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云南省玉溪市一中 2018-2019 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本试卷分为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100 分钟 满分:100 分第卷选择题(共 60 分)本卷共 40 小题,每题 15 分,共 60 分。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请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填写在试卷上无效。1.周王朝实行诸侯领土领民制度。周天子作为“天下”共主,直属的领土原本就只是“天下”之中的一国,受到周围大小诸侯领土的直接限制。后来不断“为诸侯所侵” ,到赧王已经只是洛阳周围那一小片地方、大约三万人的领主,不仅“与家无异” ,而且是个小“家” 。这反映了A. 周朝的
2、分封制从来就没有真正实施过B. 周天子的权威实际上只限于“周王国”C. 分封制是建立在实力基础上的等级制D. 分封制下诸侯可随意侵夺周天子领地【答案】C【解析】【详解】周天子直属的领土后来不断“为诸侯所侵” ,反映出分封制下诸侯尊崇周天子为“共主”是实力对比的结果,在周天子实力不济的情况下,分封制和周天子的地位也就岌岌可危,说明分封制是建立在实力基础上的等级制。故答案为 C 项。A 项不符合史实,排除;在分封制下,周天子是“天下共主” ,具有至尊权威,排除 B 项;D 项不符合史实,诸侯侵夺周天子领地是在分封制遭到破坏的情况下,排除。【点睛】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亲
3、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以拱卫王室。在分封中,以周王的名义“授土” 、 “授民” ,使周的亲族、姻亲和功臣在新占领地建立了一批新兴国家。分派到地方的诸侯也可对下分封,从而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通过分封,西周诸侯与王室之间的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并承担各种义务。周天子正是通过分封制对各诸侯国实行有效的统治。2.下表为中国古代部分朝代县的数量与人口统计表,由此可知2朝代 设县数目(单位:个) 人口数量(单位:亿)汉 1180 06唐 1235 08元 1115 11明 1385 2清 1360 425根据 GW斯金纳研究成果制作A. 县的
4、数量随着人口增长而增加B. 县数量变化反映了疆域变化C. 县在基层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D. 县制已经不适合地方管理【答案】C【解析】【详解】县在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中一直存在;从表格中数据的变化来看,县的管辖人口越来越多,说明县在基层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故答案为 C 项。元朝相对于唐朝来说,人口增加,县的数量却有所下降,排除 A 项;材料反映的是县的数量与人口的关系,没有反映县与疆域大小的关系,排除 B 项;D 项根据材料信息不能得出,排除。3.钱穆说:“九品中正制,本想替当时用人定出一客观标准,还是不失此项制度所应有的传统精神的。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
5、,这便大错了。唐代根据此制度,改成了自由竞选”该观点意在强调A. 九品中正制不失为一种好的选官用人制度B. 唐代自由竞选的制度才是好的选官用人制度C. 唐代的自由竞选完全打破了选人的门第限制D. 九品中正制的初衷与实施结果有很大的出入【答案】D3【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来看,九品中正制后来实施的结果与原先的制度初衷存在很大出入。故答案为 D 项。材料观点强调九品中正制偏离了原先设定的目标,排除 A 项;B 项材料信息没有反映,排除;C 项说法绝对,且材料信息没有对唐朝的选官制度作出评价,排除。4.据明史陈循传记载
6、:景帝时, “帝欲易太子,内畏诸阁臣,先期赐循及高谷白金百两,江渊、王一宁、萧镃半之。比下诏议,循等遂不敢诤(而遵旨票拟)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明朝中央政治斗争激烈B. 明朝政治贿赂风行C. 内阁对皇权有一定制约D. 内阁权力达到顶峰【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内畏诸阁臣”来看,内阁对皇权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因此皇帝不得不以贿赂的方式获得阁臣对“易太子”的同意。故答案为 C 项。A 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B 项说法夸张,以偏概全,排除;D 项说法绝对,从材料信息来看,内阁对皇权构成制约,但作用有限,排除。【点睛】明成祖时期殿阁大学士入值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
7、决策, “内阁”由此出现,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但是,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5.到了 20 世纪头十年,一般来说,中国所有的政治阵营都会同意,中央政府必须为了国家的富强而发展军事和经济上的力量。尽管人们在政府应由谁来控制的问题上意见并不一致,但没有人会对上述国家建设的目标提出诘难。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A. 加强中央集权是当时多数人的共识B. 各种政治势力逐渐趋于整合统一C. 清政府被社会寄予富国强兵的使命D.
