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2019年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4灯笼教案新人教版.doc

    • 资源ID:920223       资源大小:317.50KB        全文页数:3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19年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4灯笼教案新人教版.doc

    1、14 灯 笼1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散文优美的意境。2品味文章精当的语言,把握文章的线索及作用,学习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3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品味传统文化中寄寓的爱国之情。一、导入新课提到灯笼,我们或联想到春节张灯结彩的喜庆,或想起宫廷戏中穿梭在紫禁城的点点灯火。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灯笼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是生活和情感的纽带,记录着亲情,抒写着繁华,以及对往昔岁月的怀念让我们走进吴伯箫散文名篇灯笼 ,感受一下那个特殊时期的作者情怀。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了解传统“灯笼”文化1作者简介。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当代著名的

    2、散文家和教育家。于 1938 年 4 月投奔革命圣地延安,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曾担任边区政府教育厅中等教育科科长。新中国成立后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社长兼总编辑。2灯笼文化。大红灯笼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品,至今仍在中华大地流传着。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它象征着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如今,红灯笼更是风行全国,制作更加精美。在中国人眼中,红灯笼象征着阖家团圆、事业兴旺、红红火火,象征着幸福、光明、活力、圆满与富贵,所以人人都喜欢。每逢重大节日、良辰喜庆之时,全国许多城镇的街道、商店、公园,甚至一些大型建筑物和私家宅院的门口,都会挂起圆圆的大红

    3、灯笼。到了夜晚,一盏盏灯笼点亮,红光四射,显得隆重热烈、喜气洋洋。目标导学二:整体感知,把握内容1请同学们自己默读课文,并思考文章为什么以灯笼为题。明确:“灯笼”是文本的线索,作者正是通过描写有关灯笼的事情以表达自己的情感。2找到文本围绕“灯笼”记叙事情的段落,并说说围绕“灯笼”具体写了哪些事。明确:第段,挑灯迎祖父回家,听祖父讲进京赶考的掌故;第段,母亲接过纱灯,递给消夜食品;第段村头红灯高照,慰藉孤行客;第段元宵节看灯;第段,进士第的官衔灯高照朱门;第段,纱灯上描红;第段,由宫灯、唱词联想汉献帝;第 B11 段,联想到“挑灯看剑的名将” ,表达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3由上述分析可知,

    4、作者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诸此记忆从不同方面表现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请你做简要说明。明确:有文化上的:在纱灯上描红,爱的是那份雅致;对宫灯的想象,体验的是深长的历史况味。2有情感上的:挑着灯笼,迎回祖父,长幼情笃;接过纱灯,上下灯学,母子情深;跟着龙灯跑个半夜,伴着小灯入梦,绽放着飞扬的青春;族姊远嫁,进士第的官衔灯映照着褪色的朱门,是对岁月沧桑的感慨;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达自己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是悲壮激越的家国情怀。目标导学三:结合材料背景,深度解读爱国情感探究:作者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来表现灯笼对自己乃至民族的意义,但第B11 段却跳出回忆,而去写

    5、了想象虚构的事情,作者这样安排有何意义?“唉,壮”作者为何发出这样的感慨,文本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意义是什么?请结合材料链接作简要分析。材料链接:1931 年 9 月 18 日夜,日本侵略者在精心安排下,发动了“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的炮火不仅震碎了壮丽的祖国河山,也击破无数文士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箫。然而,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不抵抗”政策,这让他十分愤懑,忧心如焚,怒火中烧,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于是,他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坚持业余写作,舒解一腔积郁。他在这一时期的散文,常常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即使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这一旋律也时常跳跃而出。 灯笼正是这个时期回忆主题的文章

    6、。明确:结尾虚写追慕古代名将挑灯看剑、塞外点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业绩,是为后面的直抒胸臆做铺垫:“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几句皆借灯笼表达自己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此时的情感早已不再沉浸于回忆,而超脱出来,表达悲壮激越的家国情怀,表现出自己要同时代共呼吸的担当精神。目标导学四:赏析文本,体会文本写作特色特色一: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在回忆的诸事中寄寓情感,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征,而能达到寓情自然的目的,还在于作者擅长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请结合文本,分析作者综合运用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明确:以第段和第 B

    7、11 段为例,第段写“我”去接祖父和祖父讲故事是记叙, “灯笼还在院子里亮着吗?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 ,是抒情。第 B11 段“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是抒情,其他的句子主要是描写。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既创设了感人的意境,又抒发了强烈的情感。特色二:结构严谨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分析开头两段和结尾一段的作用。明确:开头两段由小孩子喜欢火,三家村的往事,既写出人们对光明的渴望,又自然引出下文对有关灯笼往事的回忆;结尾一段又由灯笼联想到“燎原的一把烈火” ,再用一“壮”字,再次升华中心,赞颂蓬勃发展的中国革命。可见,文本前两段与结尾联想的两段紧密联系,中间诸段落俱为回忆,不可不谓作者之为文独具匠心,巧设结构。小结:灯笼这篇散文,回忆了作者与灯笼有关的往事,寄寓着丰富的情感。文章以小见大,融记叙、抒情、描写于一体;语言自然朴素、清新练达,既朴实平易又生动传神,娓娓而谈,侃侃而论,有着无穷的艺术魅力,是我们学写散文的典范。三、板书设计3


    注意事项

    本文(2019年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4灯笼教案新人教版.doc)为本站会员(王申宇)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