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张允济传一、趣文导读引 避有势利者,每出逢冠盖,必引避。同行者问其故,答曰:“舍亲。 ”如此屡屡,同行者厌之。偶逢一乞丐,亦效其引避,曰:“舍亲。 ”问:“为何有此令亲?”曰:“但是好的,都被尔认去了。 ”【译文】有一个好虚荣的人,出门时遇到达官显贵路过,就避在一边。同行的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说:“那是我的亲戚。 ”这样好多次,每次他都这样,同行的人都觉得讨厌。后来,忽然路上遇到一个乞丐,同行的人就仿效他的做法,也躲避到旁边,说:“那个乞丐是我的亲戚。 ”爱虚荣的人就问:“你怎么有这样的穷亲戚?”同行的人说:“因为凡是好的,都被你认去了。 ”二、美文精读【作品卡片】刘昫(887946) ,
2、字耀远,涿州归义(今属河北雄县)人,五代时期历史学家,后晋政治家。后唐庄宗时任太常博士、翰林学士。后晋时,官至司空、平章事。后晋出帝开运二年(945 年)受命监修国史、负责编纂旧唐书 。其是二十四史之一。与赵莹等诸人所作旧唐书200 卷。张允济,唐朝官员,青州北海(治今潍城)人。隋大业中为武阳令,甚有政绩。【文言原文】张允济,青州北海人也。隋大业中为武阳令,务以德教训下,百姓怀之。元武县与其邻接,有人以牸牛依其妻家者八九年牛,孳产至十余头,及将异居,妻家不与。县司累政不能决,其人诣武阳质于允济,允济曰:“尔自有令,何至此也?”其人垂泣不止,具言所以。允济遂令左右缚牛主,以衫蒙其头,将之诣妻家村
3、中,云捕盗牛贼。召村中牛悉集,各问所从来处。妻家不知其故,恐被连及,指其所诉牛曰:“此是女婿家牛也,非我所知。 ”允济遂发蒙,谓妻家人曰:“此即女婿,可以牛归之。 ”妻家叩头服罪。元武县司闻之,皆大惭。尝道逢一老母种葱者,结庵守之,允济谓母曰:“但归,不烦守也,若遇盗,当来告令。 ”老母如其言,居一宿而葱大失,母以告允济。悉召葱地十里之男女毕集,允济呼前验问,果得盗葱者。曾有行人候晓先发,遗衫于路,行十数里方觉。或谓曰:”我武阳境内,路不拾遗,但能回取,物必当在。 ”如言果得。远近称之,政绩优异。(选自刘昫等编著的旧唐书有改动)2【古今对碰】原 文 注 释 译 文张允济,青州北海人也。 张允济
4、,青州北海县人。隋大业中为武阳令, 【务】以德教训下,百姓怀【之】 。【务】致力。 【之】代词,他,指张允济。隋大业年间为武阳县县令,致力于以德行教育训导民众,百姓怀念他。元武县与其邻接,有人以【牸(z)牛】依其妻家者八九年,【牸牛】母牛。 元武县与武阳县接壤,县里有个人带了头母牛随他妻子的娘家一起生活了八九年,牛【孳】产【至】十余头,【及】将【异居】 ,妻家不与。【孳】繁殖(生育)。 【至】到。【及】等,等到。 【异居】住到别处。母牛生下了十多头小牛到了要分居时,妻子娘家人不肯还给那头牛。县司【累政】不能决,其人【诣】武阳【质】于允济,【累政】多次审理。 【诣】去,到去。 【质】评判。元武县
5、衙门几任县令都不能解决这问题,那人就到武阳县请求允济评判,允济曰:“尔自有令,何至此也?”允济说:“你自有元武县令,怎么到这里来告状?”其人垂泣不止, 【具】言【所以】 。【具】详细的。 【所以】原因。那人泪流不止,把事情的始末都讲了出来。允济【遂】令【左右】 【缚】牛主,以衫蒙其头,【遂】于是,就。 【左右】手下,下属。 【缚】捆,绑。允济于是命令手下人绑了那人,用衣衫蒙住他的头,将之诣妻家村中, 【云】捕盗牛贼。【云】说。 将他带到他妻子娘家所在的村子去,说是抓住了盗牛贼。召村中牛【悉】集,各问所从来处。【悉】全,都。 张允济召集村人,将村里的牛全部集中在一起,一头一头询问牛是从哪里来的。