8、 民族振兴是社会各层的共同呼声4【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中国所有的政治阵营都会同意,中央政府必须为了国家的富强而发展军事和经济上的力量”可以看出,在当时的中国民族振兴是社会各层的共同呼声。故答案为 D 项。从材料中的“为了国家的富强而发展军事和经济上的力量”来看,没有涉及加强中央集权,排除 A 项;材料信息只反映在实现民族振兴方面的一致,没有反映各种政治势力逐渐趋于整合统一,排除 B 项;从“尽管人们在政府应由谁来控制的问题上意见并不一致”来看,人们没有对清政府寄予富国强兵的使命,排除 C 项。6.1933 年初,蒋介石发表演讲称:“我们现在对于日本,只有一个法子,就是作长期不断
9、的抵抗。这样一步复一步的兵力,一线复一线的阵地,不断地步步抵抗,时时不懈,这样长期的抗战,越能持久,越是有利。若是能抵抗三、五年,我预计国际上总有新的发展,敌人自己国内也一定有新的变化。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蒋介石认可毛泽东论持久战的思想B. 蒋介石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判断明显错误C. 蒋介石为欺骗民众做虚假的抗日宣传D. 蒋介石认为中国抗日战争将是持久战【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我们现在对于日本,只有一个法子,就是作长期不断的抵抗”来看,蒋介石认为中国抗日战争将是持久战。故答案为 D 项。毛泽东论持久战发表于 1938 年,排除 A 项;蒋介石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判断正确,排除 B
10、项;C 项不符合史实,材料也不能反映,排除。7.黄炎培称:“自从九一八事发,吾们内心起了极大的冲动,精神受了极大的影响。吾们亲切地看出,在中国这样一个政治上、经济上受着种种枷锁的国家,所谓社会问题的解决,必须统一于国家民族的解放吾们深深感到,吾们的教育工作如其不配合于一个合理的政治主张和措施中,是不能有什么成效的。 ”据此可知,黄炎培A. 强调政治救亡的优先性B. 主张教育救国的可行性C. 强调教育工作的必要性D. 认为民族危机更趋严峻5【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所谓社会问题的解决,必须统一于国家民族的解放”等信息可以看出,黄炎培 强调政治救亡的优先性。故答案为 A 项。材料认为教
11、育应当为政治救亡服务,排除 B、C 项;材料是探讨如何解决民族危机,排除 D 项。8.“政治局遵循共产国际在城市中发动罢工、怠工和暴动的策略,但毛泽东所采取的非正统做法 ,使他最终取得了共产党采用的所有策略中最大的成功。 ”“非正统做法”具体是指A. 分析阐明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B. 开辟“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C. 反对城市罢工、怠工的斗争方法D. 领导武装起义反抗国民党的屠杀【答案】B【解析】【详解】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内“城市中心论”一度占据上风,毛泽东于 1927年 10 月进军井冈山,建立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在实践中找到了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因此“非正统
12、做法”是指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故答案为 B 项。 “非正统做法”是相对于“在城市中发动罢工、怠工和暴动”的做法,因此不是关于中国革命两步走的策略,排除 A 项;“非正统做法”是指毛泽东采取的方式,即“农村包围城市” ,排除 C 项;“正统”与“非正统做法”均主张武装起义,排除 D 项。【点睛】 “工农武装割据”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武装斗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进行土地革命、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最有力的工具;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
13、求,才能最广泛的动员和组织农民群众参加武装斗争,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战略阵地,是开展土地革命,进行武装斗争的基础和依托。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是有机的统一体。 “工农武装割据”与当时党内的主流观点“城市中心论”形成鲜明对立。9.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中国大趋势一书中认为:“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局面,而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6形成稳定的关键。 ”“中国没有陷入政党争斗”的局面的原因是中国实行了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 依法治国方略【答案】B【
