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20 届拉萨中学高二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山林是一个隐秘的宝库,为隐士们供给了衣食住等诸方面的所需,以维持他们最基本的生活。但有时候,这并不足够。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隐士里曾说:“凡是有名的隐士,他总是已经有了优哉游哉,聊以卒岁的幸福的。 ”北宋时隐居龙山的孔畋,据称有田数百亩。还有一些隐士得到了官府的赏赐或官员赞助,也饶有资财。陈抟就屡次被皇帝接见,受到赏赐,他隐居的华山云台观也为官府修建。这些隐士,大抵可以过着超然世外的生活。但是大多隐士并没有这么幸运,特别是山林隐士,往往是清贫的,为了“讨生活” ,他们还是需要从事一两种职业,以谋生计。农夫是隐士们最普遍的职业
2、。躬耕,作为一种直接作用于自然的劳动,被视为是符合隐士身份的。并且,隐士的躬耕,与求取什一之利的田舍翁不同,被赋予了一种修身的意义。在春耕秋收中,隐士们体会着自然的韵律在土地、植物和自身之上的响应,进而让身心达到与自然同步的境界。正如高士传中所言:“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 ”从事躬耕的隐士代不乏人。上古有许由,春秋有老莱子,三国时的诸葛亮在出山之前,也躬耕于南阳,静观天下之变。渔樵也是隐士从事的一种重要职业。不过,与自给自足的躬耕相比,渔樵因为要出售其剩余产品,不得不与人世发生联系。但一些决绝的渔樵者仍然坚持不在俗人前露面。如南朝人朱百年,以伐樵采箬为业,每次他将樵箬放在路边
3、,自己走开,人们便自取樵箬,按价放钱。朱百年仍可隐藏自己的面目。而有一些渔樵者则选择性地出现,在人世留下雪泥鸿爪。屈原行吟泽畔时遇到的沧浪渔父, 庄子渔父中假托孔子所遇到的渔父便是这样的世外高人。渔父、樵夫来自隐士的世界,却对人世有着独特的见解,只言片语,拨醒梦中人。渐渐地,渔樵问答亦成为世外人看世内事的一种象征。除此之外,隐士还依托山林资源,从事其他职业,如安期生卖药,姜歧蓄养蜜蜂,范元琰种菜,傅山行医等,凡此种种,行于世间。尽管隐士也在谋生,却无贪欲,所谋乃是最本源的生存需要,而在谋生过程中,他们也绝不放弃隐士的自尊。因此,隐士一般是贫穷的,甚至是赤贫的。而这种赤贫成就了一种高尚,所谓“士
4、不穷无以见义,不奇穷无以明操” 。正因为隐士们安于贫穷,不困于功名利禄的樊笼,他们才绝少欲望,无需对繁华世界阿谀取媚,才可昂起高傲的头,立于山林之间。2(摘编自住在云山深处: 隐士的衣食住行及其他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山林虽然为隐士们供给了衣食住等诸方面的所需,但并没有解决隐士生活的所有问题。B. 躬耕是农夫这一职业直接作用于自然的劳动,但隐士的躬耕却被赋予一种修身的意义。C. 有名的隐士能过着超然世外的生活,要么自己就拥有良田数百亩,要么靠官员赞助。D. 来自隐士世界的渔父、樵夫对人世有着独到的见解,他们能用只言片语点醒“梦中人” 。2. 下列关
5、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引用鲁迅且介亭杂文隐士里的话以证明在古代有的隐士物质生活相当优渥,这属于引用论证。B. 文章论述隐士也要“讨生活” ,但开篇先从不讨生活的隐士说起,继而笔锋一转,这属于假设论证。C. 文章用农夫、渔樵是隐士所从事的普遍且重要的职业来论证隐士也要“讨生活” ,这属于举例论证。D. 文章在论述隐士从事的职业除农夫、渔樵外还列举了卖药、养蜂、种菜等其他职业,这样论证比较严谨。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虽然有的隐士因生存所需而被迫谋生计,但他们的自尊却仍然被人们所认同,如朱百年。B. 在春耕秋收中,隐士们秉承道家“天
6、人合一”之念,进而让身心达到与自然同步的境界。C. 隐士并不需要完全与外界隔绝,即便是不得已而有时与外界接触,也并不影响隐士的身份。D. 从某种意义上讲,隐士的贫穷生活成就了其高尚情操,因为安于贫穷也就无需迎合他人。【答案】1. C 2. B 3. B【解析】【1 题详解】此题考核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试题,一般要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辦明检索区间,确定3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枢字眼。C 项以偏概全。 “要么自己就拥有良田数百亩,要么靠官员赞助”不全面。本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一段,由原文“还有一些隐士得到了官府的
