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考法学类(政治学概论)模拟试卷 3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中国古代的“ 政治” ,其核心含义是 ( ) (A)管理(B)统治(C)治理(D)伦理2 直接引起氏族产生的是 ( ) (A)一夫一妻制家庭(B)对偶婚制家庭(C)普那路亚家庭(D)群婚制家庭3 国家学说的最核心问题是 ( ) (A)国家的本质问题(B)国家统治形式问题(C)国家统治方法问题(D)政党问题4 根据亚里士多德对国家历史类型的划分,变态国家不包括 ( ) (A)专制国家(B)君主国家(C)寡头国家(D)暴民国家5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最初萌芽于 ( ) (A)西欧封建社会初期(B)亚洲封建社会中期(C)东欧封建社会末期
2、(D)西欧封建社会末期6 列宁所指的“ 正常的资本主义社会 ”国家是 ( ) (A)垄断资本主义国家(B)自由资本主义国家(C)帝国主义国家(D)新资本主义国家7 邓小平理论形成于 ( ) (A)抗日战争时期(B)解放战争时期(C)社会主义改造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8 列宁认为,_根本不是形式单一和一成不变的制度,而是非常灵活的和能适应各阶级的统治关系的制度。 ( ) (A)共和制(B)君主制(C)议会制(D)民主制9 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中处于权力结构最高地位的是 ( ) (A)立法权(B)司法权(C)行政权(D)监督权10 在我国,有权选举国家主席的机关是 ( )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B)全国人大常委会(C)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D)地方符级人大11 资本主义国家民族问题的实质是 ( ) (A)民族歧视(B)民族分裂(C)民族压迫(D)民族同化12 实现社会主义民族问题的任务的惟一正确途径是 ( ) (A)民族同化(B)各民族平等(C)社会主义内容的民族化(D)民族共存与发展13 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领导核心是 ( ) (A)行政机关(B)立法机关(C)司法机关(D)无产阶级政党14 实行一党制的国家是 ( ) (A)意大利(B)德国(C)中国(D)法西斯国家15 政治文化概念引入中国的时期是 ( ) (A)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B)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C)
4、 20 世纪 90 年代初(D)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16 西方发展理论的基础和核心是 ( ) (A)政治发展概念(B)政治革命概念(C)政治改良概念(D)政治改革概念17 西方政治发展理论研究中最根本的问题是 ( ) (A)政治发展的策略问题(B)政治发展的动力问题(C)政治发展的途径问题(D)政治发展的方向问题18 国家存在的物质基础是 ( ) (A)固定的领土(B)定居的居民(C)统一的政权(D)国家主权19 按_划分居民是国家区别于原始氏族组织的标志之一。 ( ) (A)人口(B)血缘(C)地域(D)时间20 非洲统一组织属于哪类国际组织? ( ) (A)政治性国际组织(B)经济性
5、国际组织(C)军事性国际组织(D)文化性国际组织二、多项选择题21 “国家三要素 ”说从哪三个方面来界定国家 ? ( ) (A)国家主权(B)领土(C)居民(D)政权(E)国际地位22 中国封建社会的官僚制具有以下特点 ( ) (A)专职官吏组成(B)有严密官僚等级体制(C)按官阶高低享有特权(D)官僚权力与土地占有成正比(E)可免受法律制裁23 18 世纪法国社会的第三等级包括 ( ) (A)僧侣(B)资产阶级(C)农民(D)城市贫民(E)工人24 邓小平理论 ( ) (A)以实事求是为精髓(B)以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主题(C)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D)是马克思主义在中
6、国发展的新阶段(E)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25 民族冲突导致的后果有 ( ) (A)地区政局不稳(B)社会动荡(C)地区武装冲突(D)大量难民(E)暴力事件26 中国共产党对于国家的领导包括 ( ) (A)政治领导(B)财政领导(C)思想领导(D)组织领导(E)行政领导27 实行过一党制的社会主义国家有 ( ) (A)前苏联(B)蒙古(C)前南斯拉夫(D)匈牙利(E)古巴28 在西方政治发展理论中,按发展程度将当今世界的国家划分为 ( ) (A)发达国家(B)现代化国家(C)传统国家(D)发展中国家(E)过渡国家29 在国内政治舞台上,政治行为主体包括 ( ) (A)各个阶级(B
7、)各个阶层(C)政府(D)政党(E)社会团体30 第三世界崛起和两大阵营各自内部矛盾的激化,使世界主要矛盾演化为 ( ) (A)美苏争霸世界的矛盾(B)发展中国家间的矛盾(C)发达国家间的矛盾(D)欧美之间的矛盾(E)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间的矛盾三、名词解释31 主权32 立宪君主制33 立法机关34 大国沙文主义35 国际政治四、简答题36 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的实质和含义是什么?37 简述划分国家历史类型的基本标准。38 简述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对处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意义。39 简述斯大林关于民族的定义及其含义。40 简述剥削阶级社会的政治文化。41 简述二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演