14、解析】【详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广泛吸收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人士参政议政,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因此“中国没有陷入政党争斗”的局面的原因是中国实行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故答案为 B 项。从材料信息来看,是评价中国的政党制度,其他三项均不符合,排除 A、C、D 项。【点睛】我国的多党合作制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所有党派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而非反对党或在野党。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
15、协商的重要机构。因此,在新中国的政党制度中,中国共产党是宪法明确规定的执政党,其他八个民主党派不是在野党或反对党,而是参政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各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执行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的职能。新中国的政党制度既不是一党制、两党制,也不是多党制,而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10.1959 年 9 月,美国发表一份对华政策的研究报告:取消对中国大陆的禁运,赞成共产党加入联合国,台湾则为普通会员;成立“台湾共和国” 。台湾军队撤出金门、马祖等。对此,台湾方面回应:开罗宣言早已明文规定台湾归还中国,自 1945 年起即无所谓有台湾的法律地位问题。这表明A. 中美关系已经出
16、现缓和迹象B. 两岸在统一问题上已经达成共识C. 美国加强对台湾当局的保护D. 美国力图加快制造两岸的分裂【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赞成共产党加入联合国,台湾则为普通会员;成立台湾共和国 ”7来看,美国正力图加快制造两岸的分裂。故答案为 D 项。20 世纪 70 年代初,中美关系才出现缓和迹象,排除 A 项;B 项材料不能反映,也不符合史实,排除;C 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11.“(到期)如债务人仍不能清偿,又无人为其担保,则债权人得将其押至家中拘留,系以皮带或脚镣,但重量最多为十五磅,愿减轻者听便。 ”“债务人在拘禁期间,得自备伙食,如无力自备,则债权人应每日供给谷物粉一磅,
17、愿多给者听便”这表明A. 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B. 债务人与债权人法律面前一律平等C. 罗马法主要维护了债务人利益D. 法律对借贷关系有明确的规定【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信息反映的是罗马法关于借贷关系中债权人和债务人各自的权利义务,说明当时的法律对借贷关系有明确的规定。故答案为 D 项。A 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从法律规定来看,罗马法倾向于保护债权人的利益,排除 B 项;C 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点睛】古罗马的公民法内容包括国家行政管理、诉讼程序、财产、婚姻家庭和继承等方面的法律规范,公私法不分、实体法与程序法不分,表现出诸法合体的特征。发展到万民法以后,由于罗马帝国境内简单商品经
18、济高度发展,民事法律关系扩大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导致私法体系更为发达。12.历史学家巴里科沃德在斯图亚特时代的英国(16031714)中写道:“(权利法案)规定,国王必须定期召开议会,但到底几年召开一次,法案并没有做出详细规定,更何况国王依然拥有随意召开和解散议会的权力;国王还拥有制定内外政策的权力,拥有任免各部大臣及官吏的权力。 ”据其描述,当时英国( )A. 实行责任内阁制度B. 削弱了议会的立法权C. 国王仍然拥有较大的行政权D. 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答案】C【解析】据材料“更何况国王依然拥有随意召开和解散议会的权力;国王还拥有制定内外政策的权8力,拥有任免各部大臣及官吏的权力
19、”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国王仍然拥有较大的行政权,故 C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责任内阁制度,故 A 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削弱了议会的立法权,故 B 项错误;材料也不能说明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故 D 项错误。故选 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关键信息出发,学生应该注意排除教材知识的影响,以材料信息为第一原则进行判断,同时,正确认识英国国王的权力的限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据此即可正确判断。13.“这几十个人聚集开会起初被指定的明确任务是修改邦联条例 ,并不是制定一个新的宪法取而代之。从这个角度讲,制宪行动是违法的。值得庆幸的是,这制宪者的爱国至诚与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之心是相通的。他
