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小说类文本阅读【2019 年高考考纲解读】1.鉴赏人物形象是高考小说阅读的必考点。高考对人物形象的考查呈现以下特点(1)整体与局部的鉴赏。所谓整体,就是结合全文,对人物形象作整体分析和概括。所谓局部,就是结合文中人物的一段对话、一个动作去考查对人物性格特征的把握、人物心理活动的分析。(2)直接与间接的鉴赏。所谓直接,就是题干直接要求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小说人物形象考查题多以这种形式出现。所谓间接,就是借助文中其他事物,或借助对情节的分析或对人物描写的分析来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2.情节类的题目是高考命题的热点,几乎每年必考,常见的命题角度有:(1)梳理、概括故事情节。(2)分析情节内在关系和特
2、定情节的作用。(3)评价情节安排的好处或合理性等。3.小说的环境描写是小说阅读考查的重要方面。小说在考查环境描写方面的特点如下:(1)环境描写分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重点考查自然环境描写。(2)环境描写题选材的切入口较小,一般针对一段集中描写环境的文字进行考查而设题,有的则是针对全文零散的环境描写文字作综合性考查。(3)环境描写题题型具有综合性,它往往将描写手法和作用,或者描写的环境特点和作用综合考查,重点是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重点、难点剖析】一、分析情节安排小说是否成功,关键在于构思的精巧别致。巧妙的构思首先表现为新颖、有悬念、有起伏、结构精巧。所以阅读小说时,分析作品的层次,理清作
3、者的情节脉络,既是小说的一个考查点,也是阅读小说的一个突破口。1概括故事情节高考常见设问方式: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或梳理小说的脉络。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2概述故事情节一般要求用简明的话语概括故事,或描述文中写了哪几件事。概述小说的故事情节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寻找线索,抓住重要场面、重要事件等几个方面;(2)对事件的概述,应按照“何时、何地、何原因、何人做何事”的格式来组织答案;(3)概括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4)注意题干要求,做到前后统一。2分析情节作用这类型的
4、题目主要是围绕情节构思及其作用命题。高考常见设问方式有:文中写了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某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小说情节在文中有何特色?情节作用类题,需从三个角度进行分析:(1)指向情节自身。就是对整个故事情节的构成上的作用。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创造悬念,引人入胜;跌宕起伏,前后照应;作铺垫、侧面衬托、埋下伏笔;总结上文、点明题意;起线索作用。(2)指向人物形象。由事及人,看情节发展如何为塑造人物服务,或是发展了人物什么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什么性格。(3)指向内容或主题。这一部分写了什么内容,对表现主题有什么意义。其作用一般来说是点题或突出主题。【核心提示】(1)小说开头的常见类
5、型及其作用铺垫:巧设伏笔,为下文的情节发展作铺垫,这是其最基本作用。悬念。在作品开头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回答疑问。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思考,吸引读者阅读下去;或者突出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题。写景。主要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奠定感情基调。(2)小说结尾的常见类型及其作用结尾段,一般为首尾呼应、前后照应、卒章显志。如果结尾段很有特点,则考虑以下情况:出人意料式。这种结尾,从结构安排上看,能使平淡的故事陡生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优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在情理之中。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这样的结尾能
