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总结 (七 )一、认识 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历史必然性19世纪以来,俄国封建农奴制生产关系开始瓦解,商品经济得以发展,农村中代役租形式和雇佣生产方式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农村中萌芽,先进的生产技术得以逐渐应用,专制制度的统治也显现出危机的迹象。所有这些都表明,长期统治俄国的封建农奴制经济形态已经没有任何进步性质了,封建的生产关系已经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也就是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已经达到异常激烈化的程度。俄国社会要想进步,经济要想发展,就必须冲破封建农奴制的阻碍和影响,必须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代替封建的农奴制生产关系。因此, 1861年的农奴制改革是一场 “自上而下 ”的资
2、产阶级改良运动,是俄国经济发展和政治状况发展变化的必然产物。二、农奴制改革的特点及其进步性和局限性1 农奴制改革的特点(1)受西方文明的冲击,由俄国沙皇推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2)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巩固沙皇专制统治,虽然废除了农奴制,但是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2 农奴制改革的进步性(1)作用:推动了俄国社会的发展,是一次历史的进步。 “二一九法令 ”废除了农奴制,改革在法律上废除了封建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农民不再是地主的私有财产,广大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大大扩大了俄国自由劳动力的来源,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通过改革,农民得到了自己的土地,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对促进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
3、展有着重要意义。(2)地位:是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这次改革虽然是在封建地主的主持下进行的,但它的内容从根本上来讲却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它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3 农奴制改革的局限性“二一九法令 ”实际上是一个妥协的产物,存在着明显的历史局限性。表现为:(1)不彻底性:农民虽然不再受个别地主的支配,但仍然受到由地主控制的 “村社 ”严格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还被束缚在土地上。(2)掠夺性:改革实际上是地主阶级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改革后的几十年间,农民支付的赎金总数超过改革时地价的几倍。(3)欺骗性:由于改革后农民获得的土地比他原来耕种的土地少,为了维持生计,不得
4、不租种地主的土地,重新受到地主的盘剥和奴役。(4)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三、俄国农奴制改革与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的异同俄国农奴制改革 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不同点 性质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其性质是资本主义的改革阿里改革并没有改变生产关系,其性质为封建性的改革结果 农奴制改革取得了成功 阿里 改革最终 失败相同点 背景都是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改革前国家都面临严峻的国内外形势领导者 都是封建统治阶级主持下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阻力 都受到来自旧势力的强大阻力作用 都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都有利于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例题 】 (2014福建高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5、一 克里米 亚 (克里木 )战 争的特点,就是一个采用原始生 产 形式的民族同几个 拥 有 现 代生 产 的民族 进 行 绝 望的搏斗。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材料二 1861年俄国自上而下的改革,延 缓 了革命但并不能消除革命。 这 次改革是按照 农 奴主利益 进 行的,因此,农 奴制 废 除的很不 彻 底。改革后,沙皇政 权 基本原封不动 ,大部分的土地 还 是掌握在 贵 族地主手里,保存了 贵族地主大土地占有制 俄国引起革命的各种社会矛盾,依然存在,并且 继续 在 发 展。 张兴仪 浅谈一八六一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材料一中 “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 ”是指哪些 (民族 )国家?如何理解这
6、场战争对俄国来说是 “绝望的搏斗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 1861年改革 “延缓了革命但并不能消除革命 ”。第一步 : 审题意 第 (1)问中的 “国家 ”联系克里米亚战争的交战双方不难回答;对 “绝望的搏斗 ”的理解较难,其思考路径是对比材料一中的信息,透过现象看本质,即落后的封建制度无法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第 (2)问的难点在于准确理解命题者的考查意图。 “延缓了革命 ”实质上考查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积极影响, “不能消除革命 ”是考查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局限性,然后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进行回答。第二步 : 抓关键 第 (1)问,根据材料信息联系所学俄国改革背景,从俄
7、国与工业化强国英法的国力差距的角度作答。第 (2)问,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俄国改革历史影响的积极性和局限性两个方面作答。第三步 : 扣知识 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前因后果和历史影响。(1)英国、法国。落后的农奴制无法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2)延缓:废除农奴制,促进俄国资本主义发展;一定程度上缓和社会矛盾,巩固沙皇统治。不能消除:农奴制改革不彻底;政治上保留了沙皇专制制度;经济上保留了大量的农奴制残余;没有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 (答三点即可 )题型特点 影响、意 义类 材料解析 题 的 设问 角度一般有以下几种:限定性 设问 宽 泛性 设问影响类有何 积 极影响 , 产 生了怎 样 的
8、消极影响 , 其政治、 经济 、思想文化的影响如何 , 对 世界或者本国的政治、 经济、思想方面的影响如何等有何影响 , 其历 史作用如何等意 义类分析 历 史事件 产 生的 现实 意 义 , 有何国内意 义 , 其重大国 际 (世界 )意 义 是什么 , 说 明 历 史事件、 现 象的政治 (或经济 、思想文化 )意 义 是什么等有何 历 史意义 , 其 历 史作用 (指 积 极作用 )如何等解答技巧 1 影响类(1)从国内 (政治、经济、思想 ) 和国际 (政治、经济、思想 ) 影响的角度来分析。(2)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具体影响方面分析。 政治影响:可从政治制度革新或调整、政治格局、
9、政权交替、政策制定或改变、新的阶级力量产生等方面思考。 经济影响:可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政策创新或调整等方面分析。 文化影响:可从思想、科技、教育、文学艺术或者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分析。(3)从现实和深远影响方面分析。 现实影响是指对当时社会产生的直接影响,表现为目的的指向性或动机实现的影响。 深远影响是指对以后产生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影响的时代性、历史趋势等。(4)从主观影响和客观影响方面分析。 主观影响:可以从主观目的 (动机 )、决策或政策、方针、经验等方面分析。 客观影响:可以从自然或社会环境 (形势 )、经济现状、政治现状、科技 (生产力 )等方面思考。(5)从积极影响、消极影响 (局限性 )两方面客观、理性地分析事物的影响。2 意义类(1)笼统性设问 意义性质作用影响 (积极的 )。 意义国内意义 (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 国际意义 (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 。(2)有具体设问角度 政治、文化意义:从事件性质、对过去的影响、对未来的影响等角度思考。 经济意义:从事件背景、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影响、经济措施不同角度的影响等方面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