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每日一题《新青年》诞生(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doc

    • 资源ID:954112       资源大小:242.50KB        全文页数:3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每日一题《新青年》诞生(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doc

    1、1新青年诞生(20172018 学年江苏省盐城市高二下学期期末) “吾苟偷庸懦之国民,畏革命如蛇蝎,故政治界虽经三次革命,而黑暗未尝稍减。其原因大部分,则为盘踞吾人精神界根深蒂固之伦理道德文学艺术诸端,莫不黑幕层张,垢污深积。 ”上述材料最有可能出自A 海国图志 B 新学伪经考C 民报 D 新青年【答案】D【解题必备】 新青年的诞生1背景(1)经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2)政治: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牢笼,实行民主制度,而袁世凯实行独裁统治。(3)思想:辛亥革命后,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袁世凯梦想恢复帝制,掀起了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2新文

    2、化运动兴起(1)兴起标志:1915 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2)主要阵地:新青年 。(3)活动基地:北大。蔡元培任校长,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4)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2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称:“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抑将亡耶?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青年乎!其有以此自任者乎?谨陈六义: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而非保守的三、进取而非退隐的四、世界而非锁国的五、实利而非虚文的六、科学而非想象的。 ”上述言论意在A强调新青年关乎国家兴亡B提倡向西方学习抵抗外来侵略C厘清新青年的六

    3、大特征D抨击并全面否定传统儒家学说新青年杂志的封面上印着“LaJeunesse” ,就是法语“青年”的意思。人们经常用它的副题“LaJeunesse”来称呼它。这个副题的选择不是偶然的,因为A陈独秀曾留学法国,喜欢法语B这本杂志是与法国人合编的C在法租界印刷,出版时必须附上法语D当时中国的思想界深受法国思想的影响1919 年 2 月,保守复古的林纾对陈独秀,蔡元培诸人进行批判。捍卫文言文与孔孟之道,蔡元培回信辩驳。这一论战使得新青年声名大振, “最高印数达到一万五六千份”。这反映出当时A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B文化平民化成为趋势C传统文化被新文化否定D追求新思想成为主流31 【答案】A2 【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 新青年杂志的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文化运动大力提倡西方的民主和科学, 新青年选择用法语来书写封面,说明当时中国思想深受法国启蒙思想影响,故 D 项正确。材料表明这个副题的选择不是偶然的,因此 A、B、C 三项都不是主要原因。3 【答案】B【解析】材料内容并未涉及救亡图存的主题,故 A 错误;论战使得新青年声名大振,说明新青年得到了民众的关注,体现了文化平民化的趋势,故 B 正确;“文言文与孔孟之道”之争并不能说明传统文化被新文化否定,故 C 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当时追求新思想成为主流,故 D 错误。故选 B。


    注意事项

    本文(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每日一题《新青年》诞生(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doc)为本站会员(arrownail386)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