6、够让读者充分地驰骋想象,进行艺术的再创造。3令人感伤式。这种结尾,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很好地塑造人物性格,增强悲剧色彩;从表现效果上看,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大团圆式。这种结尾,从表现效果上看,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从读者的感情体验上看,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美好的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二、分析人物形象人物形象鉴赏是小说阅读的重中之重,主要命题角度有两个:概括人物的形象或性格特征,赏析描写人物的手法及分析人物形象在文中的作用。1概括人物的形象或性格特
7、征高考常见设问方式:是一个怎样的人物?有哪些优秀的品质?文中某人的性格特征怎样,请简要概括。概括人物的形象或性格特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从小说中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经历、教养等方面入手,因为这些直接决定人物的言行,影响人物的形象(性格)。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入手。通过小说对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等手法进行分析,概括出人物的形象(性格)特征。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人物的形象(性格)特征。从整体到部分,只有了解了故事的全貌,才能更好地把握人物的性格,因为人物的性格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在矛盾的冲突中展现出来的。从分析环境入手,探究人物命运及其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
8、因。首先,人物的成长变化、人物形象(性格)的形成与社会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什么样的典型环境塑造什么样的典型性格。其次,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活动的,因此,分析人物形象,还要联系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这样才能准确把握人物鲜明的个性,又深切理解人物的社会意义。从作者的议论和评价或者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入手。2鉴赏人物描写的手法及作用高考常见设问方式:小说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写?有何作用?运用方法写人有什么用意?4人物描写手法见“知识架构”相关内容,这里主要讲述人物形象的作用:从人物形象本身的作用思索。思索人物形象本身的社会意义、人物形象的典型性以及对其他人物或正衬或反衬的作用。从揭示
9、或暗示主题方面思索。思索人物形象折射的社会现象及给人带来的某种启示。从文章的线索方面思索。若是线索人物,自然是贯串全文的线索。三、分析环境描写环境作为小说三要素之一,是小说阅读的重要考点之一。在考查时,又往往以自然环境作为重点,命题角度有三:一是环境描写的特点,二是环境描写的技巧,三是环境描写的作用。这三个命题角度往往以两种形式呈现:一是描写手法和作用相结合,二是描写的环境特点和作用相结合。高考常见设问方式有:本文第(多是文章的第一段或最后一段)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本文第段的景物描写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本文多次出现对的描写,请分析其在全文中的作用。请阅读第段内容,试分析其景物描
10、写的特点及作用。下面从两个方面分析环境描写的考查内容:1概括环境的特点(1)自然环境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的特点概括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思考:抓住特征,从形、声、色等方面来考虑景物特点。调动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来感知景物描写语句中蕴涵的特点。(2)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描写的特点,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进行:从人物活动的场所思考蕴涵的社会环境特点。人物活动的场所包括范围很广,小至房间、住所、一街一巷,大至城区、地区。它涉及内容很多,可以是室内的布局、陈设,住宅内外装饰,以及当地风土人情等。从人物与人物的关系思考所体现的社会环境特点。人物不是孤立存在的,人物错综复杂的关系能体现社会习俗、思想观念等社会环境特点