7、赏赐或官员赞助”可知,除了“官员赞助”还有“官府的赏赐” 。故选 C。【2 题详解】此题考核考生对议论文本论证分析的把握。考生在阅读时要抓住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分论点、论证方法、论证过程,解答时才能更好地辨析选项。解答此类题目,要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个分句的意义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B 项“假设论证”错,第一段开篇说某些隐士不需要“讨生活” ,这并不是假设存在的条件,它是当时社会存在的事实。故选 B。【3 题详解】此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
8、题目,首先要审清题目含义及要求,明确答题方向;然后锁定答题区间,在全文或局部筛选信息;最后挖掘隐含信息,进行题文对比。B 项对应文本第二段,原文说“隐士的躬耕,与求取什一之利的田舍翁不同,被赋予了一种修身的意义。在春耕秋收中,隐士们体会着自然的韵律在土地、植物和自身之上的响应,进而让身心达到与自然同步的境界。 ”由此可知, “隐士们秉承道家“天人合一”之念”于文无据。故选 B。【点睛】做论述类文本选择题除整体把握全文外,重心在“比对”上,它直接决定着选择的成与败,比对什么,怎么比对。比对有三重,首先比对词语,看词语有无添加删减与替换。其次比对关系,看原文的句间关系,逻辑关系是否发生了变化。最后
9、比对结论和依据,看推理是否有依据,依据是否正确,结论是否符合逻辑。比对词语可以找句中表示范围、程度的词语,时间词,指代词,判断词来加以比对。比对关系,可以抓句间的因果关系,假设关系,条件关系,递进关系,并列关系,转折关系等来加以分析,看是否有因果颠到,强加因果,变换原因,无中生有,不合逻辑的错误。比对依据和结论,看论点和论据的位置是否颠倒造成张冠李戴或因果颠倒的错误;看论点和论据的关系,看是否造成了无中生有,以偏概全的错误。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母亲泪刘建超我记忆中的母亲从来没有流过眼泪。 4二姨曾经对我说过,你母亲心硬呢,你姥爷走的时候,都没有见到地流泪呢。母亲是心硬。我大哥当兵那年,南
10、疆战事正紧。我和母亲送我哥哥去车站。欢天喜地的鼓乐声震耳欲聋,说话都要大声吆喝。旁边的一个阿姨对我母亲说,正打仗呐,你舍得孩子去啊?母亲当着哥的面说,不打仗当兵干什么?老大牺牲了,俺老二继续上。母亲拍拍我的头。 大哥真的留在了战场上。 我听报告说,大哥他们是唱着再见吧,妈妈趟入地雷阵的。当兵六个月,大哥走完了他十八岁的壮丽人生。母亲没有哭,母亲说,孩子肯定是要让他的父母为他自豪,孩子不希望父母为他流泪。母亲把大哥的相片放在案头,不让镶黑边。逢年过节,全家聚会,餐桌上总是会多摆上一副碗筷,那是给大哥留的。 母亲很忙,家里的事几乎都是父亲在照应。有时,母亲看到父亲劳累的身躯总是很歉意地给他揉揉肩,
11、按按背。然后叹口气,对我说,儿啊,你要是个姑娘多好啊,可以帮爸妈做好多事了。 二姨说,你妈心硬,连花啊草啊都不喜欢,哪能生养姑娘。再生啊,也还是你这样的和尚蛋。 母亲的双亲去世的早,母亲是二姨带大的。二姨比母亲大五岁,那时的日子很苦,糠菜半年粮,每年种收的十几斤芋头就是家里的稀罕物。村里的女人坐月子才舍得吃。二姨隔三差五地就给母亲蒸几个芋头,自己啃菜窝窝。二姨总是哄着母亲说,我吃芋头反胃,你吃吧。母亲到了上学的年龄,二姨自己退了学,把母亲送进了学堂。每天做完活的二姨都要到学堂门口等母亲放学,不同的季节里就会给母亲一把酸枣,一只水萝卜或者几只小鸟蛋。二姨嫁人时,只有一个要求,要供养母亲上学。母亲
12、成为村里惟一一个考入大学的女子。二姨说,你母亲进城里读书,我们都哭成泪人了,她一滴泪也没有,心硬着哩。 母亲性格直爽,说话办事也是风风火火的。如果有个休息日,可以听到家里叽里咣当的声音。父亲说,你母亲做顿饭就像在撵老鼠。 母亲和父亲一动一静,相处得却非常融洽。只有一次,我听到过两个人起了高腔。父亲说,你就别犟了,领导都有了意图,按领导的意见办就是了。母亲说,领导的意见是错误的我也要照办啊?这事不能通融。父亲很无奈,说那是我老战友的孩子,你就别再坚持了。你不知道这后面要牵涉多少人啊,那帮人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母亲一点也不让步,我分内的事,你别管。 那些天,父亲格外的小心,母亲外出时,他总是找借口