20、们仔细的制度设计由于深刻理解了普遍的社会需要以及欧洲的思想精髓,而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对这段关于制定美国 1787 宪法描述的理解,正确的是A. 制宪行动是在人民的批准下进行的B. 制宪行动在当时不符合正常法律程序C. 制宪行动从始至终都违背了美国民意D. 宪法因赋予人民权利而得到广泛认同【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这几十个人聚集开会起初被指定的明确任务是修改邦联条例 ,并不是制定一个新的宪法取而代之。从这个角度讲,制宪行动是违法的”可以看出,制宪行动在当时不符合正常的法律程序。故答案为 B 项。制宪行动没有获得人民的批准,排除 A项;从材料中的“他们仔细的制度设计由于深刻理解了普
21、遍的社会需要以及欧洲的思想精髓,而得到了广泛的认同”来看,制宪的结果没有违背美国民意,排除 C 项;1787 年宪法没有规定人民享有的权利,排除 D 项。14.代议制的形成,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有利于调整资产阶级内部关系。从议会、内阁(政府)的产生及体现的原则等方面看,其基本特征包括议会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体现分权制衡原则且大都实行政党政治议会议决事项均由议员共同讨论并经多数通过议会拥有立法权,国家元首拥有行政监督权9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近代西方的资产阶级代议制中,议会为立法机关,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国家权力按照法律规定由不同机构掌握,体现出分权制衡
22、原则,且大都实行政党政治;议会议决的事项均由议员共同讨论并经多数通过。说法正确,故答案为 B 项。在近代西方的资产阶级代议制中,国家元首有“虚位元首”和“实位元首”之分,虚位元首无行政权力即没有实权,只是作为国家象征,掌握最高行政权的内阁对议会负责不对国家元首负责。说法错误,排除含有的 A、C、D 项。【点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代议制度,是一种间接民主的形式,其核心是经过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议会,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实行代议制的间接民主形式,是因为近代国家大多不具备古希腊雅典城邦的小国寡民的特点和条件,不可能实行直接民主制。实行代议制的各国政体不同,议会在国家政权组织体系中的地位和作
23、用也有所不同。但总的来看,资本主义国家的代议机构是国家的立法机关,独立行使立法权,并与其他两权即行政权和司法权相互制约与平衡。15.法兰西国家银行位于巴黎市,存放着数以十亿计的法郎,公社为防止遭受谴责而不去没收银行的资产,却对此原封不动也未派人保护,结果银行资产被搬运到了凡尔赛。这意味着A. 此失误是巴黎公社革命失败的根源B. 凡尔赛取代巴黎成为对付普鲁士大军的要塞C. 巴黎公社的经济政策有不少欠缺和失误D. 无产阶级专政必须彻底摒弃资本主义经济【答案】C【解析】【详解】巴黎公社没有接管法兰西银行,导致临时政府利用法兰西银行的财政支持,积极调动军队,向巴黎公社发动疯狂进攻,说明巴黎公社的经济政
24、策有不少欠缺和失误。故答案为 C 项。巴黎公社革命失败的根源是法国资本主义处于上升阶段,爆发革命的社会经济10条件还不具备,排除 A 项;临时政府掌握法兰西银行是用来对付巴黎公社,而不是用来对付普鲁士,排除 B 项;D 项说法绝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16.列宁曾说过:“俄国人民苦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又苦于资本主义的不发展。 ”其本意是指A. 俄国是一个不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B. 俄国人民受封建专制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C. 封建农奴制残余和资本主义的矛盾是俄国社会的主要矛盾D. 俄国工人阶级肩负反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双重任务【答案】B【解析】【详解】 “俄国人民苦于资本主义的发展”说明俄国
25、人民受到资本主义的压迫;“又苦于资本主义的不发展”是指俄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专制残余色彩浓厚,俄国人民又受到封建专制主义的压迫。故答案为 B 项。A 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人民与俄国社会状况之间的关系,不是封建农奴制残余与资本主义的关系,排除 C 项;材料没有涉及工人阶级的斗争任务,排除 D 项。17.“如果把冷战时期重新定义为长时期的和平倒是颇为令人耳目一新的。 ”材料对“冷战”重新定义的主要依据是A. 美国的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重建B. “冷战”时期美苏并无直接武装冲突C. “冷战”有利于重大科技成就的发展D. 不诉诸武力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答案】B【解析】【详解】