11、。从事件发生、情节展开的社会背景,地方风土人情、时代风貌、社会关系等状况的描写中思考社会环境特点。52分析环境描写的手法小说中环境描写手法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思考:从写景的层次和观察角度,如远景与近景,俯视与仰视等;描写技巧: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描写、细节描写、工笔和白描等。3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环境描写本身在渲染(营造)某种氛围(气氛)方面的作用或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的作用。环境对小说情节发展的推动作用或作为情节线索的作用。环境对主人公活动场所的创造、对时代背景的暗示,对人物心情、形象的衬托;对人物身份、地位、性格等的暗示。对主题思想的暗示和
12、深化、对情感基调的奠定作用。【特别提醒】环境特点(景物特点)与环境描写的特点(景物描写的特点)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前者是指环境(景物)本身具有的特点,如凄冷、阴暗等;后者是指环境(景物)描写的手法的特点,如白描、动静等。考生在答题时一定要仔细审视题干的要求,不可混为一谈。四、意蕴分析与问题探究分析小说意蕴包括分析小说标题的意蕴、某句话的意蕴和小说的主旨等。(一)分析小说意蕴1分析小说的标题标题对于一篇小说,往往是“照亮读者眼睛的灯笼” ,往往会起到摄人心魄的作用。理解小说标题,高考命题者往往从两个角度设题:理解小说标题的含义(意蕴、寓意),分析小说标题的作用。高考常见设问方式:小说的标题如何
13、理解?有何作用?小说为什么拟题为?小说题目能不能换为?小说标题有何丰富意蕴?分析小说标题可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标题是否交代时间、地点、环境,创设了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标题是否是小说的线索,组织全文;寄托情感,深化主题;6标题是否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标题是否暗示了情节的发展或铺开情节,呼应细节;标题是否一语双关,是否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标题是否设置悬念,吸引读者。2分析特定的句子命题中特定句子常常有着深刻的意蕴。分析方法基本同分析小说的标题。还应注意以下几点:要分析出语句运用的手法,包括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借代、夸张)、表达方式(如描写、议论、抒情)等。要注意把相关词语放
14、入语境中,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要特别注意语句深层含义的挖掘,要能依据文章的主旨、作者的观点态度、文中人物的性格,读出言外之意。要分条组织答案,尽量做到层次分明。3分析小说的主题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主题的深浅往往决定着作品价值的高低,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常见题型: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或: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如何理解小说的主题?小说的主题有时是以明确的语言直接表达
15、出来的,有时则要通过归纳判断来提取,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角度入手: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高频考点】题型一、分析情节类【网络构建】7例 1、(2018全国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微纪元(节选)刘慈欣先行者知道,他现在是全宇宙中唯一的一个人了。那事已经发生过了。其实,在他启程时人类已经知道那事要发生了。人类发射了一艘恒星际飞船,在周围 100 光年以内寻找带有可移民行星的恒星。宇航员被称为先行者。飞船航行了 23
