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

    • 资源ID:948693       资源大小:68.50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

    1、1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高级中学 2018-2019 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第卷(选择题 共 60 分)一、单选题(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计 60 分)1下表出示了不同人对宋朝王安石的评价,据此得出的认识,正确的是人物 评价司马光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致忠直疏远,谗佞辐辏,败坏百度,以至于此。梁启超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列宁 王安石是中国 11 世纪时的改革家,实行土地国有未成。A 对人物的评价受制于特定历史条件 B 同时代人因有直观感受评价更加准确C 后人因掌握丰富资料评价较为全面 D 外国人因文化背景不同评价更为客观2据魏书文明皇后冯氏传

    2、记载:“(冯太后)性聪达,自入宫掖,粗学书计。及登尊极,省决万机太后多智略,猜忍,能行大事,生杀赏罚,决之俄顷是以威福兼作,震动内外。 ”由此可以得到的历史信息不包括A 冯太后聪颖惠达 B 冯太后做事果断,具有雄才大略C 冯太后的“登尊极”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D 冯太后精通汉族文化3王安石在河北民诗中写道,边境百姓“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 ,感慨他们生不逢时, “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 。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对冗兵冗官的不满 对田园生活的赞美 对唐代治世的向往对北宋孱弱的无奈A B C D 4唐朝宰相杜佑曾评论道:“周之兴也得(姜)太公,齐之霸也得_,魏之富也得_,

    3、秦之强也得_,上以成王业,兴霸图;次以富国强兵,立事可法。 ”下列填写准确的是A 管仲 吴起韩非 B庄周孙武孙膑 C孟轲墨翟荀况 D 管仲李悝商鞅25战国时期的改革或变法的影响之一是世卿世禄制度的瓦解,符合此说法的选项是A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B “尽地力之教”C “相地而衰征” D “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高无所荣华”6王安石变法中,对全国土地重新丈量,按照土地多少征收赋税指的是A 农田水利法 B 方田均税法 C 青苗法 D 募役法7 (题文)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 “雅好读书,手不释卷。 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善谈左 老 ,尤精释义。 ”这反映了孝文帝在下列哪一方面很有造诣A 知识丰富 B

    4、文章写作 C 政治 D 汉族文化8 (本题 2 分)梭伦改革后,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司法机关的是A 战神山议事会公民陪审法庭 B 长老会议公民大会C 公民大会公民陪审法庭 D 公民大会长老会议9下列改革,使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的有王安石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戊戌变法日本明治维新A B C D 10下列现象能反映孝文帝改革中生活习俗改进内容的是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中原地区广泛流行吃烧烤洛阳商业发达,成为贸易中心 中原地区农田大量得到开发A B C D 11 “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旧俗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 ”此现象对秦政权的

    5、积极意义在于A 有利于推动土地私有制以调动劳动积极性 B 有利于实行连坐法以加强政府对人民的控制C 有利于增加户口数以提高政府的赋税收入 D 有利于刺激兵士斗志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1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国家赋税的征收和徭役的征发主要依靠地方众多的宗主进行,这种方式A 有效地保障了国家财政收入 B 减轻了农民负担C 奠定了地方分裂的物质基础 D 缓和了阶级矛盾13为纪念在塞浦路斯举行的国际会议而发行的梭伦纪念邮票,上面有梭伦的名言“避免极端” 。梭伦改革的措施最能体现他这一主张的是3A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B 恢复公民大会为国家最高权力机构C 建立公民陪审法庭 D 禁止粮食出口并坚决抑制粮食涨价1

    6、4雅典民主政治强调公民之间近乎绝对的平等。任何个人都不能凌驾于众人之上。个人无论好坏,其权力或权威一旦对民主政治集体议政的制度形成威胁,就有可能成为“陶片放逐法”放逐的对象。这体现出“陶片放逐法”的根本目的是A 防止精英人物参与政治决策 B 保证民主政治的安全和稳定C 维护公民政治决策权的平等 D 保障公民对政治决策的参与15王安石上书宋神宗:”陛下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散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日免役(也称募役) ,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_。 ”空白处应填写的语句是A 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 B 寇乱息,而戚势强矣C 贷贿通流,而国用饶矣 D 贫者举息于豪民者

    7、少矣16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 ”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A 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 B 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C 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 D 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17商鞅变法规定:私自移动田界,将被处以“赎耐”之刑(强制剔去须鬓,以羞辱之)。此规定的目的是为了A 奖励耕织 B 重农抑商 C 维护井田制 D 保护私有财产18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增强国力,都不同程度地进行改革。管仲在齐国推行了“相地而衰征”的土地政策;鲁国也实行了“初税亩” 。这些政策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有( )有利于增加国家税收 有利

    8、于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有利于限制土地兼并A B C D 19从西周的“田里不鬻”到战国时期的“民得买卖”所反映出来的实质问题是( )A 私田开垦越来越多 B 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生产效率提高C 国君承认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 D 生产关系发生质的变化20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的国君纷纷信奉法家思想,推行变法,其初衷是A 缓和社会矛盾,发展社会生产 B 实现富国强兵,避免成为别国兼并对象C 压制其他派别,实现思想统一 D 顺应历史潮流,适应社会制度变革要求421根据你对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状况的了解,a 处应填A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B “相地而衰征”的实行C 各诸侯国的变法 D 宗