13、陪伴在母亲的左右。还是出事了。一辆违章的汽车把父亲撞入路边的深沟,送到医院抢救治疗了三个月,父亲余下的日子就永5远与轮椅为伴了。 母亲没有流泪。母亲不请保姆,再忙,也要自己动手伺候父亲。母亲说,她知道那辆车是有意冲着母亲来的,父亲在一刹那间推开了母亲。 母亲闲暇的时间多了。她总是爱推着父亲的轮椅,到后山的花园里散步。母亲说那是他和父亲相识的地方,当时还只有一个小木桥,桥下有潺潺流水。 有一天,大成哥来到了我家。大成哥是二姨惟一的宝贝疙瘩,呵着护着惯着娇着。大成哥大学毕业进了一家企业,没有几年就当上了企业的老板。虽然我家和二姨家相隔千里,大成哥还是经常来家里看望我父母。父亲出车祸后,家里的积蓄全
14、部用尽。父亲去北京的疗养,我上大学的费用都是大成哥给出的。我大学毕业后,也是大成哥四处托人找关系把我安排进了政府部门。母亲就说过,二姨家对咱家的恩情,这一辈子也报答不完啊。 大成哥这次来了没有急着走,安心地住下了。母亲每天都要做许多大成哥喜欢吃的菜。但是,大成哥吃得很少,烟抽得很凶,睡也不踏实。 母亲问,大成啊,今年多大了? 大成说,小姨,你忘了?我比小超大十岁,四十的人了。母亲点点头,才四十啊,还年轻着啊,还有好日子过啊。 那晚,母亲和大成哥谈了很晚。 大成哥安安稳稳地睡着了,母亲就坐在大成哥的床边,轻轻地摇着一把蒲扇驱赶着蚊虫,直到天亮。 第二天一早,母亲陪着大成哥走进了公安局。 母亲回到
15、家,把自己关在屋里,嚎啕大哭。 母亲已经退休了。母亲是位纪检干部。 (选自小说月刊2013 年第 7 期)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小说以第一人称视角叙事, “我”虽然不是核心,却有独特作用,我亲历,听闻了所有情节,小说故事由“我”叙述,显得真实。B. 大哥牺牲后,逢年过节,全家聚会时,母亲总会在餐桌上给他摆上一 幅碗筷,从这个细节中可以看出母亲为送大哥当兵,感到有愧于大哥。C. 小说善于运用衬托的手法,比如父亲劝母亲要按领导的意思办事,并为母亲的安全担忧,衬托突出了母亲坚持原则、公而忘私的形象特点。D. 母亲爱推着父亲的轮椅到后山她和父亲相识的花园里散
16、步,又成夜摇着蒲扇给大成哥驱6赶蚊虫,这些说明母亲不只是心硬,也不缺乏温情。5. 小说标题是“母亲泪” ,却用大部分篇幅写母亲没有流泪,只在最后部分写母亲流泪,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 “二姨家对咱家的恩情,这一辈子也报答不完啊”这句话对人物形象塑造、结构安排和主题表达都有重要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答案】4. B 5. 形成鲜明对比。前文的母亲从未流泪和后文的母亲流泪形成对比,更显出母亲泪非同一般的意义;使人物形象立体丰满。大哥为国捐躯,她离别亲人以及受到打击报复,她都没有流泪表现了母亲正直坚强的特点;为将大成哥动去投案自首面号则大哭,则显示了母亲重情重义的特点。两方面相互辉映
17、,使母亲的形象内涵丰富;增强艺术效果。母亲由没有流泪到流泪.造成极大的跳跃,收到跌宕起伏的艺术效果,增强了小说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凸显主旨。从没有流过眼泪的母亲,为说服了大成哥投案自首而大哭,更能突出小说赞美这种讲大义、重情义的高贵人格的主旨 6. 人物形象塑造上表现母亲强烈的感恩、报恩的心情,母亲对二姨和大成哥对自家的恩情念念不忘,凸显了她重情重义的特点;结构安排上,照应上文二姨和大成哥对“我”家的恩情为结尾处母亲的号大哭作感情的铺垫;主題表达上母亲感恩二姨一家,但并不因此就袒护犯了事儿的大成哥,小说以此歌颂了这位退休纪检于部讲原则、重大义的高风亮节。【解析】【4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
18、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B 项, “从这个细节中可以看出母亲为送大哥当兵,感到有愧于大哥”不正确,母亲是深明大义的,这样做是为了表达对大哥的怀念。故选 B。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 (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
19、3)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 (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 (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5 题详解】7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小说标题是“母亲泪” ,却用大部分篇幅写母亲没有流泪,只在最后部分写母亲流泪,这样写的好处,结合小说的人物形象塑造、情节发展、主旨表达等方面分析。结合文本内容“母亲回到家,把自己关在屋里,嚎啕大哭。母亲已经退休了。母亲是位纪检干部”分析,前文的母亲从未流泪和后文的母亲流泪形成对比,更显出母
