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恶乎往而不可课 题恶乎往而不可 (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学习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2、了解在所选文段中表现出的庄子的哲思。 3、学会在困境面前应有巨大的精神力量支撑。课标考纲要求1 正确文言文翻译,并能了解文字背后的含义,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2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学重点1、学习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 2、理解庄子“安时而处顺”的思想及其启发意义。 3、领会庄子的奇思奇想。教学难点1、 结合寓言故事和生活实际了解庄子的哲思,学会在困境面前应有巨大的精神力量支撑。教法学法译写法,点读法,讲授法主要环节及时间分配教学过程第一教时一:导入在人生的道路上,
2、人们总会遇到种种困难,有的人天生丑陋,有的人身有残疾,有的人因罪受过刑罚,有的人心理遭受过创伤。当遇到这种种不如人意的事情时,我们该怎么办呢?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身体的残缺和心理的创伤?我们应该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之路?归纳:无论人生遇到什么情况,世界上总有路可走。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讲解文章第一部分(一):生僻字音教师活动问题导入教师范读强调字音,扫清字词障碍学生活动思考老师问题,建立知识联系自读,齐读,注意生僻字音及难写字形时间2 分钟5 分钟设计理由与意见依据教学大纲和本单元要求,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以及学生的学习现状。2尻() 曲偻()颐() 句()赘沴() 跰 ()鸮() 炙
3、()怛() 蘧()(二):疏通文意,讲解文言知识师生互动,积累关键词1、重点词语 莫逆于心:内心相契,心照不宣。拘 拘:曲屈不伸的样子 时夜:司夜,即报晓的公鸡跰 :蹒跚,行步倾倒不稳的样子沴:阳阳之气不和而生出的灾害曲偻:弯腰。 发背:背骨外露。得:指得到生命,与下句的“失”表示死亡相对应,“得” 、 “失”也即生、死。 时:适时。叱:呵叱之声 怛:惊扰。 化:变化,这里指人之将死。 翅:这里讲作“啻” , “不翅”就是不啻。成然:安闲熟睡的样子。寐:睡着,这里实指死亡。蘧然:惊喜的样子。觉:睡醒,这里喻指生还。2、 通假字 让学生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颐隐于齐 不翅于父母 女恶之乎 亡,予
4、何恶 予因以求时夜 此古之所谓县解也 佚我以老 3、 试解释下句中的古今异义词教师强调重点实词及虚词、文言句式等,扫清字词障碍,夯实文言基础讲解重点文言知识结合课文注释,自主翻译文章。学生分组讨论译文,重点为自己翻译时感到困难的句子。小组互动,讨论重点文言知识10 分钟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可灵活处理、安排时间。5其妻子环而泣之(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今一犯人之形而日(古义:犯,承受;“人”不与“犯”连读,应读为“人之形”;今义:犯人是指犯罪的人,特指在押的。)夫大块载我以形(古义:大地;今义:相对较大的部分)金踊跃曰(古义:向上跳起;今义:情绪热烈,争先恐后
5、4、讲讲下句中词类活用的用法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使动,使辛劳;“逸” ,使安逸;使休息)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善”形作动,善待)今一犯人之形而曰,人耳人耳(“人耳”的“人”名作动,成了人)其妻子环而泣之泣为动, (为而哭泣)东西南北,唯命之从(东西南北名作动,向东向西向南向北)彼近吾死而我不听(近 使动,使接近)5、讲讲下句中句式特点跰鲜而鉴于井 (状语后置)亡,予何恶 (宾语前置)又将奚以汝为?将奚以汝适? (宾语前置)唯命之从 (宾语前置)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状语后置)讲清翻译注意事项在语境中翻译文本汇报交流小组讨论分析交流10 分钟6翻译句子今一以天地为大炉,
6、以造化为大冶,恶乎往而不可?三: 分析文本、文意理解老师归纳:1、变得腰弯背弓,五脏比头还高,下巴藏到肚脐上,肩膀高过了头,弯曲的劲椎骨指向天空。世俗的哀乐不能惊扰他内心的平静。2、第1则故事表明像子舆、子来这样的人虽然面临着某种困境,但一定要保持内心的平静,靠“道” ,靠巨大的精神力量实现人生的突围,不能被困境压倒。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不以生死相累依靠自我精神的培育得到人生的大解脱因为物不胜天久矣示例:海伦凯勒 霍金 苏轼 刘伟面对世人认为无可奈何的死与生、贫穷和富有、毁谤和赞誉、饥和渴、寒和暑等一切变化,他的内心不为所动,平和、快乐、通畅而不失于愉悦,充满盎然的生机。他高超的德行就在
7、于养成了这种外在事物无法摇荡的内心的纯和。而正是由于他的德行大大超越了常人,人们都忘记了他形体的残缺和教师引导:1、子舆生病后相貌变得怎么样?子舆对此态度如何?2、选文讲了哪些人哪些事?蕴含什么道理?你有何感悟?3、本文阐述了那些为人处事的道理?谈谈自己的看法小组讨论分析交流代表发言合作探究1丑陋,感受到一种异乎寻常的巨大魅力。 庄子力图以他特有的方式和观念,为世人解脱生命的负累,对大多数人来说,人生最大的困境就是病和死,尤其是死。人固有一死,死永远都是人生不可改变的结局,然而,如果对死亡的忧惧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承受的重压的话,那么生命就丧失了强度和韧性。庄子认为,被生死的哀乐捆缚住的人其实在
8、承受着倒悬之苦。那么,怎么去解决这一倒悬之苦呢?答案是,要在自己的心上下功夫。要做到心安。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也就是要安然的去领受人生的无奈,顺从命运的安排。将生死、得失视为一途,靠内在的精神力量实现人生的突围。安时处顺、与自然相适,自可得到开脱,倒悬之苦也不会再那么痛苦。四:板书 子舆生病: 哀乐不能入 安时处顺安子来将死: 唯命之从 安之若命二,谈谈本文在刻画人物时夸张、对比手法运用的好处。反馈矫正课时小结五:小结 当无可奈何之事不能扰乱你内心的安静和美的时候,这无可奈何之事对你就无可奈何了。从精神上说你就赢了,从实际上说,你的生命显示出了更大的强度和韧性。庄子的思想蕴含着对社会人生的大同情和大关怀。3 分钟作业 1 积累文言知识 2 课后第一题1设计困惑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