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PPTX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浙江专用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时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课件人民版必修220190121126.pptx

    • 资源ID:950725       资源大小:4.03MB        全文页数:21页
    • 资源格式: PPTX        下载积分:2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浙江专用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时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课件人民版必修220190121126.pptx

    1、课时三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1.报刊,大众报纸,考点一 (选考)报刊、影视业的发展(b),传教士,昭文新报,中外纪闻,通俗性,2.电影事业(1)历程:中国电影事业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_到彩色,从进口片到_的发展历程。,黑白,国产片,西洋影戏,1905,定军山,政治宣传,3.电视事业(1)起步:1958年5月1日,_电视台开始试播,这是中国第一家电视台。,北京,中央,电视台,中星9号,村村,通,要点 报刊业的发展,史料一 西方列强的入侵,激起了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剧变。先进的知识分子痛于外患之凭陵,清廷之腐败,国亡之无日。认识到非革新不足以图存,然手无权柄可探。遂致力于办报,籍报纸传播其主张,以言

    2、论觉天下。 陈玉申晚清报业史,史料二,思考 (1)据史料一,指出近代有识之士倡导办报刊的原因和主要目的。 (2)据史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这三份报刊或杂志所宣传的主要思想。 (3)综合上述史料及所学知识,说明报刊作为大众传播媒体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作用。 提示 (1)原因:列强入侵,民族危亡;清廷腐败,政治黑暗(或内忧外患,危机加重)。 主要目的:舆论宣传,唤醒民众,革新图存。 (2)分别宣传维新变法(或资产阶级改良、君主立宪也可),民主革命(或三民主义、民主共和也可),民主与科学(或反封建专制和封建思想也可)。 (3)宣传进步思想文化,批判落后封建制度,唤醒民众觉悟,支持配合政治革命。,1.(20

    3、12浙江选考)1873年,在汉口出版的一份报纸,开创了国人自己创办近代报刊的先例。这份报纸是( )A.昭文新报 B.中外纪闻C.强学报 D.时务报解析 开创了国人自己创办近代报刊的先例的是昭文新报。答案 A,2.(2010浙江选考)右图所示是1896年创办于上海的一份著名报刊,下列有关此报刊的说法,正确的是( ),A.开创了近代国人办报的先例 B.近代第一份通俗性报刊 C.有利于推进变法、开启民智 D.拉开了近代报刊业的序幕 解析 时务报和维新变法运动有关。 答案 C,1.历程(1)1993年,中国的第一条_正式开通。(2)截至2008年底,中国互联网普及率超过全球平均水平。 2.应用(1)政

    4、治生活:政府职能部门的网络化,为普通民众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服务。(2)经济生活:构筑新型的家庭经济生活。 _成为其兴起后出现的一种全新的商品交易形式。,考点二 (选考)互联网的逐渐普及(b),互联网专线,网上购物,(3)其他:电子邮件、即时通信、博客、论坛、电子报刊等,都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3.性质:是一种互动媒体、信息渠道和生活平台。 4.评价,(2)消极:存在信息真实性难以判断等问题。,新模式,要点 互联网,史料一 为展示近代以来中国大众传媒的发展变迁情况,某班同学组织了一次图片展览活动。以下是活动中展出的部分图片。,史料二 中国大众传媒发展情况表(19852000年),思考 (1

    5、)根据史料一,写出上述图片反映的传媒形式的名称,并为本次展览拟定一个标题。 (2)根据史料二分析,表中四种传媒发展速度,哪种最快?说明了什么问题? (3)为了了解中国近代以来大众传媒的变迁情况,你会通过哪些方式获取相关资料? 提示 (1)图一报刊、图二电影、图三电视、图四互联网。 标题:近代中国大众传媒的变迁(精神的来源大众传媒的变迁)等。 (2)互联网发展的速度最快。说明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讯事业的快速发展。 (3)到图书馆查询、互联网查询、书面问卷调查、民间访谈等。,1.(选考)用QQ聊天、用Email发邮件、用Blog(博客)写日记,已成为很多中国人的生活习惯。这表明( )A.邮电通信事

    6、业获得了新发展B.广播影视成为民众文化生活的主体C.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与交往方式D.新技术、新观念深入人心,解析 网络聊天、网络日志等都体现了互联网对人们的生活与交往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A、B、D三项与材料无直接关系,都不符合要求。 答案 C,2.(选考)下图反映的网络媒体的特性与影响,你认为( ),A.网络作为信息载体能无限拓展青少年的知识 B.使人们了解无限宽阔的世界发展和未来变化 C.给青少年的精神健康带来危害,弊大于利 D.青少年可以上网获取知识,但要警惕网上的不良信息,解析 应该辩证地看待互联网带给人们的影响,一方面要利用其获取知识,同时也要注意警惕一些不良信息。 答案 D,【

    7、学习思考】电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变化?(教材第74页)提示 电视造成了个人和团体的社会身份(或角色)与电视提供的物理场合的组合,弱化了社会身份和电视提供的物理场合之间的距离,打破了社会身份与物理空间的传统关系,创造了新的场景。电视更趋向于将不同印刷媒介阅读圈子的人放进同一个公共领域。它是一个真正的信息共享的存在,提供了最大范围的同时获取信息的渠道。电视使得原来属于各个社会层面内部的场景推到了前台,从而整合了信息系统。电视通过展示而使许多地点或方面失去神秘感,从考古到科学的发现,也进一步促进了人们对新观念和新知识的接受。,教材问题解答,【自我测评】(教材第75页) 1.联系报业、影视业、互联

    8、网的历史与现状,比较传统媒介与现代媒介的异同。提示 从传统媒介出现之时开始,人们就可以从报纸、影视作品中获取大量的信息,包括生活上的、工作上的、学习上的,现代媒体也不例外。而现代媒介区别于传统媒体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信息的互动性、广泛性和及时性。通过现代媒介,可以及时迅速地掌握第一手的资讯,可以就某一问题在现代媒体上发表自己的看法,而不仅仅是一个信息的被动接受者。,2.互联网技术在方便民众生活的同时,也造成了一些网民对网络生活的过分沉迷。请谈谈你对这方面的感想。提示 互联网确实方便了生活,通过网络,可以及时了解想要知道的资讯,查找所需要的资料,方便了与朋友之间的交流。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也的确造

    9、成了对网络的过分依赖,不愿意走出家门,缺乏社会沟通和人际交流,将网络世界当做现实生活,脱离时代,与他人没有共同语言,从而出现孤独不安、情绪低落、思维迟钝、自我评价降低等症状。,【材料阅读与思考】(教材第76页)报纸除了有娱乐民众的功能之外,在政治方面经常成为讥讽时政的阵地或政党的喉舌。以上材料是民国初年天津大公报针对报业所发表的评论。阅读后请思考:上述材料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政治背景与舆论环境?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提示 上述材料反映出整个社会处于复杂混乱的政党政治的政治环境,舆论环境确实相当自由开放,但是实际上缺乏正确的舆论导向,相当混乱。新闻舆论是对政府行为有效监督的一个手段,也是保持社会正义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只要言论不依仗政府或其他公共权力强制推行,确保多元的自由争辩,不但不会威胁和破坏正常的社会秩序,反而会推动公民在自由思考中逐步成熟,有效地推动社会的进步。但这不意味着社会舆论可以完全没有约束,它必须有着正确的价值取向来引导民众,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注意事项

    本文(浙江专用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时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课件人民版必修220190121126.pptx)为本站会员(李朗)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