    9、法分封制解体22北魏时期, “天下难得货咸悉在焉” ,这反映了下列哪一城市的商业繁荣A 杭州 B 苏州 C 无锡 D 洛阳23韦骧在钱塘集中描述:王安石变法后, “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饕。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 ”形成“保兵知警守” “河淤开亿顷”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A 青苗法、募役法 B 保甲法、农田水利法 C 免役法、更戍法 D 将兵法、方田均税法24梭伦改革后期,梭伦出走。商鞅在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被杀,尸体被车裂示众。尽管如此,我们在评价这两次改革时,都认为他们的改革是成功的。对此说法不正确的是A 两者都顺应历史潮流 B 都促进经济的发

    10、展和社会的进步C 两者都推动了奴隶制的进步 D 个人的处境不是衡量改革成败的主要依据25梭伦改革并没有实现雅典公民的完全平等,主要是因为A 用财产的不平等代替了出身的不平等 B 不同等级的公民享有不同的政治权力C 不同等级的公民承担的义务也不相同 D 梭伦改革仅适应了奴隶主阶级的需要26商鞅变法是一次极为深刻的社会变革,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超过了这一时期其他诸侯国的改革。商鞅变法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最深远的措施是A 废井田,开阡陌 B 实行县制C 奖励耕战,废除贵族特权 D 限制工商业者的活动27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进行变法的直接目的是A废除周天子 B成为霸主 C废除井田制 D富国强兵28黄仁宇在中国大

    11、历史中写道:在我们之前 900 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日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这里所说的“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指的是 A商鞅变法 B王安石变法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李悝变法529史料里说北魏洛阳贸易不绝, “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 。它最能说明的问题是( ) 。A 洛阳成为全国政治中心 B 洛阳商业兴盛,市场繁荣C 迁都洛阳是正确的 D 洛阳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商业城市30北宋初年所设参知政事的目的在于 ( )A使调兵权与统兵权相互牵制 B加强对带兵将士的防范C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D帮助皇帝管理国家的财政第 II 卷(非选择题

    12、共 40 分)二、非选择题31 (本题 20 分) (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1521 年,明武宗病死,世宗即位。在首辅杨延和的帮助下,他革除前朝弊政,进行法制改革。武宗大兴土木,挥霍无度-财政困难,遭到众多官僚反对,结果大批官员被处罚, “冤滥满狱” 。世宗批发杨延和拟定的即住诏 ,对遭受不公正处罚的官员予以彻底平反,并加以恤录。鉴于前朝专任厂卫,滥用刑罚镇压民众,世宗决定采取宽刑政策,除死罪不予赦免外,对其即位前的一般犯罪都免于刑事责任。前朝滥设皇庄,各级地主广占土地,横征暴敛,民情激愤。世宗下诏严禁主管征收赋税的官员敲诈勒索,并“许被害之人指实奏告,治以重罪” ,下令将增设

    13、关卡一律取消。这些措施对当时的社会经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出现了“海内称治”的局面。摘编自怀效锋嘉靖新政中的法制改良(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世宗改革法制的背景。(2)根据材料,指出法制改革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32 (本题 20 分) (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两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灾害多发期,其中有水、旱、地震、虫(主要是蝗)、疾疫、风、雹、雪、霜、冻灾频仍的自然灾害给两汉王朝政府和百姓带来了无穷的灾难,引起了有汉两朝统治者的高度重视汉武帝时董仲舒“天人感应“论,是以社会、政治来说的,他把春秋中所记载的自然现象,都用来解释社会政治衰败的结症。他认为,人君为

    14、政应“法天“行“德政“, “为政而宜于民“;否则, “天“就会降下种种“灾异“以“谴告“人君。如果这时人君仍不知悔改, “天“就会使人君失去天下。汉书文帝纪记6之日,是年冬十二月,黄河因凌汛而在东郡境内决堤成灾,文帝在劝民重农耕种的同时,下诏“其赐农民今年租税之半” 。自是以后,两汉王朝历代统治者为减轻灾害的破坏性影响,常在灾后采取一系列的荒政措施。两汉荒政的实施,具有严格的程序。首先,两汉实行雨泽灾害奏报制度,地方官吏逐级上报;其次,勘灾,即核实受灾范围及程度:具体减灾标准一律由国家作出规定;最后,朝廷或遣使或委托地方官吏检查荒政实际执行情况,具有“工程验收”的性质。两汉时曾数次下诏,以一定

    15、的利益条体为筹码,鼓励社会积极救济。其一,输栗除罪和人章拜爵,其二,诏募富人假贷,并对有能力救灾的更民举其名以用,在政府号令社会赈灾的感召下,一些官吏、富人纷纷解囊,慨然相助。摘城自陈业新两汉荒政探析(1)根据材料,概括两汉时期政府荒政的背景及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政府及时实施荒政的意义。2018-2019 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考试文科历史参考答案第卷 选择题(共 60 分)题号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答案A D D D D B D C D D C C A B A题号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16、25 26 27 28 29 30答案D D D D B A D B C A A D B B C第卷(共 40 分)31 (1)背景:宦官专权,厂卫横行,政治腐败;武宗大兴土木,挥霍无度,财政困难;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6 分(2)措施:实行宽刑简罚,调整刑事政策;平反忠臣冤狱;规范赋税征收,取消增设的关卡。6 分意义:惩办贪官污吏,有利于促进政治清明;规范赋税征收,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缓和阶级矛盾;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推动商品经济发展。8 分32 (1)背景:自然灾害多发;黄老学说和天人感应学说的影响;阶级矛盾尖锐;封建经7济发展。6 分特点:荒政的制度化和法律化;荒政实施的程序化;政府救济和社会救济相结合。6 分(2)意义:减少了自然灾害的破坏性;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统治秩序;有利于经济恢复和生产发展;荒政举措为后世救灾提供丁宝贵的经验。8 分


    注意事项

    本文(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为本站会员(fatcommittee260)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