26、“冷战”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以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即“冷战”时期美苏并无直接的武装冲突,维持“长时期的和平” 。故答案为 B 项。A、C 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排除;美国也曾“诉诸武力” ,D 项不符合史实,排除。【点睛】冷战是美苏对抗的主要形式。冷战是指二战后美苏双方以及东西方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方面所采取的除直接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1946 年丘吉尔的富尔顿演说,发出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11战的最初信号。1947 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开始。1949 年北约的成立,加剧
27、了冷战的程度。在此之后,世界形势形成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的局面。18.据世界年鉴中的数据统计,半个世纪以来讲俄语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如下年份 1958 1970 1980 1992比例(%) 55 56 60 49由上表可以得出的结论有讲俄语的人口比例的变动反映了苏联实力的变化苏联解体使原先被压制语言的活力得以恢复20 世纪 80 年代美苏争霸中苏联处于优势半个世纪以来苏联人口急剧减少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苏联在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实力强大,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不断提高,当时世界上讲俄语的人口比例有所增长;1991 年苏联解体,原先的加盟共和国获得独立,恢复本民族语
28、言,从而世界上讲俄语的人口比例下降。说法正确,故答案为 A 项。20 世纪 80 年代美苏争霸中苏联逐渐处于下风;讲俄语的人口比例下降,不是因为苏联人口减少,而是苏联实力变化的结果,说法错误,排除含有或的 B、C、D 项。【点睛】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常见解题方法有肯定法、排除法、求同存异法等。肯定法即凭借对一些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直接作答。排除法即找出一项或两项不符合题目要求的题肢,排除它,逐步缩小范围,最后留下正确选项。求同存异法即将备选项中相同的题肢放在一边不管,而将所剩余相异的题肢加以比较辨析,从而根据题干的要求得出正确答案。19.黍和稷应属于同一类农作物,黍去皮后叫黄米,有粘性;稷就
29、是粟,俗称谷子,脱壳以12后叫小米,没有粘性。甲骨文中“黍”字出现 300 多次, “稷”字出现 40 次;诗经中提到的谷物最多的也是黍和稷,分别是 28 次和 10 次。据此可以做出的判断是A. 黍和稷都属于古代作物系列B. 诗经是反映农业生产的作品C. 黍和稷都是商周重要的农作物D. 黍比稷更具生产生活实用性【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甲骨文中黍字出现 300 多次, 稷字出现 40 次;诗经中提到的谷物最多的也是黍和稷,分别是 28 次和 10 次”可以看出,在商周时期黍和稷都是重要的农作物。故答案为 C 项。黍和稷是现在仍然种植的农作物,排除 A 项;诗经是文学作品,排除 B
30、 项;D 项根据材料信息不能得出,排除。20.秦朝设计的钱币形状为圆形方孔,这种形状据说源自古人的宇宙观,当时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还有一种解释,认为方代表城市,圆代表水井。古代的人聚集到水井边打水的时候,常会发生一些交易,慢慢地,就在水井附近形成固定的集市,就有了“市井”这个说法。对后一种说法A. 不符合史实。秦朝实行的是重农抑商政策B. 有一定道理。古代商业活动确先出现于农村C. 不符合史实。民间集市在南北朝才开始出现D. 有一定道理。但需更多渠道的史料为之佐证【答案】D【解析】【详解】在中国的小农经济社会时期,人们为了生活的需要,日常中的交易可能会出现材料中后一种说法描述的现象。因
31、此后一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需更多渠道的史料为之佐证。故答案为 D 项。秦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不是说没有商品交易和货币,排除 A 项;古代商业活动首先在城镇产生,排除 B 项;民间集市在南北朝才开始出现并不表明在这之前的农村就没有商品交易活动,排除 C 项。21.在谈到中国为什么没有发展出资本主义工业时,学者伊懋可(Mark Elvin)指出:随着劳动力越来越廉价以及资源和资本日益昂贵,随着农耕和运输技术的日趋完善以至难以作出细小的改进,对农民和商人而言,最合理的战略就是有效利用资源和固定成本,而非发13展节约劳动力的机器。正是这种传统经济的发展使有利可图的发明变得越来越困难。作者在此着重强调的