20、亲泪非同一般的意义。结合“母亲没有哭,母亲说,孩子肯定是要让他的父母为他自豪,孩子不希望父母为他流泪” “母亲回到家,把自己关在屋里,嚎啕大哭。母亲已经退休了。母亲是位纪检干部”分析可知,使人物形象立体丰满。母亲由没有流泪到流泪,造成极大的跳跃,增强了小说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凸显主旨。【6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的方法如下:语境分析法、关键词分析法、句子特色分析法、句间关系分析法。首先回归文本找到设题的句子,然后结合前后的语境理解意思。 “二姨家对咱家的恩情,这一辈子也报答不完啊” ,结合文本内容“母亲的双亲去世的早,母亲
21、是二姨带大的。二姨比母亲大五岁,那时的日子很苦,糠菜半年粮,每年种收的十几斤芋头就是家里的稀罕物。村里的女人坐月子才舍得吃。二姨隔三差五地就给母亲蒸几个芋头,自己啃菜窝窝” “父亲去北京的疗养,我上大学的费用都是大成哥给出的。我大学毕业后,也是大成哥四处托人找关系把我安排进了政府部门”分析可知,表现母亲强烈的感恩、报恩的心情,凸显了母亲重情重义的特点。结合“母亲陪着大成哥走进了公安局。母亲回到家,把自己关在屋里,嚎啕大哭。母亲已经退休了。母亲是位纪检干部”分析可知,为结尾处母亲的号大哭作感情的铺垫,凸显主题,歌颂了这位退休纪检于部讲原则、重大义的高风亮节。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8(
22、图片来源于 2017 年 11 月新华网)材料二:从 21 日早上起,一篇题为“疫苗之王”的自媒体文章迅速传播,到当日晚间,无数人的朋友圈已经被这篇文章刷屏。随着疫苗事件的持续发酵,恐慌、愤怒情绪蔓延,不少山东的家长们炸开了锅,纷纷用刷 屏表达着愤怒。山东的家长之所以表现得格外恐慌和愤怒,原因在于几天前曝光的 2017 年 11 月的一起疫苗违法事件 当中,长春长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批问题疫苗共计 252600 支,全部销往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山东省家长的情绪反弹,有信息来源作为基础。而问题疫苗究竟销往哪里,自己的孩于是否注射过问题疫苗,如果注射了又如何补救等,家长们眼前 如同一个
23、信息黑洞,难以及时获得足够值得依赖的信息,只能用猜想来增补信息真空,进而加剧了恐慌情绪。因此,避免恐慌情绪蔓延的正确方法,不是简单呼吁民众保持足够的理性,而是相关信息必须及时、全面、准确地公开,既要跑在谣言前面,也要跑在猜想前面。首先,对于一些模梭两可的网络信息,要有权威部门及时发声。比如, 疫苗之王所说“问题疫苗打 入 25 万儿童身体”是否属实,就是一个对公众情绪可产生决定性影响的9疑问,对于这类问题,不仅要迅速 释疑,而且要用确保准确的数据来提高说服力。其次,后续将如何应对这起事件,要给出一个清晰的处理思路,让民众吃上定心丸。民众的恐慌不仅 可以理解,而且值得深入分析,应该将之当成下一步
24、的工作重点。根据疫苗流通规则,同批次的疫苗销往哪里,大方向是记录在案的。然而,就个人而言,接种的疫苗 是否属于问题批次,是否也有详细的记录,已接种问题批次的儿童能不能得到通知并及时复检,以及是否 应补种等事宜,都是压在家长心头的疑问,此类疑问不解,恐慌就难以消除。(摘编自罗志华“疫苗危机”:别让信息黑洞加剧恐慌 , 新京报2018 年 07 月 22 日)材料三:这个周末,问题疫苗引发全民焦虑,无数家长连夜翻看孩子的接种记录本,一项项对照是否使用过问 题疫苗。疫苗造假,曝光必须无死角,监管切莫轻飘飘。面对问题疫苗,忍耐后的质疑和冷漠,追问后的 维权和用脚投票,都值得监管部门认真反思,慎重对待。
25、近日,长生生物接连被曝出狂犬疫苗生产记录造假、百白破疫苗为“劣药” 。国家药监局出手后,多家媒体跟进,引发社会强烈关注。在对事件的追问中,公众对于疫苗安全的焦虑不断升级,唯有尽快公开真 相,才能回应质疑。疫苗乱象,非一日之寒。行业积弊已久,奈何每次处罚都轻飘飘。 我们看到,某些无法无天、丧尽天良的恶企,在被查出问题之后,虽也受到一定惩罚,但与获得的孽利相比微不足道,根本不足以让其痛改前非。人命关天的闹剧后,受害者维权无力,企业“自罚三杯” ,监 管者惯性失语,如此“宽松”也是变相纵容造假、售假的重要原因。这背后有个政绩观的问题。如果对这些恶企处罚太重,动辄判处“死刑” ,势必影响当地的 GDP