16、 年时间,由于速度接近光速,地球时间已过去了两万五千年。飞船继续飞向太阳系深处。先行者没再关注别的行星,径直飞回地球。啊,我的蓝色水晶球先行者闭起双眼默祷着,过了很长时间,才强迫自己睁开双眼。他看到了一个黑白相间的地球。黑色的是熔化后又凝结的岩石,白色的是蒸发后又冻结的海洋。飞船进入低轨道,从黑色的大陆和白色的海洋上空缓缓越过,先行者没有看到任何遗迹,一切都熔化了,文明已成过眼烟云。8这时,飞船收到了从地面发来的一束视频信号,显示在屏幕上。先行者看到了一个城市的图像:先看到如林的细长的高楼群,镜头降下去,出现了一个广场,广场上一片人海,所有的人都在仰望天空。镜头最后停在广场正中的平台上,那儿站
17、着一个漂亮姑娘,好像只有十几岁。她在屏幕上冲着先行者挥手,娇滴滴地喊:“喂,我们看到你了!你是先行者?”在旅途的最后几年,先行者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虚拟现实的游戏中度过的。在游戏里,计算机接收玩者的大脑信号,构筑一个三维画面,画面中的人和物还可根据玩者的思想做 出有限的互动。先行者曾在寂寞中构筑过从家庭到王国的无数个虚拟世界,所以现在他一眼就看出这是一幅这样的画面,可能来自大灾难前遗留下来的某种自动装置。“那么,现在还有人活着吗?”先行者问。“您这样的人吗?”姑娘天真地反问。“当然是我这样的真人,不是你这样的虚拟人。 ”姑娘两只小手在胸前绞着, “您是最后一个这样的人了,如果不克隆的话呜呜”姑娘捂
18、着脸哭起来。先行者的心如沉海底。“您怎么不问我是谁呢?”姑娘抬头仰望着他,又恢复了那副天真神色,好像转眼就忘了刚才的悲伤。“我没兴趣。 ”姑娘娇滴滴地大喊:“我是地球领袖啊!”先行者不想再玩这种无聊的游戏了,他起身要走。“您怎么这样!全城人民都在这儿迎接您,前辈,您不要不理我们啊!”先行者想起了什么,转过身来问:“人类还留下了什么?”“照我们的指引着陆,您就会知道!”先行者进入了着陆舱,在那束信息波的指引下开始着陆。他戴着一副视频眼镜,可以从其中一个镜片上看到信息波传来的画面。画面上,那姑娘唱起歌来:啊,尊敬的使者,你来自宏纪元!伟大的宏纪元,美丽的宏纪元,你是烈火中消逝的梦人海沸腾起来,所有
19、人都大声合唱:“宏纪元,宏纪元”9先行者实在受不了了,他把声音和图像一起关掉。但过了一会儿,当感觉到着陆舱接触地面的震动时,他产生了一个幻觉:也许真的降落在一个高空看不清楚的城市了?他走出着陆舱,站在那一望无际的黑色荒原上时,幻觉消失,失望使他浑身冰冷。先行者打开面罩,一股寒气扑面而来,空气很稀薄,但能维持人的呼吸。气温在零下 40 度摄氏左右。天空呈一种大灾难前黎明或黄昏时的深蓝色。脚下是刚凝结了两千年左右的大地,到处可见岩浆流动的波纹形状,地面虽已开始风化,仍然很硬,土壤很难见到。这片带波纹的大地伸向天边,其间有一些小小的丘陵。先行者看到了信息波的发射源。一个镶在岩石中的透明半球护面,直径
20、大约有一米,下面似乎扣着一片很复杂的结构。他注意到远处还有几个这样的透明半球,像地面上的几个大水泡,反射着阳光。先行者又打开了画面,虚拟世界中,那个小骗子仍在忘情地唱着,广场上所有的人都在欢呼。先行者麻木地站着,深蓝色的苍穹中,明亮的太阳和晶莹的星星在闪耀,整个宇宙围绕着他最后一个人类。孤独像雪崩一样埋住了他,他蹲下来捂住脸抽泣起来。歌声戛然而止,虚拟画面中的所有人都关切地看着他,那姑娘嫣然一笑。“您对人类就这么没信心吗?”这话中有一种东西使先行者浑身一震,他真的感觉到了什么,站起身来。他走近那个透明的半球,俯身向里面看。那个城市不是虚拟的,它就像两万五千年前人类的城市一样真实,它就在这个一米
21、直径的半球形透明玻璃罩中。人类还在,文明还在。“前辈,微纪元欢迎您!”(有删改)请简要分析文中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6 分)【解题流程】第一步:审题干定题型此题要求分析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其实是“分析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 。基本的解题思路是:在10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浏览与先行者有关的文字,重点分析和把握他的心理;根据情节的发展,对他的心理发展过程进行适当的“切分” ,并准确概括;最后形成心理发展变化过程的“链条” 。第二步:明角度找对应明角度 找对应着陆前由“那事已经发生过了” “先行者没再关注别的行星,径直飞回地球。啊,我的蓝色水晶球先行者闭起双眼默祷着”等句可知,先行者知道地球灾难已经
22、发生,但他仍心存侥幸,希望地球还存在,所以他不关注别的行星,想尽快飞回地球,并闭起双眼默祷。在他看到广场上的人群时,他的第一反应是这些画面是虚拟的,这说明他深知他的那些侥幸是不存在的。着陆后由“他走出着陆舱,站在那一望无际的黑色荒原上时,幻觉消失,失望使他浑身冰冷”“先行者麻木地站着,深蓝色的苍穹中;明亮的太阳和晶莹的星星在闪耀,整个宇宙围绕着他最后一个人类” “孤独像雪崩一样埋住了他,他蹲下来捂住脸抽泣起来”等句可知,先行者着陆后看到地球的荒凉,认为自己是宇宙间最后一个人,孤独和绝望使他难以忍受。故事发生突转由“这话中有一种东西使先行者浑身一震,他真的感觉到了什么,站起身来。他走近那个透明的