32、是A.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束缚B. 农民和商人的传统观念使新技术得不到更好发展C. 劳动力的富余使中国不会过度依赖高效率的机器D. 传统农耕技术的高度发达阻碍了新技术的突破【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对农民和商人而言,最合理的战略就是有效利用资源和固定成本,而非发展节约劳动力的机器”来看,该学者认为由于劳动力的富余使中国不会过度依赖高效率的机器,也不愿发展高效率的机器。故答案为 C 项。材料探讨的是劳动力富余带来的影响,而不是小农经济的影响,也不是“农民和商人的传统观念”的影响,排除 A、B 项;材料没有反映传统农耕技术高度发达,排除 D 项。22.从清朝刑部档案
33、中梳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一千多起民间借贷人命案发现:57%是债主被打死,只有 36%的案件是债务人被打死,7%是中间人(保人)被打死。这一结果说明清代A. 租佃关系盛行B. 放贷风险极高C. 诚信极度缺乏D. 封建制度衰落【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57%是债主被打死,只有 36%的案件是债务人被打死”来看,说明当时借贷关系紧张,债权人放贷风险极高。故答案为 B 项。材料反映的是借贷关系,不是租佃关系,排除 A 项;C 项说法绝对,排除;D 项与材料信息没有关系,排除。23.如下图为中国、美国、英国、德国(德意志)四国在 1750 年到 1900 年世界制造产业中的份额曲线图。下列
34、对应关系正确的是14A. A 曲线代表英国B. B 曲线代表德国C. C 曲线代表美国D. D 曲线代表中国【答案】C【解析】【详解】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以美、德为中心,美德两国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新兴国家,英国份额有所下降。特别是美国,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工业实力以及经济实力位居世界第一。故答案为 C 项。A 曲线代表中国,B 曲线代表英国,D 曲线代表德国,其他三项说法错误,排除 A、B、D 项。24.下图为民族资本、官僚资本、外国资本在不同年份的产业资本总额比重情况。对此进行分析,正确的是A. 民族资本发展得益于中国社会性质改变B. 为支援中国抗战列强减轻经济侵略C. 南京国民
35、政府成立后官僚资本迅速萎缩D. 民族资本发展仍然受外国资本挤压【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信息来看,民族资本有较大发展,但外国资本实力仍然强大,对民族资本形成挤压。故答案为 D 项。当时中国一直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性质没有变化,排除 A 项;材料涉及的时间段中国全面抗战尚未开始,B 项说法也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反映的是资本总额比重的变化,C 项结论不能得出,排除。【点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发展道路:产生于两次鸦片战争后的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初步发展于甲午战争后;进一步发展于 20 世纪初;短暂繁荣于第15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无暇东顾的间隙;日益萎缩于
36、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多元化的格局中,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代表着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进步方向,但由于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的压迫和排挤,它始终没有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主导形式。25.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民用企业布置在东北地区的有 50 个,中部地区有 32 个,军用企业布置在中部地区的有 35 个,但在上海、江苏、广东、浙江等地均是空白。这反映了A. 保障国家整体经济安全的需要B. 靠近苏联便于接受其对中国援助C. 东南地区已经有完整的工业体系D. 全面推进中国工业化的战略部署【答案】A【解析】【详解
37、】当时苏联对中国持友好态度,中部腹地最为安全,东南沿海地区受美国军事威胁较大。因此材料信息反映的这种规划是保障国家整体经济安全的需要。故答案为 A 项。B项只能用来说明民用企业布置在东北地区较多,排除;C 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 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26.下表为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发展的一组数据统计,它反映了A. 与人民生活有关的各项支出均呈上升趋势B. 市场经济确立使各项指标发生了重大变化C. 改革开放后信息交流和人口流动情况明显D. 文教娱乐服务支出上升导致食品支出下降16【答案】C【解析】【详解】从表格中的数据来看,改革开放后人们的交通通讯支出增长最快,说明改革开放后信息交流和人口流动