26、 和税收 的数据,因此,处罚多是些“软刀子” 。药监部门最主要的职责是防患于未然。具体地说,就是要对流向市场的药品负责。对消费者而言,其权益只能由政府职能部门代表和维护。假疫苗横行,那就是政府职能部门失职,就该有人对此负责。如果做不到,设立这个部门干嘛?毋庸讳言,食品和药品的监管等,依然是人民群众普遍不满意和不放心的问题之一,应该引起足够重 视,它不仅关系着人民健康,也关系着人心聚散。(摘编自胡琴面对疫苗乱象,监管部门应有所作为 ,人民网 2018 年 07 月 22 日)10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新华网关于药监局对长春、武汉两家公司效价指标不合格的百白破要
27、求立即停用的新闻,使这两家公司 疫苗问题呈现在公众面前。B. 山东家长表现出来的恐慌和愤怒是有根据的,很多问题疫苗流入山东,事关孩子的安全,而家长又没有 获得足够值得依赖的信息。C. 对于民众个人而言,消除恐慌的方法在于,要了解自己家庭儿童用药情况,要有及时的信息反馈,以及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D. 问题企业之所以不痛改前非,原因在于监管者的惯性失语,对问题企业太宽容,使得其所获的孽利与其 所受的惩罚相比微不足道。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疫苗事件的持续发酵,朋友圈无数人的刷屏,最直接的原因在于疫苗之王这篇文章在自媒体上的迅速传播。B. 新华网明确说百
28、白破问题疫苗对人体安全性没有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家长们的担忧和愤怒没有太大 的必要。C. 只是让民众保持理性是不够的,还要全面、及时、准确的信息公开,让人们不胡猜乱想,恐慌等情绪才 能缓解。D. “曝光必须无死角,监管切莫轻飘飘”体现了人们对问题疫苗事件发展的希望和担忧,食药监管涉及健康和人心。9. 以上三则材料中,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7. D 8. B 9. “新华网”侧重于介绍国家食药局的要求,客观说明问题企业、生产批号、疫苗数量、流向等具体问题。新京报侧重于“疫苗危机”所引发的民众恐慌,重点分析民众恐慌的原因以及解决方法。“人民网”侧重于在这次疫苗危机中
29、,监管部门应有的作用。【解析】【7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对于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把握如下几点,一是选择“正确”还是“不正确”的一项,二是选择“一项”或是“两项” 。比如本题中,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D 项, “使得其所获的孽利与其所受的惩罚相比微不足道”错误,选项表述的意思与文本相反,与原文对照,材料三第四段说的是“我们看到,某些无法无天、丧尽天良的恶企,在被查出问题之后,虽也受到一定惩11罚,但与获得的孽利相比微不足道,根本不足以让其痛改前非” ,文中表达的意思是“使得其所受惩罚与其所获得孽利相比微不足道” ,而不是“使得其所获得孽
30、利与其所受惩罚相比微不足道” 。【8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 “一项” 。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概括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圈出相关的文字,最后进行比对。B 项, “家长们的担忧和愤怒没有太大的必要”错误,选项曲解原文,材料一的图表说明百白破问题疫苗对人体安全性没有影响,而材料二第三段、第四段、第五段以及文本中对如何消除大众恐慌情绪方法的论述并不能说明“家长们的担忧和愤怒没有太大的必要” 。【9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以上三则材料中, 新华网 新京报 人民网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
31、简要分析” ,这是考查学生归纳整合信息、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的能力和探究文本的创作背景和意图的能力。由“侧重点”说明,考生需要浏览这三则材料,概括三则材料的内容,把握三则材料各自的重点内容,如材料一是新华网的内容,从图表来看,这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要求,具体的内容包括两家问题企业、药品的生产批号、疫苗的数量以及这些疫苗的流向等;材料二是新京报的内容,第一段介绍疫苗危机引起的恐慌情况,第二段分析恐慌的原因,下面几段介绍解决恐慌的方法;材料二是人民网的内容,主要是侧重介绍疫苗事件中监管部门应该有的责任。考生围绕这些方面进行答题即可。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王邦瑞,字惟贤,宜阳
