策勋”二句运用对偶、夸张的手法写木兰的功劳之大,所得赏赐之多,从侧面写出了她的英勇善战。,爷娘闻女来, 出郭相扶将; 阿姊闻妹来, 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 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 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 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 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 火伴皆惊忙: 同行十二年, 不知木兰是女郎。
36、,内容理解:第六节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的欢乐情景以及木兰恢复女装来见“火伴”的喜剧场面。 人物形象:用“开”“坐”“脱”“著”“理”“帖”一系列动作描写,写出了木兰对故居的亲切感受和对女儿装束的喜爱,展现出一副天然的女儿情态,表现她归来后发自内心的喜悦。“ ”表现手法:1.渲染。前六句用排比铺叙的手法,以父母姊弟各自符合身份、性别、年龄的举动,描写家中的欢乐气氛,展现浓郁的亲情。2.衬托。“火伴皆惊忙”表现出“火伴”的惊诧和赞叹,侧面衬托了木兰在从军时的谨慎和机敏。,雄兔脚扑朔, 雌兔眼迷离; 双兔傍地走, 安能辨我是雄雌?,修辞方法:比喻。 用比喻作结,以双兔在一起奔跑,难辨雄雌的隐喻,对木
37、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多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对木兰的谨慎机敏做了讴歌和赞美。,1.开篇写“唯闻女叹息”的作用是什么?从下文看,木兰叹息的是什么?,2.文中的“不闻,但闻”采用了什么方法?连续用两次有什么作用?文中连用“旦辞”“暮宿(至)”表明了什么?,【巩固测评】,2. “不闻,但闻”采用了复沓的修辞方法。连用两次表达了木兰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旦辞” “暮宿(至)”极言时间之短促,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迫。,【答案】1.设置悬念,引出下文故事情节。木兰叹息的是国家征兵,而父亲年迈,弟弟幼小。,3.本文在写作上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剪裁得当、重点突出。诗中详写和
38、略写了哪些内容?为什么这么安排?,3.诗中详写了木兰从军的动机,途中怀念爷娘的心理活动及回家后与亲人欢聚热闹的场面。略写了木兰多年的战争生活。因为主题和塑造人物的需要,文章不在于表现木兰驰骋沙场,杀敌立功,而重在表现她深明大义,不慕荣利,热爱家乡亲人和对和平的向往。,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内容理解:向前望,望不见古代的贤君;往后看,看不到当今的英主。 情感:表现出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之情。 表现手法:对比。通过 “前”“后”“古人”“来者”的对比,表明时间流逝,一去不返。,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背景回顾】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攻陷营州。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任右拾
39、遗参谋军事,随军出征。次年兵败,陈子昂多次进言未被采纳,反被贬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极度苦闷忧愤,于是登上燕昭王为招贤纳士而建的幽州台,写下了这首诗。,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炼 字:一个“念”字,表现了诗人包罗宇宙古今,宽广无垠的精神境界;一个“独”字,是全诗的诗眼,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之感。 情 感:诗人以苍茫广阔的北方原野为背景,通过天地之大,展现寂寥之深,孤苦之痛。 表达方式:(抒情)直抒胸臆。“独怆然而涕下”直接抒发了作者孤独凄凉的悲苦心境。,1.“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巩固测评】,【答案
40、】1.把个人的存在置于广漠的宇宙空间下来表现,衬托出人的孤单渺小,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意思对即可),2.这首诗在遣词造句上没什么特殊之处,千百年来却一直不减它动人的力量。试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并分析它在艺术表现上的特色。,2.这首诗传达出时间的绵长无尽,以及个人置身其中的孤独感,唤起的是人类共有的那种在广袤时空中常不知自己置身何处且何去何从的茫然感。它在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借助具体的景或事,而靠感情本身的力量来打动人。,3.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句中的“古人”指古代的明君贤士,这句表现了诗人对历史上君臣遇合,风云聚会成就一番事业的无限向往
41、之情。 B.诗歌前三句勾画出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画面,从而刻画了一个孤独遗世、独立苍茫、寂寞无助的诗人形象。 C.最后一句直抒胸臆,“独”与绵长的时间、辽阔的空间相对比,烘托出了苍凉悲壮的气氛,抒发了作者的孤独悲伤之情。 D.全诗句式长短参差,前两句音节舒缓,传达了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音节急促,表现了作者无可奈何的神态。,【答案】 D,【解析】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词“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缓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修辞方法:以设问统领下文。在自问自答中,生动形象地
42、道出泰山的绵延、高大。 炼 字: “望”字贯穿全篇,虽然除标题外,未着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表现出青年诗人远大的志向和广阔的胸怀。“未了”写出青翠之色一望无际,表现山势绵延不尽。 写作手法:先写远望所见,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望岳 唐杜甫,【背景回顾】 唐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第二年,24岁的诗人开始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齐、赵(今山东、河北一带),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表现手法:虚实结合。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下句突出泰山的高耸挺拔,是实写。 修辞方法: “钟”字用拟人手法,写大自然
43、赋予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生动有力;“割”字用夸张手法,形象贴切地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表现手法: 1.动静结合。由静转动,写细望之实景。2.衬托。用“曾云”衬托出山高。 炼 字: “入”字用得微妙传神,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从远处徐徐而来,又徐徐而去,足见山腹是何等深远。 情 感:诗人抓住泰山层出不穷的云气,以及山谷之中飞翔归巢的鸟儿这两个景物细节,展现了心境的开阔和对泰山奇景的喜爱之情。,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炼 字: “凌”字表现了作者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壮志。 表现手法: 对比与衬托。“一览众山小”写诗人想象登上绝顶后放眼四望的景象,以“众山”和泰山
44、做对比,用“众山小”衬托出泰山的高大。 情 感:这两句诗体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蕴含着只有不畏艰险地去攀登,才能俯视一切的哲理。,1.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出了诗人怎样的精神气概?蕴含了怎样的人生哲理?,2.请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巩固测评】,2. “造化钟神秀”运用拟人的修辞,写大自然对泰山情有独钟,把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突出泰山之美。“阴阳割昏晓”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写泰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刀,把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象,突出泰山的高大。,【答案】 1.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渴望实现自己远大抱负的雄心壮志。蕴
45、含的哲理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只有登上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只有努力战胜困难,才能享受成功后的自豪与喜悦。,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表现手法: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结合。“千寻”正面写塔高,“鸡鸣”就能“见日升”,言“见日升”之早,从侧面用夸张的手法衬写塔高。 情 感:这两句点出了诗人立足点之高,暗含诗人对前途的憧憬,为下文的感受做铺垫。,登飞来峰 北宋王安石,【背景回顾】宋仁宗庆历七年(1047),王安石任鄞县(今浙江宁波)知县。三年后任满回临川(今江西抚州)老家探亲,路过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写下此诗。,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表达方式:抒情。直抒胸臆,表达作者不畏艰难、立
46、志革新的政治抱负,以及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 炼 字: 诗眼“不畏”,表现出了诗人对当时的保守势力的蔑视,道出了诗人为实现政治抱负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内容理解:写出“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启迪人们要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的决心。,1.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2.这是一首登高览胜之作,请赏析“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两句诗。,【巩固测评】,2.这两句诗在写景中议论,“浮云”二字,既是实写,也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不畏”二字,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积极进取精神。,【答案】 1.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
47、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3.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诗人借写登塔远望,抒发了自己踌躇满志、不畏困难的情怀。因为塔建在山上更显其高,故云“千寻”,这里极写诗人登临之高。 B.“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将写景和抒怀紧密结合起来,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答案】 D,【解析】 “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说法不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