38、情况明显。故答案为 C 项。食品支出占比下降,排除 A 项;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是在 21 世纪初,排除 B 项;食品支出占比下降,是人们收入增长和生活水平提高的结果,与文教娱乐服务支出上升无关,排除 D 项。【点睛】图表型选择题的解答,对图片、表格要“三看”:一看图表的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二看图表反映的问题实质,确定答题方向;三看图表的关键信息,明确内涵外延。对被选项要“三思”:一要思考每一个被选项是不是符合史实,排除不符合图片反映的史实的选项;二要思考是不是符合题干要求,不符合题干要求的排除;三要思考是不是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排除与题干无关的。总之,要将教材、图表、选项三者结合
39、起来,进行思考。27.沈葆桢说,铁路电报并不是不适用,但若创办,必须依照民情, “台湾则可行,以其民情所安也;他处则难行,其为民情所骇也” 。1877 年,中国第一条电报线在台湾成功架设,这得益于A. 朝野上下的共同努力B. 较为特殊的地理文化C. 实业救国理念的推动D. 殖民统治的特殊环境【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但若创办,必须依照民情, 台湾则可行,以其民情所安也;他处则难行,其为民情所骇也 ”来看,台湾首先架设电报线得益于当地较为特殊的地理文化。故答案为 B 项。A、C 项材料信息没有反映,排除;台湾当时不是外国殖民地,排除 D 项。28.15 世纪末,一个葡萄牙水手曾在日记
40、中写道:“我们到达了卡利库特城(印度) 。当地王公询问我们的司令(达伽马)所需要的是什么。司令回答说,他是受葡萄牙国王之命东来的找寻那些基督徒。 ”据此可知A. 该船队是最早开辟新航路的船队B. 该船队经由地中海最终到达印度C. 该船队和哥伦布航海方向有重叠17D. 宗教因素是航海的驱动因素之一【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司令回答说,他是受葡萄牙国王之命东来的找寻那些基督徒”来看,说明宗教因素也是航海家们进行远洋探险的驱动因素之一。故答案为 D 项。最早开辟新航路的船队是迪亚士的船队,排除 A 项;该船队经由大西洋最终到达印度,没有经过地中海,排除 B 项;哥伦布向西航行,二者没有重
41、叠,排除 C 项。【点睛】教会鼓励人们去遥远的东方传播天主教,是推动航海家们进行远洋探险的目的之一。但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是西欧国家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人们对作为货币的黄金、白银的需求量激增。为了解决欧洲的金银短缺问题,为了获得更多的财富,欧洲航海家们开辟新航路到世界各地寻找黄金、白银。29.19 世纪,一位到英国旅行的加拿大人面对煤燃烧造成的遮天蔽日的烟雾,感觉到它与家乡那种“单调的纯净”不同,这种“舒服的烟雾为空气增加了一种可靠性和营养,让你似乎能感觉到肺在咀嚼它” 。这种感受的产生反映了他A. 为工业文明到来而兴奋不已B. 对化学和医学知识茫然无知C. 为本国的空气纯净深
42、感自豪D. 对英国环境污染的漠不关心【答案】A【解析】【详解】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也造成了自然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过度消耗。从材料中的“舒服的烟雾为空气增加了一种可靠性和营养,让你似乎能感觉到肺在咀嚼它”来看,反映出他为工业文明到来而兴奋不已。故答案为 A项。B 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材料信息没有反映他“为本国的空气纯净深感自豪” ,排除 C 项;材料信息没有反映他对英国环境污染的态度,排除 D 项。30.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增幅指数表(1913 年指数为 100)年份 美国 英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日本1913 100 100 100 100
43、100 100181939 1668 1338 139 1662 1618 28441946 2523 1478 1075 797 1198 15561973 6794 3143 4712 5619 6105 173671983 8407 3496 5884 6582 8046 243831996 11903 4689 7534 9087 1061 37028注:德国指数在分裂期间指联邦德国对上面表格解读正确的是A. 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对日本影响最小B. 二战初期美国的优势地位主要得益于罗斯福新政C. 20 世纪 70 年代资本主义世界逐渐呈现三足鼎立之势D. 20 世
44、纪 80 年代后日本经济总量已经跃居资本主义世界首位【答案】B【解析】【详解】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到 1939 年工业生产水平创历史新高,农业生产保持稳定,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因此二战初期美国的优势地位主要得益于罗斯福新政。故答案为B 项。A 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20 世纪 70 年代资本主义世界逐渐呈现出美、日和欧共体的三足鼎立之势,但材料没有反映,排除 C 项;20 世纪 80 年代居资本主义世界首位的仍然是美国,排除 D 项。【点睛】罗斯福新政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20 世纪 30 年代前半期,美国经济开始小幅回升,后半期出现明显的复兴迹象,工商业和国民经济状况也有显著改善。到 1