32、人。早有器识。为诸生,山东盗起,上剿寇十四策于知府。正德十二年成进士。改庶吉士。与王府有连,出为广穗知州。嘉靖初,祖忧去。补滁州。屡迁南京吏部郎中,出为陕西提学佥事。坐岁贡不中式五名以上,贬滨州知州。再迁固原兵备副使。泾、邻巨盗李孟春,流劫河东、西,剿平之。以祖母忧去。服除,复提学陕西,转参政。母忧解职。起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宁夏。寇乘冰入犯,设伏败之。改南京大理卿。未上,召为兵部右侍郎。改吏部,进左。俺答犯都城,命邦瑞总督九门。邦瑞屯禁军郭外,以巡捕军营东、西长安街,大启郭门,纳四郊避寇者。兵部尚书丁汝夔下狱,命邦瑞撮其事,兼督团营。寇退,请治诸将功罪,且浚九门濠堑,皆报可。邦瑞见营制久弛,极
33、陈其弊。遂罢十二团营,悉归三大营,12以成宁侯仇鸾统之。邦瑞亦改兵部左侍郎,专督营务。复条上兴革六事。中言宦官典兵,古今大患,请尽撤提督监枪者。帝报从之。仇鸾构邦瑞于帝,帝眷渐移。会鸾奏革蓟州总兵官李凤鸣、大同总兵官徐珏任,而荐京营副将成勋代凤鸣,密云副将徐仁代珏。旨从中下。邦瑞言:朝廷易置将帅,必采之公卿,断自震衷,所以慎防杜渐,示臣下不敢专也。且京营大将与列镇将不相统摄,何缘京营,乃黜陟各镇。今曲徇鸾请,臣恐九边将帅悉奔走托附,非国之福也。帝不悦,下旨谯让。鸾又欲节制边将,罢筑蓟镇边垣。邦端皆烈为不可。鸾大憾,益肆谗构。会邦瑞复陈安攘大计,递严旨落职,以冠带办事。居数日,大计自陈。竟除名,
34、以赵锦代。邦瑞去鸾益横明年诛死锦亦坐党比遣戍于是帝渐思之逾十年京营缺冬童日非邦瑞不可乃起故官。既至,疏便宜数事,悉允行。逾年卒,赠太子少保。谥襄毅,遣行人护丧归葬。邦瑞严毅有识量。历官四十年,以廉节著。(节选自明史王邦瑞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邦瑞去鸾益横明年诛死锦亦坐党比遣戍于是帝渐思之逾十年京营缺人帝曰非邦瑞不可乃起故官B. 邦瑞去鸾益横明年诛死锦亦坐党比遣戍于是帝渐思之逾十年京营缺人帝曰非邦瑞不可乃起故官C. 邦瑞去鸾益横明年诛死锦亦坐党比遣戍于是帝渐思之逾十年京营缺人帝曰非邦瑞不可乃起故官D. 邦瑞去鸾益横明年诛死锦亦坐党比遣戍于是帝渐思之逾十年京
35、营缺人帝曰非邦瑞不可乃起故官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诸生,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入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包括太学学习的生员。B. 进士,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明清时,殿试及第者皆赐出身,且分为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C. 服除,即“除服” 。亦称“除丧” 、 “脱服” 。古代丧礼仪式之一。即除去丧礼之服。亲族中,按五服制度,各人所穿丧服不同,但除服时间一致。D. 谥,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杰出官员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13A. 王邦瑞轻
36、时就有气量和才识。调任陕西提学佥事时,因贡入国子监的生员有五人以上考试不合格而获罪,被贬为滨州知州。B. 王邦瑞谙熟军务。他总督九门时,因兵部尚书丁汝夔下狱,由他代理兵部事务,他提出的很多合理建议,皇帝都同意了。C. 王邦瑞仕途坎坷。仇鸾向皇帝诬陷他,皇帝对他的信任渐渐转移。后因奏请革除李凤鸣、徐珏等人令皇帝不高兴,下诏书责备他。D. 王邦瑞能够审时度势,因地制宜。他到了京营以后,根据具体情况向皇帝上书,都被允许施行。13.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邦瑞见营制久弛,极陈其弊。遂罢十二团营,悉归三大营,以成宁侯仇鸾统之。(2)朝廷易置将帅,必采之公卿,断自宸衷,所以慎防杜渐,示臣下