23、半球,俯身向里面看” “人类还在,文明还在”等句可知,先行者意识到他所看到的画面可能不是虚拟的,感到震撼,重新燃起了希望。【参考答案】先行者着陆之前,已经知道地球灾难的发生,一方面心存侥幸,一方面又深知连侥幸也不过是幻想,心情复杂纠结;着陆后亲身感受到地球的荒凉,自认是宇宙间最后一个人类,巨大的孤独感和绝望使他濒临崩溃;意识到画面有可能并非虚拟,感到震撼,重新燃起了希望。【变式探究】 【2017 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922 题。七岔犄角的公鹿(鄂温克族 【注】 )乌热尔图“你,你别打啦!”我两眼盯着他,一串泪珠滚出眼窝。“喊啥,小崽子?你像只猫,整天待在帐篷里,靠我养活!”他
24、吼着,举起熊掌似的大手,又朝我打来。“我去打猎,给我枪我爸爸留给我的猎枪。 ”他愣了一下,那双醉红的眼睛像打量陌生人似的瞅着我。我不哭了,再也不想哭了,挺着胸脯站在他面前,我感到一下子长大了。我爸爸早死了,妈妈为了过活跟了他,没过几年,妈妈也病死了,我就只11好和他在一起熬日子。我从未叫过这位继父一声“爸爸” ,只在心里喊他的名字:特吉部落里的人都这样叫他。“给,小崽子。明天,你上山,见啥打啥。你有这个胆子吗?”几乎和我一般高的猎枪,差点把我撞个跟头。我紧紧攥住枪筒,毫不示弱地说:“我不怕,你能打,我也能打。 ”“先别吹。打猎可不像往嘴里灌酒那么容易。 ”说完,他又抓起酒瓶,咕嘟咕嘟地喝起来。
25、这天早晨,我起得比往常都早。我脚上穿的软靴是妈妈留给我的,子弹袋和猎刀是爸爸用过的。我要靠这些,再加上我自己的勇敢,成为一个猎手,一个让全部落人都服气的猎手。我慢慢地攀上山顶。这是一个漂亮的山峰,它的背上长满松树和桦树,前胸盖着白雪,侧面是片凹下去的向阳坡。这里准有野兽。等了大半天,果然没叫我失望,桦树林里有什么的影子在晃动。我咬紧牙,瞄准黑影,端平猎枪。枪响了,野兽晃了晃,踉跄着奔出树林。是一头健壮的公鹿,它头上顶着光闪闪的犄角,犄角分成了七个支岔,很有气势。鹿一眼瞥见我,扭头叫了一声。顿时,又从树林里跑出五只受惊的野鹿,有母鹿,有小鹿。公鹿一瘸一拐地跟在最后,不时扭头戒备而憎恶地瞅着我。看
26、得出来,它在保卫鹿群。转眼间,它们爬过山岗,消失在密林里。这时,太阳已经溜到山尖,树林变得黑森森的,我想今天是撵不上它了。晚上,坐在火堆旁,我心里也有一个不安的火苗在上下乱蹿。 “今天,我打了个鹿。是七岔犄角的公鹿,可大啦!它流的血真多,要不是天晚了,我真”我对特吉说。他不喝酒的时候,脸上没有凶相,但总是阴沉沉的。“嘿,傻小子。流点血,这能算你打了鹿?打鹿的人,剥了鹿皮,先把鹿腰子拿回来,让大家尝尝鹿可不像你,碰一下就哭。公鹿,那才是真正的男子汉,它就是死也不会屈服。懂吗?”我好像被灌了一脖子雪,心里又气又恼:“明天,我会拿鹿腰子让你尝的。 ”第二天,天刚亮,我就赶到昨天打猎的山坡,沿着伤鹿留
27、在雪地上的蹄印追着。不知什么时候,雪地上多了一行奇怪的蹄印。突然,从左侧山脚的桦树林里传来咔嚓咔嚓的响声,六只野鹿在那里惊慌奔逃。我认出那头被我打伤的公鹿,它瘸了一条腿,跑在鹿群后面。一只狼在后面拼命地追赶,并且越追越近。公鹿扭头瞅瞅,撇开鹿群,一瘸一拐地直奔山坡跑来,它跑上山顶,到石崖前放慢脚步,一步一步蹬着石崖。看起来它很费力,忍着痛。快点,狼追上来啦!我被这头危难中的受伤的鹿吸引了,忘记了自己狩猎的使命。猛冲过去的狼一口咬住鹿的后腿,几乎就在同时,鹿猛地一蹬,狼怪叫一声,滚了下来。我看见鹿的后腿被连皮带肉撕下一块。啊,真有一手。为了弄死这家伙,甘心让它咬去一块肉。可惜那一蹄没踢在12狼的
28、脑壳上。狼在地上打了个滚,弓着腰,咧着嘴,发疯似的朝石崖冲去。鹿低下头,把粗壮、尖利的犄角贴在脚下的石头上,沉着地等待着。啊,这只狼真坏。它借助跑的冲力腾空朝鹿扑去。我的心一下子揪紧了。就在狼对准鹿脖子下口的一刹那,鹿猛地扬起低垂的犄角,狼像被叉子叉中似的,从鹿的头顶上像块石头被甩过石崖,跌进山谷。鹿胜利了。它骄傲地扬起头,把漂亮的犄角竖在空中。 “呦”七岔犄角的公鹿站在崖顶呼唤同伴,山谷里传来鹿群的回音。我躲在它的下风,着迷地瞅着它。它那一岔一岔支立着的犄角,显得那么刚硬;它那细长的脖子挺立着,象征着不屈;四条直立的腿,似乎聚集了全身的力量。我想起特吉的话:“公鹿,那才是真正的男子汉,它就是
29、死也不会屈服。 ”公鹿疲倦地走过我的眼前,还是那么骄傲。我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它似乎觉察出什么,停下步来。21我觉得自己的心被撞击了一下,我想起了自己。我不是看热闹的孩子,而是一个猎手。我的眼睛转向鹿腿上的伤口:一处是我的猎枪打的,看来没伤到骨头,但也穿了窟窿;另一处是狼咬的,血淋淋的。在这个时候要想补它一枪真是太容易了,我下意识地摸了摸枪栓,看着它一瘸一拐的身影(节选自乌热尔图七岔犄角的公鹿 ,有删改)【注】鄂温克族: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和黑龙江讷河等地,传统上多从事农牧业和狩猎业。19本文以“我”与特吉的冲突开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 分)20本文第 段
