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专题 51 论述类文本考点之一 突破第 1 题考点讲解一般论述类文本的基本结构为: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三部分。但它富有变化:有的只有引论、本论,无结论;有的开头只是提出论题,在结尾点明论点;有的文章是驳论文(先列出错误论点并否定,后立论),采用破立结合的结构方法。论述类文本突破思路第一步,勾画要点,运用指代,读懂原文。学会快速的遵路阅读。看整篇文章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路的,一句句一段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会乱走的,看一篇文章要看它怎样开头的,写文章的人在开头花了很大的功夫,因此看文章时也要着重看文章开头。考试就是考同学们有没有看懂作者的思路,
2、同学们平时要下功夫,争取看一遍就了解作者的思路。“答案就在文章中”是解读论述类文本阅读客观题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经常听学生说:“文章读着模模糊糊” “文章没有读懂” 。究其原因,是在阅读中少走了两步:其一是未勾画要点,而是用速读的办法,把文章浮光掠影地看了一遍,就以为把文章主读懂了;其二是未运用指代,许多关键的内容似懂非懂,甚至理解出现了偏差。解决这些毛病就必须学会勾画要点,只有把每一段的小论点、小中心提炼出来,才能对原文的轮廓形成大致的印象,才能分清作者主要说的是什么,分了几个方面,每个方面又有哪些具体内容。承前指代,虽不能给予你最终的答案,但至少可以提供给你选择答案的范围,或者提供给你答题
3、的方向。只有这样,才能总体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只有这样才不会犯断章取义、以偏概全的错误。第二步,审析题干,确定区间,辨别筛选。在对作品整体理解的基础上,根据整体认知所获得的印象,按题意要求,让试题备选项中的关键词句迅捷回到原文的信息源中,扣紧文本,找到相应语段位置、相关语境,洞察幽微,辨识细节,追踪筛选。“定位对比” ,相互印证。或求同,或求异,或求正,或求反,逐项审查排除题目设置的干扰项,从而找到符合题意的答案。针对试题,尤其是选项,到原文中找相关语句。这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切不可忽视。明确题干要求及陈述对象。选择“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选择“符合”的还是“不符合”的。选择“属于”的还
4、是“不属于”的。第三步,对照原文,分析选项,得出答案。1把选项和在原文中找到的相关语句进行比较,做出准确的判断和选择。2明确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关键是对文章的整体有个把握,考题往往是考某一点,要有总分的概念,虽然问在一点上,但实际是关系到整篇文章的,一定要学会整体阅读理解。3透视题干的重点和考点。拿到题目以后不要先急于答题,要先分析、理解、透视。每一道题目都是由命题人反复思考、呕心沥血后得出的,有些题目里是话里有话的,同学们不能一晃就过。4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一篇文章中总有些词、句子含义深刻,或者包括哲理、或者点明中心,或2者是耐人寻味的,这些词和句子同学们一定要去理解,这样的例子在课本中是很多
5、的,如在马克思幕前的讲话一文中提到的“马克思一生有很多敌人,但是没有一个私敌”一句。考论述类文本阅读就是考三个字“懂不懂” ,因此看懂、理解是最重要的。5善于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 “整合”就是把散布在文章各个方面的信息提取出来,并组织成一个观点,需要自己概括。这个考点涉及到了三个方面的能力,首先要有分清思路的能力,其实是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再次是概括的能力,这属于现代文阅读中较难的考点。学会筛选答案做选择题筛选时一定要注意题干和选项所涉及信息与原文所存在的“变”与“不变” 。如果选项在原文基础上出现了修饰、限制、补充等成分,那么就要特别小心是否出现了范围的扩大或缩小,程度的加深或减轻,数量的
6、增加或减少,是否改变了原有的因果关系、先后顺序、主次关系,是否将或然性变成了必然性,预见性变成了现实性,将来时变成了完成时等等。学会抓题干与原文的比较,题干与选项的比较,选项与选项的比较,选项与原文的比较,最后从原文中找出依据排除错误项。典例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 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
7、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遇到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
8、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 。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总之
9、,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3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 (摘编自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D.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
10、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答案】D【解析】论述类文本应注意的问题1分清类属论述类文本涵盖面甚广,阅读一篇具体的文章,首先要认定其类属,是历史文化类的,还是文学艺术类的、教育伦理类的,因为文章的类属不同,话题就不同。认定类属,有助于唤起回忆,调动知识储备、迅速进入文章特定的内容。 2注意概括论述类文章,因其基本观点鲜明,论述层次清晰,且重要句子比较醒目,这些正好是用来提高归纳能力、概括能力的有利条件。要善于利用这个条件逐步提高自己的归纳能力、概括能力。答题步骤: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把握主要内容,可勾画重点词语,这样就不会犯断章取义、以偏概全的错误。第二步,针对试题,尤其是选项,到原文中找相关语句
11、。第三步,把选项和在原文中找到的相关语句进行比较,做出准确的判断。解题流程一、比对词语高考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常运用以下手段设置干扰项:删(删减定语、状语等,改变原意)、添(添加定语或状语,造成对内容的曲解)、改(换用别的词语代替,曲解文意)。因此,可以通过比对词语来快速4把握,即看选项在对原文的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语,添加了哪些词语,改换了哪些词语。改造后是否和原文意思一致。二、比对关系比对关系就是比对选项与原文语句时注意信息间的联系,既要注意选项中句与句之间、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关系,也要注意原文在表述相关意义时句与句之间、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关系。因此,比对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因果关系、条件关系
12、、假设关系、总分关系等)是比对的重要内容。比对关系常常在因果关系上设题。三、比对依据和结论论述类文章仍然是议论文,具备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文中的观点句、结论句)、论据(说理的依据,如事实材料、数字等)、论证(原因材料、条件材料与观点结论之间的关系),因而高考命题者就会在分析文意(原因、条件、依据等)或内容(观点、态度)推断方面设题。论述类文章阅读答题有一个基本原则:答案就在原材料中。因此,根据题意,从原材料中找出与各个选项相对应的句段,并从这些句段中提炼有效信息,找准已知条件,作为解题的依据,这是答题的关键。典例二:论述类文本阅读。所谓“被遗忘权” ,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