37、不敢专也。【答案】10. A 11. C 12. C 13. (1)王邦瑞看到军营制度长期废弛,极力陈述其弊端。于是朝廷废置了十二团练,全部归入三大营,让成宁侯仇鸾统管。(2)朝廷改换将帅,必须向公卿采纳意见,由皇帝决断,用来谨慎防止和杜绝祸乱的苗头,表示臣下不敢专断。【解析】【10 题详解】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句中“明年” “逾十年”表时间推移,前面断开;“锦” “鸾”作后句的主语,前面断开;“于是”表时间,前面断开。故选 A。【11 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38、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 C 项,按五服制度,各人所穿丧服及服期不同,除服时间也先后不一。故选 C。【12 题详解】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14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
39、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题中 C 项, “仇鸾后因奏请革除李凤鸣、徐珏等人令皇帝不高兴”错误,奏请革除李凤鸣等人的是仇鸾,不是王邦瑞。王邦瑞在这件事上反对仇鸾,得罪了皇帝。故选 C。【13 题详解】这是一道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此题重点注意,营:制军营制度;弛:废弛;遂:于是;悉:全部;以:让;易:改换;采:采纳;宸衷;皇帝:所以:表工具、方式等,用来。【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
40、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参考译文】王邦瑞,字惟贤,宜阳人。年轻时就有气量和才识。作诸生的时候,山东盗匪兴起,向知府上呈剿寇的十四条策略。正德十二年考中进士。改任庶吉士,与王府有关系,于是出京作广德知州。嘉靖初年,因祖父去世而离职。 (后)补任滁州。多次升迁至南京变部郎中,调出任陕西提学佥事。因贡入国子监的生员有五人以上考试不合格而获罪,被贬为滨州知州。再迁任固原兵备副使。泾、汾大盗李孟春,流窜抢劫黄河东、西,王邦瑞剿平了他们。因祖母去世离职。守丧期满,又担任陕西提学,转任参政。因
41、母亲去世离职。起用提升为右佥都御史,巡察安抚宁夏。敌寇乘河水结冰进犯,王邦瑞设伏击败了敌寇。改任南京大理卿。禾上任,召为兵部右侍郎。改任变部,进升左侍郎。俺答进犯都城, (朝廷)命王邦瑞总督九门。王邦瑞把禁军驻扎在城外,以巡捕军驻守东、西长安街,大开城门,接纳四郊躲避敌寇的百姓。兵部尚书丁汝夔被关进牢狱, (朝廷)命王邦瑞代理兵部事务,同时督察团营。敌寇退却,请求奖惩各将功过,并且疏浚九门濠沟,都被回复可以。王邦瑞见军营制度长期松弛,极力陈述其弊端。于是废置十二团营,全都归入三大营,让咸宁侯仇鸾统管。王邦瑞也改任兵部左侍郎,专门督察军营事务。又条列呈上兴办废除的六件事。其中说宦官掌管兵权,是古
42、今的大患,请求完全撤回监军的宦官。皇帝回复依从了他。仇鸾向皇帝诬陷王邦瑞,皇帝的信任渐渐转移。恰逢仇鸾奏请革除蓟州总兵官李凤鸣、15大同总兵官徐珏的官职,而举荐京营副将成勋代替李凤鸣,密云副将徐仁代替徐珏。圣旨从宫中直接下达。王邦瑞说:“朝廷改换将帅,必须要采纳公卿的意见,由皇帝决断,以此来谨慎防止和杜绝祸乱的苗头,表示臣下不敢专断。况且京营大将与各镇将领互不管辖,为什么为了京营,却贬斥各镇守将。如今曲从仇鸾请求,臣担心九边将帅都奔走依附,这不是国家的福分。 ”皇帝不高兴,下诏书责备他。仇鸾又想节制守边将领,停止修筑蓟镇的边墙。王邦瑞都认为不可行。仇鸾非常恨他,更加肆意进谗言诬陷他。恰逢王邦瑞
43、又陈述剿抚大计, (皇帝)于是下严厉的诏今免去他的官职,让他以一般官吏的身份办事。过了几天,官吏考核时自我陈述。最终被除去官籍,让赵锦代替。王邦瑞离职,仇鸾更加专横,第二年被杀,赵锦也因结党定罪贬戍边关,于是皇帝渐渐思念王邦瑞。过了十年,京营缺人,皇帝说:“非王邦瑞不可。 ”就起用他任原来的官职。王邦瑞到了京营以后,上书根据具体情况办理的几件事,都被允许施行。过了一年去世,追赠太子少保,谥号襄毅,派行人护送灵柩回乡安葬。王邦瑞严正刚毅,有才识和气量。做官四十年,以廉正有节操著称。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临江仙送光州曾使君 周紫芝记得武陵相见日,六年往事堪惊。回头双鬓已星星。谁知江上酒,还与故
44、人倾。铁马红旗寒日暮,使君犹寄边城。只愁飞诏下青冥 。不应 霜塞晚,横槊看诗成。(注)光州:南宋时期是接近金国的边防重镇。使君,汉唐以来,称州郡的长官为使君,此沿袭旧称。青冥:青色的天空。这里代指朝廷。不应:不顾。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上片的前两句叙述了六年阔别中两人天各一方的情形,为下面的抒写别情作了铺垫。B. 上片中“谁知” “还与”二词,表达了诗人再次送友人登程时即兴而生的愉快之情。C. 下片通过“铁马” “寒日暮” “霜塞晚”等的描绘,表现了使君波澜壮阔的边塞生活。D. 此词写惜别之情,却一反常态,用较多的笔墨塑造了一个渴望建功立业的使君形象。15. 这首词表