30、描写公鹿与狼搏斗的过程,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4 分)21请简要概况七岔犄角公鹿的形象特征。 (4 分)22本文结尾写到“我”下意识地去摸枪栓,那么“我”会再向公鹿开枪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6 分)【答案】19通过紧张的冲突,引起读者阅读兴趣,把读者迅速带入小说情境;引出下文“我”去打猎的故事;交代“我”的孤儿身份、与继父的情感隔阂,以及“我”对亲情的渴望;初步刻画“我”性格的倔强和好强。20 动作描写,从正面对公鹿与狼恶斗的过程作了细致描写,如公鹿忍者剧痛攀爬石崖的姿势,恶狼弓腰、咧嘴、凶残的发起进攻的动作细节等,生动传神。 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被鹿角叉起的狼比喻成1
31、3石头,表现公鹿的勇猛。 侧面烘托。通过“我”的心理描写,烘托出狼鹿恶战的紧张气氛,表达“我”对公鹿形象的塑造。 (或:通过写狼的凶残,侧面烘托出公鹿的勇猛和机智)21 体格健壮,长有漂亮的犄角。 刚猛傲然,斗志高昂。 沉稳而有智慧 有头领气质和牺牲精神,时时保护弱小。22看法一:不会再向公鹿开枪。公鹿健硕的体态,它在与恶狼搏斗中展现出的勇气和智谋都让“我”着迷。“我”从公鹿身上汲取到作为男子汉应有的不屈气概,这让“我”对它心生敬意。公鹿对鹿群的保护,触动了“我”内心的痛处, “我”不忍母鹿和小鹿失去公鹿。公鹿已受重伤, “我”此时如再开枪,胜之不武,并不能证明“我”具有让全部落的人都服气的狩
32、猎能力。看法二:会再向公鹿开枪。“我”已意识到自己是一名猎手,而不是看热闹的孩子, “我”负有狩猎的使命。公鹿的刚猛和骄傲激发了“我”的斗志, “我”也能应该展现出我的勇气和骄傲。“我”需要通过向狩鹿向特吉证明自己可以不再仰人鼻息。公鹿已经受伤,无法快速奔跑,是狩鹿的大好时机。【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20 本题考核表现手法。从文中“扭头瞅瞅,撇开鹿群,一瘸一拐地直奔山坡跑来” “鹿猛地一蹬,狼怪叫一声,滚了下来”可以分析运用了动作描写。从“快点,狼追上来啦!”可以分析得出为心理描写,侧面烘托狼鹿恶战的紧张气氛。从“狼像被叉子叉中似的,从鹿的头顶上像块石头
33、被甩过石崖”分析为比喻。【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21 本题考核作品的形象。可以先到文中找现成的形容词,如“沉着” “不屈” ,然后通过描写的方式来概括形象。主要有两大方式,一是正面描写(肖像、动作等)与侧面描写(狼的凶残)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22 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观点的分析探究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表明自己的态度,一般情况下依从作14【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 F。 【变式探究】【2016 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
34、3 16 题。会明沈从文会明是三十三连一个火夫。提起三十三连,很容易使人记起国民军讨袁时在黔湘边界一带的血战。事情已十年了。如今的三十三连,全连中只剩会明一人同一面旗帜,十年前参加过革命战争,光荣的三十三连俨然只是为他一人而有了。旗在会明身上谨谨慎慎地缠裹着,他忘不了蔡锷都督说过“把你的军旗插到堡上去”那一句话。这十年来的纪录是流一些愚人的血升一些聪明人的官。这一次,三十三连被调到黄州前线,会明老早就编好了三双草鞋、绳子、铁饭碗、成束的草烟,都预备得完完全全。他算定这热闹快来了。在开向前线的路上,他肩上的重量不下一百二十斤,但是他还唱歌。一歇息,就大喉咙说话。驻到前线三天,一切却无动静。白天累
35、了,草堆里一倒就睡死,可是忽然在半夜醒来,他就想,或者这时候前哨已有命令到了?或者有夜袭的事发生了?或者有些地方已动了手?他打了一个冷战,爬起身来,悄悄地走出去望了一望帐篷外的天气,走近哨兵旁边,问:“大爷,怎么样,没有事情么?”“没有。”“我好像听见枪声。”“说鬼话。”他身上也有点发冷,就又钻进帐篷去了。他还记得去年鄂西战役,时间正是六月,人一倒下,气还不断,糜烂处就发了臭;再过一天,全身就有小蛆虫爬行。为了那太难看、太不和鼻子相宜的六月情形,他愿意动手的命令即刻就下。然而前线的光景和平了许多。这和平倘若当真成了事实,真是一件使他不太高兴的事情。人人都并不欢喜打仗,但期望从战事中得到一种解决
36、:打赢了,就奏凯;败了,退下。总而言之,一到冲突,真的和平也就很快了。于是,他逢人就问究竟什么时候开火,他那样关心,好像一开开火后就可以擢升营长。可是这事谁也不清楚,看样子,非要在此过六月不可了。去他们驻防处不远有一个小村落,看看情形不甚紧张,就有些乡下人敢拿鸡蛋之类陈列在荒凉的村前大路旁,来同这些副爷冒险做生意的。 会明常常到村子里去。一面是代连上的弟兄采买一点东西,一面是找个把乡下上年纪的农民谈一谈话。他一到村落里,找到谈话的人,就很风光地说及十年前的故事,有时也不免小小吹了一点无害于事的牛皮,譬如本来只见过都督蔡锷两次,他说顺了口,就说是四五次。他随后做的事是把腰间缠的小小三角旗取了下来