13、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 “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对于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首先, “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的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
14、,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 “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题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使用的权利。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 “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以往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 ,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背过去的记忆所束缚。最后,大数据技
15、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 ,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大数据所建构的主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即“我是”与“我喜欢”变成了“你是”与“你将会喜欢” ;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利用信息去推动、劝服、影响甚至限制我们的认同。也就是说,不5是主体想把自身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而是客观的数据来显示主体是什么样的人,技术过程和结果反而成为支配人、压抑人的力量。进一步说,数字化记忆与认同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权力不由数据主体掌控,而是数据控制者选择和构建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并塑造我们的认同。这种大数据的分类系统并不是客观中立的,而是指向特定的目的。因此,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
16、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 (摘编自袁梦倩“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数字化记忆的发展,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发生了反转,记忆变得更加容易。B人的主体身份所以被数据化,是因为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C “被遗忘权”和“隐私权”的提出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不过前者更积极一些。D我们要对抗数字化记忆霸权,就要成为数据控制者并构建他人的数字化记忆。【答案】A【解析】难点专练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人的觉醒与魏晋风度李泽厚魏晋时期,社会变迁在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上的表现,是占据统治地位的两汉经学的崩溃。代之而兴
17、的是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其基本特征,就是人的觉醒。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李诗,在对日常人事的咏叹中,直抒胸臆,深发感喟:“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 “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被钟嵘推为“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的这些“古诗”中,却有多少个字用于这种人生无常的慨叹!它们与友情、离别、相思、怀乡、行役、命运、劝慰、愿望、勉励结合糅杂在一起,愈显其沉郁和悲凉。这种感喟,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6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本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魏晋诗篇中这一命
18、题的咏叹之所以具有如此感人的审美魅力,与其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密不可分。从黄巾起义前后起,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接着便是战祸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连大批的上层贵族也在所不免。于是,如何有意义地自觉地充分把握住这短促而多苦难的人生,便突现出来了。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正因为如此,才使那些公开宣扬“人生行乐”的诗篇也抒发着一种向上的、激励人心的意绪情感:在“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底下的,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老骥长嘶,建安风骨的人生哀伤是与其建功立业“慷慨多气”结合交融在一起的。在“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后面的,是“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企图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去找寻人生的慰藉和哲理的安息
19、。正由于有这种内容,便使所谓“人的觉醒”没有流于颓废消沉;正由于有人的觉醒,才使这种内容具备美学深度。由人的觉醒意识的出现到人的存在风貌的追求,其间正以门阀士族的政治制度和取才标准为中介。自曹丕确定九品中正制度以来,对人的评议不再停留在东汉时代的道德、操守、儒学、气节的品评,人的才情、气质、格调、风貌成了重点所在。 “朗朗如日月之入怀” “双眸闪闪若岩下电” “若登山临下,幽然深远”无不要求以漂亮的外在风貌表达出高超的内在人格。“以形写神”和“气韵生动”,在这一时期被提出,是毫不偶然了。所谓“气韵生动”就是要求绘画生动地表现出人的内在精神气质、格调风度,而不在外在环境、事件、形状、姿态的如何铺
20、张描述。 “以形写神”也是这个意思。顾恺之说,“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即是说,“传神”要靠人的眼睛,而并不靠人的形体或其他什么;眼睛才是灵魂的窗子。这种美学趣味和标准,与前述人物品评一致,它们共同体现了这个时代的精神魏晋风度。(节选自美的历程,有改动)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魏晋风度”出现的原因的一项是A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战祸不已,原本在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上占据统治地位的经学解体,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兴起。B魏晋时期,由于社会原因,人生短促而多苦难,但一些人没有随波逐流,而是努力思考把握人生的方法,这种探寻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C当时对人的评议标准发生了重大变化