45、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本词简要赏析。【答案】14. B 15. 示例: 与曾使君依依惜别之情。在 “双鬓已星星”之年, “江上酒,还与故人倾” ,再与使君送别,不舍之情油然而生。对曾使君为国守边、热爱边关生活的赞许。 “铁马红旗寒日暮,使君犹寄边城”就是这一情感的显现。对曾使君文韬武略的赞美。诗人将曾使君与曹操相比并,赞美之情溢于言表。16【解析】【14 题详解】此题考核考生对诗歌综合分析的能力。常见的错误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风格不正确,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解答此类题型,需要考生通读全诗,从标题、作者、正文到注释,要务求全面。然后要看
46、准要求,看清题干要求选择正确的选项还是错误的选项,是选择一项还是两项。再细品选项,要落实选项的内容在诗词中的位置,要注意是从语言、形象、手法还是情感角度设置,诗词中有无相应的关键词或提示点。最后要学会排除。题目 AB 两项分析诗歌中蕴含的情感,C 项分析了边塞环境描写。D 项分析了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其中 B 项“即兴而生的愉快心情”分析不当,此处与使君分手,应为依依惜别之情。故选 B。【15 题详解】此题考核考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把握诗歌的基调和情感要从诗歌的标题,作者,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关键词,注释等入手。答题时先答出感情,然后结合诗句的内容解说。诗歌标题为“送光州曾使
47、君” ,可见这是一首送别诗,一般的送别诗中都有依依不舍之情。再根据“双鬓已星星”可知,诗人抒发了年华易逝之感慨,从“江上酒,还与故人倾”可分析出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根据“铁马红旗寒日暮,使君犹寄边城”可分析出诗人对曾使君为国守边、热爱边关生活的赞许。根据“横槊看诗成”可看出作者对曾使君文韬武略的赞美。【点睛】小题 1:高考对诗歌采用客观题的方式考查,其实并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新课标的独创,早年的大纲卷一直采用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后来变成了主观题,再后来有采用了客观题的形式。无论何种形式,无外乎对诗歌形象、语言、手法和情感四个角度的考查。解题时须做到“四步” 。第一步,通读诗歌从标题、作者、正
48、文到注释(如果有注释) ,要务求全面。看清诗歌的体裁、题材,撷取题目中的关键词。从内容上把握是写景抒怀还是叙事体志,是送别友还是思念家乡;从手法上看使用怎样的手法;在情感上有怎样的表现;在语言上有怎样的特征第二步,看准要求这类题目的设问方式大同小异,往往是从“理解”“分析” “鉴赏”的角度设题。 “理解”多是指内容、主旨、情感, “分析鉴赏”多是指语言、手法。这些需要了解,但更重要的是看清选正还是选误,是不是通常所说的两项,是不是有“最恰当”之类的词语。 “最恰当”往往要注意选项的优中选优问题。第三步,细品选项诗歌鉴赏选择项的设置,往往按照诗歌内容上的先后,逐联设题,也可能按照上下阕的语序,逐
49、句分析。要落实选项的内容在诗词中对应的语句,留意命题点在诗词中的位置,要17注意是从语言、形象、手法还是情感角度设置,诗词中有无相应的关键词或提示点。第四步,学会排除诗歌选择项的错误设置,与论述类、文学类、实用类文本的选项设置相似,也存在望文生义、张冠李戴、无中生有、因果错置、断章取义等问题,以及选项之间比较而言孰优孰劣的问题。这些都要在准确、全面理解的基础上巧妙排除,也可以代入原诗中,结合上下文语句检验。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牧阿房宫赋中,写阿房宫依势而建,结构精巧句子是 “_ ,_ ” 。(2) 阿房宫赋中,杜牧提出了秦国应当爱惜六国的人民的观点,他认为,秦国如果做到了这点,就能“_”无人能使其灭亡。(3)杜牧在阿房宫 赋中总结六国和秦国 灭亡的历史教训后,提醒当朝统治者不要重蹈秦 国灭亡覆辙的句子是 “_ ,_ ” 。(4)李煜在虞美人中遥想金陵故国,表达物是人非之感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