6、妻家不知其【故】 ,恐被连及,【故】原因,缘故。 妻子娘家人不知道其中的缘故,又担心受连累,指其所【诉】牛曰:“此是女婿家牛也,非我所知。 ”【诉】这里是抢占的意思。 就指着那头强占来的母牛说:“这是我女婿家的牛,从哪里来的我就不知3道了。 ”允济遂【发蒙】 , 【谓】妻家人曰:【发蒙】指揭开蒙在女婿头上的衣衫。 【谓】对说。允济便揭开牛主人蒙头的衣衫,对他妻子娘家人说:“此即女婿,可以牛归之。”“这就是你女婿,你可以把牛还给他。”妻家叩头服罪。 妻子娘家人叩头服罪。元武县司【闻】 【之】 ,皆大惭。【闻】听说。 【之】代词,代这件事。元武县主管官听说后,都十分惭愧。【尝】道逢一老母种葱者,结
7、【庵】守之,【尝】曾经。 【庵】小草屋。 张允济还曾在路途中遇到一个种葱的老妇人,搭了一座圆形草房在那里守葱,允济谓母曰:“但【归】 ,不烦守也,若遇盗,当来告令。 ”【归】回去,回家。 允济对老妇人说:“你只管回去,不要不厌其烦地守着,如果遇到盗贼,应当来报告县令。 ”老母如其言,居一宿而葱大失,母以告允济。老妇人听从了他的劝告,回家住了一夜,那葱就丢失了很多,老妇人把情况告诉了他。悉召葱地十里之男女【毕】集,【毕】全,都。 他便把葱地十里之内的全部男女都集中起来,允济呼前验问,果得盗葱者。 一个个到跟前来检验查问,果然找到了盗葱的人。曾有行人【候晓】先发,【遗】衫于路,行十数里【方】觉。【
8、候晓】天亮前。 【遗】丢,掉。【方】才。曾有个赶路的行人,天亮前就出发,把衣衫掉到了路上,走了十几里才发觉。【或】谓曰:“我武阳境内,路不拾遗,但能回取,物必当在。 ”【或】有人,有的人。 有人对他说:“我们这武阳县境内,路不拾遗,只要能返回去取,东西一定在。 ”如言果得。 正如这人所说,果然找到了衣衫。远近称之,政绩优异。 远近之人都称赞允济,他的政绩尤其4卓异。【作品赏析】张允济做武阳令时,十分注重用道德来教化百姓,后来武阳境内出现“路不拾遗”的局面,跟张允济的这一做法是密切相关的。张允济略施小计,就顺利解决了邻县一桩久拖不决的赖牛案,使得妻家不仅把赖着的牛归还了女婿,而且诚惶诚恐地表示服
9、罪认错。张允济担心守在田边的老妇人会遇到强盗,就劝她回家去,让她有事报告县令,后老妇人找出了偷盗葱的人,从这件事体现了张允济的爱民之心。三、强化训练(共 30 分)1解释加点的词语。 (10 分) 牛孳产至十余头 ( ) 及将异居 ( ) 其人诣武阳质于允济 ( ) 具言所以 ( ) 允济遂令左右缚牛主 ( ) 云捕盗牛贼 ( ) 召村中牛悉集 ( ) 妻家不知其故 ( ) 谓妻家人曰 ( ) 元武县司闻之 ( )2翻译。 (10 分) 牛孳产至十余头,及将异居,妻家不与。 其人垂泣不止,具言所以。 召村中牛悉集,各问所从来处。 谓妻家人曰:“此即女婿,可以牛归之。 ” 允济谓母曰:“但归,不
10、烦守也,若遇盗,当来告令。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3 分)A. 其人诣武阳质于允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B. 以衫蒙其头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C. 