8、变过程和阶段性特点。五、论述题42 试述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规律。43 分析国家对外政策是如何为国内政治服务的。自考法学类(政治学概论)模拟试卷 3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中国古代的“政治”,其核心含义是统治,政治主要是指“治国平天下”的活动,即依据某种道德原则管理社会、治理国家。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人们最古老、最原始的家庭形式是群婚,即整个一群男子和整个一群女子互为所有的婚姻形式。这是一种禁止父母与子女间通婚的婚姻形式。其后,发展为普那路亚家庭。这是兄弟姐妹禁止结婚的一种家庭形式,氏族就是由普那路亚家庭直接引起的。3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9、】 国家的本质问题,是国家学说的核心问题,它对于研究国家以及同国家有关的一系列政治问题都有关键的意义。政治学中其他基本问题,如统治形式、统治机构、统治方法、民主、专政、政党、集团、政治人物、国际关系等问题的提出与解决,全在于对国家本质的理解。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亚里士多德以掌握国家权力的人数多少为标准,把国家划分为三类:君主国、贵族国及民主国。在这三类国家中,又有正常国家和变态国家之分,正常国家包括:君主国及贵族国、民主国;变态国家包括:专制国家、寡头国家、暴民国家。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最初萌芽于西欧社会。而资本主义国家的产生,是封建社会末期生产力发
10、展的结果。也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最初萌芽于西欧封建社会末期。6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自由资本主义国家是指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国家形态,也就是列宁所指的“正常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7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阶段,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入分析和把握中国社会的特点,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邓小平理论。8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列宁说:“君主制根本不是形式单一和一成不变的制度,而是非常灵活的和能够适心各阶级的统治关系的制度。”总的来说,君主制政体包括专制君主制和立宪君主制两种主要形式。9 【正
11、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的国家机构组织原则,一般为君主集权制。行政权高于立法、司法权,这种三权关系所形成的权力结构要求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专制型的政权组织形式。10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我国全国人大有权选举国家主席、副主席、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根据国家主席的提名决定国务院总理,根据国务院总理的提名决定国务院的其他组成人员,根据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的提名,决定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的提名,决定中央军委的其他组成人员。1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民族问题的主要表现是一个民族对别的民族的歧视、压迫和剥削,以
12、及由此引起的民族斗争,所以,民族问题的实质往往就是阶级斗争问题。在阶级社会哩,阶级压迫和剥削是其本质,而民族雎迫和剥削是阶级压迫和剥削制度的必然产物。综上可知,民族压迫就是资产阶级民族问题的实质。1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社会主义内容的民族化是实现社会主义民族问题的任务的惟一正确途径,它包括民族政权机关的民族化、经济发展的民族化(即按照各民族地区的特点进行经济建设)、语言文化民族化等。13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在社会主义国家里,无产阶级政党足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领导核心。党对社会的领导是通过国家机构来实现的。14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现代国家的一党制有两种典型形式,
13、一类是法西斯主义的一党制,一类是亚非拉一部分民族独立国家的一党制。一党制的要害,不是一党执政,而是全国只有一个合法政党。15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政治文化概念及研究从西方传入中国,引起了中国学者的广泛关注,政治文化学迅速成为我国政治学研究的显学。16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政治发展概念是西方发展理论的基础和核心。对这一概念的不同理解,就形成了不同的政治发展理论流派。17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在政治发展理论中,最根本的问题是政治发展的方向问题,政治发展目标、动力、途径和战略的研究都是为了实现特定的政治发展方向。18 【正确答案】 A 【试题
14、解析】 国家固定的领土包括领土、领海和领空。领土是国家存在的物质基础,是国家的自然载体,是一国居民生存和发展的依托。19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按照地域划分居民,是国家区别于原始氏族组织的标志之一。一定数量的居民必须是定居于国家范围的行政区划内的居民,即定居的居民才是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换言之,经常在不同国家之间迁徙的人群,不能成为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20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按照活动的内容和领域的不同可将国际组织划分为政治性国际组织、经济性图际组织、军事性国际组织、文化科技卫生体育性国际组织等。非洲统一组织属于政治性国际组织。二、多项选择题21 【正确答案】 A,B,C【试
15、题解析】 国外的一些非马克思主义学者往往从国家主权、领土、居民三个方面来界定国家,故称为“国家三要素”说。这是从国家的表面现象,从政治地理意义上解释国家。它的要害是抹煞国家的阶级实质,掩盖国家的本质和阶级使命,因而是不科学的。22 【正确答案】 A,B,C【试题解析】 中国封建社会的官僚制具有三个特点:首先,它是由专职官吏组成的权力机构;其次,在官僚集团内部,有着按等级划分官职的严密组织;再次,封建官僚按官阶高低享有特权,特权成为官僚制的核心。23 【正确答案】 B,C ,D,E【试题解析】 18 世纪的法国是欧洲大陆资本主义工商业最发达的国家,但是当时的法国又是欧洲大陆_卜 J 典型的封建君