37、。“看,这个!”看的人露出吃惊的神气,他得意了。“看,这是他送我们的,他说“嗨,勇敢点,插到那个地方去!”你明白插到哪个地方去吗?”听的人自然是摇头,他就慢慢地一面含着烟管一面说因为这慷慨的讨论,他得到一个人赠送的一只母鸡,带回帐篷,用一个无用处的白木子弹箱安置了15它,到第二天一早,木箱中多了一个鸡卵,第三天又是一个,他为一种新的兴味所牵引,把战事的一切全忘却了,他同别人讨论这只鸡时,也像一个母亲与人讨论儿女一样。他夜间做梦,就梦到有二十只小鸡旋绕脚边吱吱地叫。鸡卵到后当真积到了二十枚,就孵小鸡,小鸡从薄薄的蛋壳里出到日光下,一身嫩黄乳白的茸毛,啁啾地叫喊,把会明欢喜到快成疯子。白天有太阳,
38、他就把小鸡雏同母鸡从木箱中倒出来,尽这母子在帐篷附近玩,自己却赤了膊子咬着烟管看鸡玩,或者举起斧头劈柴,把新劈的柴堆成塔形。遇到进村里去,他把这笼鸡也带去,给原来的主人看,像那人是他的亲家。从旧主人口中得到一些动人的称赞后,他就非常荣耀骄傲还极谦虚地说:“这完全是鸡好,它太懂事了,它太乖巧了。”看样子,为了这一群鸡雏发育的方便,会明已渐渐地倾向于“非战主义”了。后来,和议的局势成熟,照例约好各把军队撤退。队伍撤回原防时,会明的财产多了一个木箱,一个鸡的家庭。无仗可打,把旗插到堡子上便一时无从希望。但他喂鸡,很细心地料理它们,他是很幸福的。六月来了,这一连人没有一个腐烂,会明望着这些人微笑时,那
39、微笑的意义,是没有一个人明白的。(有删改)13第段中会明为什么逢人就问何时开火?请简要概括。(6 分)14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表现了会明什么样的精神状态?请简要分析。(4 分)15文中多处写到“插军旗”,请说明这个细节在全文中的主要作用。(4 分)16请探究小说结尾“微笑的意义”的意蕴。(6 分)【答案】13战争让他重温三十三连的荣耀,体现他作为一名士兵的价值;战争如拖到六月,死伤士兵的腐烂会让他不忍直视;打了,无论胜败,对他而言都是一种解决。14第一处,向别人吹嘘过去的荣耀,满足虚荣心,体现内心的空虚,第二处,从喂鸡的成就中获得满足,体现内心的充盈。 15这个细节贯穿全文,前后呼应,体现小说的
40、整体性;会明对插军旗由渴望到不抱希望,形成一种反差的艺术效果。16这个六月没有士兵因战事而伤亡、腐烂,会明对此感到欣慰;在喂鸡的行为中,会明体验到幸福感;从热衷于战争转变到“非战主义”,会明感到思想提升的快乐;心灵世界由单一走向丰富,会明的生命变得更加立体。【解析】13试题解析:题干问的是“第段中会明为什么逢人就问何时开火”,首先应找到第四段涉及的内容,16【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14题干中问“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表现了会明什么样的精神状态”。首先找到画线句,分析句子所写的内容,然后结合上下文分析此处体现出的精神状态。第一处,可以联系前面的“他得意”和后面的“他就慢慢地
41、一面含烟管一面说”来分析;第二处,可以联系前面会明的表现分析。【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15题干问的是“文中多处写到插军旗,请说明这个细节在全文中的主要作用”,这是作用题。题干说到“多处”,这是暗示了“插军旗”在情节上的一个作用贯穿全文的线索;然后再分析这一细节对人物形象的作用和对主题的作用即可。此类题目的答题角度主要有:情节结构上、人物形象上、主题表达上。【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16题干要求“请探究小说结尾微笑的意义的意蕴”,这是探究题。首先找到结尾“微笑的意义”这一内容,然后结合文章的主旨探究其意蕴。答题的时候要注意多角度。该短语出自文章
42、最后,故应结合最后几段的语境分析理解“微笑的意义”,可以联系“但他喂鸡,很细心地料理它们,他是很幸福”“六月来了,这一连人没有一个腐烂”“看样子,为了这一群鸡雏发育的方便,会明已渐渐地倾向于非战主义了”这些句子分析。【考点定位】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 F。 【变式探究】 【2016 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922 题。天气晴朗,蓝天白云的,一眼望去很惬意。你眼中的世界实际是你心理的投射,吴秋明如果在旁边肯定会这样说的。马骁驭不禁微微一笑。到达小区,门口的保安照例拦住了马骁驭的车,他报了门牌号码和户主姓名,栏杆抬了起来。他忽然感觉自己心