21、,以九品中正制度为代表,门阀士族的政治制度和取才标准,导致那个时代对人的存在风貌的追求。D “气韵生动” “以形写神”就是要求绘画生动地表现出人的内在精神气质、格调风度,它与“朗朗如日月之入怀”等表达出的内在人格,共同体现了魏晋风度。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7A人的觉醒是魏晋时期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基本特征,它突出地表现在把握住短促而苦难的人生,活出生命的意义和精彩。B正因为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死亡枕藉,当时的文人才写下“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等诗句,表达积极向上的情绪。C 古诗十九首中,人生无常的慨叹与友情、离别、命运、劝慰、愿望、勉励等结合糅杂在一起形成的
22、感喟,成为从建安直到晋宋时期的典型音调。D魏晋时期对人的评价实现了从关注人的道德、操守、儒学、气节到关注人的才情、气质、格调、风貌,以漂亮的外在风貌表达出高超的内在人格的转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钟嵘评价古诗十九首 “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可见,他也认为古诗十九首常常表达人生无常的慨叹。B顾恺之说“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要从眼睛去表现一个人的才情、气质、格调、风貌等,这与“双眸闪闪若岩下电”的说法异曲同工。C建安风骨的人生哀伤与建功立业交融在一起,正是人生短暂才更想建功立业,正是希望建功立业才更觉人生短暂,二者互为因果。D魏晋风度的形成
23、源于当时的社会变迁,它不仅表现为人物品评中对人的存在风貌的追求,而且表现为其他领域中对人的内在精神气质的强调。【答案】1D 2B 3A 【解析】1. D 项“气韵生动” “以形写神” “朗朗如日月之入怀”等是魏晋风度的体现,不是原因。2. B 项当时的文人能在“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等诗句中表达积极向上的情绪的原因是由于人的觉醒。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有两个重要的基础:一是小农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二是家国一体,即由家及国的宗法社会政治结构。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必然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文化价值系统。因为家族宗法血缘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人伦关系,这种关系的扩展就形成了社会伦理关系。
24、家族本位的特点,一方面使得家族伦理8关系的调节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课题,家族伦理成为个体安身立命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在家国一体社会政治结构中,整个社会的组织系统是家族村落国家,文化精神的生长路向是家族宗族民族。家族的中心地位使得伦理在社会生活秩序的建构和调节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传统社会中,人们的社会生活是严格按照伦理的秩序进行的,服式举止,洒扫应对,人际交往,都限制在“礼”的范围内,否则便是对“伦理”的僭越。这种伦理秩序的扩充,便上升为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体制的基础家长制。家长制的实质就是用家族伦理的机制来进行政治统治,是一种伦理政治。 与此相适应,伦理道德学说在各种文化形态中便处于中心地位。
25、中国哲学是伦理型的,哲学体系的核心是伦理道德学说,宇宙的本体是伦理道德的形而上的实体,哲学的理性是道德化的实践理性。因此人们才说,西方哲学家具有哲人的风度,中国哲学家则具有贤人的风度。中国的文学艺术也是以善为价值取向的。 “文以载道”,美善合一,是中国文化审美性格的特征。即使在科学技术中,伦理道德也是首要的价值取向。中国传统科技的价值观是以“正德”即有利于德性的提升为第一目标,然后才考虑“利用、厚生”的问题。因此,中国文化价值系统的特点是强调真、善、美统一,而以善为核心。中国文化的普遍信念是“人为万物之灵” 。而人之所以能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有道德,因而中国文化特别重视人与人之间的“道”,
26、以及遵循这种“道”而形成的“德” 。老子曾从本体论的高度说明“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的道理。 “尊道贵德”的基本精神, 就是强调人兽之分,以德性作为人兽区分的根本,突显人格尊严。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因而中国人都以成德建业、厚德载物为理想。早在孔子前,鲁国大夫叔孙豹就提出过“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思想,在此基础上,一种以道德为首要取向的具有坚定节操的文化人格就逐渐形成了。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为追求仁道,虽箪饭陋巷,不改其乐,这是一种道德至上的价值取向和文化精神。(选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
27、国文化概论,有删改)1.与“家族”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家族是宗法社会政治结构中社会组织系统形成的基础。B.家族是中国传统社会中文化精神的生长道路上的起点。C.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构成了传统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D.家族伦理成为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安身立命的重要基础。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从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基础入手,论述了源于家族宗法血缘关系的伦理关系对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秩序的建构和调节所起到的重要作用。B.第二段以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传统科技为例,论证伦理道德学说在各种文化形态中处于中心地位,最9后强调中国文化价值系统是以善为核心的。C.
28、第三段首先强调人与兽之分在于有无德性,再论述中国人的文化人格是以道德为首要取向的,在此基础上指出成德建业、厚德载物是中国人的理想。 D.全文首先阐述伦理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结构中的重要性,再论证各种文化形态中伦理道德学说所处的地位,最后引古代哲人之语论述人格尊严问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价值系统,是在小农自然经济生产方式和家国一体社会政治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B.西方哲学家具有哲人的风度,是因为西方哲学体系是形而上的,其哲学理性是道德化的实践理性。C.中国的文学艺术与中国的传统科技一样,也是以善为价值取向的,然后才考虑“利用、厚生”的问题。D.按照中国文化的普遍信念是“人为万物之灵”的认识,人必须有道德,因而中国人一贯坚持道德至上的文化精神。【答案】1. C2B3. A【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