45、939 年,美国的工业生产水平创历史新高,1940 年美国国民收入基本恢复到大危机爆发前的水平。31.1927 年底,联共(布)十五大通过决议,党在农村的基本任务是“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并改造为大规模的集体经济” ,并指出这一过渡是“逐步的” ,因为个体经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将是整个农业的基础” 。该决议A. 确定的任务和方式符合社会发展规律B. 在具体实践中分阶段逐步得到实施C. 认为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19D. 主要是为了解决工业建设中的困难【答案】A【解析】【详解】苏联农业的发展方向当然是社会主义的,但在发展过程中要“逐步”进行。在生产力水平不高的苏联,该决议所制定的农业集体化的
46、任务和方式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故答案为 A 项。B 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个体经济属于私有制,不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排除 C 项;D 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32.英国金融时报于近日发表评论文章美国单边主义倾向让 WTO 遭遇认同危机 ,称“在处理贸易问题时,特朗普不打算利用世界贸易组织(WTO)框架,而是明确倾向于采取单边行动,绕过国际机构。 ”这一报道说明A. 世界贸易组织已经无法运行B. 经济全球化趋势出现了逆转C. 当今经贸全球化发展遭遇挑战D. 美国经济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答案】C【解析】【详解】美国推行单边主义,绕过国际组织,不在世贸组织框架内解决贸易问题,说明经济全球化进程遇到了挑
47、战。故答案为 C 项。A 项说法绝对,排除;特朗普推行单边主义,并不能阻挡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排除 B 项;D 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33.杜维运在史学方法论中说“所谓原始史料,为目击者的陈述、文献以及事实自身的遗存,数者皆与事件同时。 ”依据这一定义,对于研究商朝历史而言,下列各项属于“原始史料”的是A. 封神榜B. 甲骨卜辞C. 武王伐纣的历史传说D. 周人有关商朝的记载【答案】B【解析】【详解】甲骨卜辞是当时人们关于重大事件的记载,符合“为目击者的陈述、文献以及事实自身的遗存,数者皆与事件同时”的要求,因此属于“原始史料” 。故答案为 B 项。其他20三项均是后人所写,不符合“目击者
48、”和“皆与事件同时”的要求,排除 A、C、D 项。34.孔子在编订六经的时候,其中有一篇叫尧典 ,其开篇就叙述帝尧命令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民授时” ,古代帝王对观象授时工作一直都高度重视,这主要是因为A. 儒学逐渐成为正统思想B. 古代经济发展离不开历法C. 掌握历法有利于维护统治D. 尧时代出现了最早的历法【答案】C【解析】【详解】掌握历法有利于农业生产,掌握历法还表明掌握了天象运动的规律,从而有利于维护统治。故答案为 C 项。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逐渐成为正统思想,排除 A 项;掌握历法对农业生产有利,B 项说法绝对,排除;D 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49、35.据晋代三国志记载,诸葛亮“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 , “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而在宋元时期文人的笔下,诸葛亮的形象被大力美化或神化,志在北伐一统、兴复汉室的诸葛亮成为民族英雄、爱国志士,更成为呼风唤雨、用兵如神的神奇军师。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文学风格的发展B. 主流思想的演变C. 统治政策的需要D. 民族矛盾的尖锐【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魏国司马氏灭蜀国,后建立西晋,陈寿站在统治者立场上,贬低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对峙,后北方沦陷于金人之手,元朝汉人处在蒙古族的统治下,文人“志在北伐一统、兴复汉室” , 诸葛亮的形象寄托着他们的愿望,因此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民族矛盾的尖锐,D 项正确;ABC 三项都会影响文学创作,但与材料题意无关,排除。36.清末,国史馆对军机大臣出任军机处、内阁、部院、疆吏者皆立年表,而对出任总理衙21门之人则独无年表。国史馆的这种做法从本质上反映出A. 国史馆官员观念守旧B. 近代中国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