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孔子格言,季氏将伐颛臾,论语,导学:,1、请用2分钟时间认真阅读导学提纲中基础感知部分,认真勾画,这里很重要。 2、给你13分钟,认真阅读文章,填写探究未知部分,有疑惑的地方请记录下来,一定要抓紧时间。 3、相信自己,发挥自己的潜力,积极发言,小组完成导学提纲中的问题。,思(15分钟),要求: 1、按照导学提纲,阅读文本,完成导学提纲中出示的问题,并把发现的疑惑记录下来。 2、不交流,不提问,埋头动笔勾画圈点。
2、 3、抓紧时间,对不能解决的问题用红笔重点画出,一会儿在讨论环节中解决。,要求: 1、通过两两合作,解决导学提纲中探究未知部分。 (提示:可以一问一答,我说你记) 2、深入学习部分,展开小组讨论,在组长安排下分层讨论或全组一起讨论。 (要求:主动质疑,寻求帮助;积极参与,善于倾听) 3、组长合理把控好时间,并注意记录其他同学的闪光点(新思路、新方法),议(7分钟),要求: 1、使用专业术语,普通话准确简练地表达内容; 2、声音洪亮、吐字清晰、语速适当; 3、别人展示时,其他人注意倾听,吸取精华, 挑出错误。 4、学生竞相展示时,须使用规范切入语,如“我展示”、“我补充”、“我质疑”、“我纠错”
3、。,展,评,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朗读第一段,(1) 季氏将伐颛臾,季氏,鲁国权臣。季孙氏,这里指季康子(名肥,鲁国的大夫)。 将,表时间的副词,将要。 “伐”,讨伐,攻打。就是公开地攻打。与之相反的是“袭”,就是趁人不备而进攻。本句话是事件的起因,是孔子阐释自己政治观念的背景。 季氏将要攻打附庸国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冉有、季路:两人都是孔子学生,当时是季康子的家臣。 冉有:名求,字子有,也称冉求。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字
4、季路。见,拜见,谒见;于,介词,引进动作的对象。 本句话表现两弟子把季氏动武的消息通报给孔子 ,而语言中透露出 冉有、季路 对动武的赞同。,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道:“季氏将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求,冉有。无乃 与,表示对情况的推定,含推断语气,相当于“恐怕 吧”。 尔,你,指冉有,宾语前置。是,这,是宾语提前的标志。代词,指代没能劝说季氏放弃伐颛臾的想法。 过,责备,动词。 与”通“欤”,语气词,用在句末表推测,可译为“吧”、“吗”。 本句表达了孔子对弟子的批评,又鲜明地显示了自己的观点。,孔子说:“冉求!恐怕应该责备你吧?,(3)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盟主
5、, 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夫:发语词。者,助词。 以为:把 作为。 “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之 指颛臾。 是这。颛臾,先代的国君任命他主持蒙山的祭祀,而且它处在鲁国的疆域之中,是鲁国的藩属。,(4) 何以伐为? “何以为?”是反问句式。 何以:以何, 宾语前置 为什么要讨伐他呢?,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季氏将要攻打颛臾。冉求、季路去拜见孔子,说:“季氏将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了。”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孔子说:“冉有!恐怕要责备你们吧?颛臾,过去先王曾经让他担任东蒙山的主祭人, 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
6、以伐为?”而且在(鲁国的)国境之内了,这是鲁国的臣属啊,为什么要讨伐(它)呢?”,课文第一段,问题 对于“将伐颛臾”一事,冉有和季路是怎样向孔子表述的? 孔子是什么态度,理由是什么?,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冉有故意将讨伐轻描淡写,说成“有事”,第三段又振振有词地提出讨伐的理由,可见他是赞同这场战争的。,对于攻伐颛臾,孔子的态度是什么?列举了哪三条理由? 孔子旗帜鲜明地反对,义正词严地斥责攻伐颛臾。孔子的话:无乃尔是过与?何以伐为? 反对理由有三: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先王所封,不可伐; 且在邦域之中矣 邦域之中,不必伐; 是社稷之臣也 社稷之臣,不当伐。,小结: 第一段语言知识点,一个通假字:无乃尔是过与? 一个古今异义词: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把(他)封为 一个词类活用:无乃尔是过与 名作动,过错责备 一个省略句:昔者先王以(之)为东蒙主 一个判断句:是社稷之臣也 两个宾前句:,A)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 是个文言固定句式相当于“恐怕吧” 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是”宾前,B)何以伐为? 还原:以何伐为?为:疑问句末语气助词,“呢”,检,试背诵,季氏将伐_。_见于孔子,曰:“季氏_颛臾。” 孔子曰:“求!_是过与?夫_,昔者_以为_,且在_之中矣,是_也。何以_?”,_伐_。_见于_,曰:“_有事于_。” _曰:“求!_?夫颛臾,_,且_,是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