16、主专制国家,国王控制着全部国家权力,法律公开确认人们的不平等,社会划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的贵族和第二等级的僧侣是特权等级,而包括资产阶级、农民、城市贫民和工人在内的广大人民构成了法国社会的第三等级。24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该题目考察考生对邓小平理论的认知程度,邓小平理论是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它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其精髓是实事求是,以“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主题。25 【正确答案】 A,B,C,D,E【试题解析】 民族冲突会导致地区政治局势不稳,引起社会动荡,严重影响该地区有关各民族人民的社会生活。与此同时,民
17、族冲突经常伴随着较大规模的武装冲突和暴力事件,导致大量难民逃离家园,流向周边其他国家,从而使国内民族冲突问题引起该国与周边国家的民族关系问题。26 【正确答案】 A,C,D【试题解析】 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而共产党的核心地位和领导作用主要是通过党的政治领导、组织领导、思想领导来实现的。27 【正确答案】 A,B,C,D,E【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要求考生掌握。实行和曾经实行一党制的国家有苏联、蒙古、南斯拉夫、匈牙利、古巴等国。28 【正确答案】 B,C ,E【试题解析】 西方政治发展理论把当今世界的所有国家分为三类:一是传统国家,当今世界的许多发展中国家都被视为传统国家
18、。二是过渡国家,这些国家正在向现代化国家转变之中,但又具有许多传统国家特征;传统国家和过渡国家面临着政治发展的任务,政治发展理论研究就是针对这些国家的。三是现代化国家,这些国家在政治上已经实现了政治现代化,建立起来了现代民主政治政体,完成了政治发展任务。当今世界的发达国家被视为是现代化国家,美国是现代化国家的代表。29 【正确答案】 A,B,C,D,E【试题解析】 该题目是对我国政治行为主体的考察,在国内政治舞台上,活跃着各个阶级、阶层、政府、政党、政治团体、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这些政治行为主体。30 【正确答案】 A,E【试题解析】 由于第三世界的崛起和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各自内部矛盾的
19、激化,使世界的主要矛盾由原来两大阵营的矛盾演化为美苏争霸世界的矛盾(东西关系矛盾)和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的矛盾(南北关系矛盾)。三、名词解释31 【正确答案】 在国家内部,主权是指至高无上的权力,即在社会各种类型的权力中,国家权力的效用最高;在国际关系中,主权是指一个国家的权力的独立性,即一个国家具有独立自主地处理对内对外事务的最高权力。32 【正确答案】 立宪君主制又称“有限君主制” ,是资产阶级类型国家的一种政体。它是资产阶级国家以君主为国家元首,但君主的权力按宪法规定受不同程度限制的政权组织形式。33 【正确答案】 立法机关是指有权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律的国家机关。 34 【正确答案】 大
20、国沙文主义是指大国在对待小国的关系问题上表现出来的一种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反动资产阶级民族主义。35 【正确答案】 国际政治主要是主权国家之间,也包括国际组织之间和其他政治行为主体之间在世界舞台上政治关系的总和。四、简答题36 【正确答案】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政治的论述,我们可以将政治的实质和含义归纳为以下几点:(1)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足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2)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3)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国家政权问题是政治的根本问题。国家是政治权力的最终载体。(4)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我们可以对政治概念作如下界
21、定:政治是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37 【正确答案】 (1)是对建立在同一类型社会经济基础和统治阶级的一切国家的共同特性的概括。(2)具有共同的阶级本质。(3)具有共同的社会经济基础。38 【正确答案】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的经济基础中还存在着其他多种经济成分。这些经济成分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合资经济、合作经营经济和外资独资经济等。就其经济属性讲,这些经济成分属于非公有制经济,但它们的存在和发展是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的。由于社会主义首先是在落后国家取得胜利的,这些国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化程度在不同行
22、业、不同部门、不同地区间是不均衡的,要使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得到迅速、全面发展,就要适应不同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化程度的要求,采取不同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成分,逐步提高生产力的社会化程度;在生产关系方面,虽然这些经济成分不属于公有制经济,但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主导地位的经济条件下,它们有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有利于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实现,而不利于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得到实现的作用则会受到公有制经济和主体经济关系的制约,受到工人阶级国家政权的制约。因此,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39 【正确答案】 斯大林给民族下了完整准确的科学定义。他提出:“民族是