43、里的那根栏杆,也是这样抬起来的,只是从栏杆下通过的,应该是吴秋明。马骁驭从后视镜里看了眼自己,感觉自己依然算得上英俊,就算减去百分之三十的夸大,也还不错。吴秋明快速走来,难得地穿了件蓝色小碎花的薄棉衣,看上去是旧的。马骁驭心里打了一个闪,想起了母亲。也许是注意到了马骁驭的眼光,吴秋明上车后主动解释说,这件衣服会让孩子们感到亲切。马骁驭说,你真有心。17吴秋明说,你知道那个著名的“绒布妈妈”实验吧?马骁驭说,不知道。吴秋明说,是上个世纪一个叫哈利哈洛的心理学家做的实验,他把刚刚出生的小猴子和妈妈分开,关在笼子里用奶瓶喂养。他发现这样喂养的小猴子虽然更强壮一些,但却总是吮手指头,发呆,神情漠然。他
44、分析是缺少母爱的缘故,于是给小猴子做了两个假妈妈,一个是有奶的“铁皮妈妈”,一个是没有奶的“绒布妈妈”。结果哈洛惊奇地发现,小猴子只会在饿了时才去“铁皮妈妈”那里吃奶,绝大多数时间,它们都依偎在“绒布妈妈”的怀里。这个实验说明,母亲并不仅仅意味着有食物,还要有温暖的怀抱。温暖的怀抱对小猴子来说非常重要。马骁驭说,不愧是心理学博士,太有意思了。吴秋明笑道,所以我每次去儿童村,都要一个个挨着去拥抱那些孩子。尤其是两三岁的孩子,我会多抱他们一会儿。我给不了他们一个完整的家,但至少给他们一个温暖的怀抱。我知道那对他们来说有多重要,也许他们自己都意识不到。何况我不仅仅是“绒布妈妈”,我还有温暖,有心跳,
45、有笑容。我真心爱他们。马骁驭忽然有了一种拥抱吴秋明的冲动。他暗想,也许吴秋明没有意识到,这拥抱其实是彼此需要的。她作为一个女人,肯定有做母亲的天性,每周和孩子们一起待一天,彼此都有益处。何况,一个长期单身的女人,也是需要拥抱的。到了西郊,停好车,他们一起走入一条小巷。吴秋明虽然个子矮小,步子却很大。马骁驭感觉和她走在一起速度蛮接近。进入一条小巷,眼前出现了一个四木门。马骁驭一眼看到了门旁边挂的牌子某某市第一儿童村。吴秋明熟门熟路地进入,正在院子里玩耍的孩子们围上来叫吴妈妈。吴秋明左揽右抱,踉跄地往里走,和迎上来的老师们一一握手,并把身后的马骁驭介绍给他们。后院停着一辆卡车,几个老师在搬运卸下来
46、的纸箱,大一点儿的孩子也在帮忙搬。马骁驭也连忙过去帮忙,但被老师们阻止了,她们热情地把他拉进办公室,要他喝茶。马骁驭咨询了老师们很多关于孩子的问题。这些孩子大多是被遗弃的,和正常家庭长大的孩子相比,在心理上有许多不同。马骁驭边听边产生了做课题研究的冲动。马骁驭从办公室出来,一眼看到院子里一个场景吴秋明挽着袖子在给几个女孩子洗头。初秋的阳光洒在院子里,让这普通的场景呈现出非同一般的美丽。一个已经洗好头的女孩儿,披着湿漉漉的头发在一旁递毛巾,吴秋明舀起一瓢水,缓慢地淋到水池边另一个女孩子的头上。阳光穿透水柱,发出宝石的光芒。18马骁驭定定地站在那里。这样的场景他在哪里见过?他仿佛见到了自己的灵魂,
47、随时都在,却无法捕捉。他一动不敢动,害怕惊动它,打碎它。那一刻,他动心了,再次动心了。一个人对一个人的动心,肯定是一次又一次。尤其是在他们这个年龄,需要无数次的小动心,才能汇合成冲破藩篱的勇气。他看到吴秋明拧干毛巾,给孩子擦头发,很认真,很仔细,脸上洋溢着一种光芒,这光芒让马骁驭忽然有了一种把吴秋明拥入怀中的冲动。他走过去,帮吴秋明把用过的毛巾搓干净,一一晾在铁丝上,转过身时,看见一个头发湿漉漉的女孩子正趴在吴秋明的怀里,左右摇晃,半个脸埋在她怀里。半个脸沐浴在阳光下。另一个小男孩儿跑过来说,还有我,还有我,吴妈妈!吴秋明伸出另一只胳膊搂住了他。马骁驭拿出手机,拍下了这个画面。而后他走到她身边
48、,以从未有过的语调说,以后我每次都和你一起来!(节选自裘山山琴声何来,有删改)19小说写吴秋明讲述“绒布妈妈”实验,有什么作用?(4 分)20阅读文中画线部分,完成下面题目。(4 分)(1)解释画线处的含意。(2 分)(2)分析画线处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2 分)21文中的吴秋明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作简要概括。(4 分)22文中为什么要写到马骁驭的三次心理冲动?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6 分)【答案】19突出了吴秋明心理学博士的身份,说明她懂得“温暖的怀抱”对孩子的重要性;交代吴秋明穿碎花薄棉衣去儿童村的原因;引出下文,马晓驭对吴秋明产生了新认识;为下文吴秋明在儿童村与孩子们的亲密互动
49、做铺垫。20(1)马晓驭对吴秋明敞开了心扉,把吴秋明放进了自己的心里。(2)细节描写,用“趴”“摇晃”“埋”等动词,描写出一个充满母爱光辉的温馨而圣洁的画面,体现女孩子对吴秋明深深的依恋和吴秋明对孩子浓浓的爱意。21吴秋明是一个细心、耐心,有爱心,充满吸引力的单身心理学女博士的形象。22三次心理冲动将马晓驭对吴秋明的了解认识逐层展开,使小说脉络更加清晰;三次心理冲动写出了马晓驭不同的思想感情,从侧面塑造了吴秋明形象;三次心理冲动都源于吴秋明对孤儿的独特关爱所呈现的善心和爱意,吴秋明付出爱的同时也获得了爱,深化了主题。19【解析】9本题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解答。从内容上看, “绒布妈妈”实验是一个心理学实验,【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10本题考查对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