老母如其言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5D. 悉召葱地十里之男女毕集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4. 本文用了哪些事例表现张允济政绩优异?请分条说明。 (4 分)5. 现代汉语中“路不拾遗”经常与 连用,这两个成语形容 (3 分)【参考答案】1. 到。 等,等到。 去,到去。 详细的。 于是,就。 说。 全,都。 原因,缘故。 对说。 听说。2. 母牛生下了十多头小牛到了要分居时,妻子娘家人不肯还给那头牛。 那人泪流不止,把事
11、情的始末都讲了出来。 张允济召集村人,将村里的牛全部集中在一起,一头一头询问牛是从哪里来的。 对他妻子娘家人说:“这就是你女婿,你可以把牛还给他。 ” 允济对老妇人说:“你只管回去,不要不厌其烦地守着,如果遇到盗贼,应当来报告县令。 ”3C4.(1)用计帮元武县百姓讨回牛。 (2)智捉盜葱者。 (3)武阳境内,路不拾遗。5. 夜不闭户;形容社会安定,风气良好。四、真题链接(2016 泰安中考) (共 14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4-26 题。张允济,青州北海人也。隋大业中为武阳令,务以德教训下,百姓怀之。元武县与其邻接,有人以牸牛 依其妻家者八九年。牛孳产至十余头,及将异居,妻 家不与,
12、县司累政不能决。其人诣武阳质于允济,允济曰:“尔自有令,何至此也?”其人垂泣不止,具言所以。允济遂令左右缚牛主,以衫蒙其头,将之诣妻家村中,云捕盗牛贼,召村中牛悉集,各问所从来处。妻家不知其故,恐被连及,指其所诉牛曰:“此女婿家牛也,非我所知。 ”允济即遣左右发蒙,谓妻家人曰:“此即女婿,可以牛归之。 ”妻家叩头服罪。元武县司闻之,皆大惭。尝道逢一老母种葱者,结庵 守之。允济谓母曰:“但归,不烦守也。若遇盗,当来告令。 ”老母如其言,居一宿而葱大失,母以告允济,悉召葱地十里之男女毕集,允济呼前验问,果得盗葱者。曾有行人夜发,遗衫于路,行十数里方觉。或谓曰:“我武阳境内,路不拾遗,但能回取,物必
13、当在。”如言果得。政绩优异,远近称之。【注】牸牛:母牛。庵:小草屋。(选自旧唐书 ,有改动)62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 分)(1)其人诣武阳质于允济 ( )(2)具言所以 ( )(3)妻家不知其故 ( )(4)悉召葱地十里之男女毕集 ( )25把文中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6 分)(1)尔自有令,何至此也?(2)召村中牛悉集,各问所从来处。(3)我武阳境内,路不拾遗,但能回取,物必当在。26本文用了哪些事例表现张允济政绩优异?请分条说明。 (4 分)【参考答案】24答案】 (1)到;到去(2)详细(3)原因,缘故(4)全,都 【评分】每词 1 分,共 4 分。意思对即可。25. 【答案】 (1)你自有元武县令,怎么到这里来告状?(2)将村里的牛全部集中在一起,一头头询问牛是从哪里来的。 (3)我们这武阳县境内,路不拾遗,只要能返回去取,东西一定在。 【评分】每句 2 分,共6 分。意思对即可。26. 【答案】 (1)用计帮元武县百姓讨回牛。 (2)智捉盜葱者。 (3)武阳境内,路不拾遗。 【评分】答对一条得 1 分,答对三条得 4 分。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