23、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斯大林的上述定义包含了三层意思:(1)从时间上看,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必然要经历一个由产生、发展到消亡的历史过程。(2)从内容上看,民族具有四个特征,这是衡量一个社会共同体是否是一个民族的标准。民族的四个特征是统一的,不能单独拿出某一特征来给民族下定义。(3)从存在形态上看,民族是一个稳定的社会共同体,它是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形成的,不是临时组合的,不会很快解体,而是一个稳定的社会集团。40 【正确答案】 在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
24、里,剥削阶级的政治文化处于主导地位。剥削阶级以他们的政治文化维护该社会的私有制生产方式,维护该社会一定阶级的政治统治,压制和麻痹被剥削、被压迫阶级的反抗。同时,被剥削和被压迫阶级也以自己的政治文化来指导自己反剥削、反压迫的斗争。根据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条件的不同,可以将剥削阶级社会政治文化划分为奴隶制社会的政治文化、封建制社会的政治文化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文化三种不同类型。在奴隶制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奴隶主阶级的政治文化,奴隶主阶级以他们的伦理和政治相结合的、维护他们政治统治和社会等级的国家观和等级观,来建立自己的政治文化。在封建制社会中,封建主、地主阶级封建专制主义政治文化占据主导地位,
25、维护其政治上和经济上的统治。被统治阶级则以自己的政治意识和政治观念与封建专制主义相抗争。资产阶级政治文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它是在反封建的斗争中逐步形成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以本阶级的政治文化与资产阶级政治文化相抗衡。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发展,推动了无产阶级政治文化的发展。41 【正确答案】 (1)第二次世界大战严重削弱了资本主义世界的力量,尤其严重削弱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力量。(2)世界大战促成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与发展。(3)二战后,美国和苏联成为国际政治中的超级大国。(4)战后国际政治基本力量是社会主义国家力量和资本主义国家力量。(5)从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开始,原殖民
26、地半殖民地国家兴起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浪潮,迅速冲破了世界殖民主义体系,出现了一大批发展中国家。与此同时,两大阵营各自的内部矛盾也日益显露出来。第三世界崛起和两大阵营各自内部矛盾的激化,使世界主要矛盾发生变化。(6)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在种种复杂的内外因素的作用下,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冷战 ”宣告结束,使国际形势出现了复杂多变的局面。五、论述题42 【正确答案】 所谓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规律,是指一种历史类型的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就要被另外一种历史类型的国家所代替的客观必然性。国家由一种历史类型发展变革为另一种崭新的历史类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马克思主义认为,
27、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规律,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决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冲突是社会变革的经济基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社会制度的变革,包括国家历史类型的变革,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发生作用的结果。当社会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同社会生产关系发生矛盾,从而要求对这种生产关系进行变更,经济基础的这种变更,必然引起全部上层建筑的变革,在这一变革过程中,国家政权从旧的阶级转移到代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兴阶级手中,旧的国家类型也就被新的国家类型所代替。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一个阶段由此结束,这一运动的新的阶段由此开始,国家的
28、类型也就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国家历史类型更替的一般规律,并不排除具体更替或发展过程中的特殊性。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由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历史传统、社会力量构成等方面的差异,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规律的具体表现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43 【正确答案】 一国对外政策对外活动服务于国内政治的战略目标,即以服务于国内政治需要为归宿为目的。表现为三个方面:(1)服从国内政治需求,以国内政治为依据和出发点,遵从国内政治的要求,以国内政治战略目标的转移为转移。(2)服务于国内政治,即为国内政治制造有利的外部条件和机遇。既适时地、顺应外部的挑战,又适时地把握机遇,其政策和活动成果应为国内政治有效地利用。(3)对外政策对外活动的实际效果和作用,最终要以国内政治为标准尺度进行检验、测量和评估,确定其功过利弊,是非得失。在当代,这个标准和尺度,主要就是维护国家主权和国家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