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国自考(心理学)模拟试卷 5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 下列心理学家的研究路线可以用“刺激一反应” 公式来表示,坚持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的是(A)斯金纳(B)皮亚杰(C)华生(D)奈瑟2 注意的两个明显特点是(A)指向性和集中性(B)指向性和选择性(C)集中性和维持性(D)选择性和维持性3 下列关于人的整个睡眠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A)第一阶段为过渡期,通常持续 17 分钟,脑电波为波(B)第二阶段为轻睡期,大约持续 1025 分钟,这时频率加快,脑电波为波(C)第
2、三、四阶段为沉睡期,此期频率慢,振幅极大,脑电波以波为主(D)最后一个阶段为“ 快速眼动睡眠” ,是人在做梦的时候4 对于人类的生存有重要意义,在各种感觉中得到最好发展的是(A)远距离感觉(B)近距离感觉(C)内部感觉(D)平衡觉5 在人的视觉机制中,真正的感光机构是(A)角膜(B)虹膜(C)瞳孔(D)视网膜6 根据知觉所反应的事物的主观特性,可以划分为几种复杂的知觉,它们是:深度知觉、时间知觉和(A)社会知觉(B)运动知觉(C)颜色知觉(D)形状知觉7 乔治米勒对人们加工信息能力的研究报告指出:短时记忆的容量有一定的限度,其平均数量为(A)5(B) 6(C) 7(D)88 已学过的旧信息对学
3、习新信息的抑制作用属于(A)前摄干扰(B)倒摄干扰(C)消退(D)强化9 人们根据当前问题给定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沿着不同的方向和角度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思维活动,属于下列哪种类型的思维?(A)常规思维(B)具体形象思维(C)发散思维(D)创造性思维10 在认知心理学中,可以把问题解决定义为具有一系列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它应具备的特征是,目标指向性、操作系列性和(A)问题表征(B)认知性操作(C)信息分析(D)信息干扰11 一般来说,如果一个人的智商是 100,说明这个人的智力水平处于(A)超常(B)中等(C)低下(D)弱智12 最常见的两种常模表示法是百分位系统和标
4、准分数系统。其中标准分数系统提出的根据是(A)智力测验的分数是呈正态分布的(B)智力的性别差异(C)人的智力的年龄特征(D)智力的民族特征13 成长动机是一种(A)生理性动机(B)社会性动机(C)内在动机(D)主导动机14 中国的古语“ 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 ”,体现的情绪状态是(A)心境(B)激情(C)应激(D)焦虑15 有的学生的认知方式的特点是反应快,但精确性差,他们的信息加工策略使用的多是整体加工方式,这种学生的认知方式主要属于(A)沉思型(B)系列型(C)冲动型(D)同时型16 下列不属于测量人格特质的测验法的是(A)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B)爱德华个人兴趣量表(C)青年性格问
5、卷(D)罗夏克墨渍测验17 人际关系的测量最常用的方法是社会测量法,它的创立者是(A)莫雷诺(B)阿伦森(C)梅瑞(D)卡尔思密斯18 健康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心理健康就是指(A)没有心理疾病(B)有正常的智力水平(C)知、情、意、行、人格完整协调,能适应社会(D)乐于交往,有良好的人际关系19 下列选项中,表述正确的是(A)压力是由不良刺激引起的(B)挫折不仅会给人带来不愉快的情绪体验,而且会对人产生负面的影响(C)对引起焦虑的生活事件的评估,可以是客观的,也可以是主观的(D)生活中的压力源只存在于人们自身20 下列关于儿童动作的发展遵循的原则叙述错误的是(A)由上到下(B)由外到内(C
6、)由内到外(D)由简单到复杂二、名词解释题每小题 3 分21 注意22 差别感觉阈限23 信度24 情绪情感三、简答题每小题 5 分25 简述心理学中观察法的概念及其优缺点。26 简述视觉刺激中最常使用的深度线索。27 简述创造性思维的特征。28 简述智力结构论的主要观点。29 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有哪些?30 简述群体的主要功能。四、论述题本大题共 3 小题。每 31、32 小题任选 1 题,2 题均答者,以前 1 小题计分,8 分。第 33 小题必答。10 分。共 18 分31 举例说明注意与意识的关系。32 试述人格的形成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各对人格起什么作用。33 我们打电话时,从
7、号码簿上查到要打的电话,可是常常是刚刚放下电话,却已经记不起刚才打过的号码了,这是为什么?全国自考(心理学)模拟试卷 5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 【正确答案】 C2 【正确答案】 A3 【正确答案】 B4 【正确答案】 A5 【正确答案】 D6 【正确答案】 B7 【正确答案】 C8 【正确答案】 A9 【正确答案】 C10 【正确答案】 B11 【正确答案】 B12 【正确答案】 A13 【正确答案】 B14 【正确答案】 A15 【正确答案】 C16 【正确答案】
8、D17 【正确答案】 A18 【正确答案】 C19 【正确答案】 C20 【正确答案】 B二、名词解释题每小题 3 分21 【正确答案】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22 【正确答案】 那种刚能引起蒡别感觉的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异量称为差别感觉阈限。23 【正确答案】 信度即可靠性,是指多次测验结果的一致性程度。24 【正确答案】 人类在认识外界事物时,会产生喜与悲、乐与苦、爱与恨等主观体验。我们把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称之为情绪情感。三、简答题每小题 5 分25 【正确答案】 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
9、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所谓自然情境指的是被观察者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正在受到观察。观察法一般适用下面的条件:对所研究的对象出于多种原因无法进行控制的情况,以及研究对象在控制条件下会发生质的改变,或者由于道德伦理等因素不应该对之进行控制的那些行为。观察过程中,因为被观察者不知道自己正受到观察,其行为和心理活动很少受到干扰,保持了资料的客观性和真实性,这是观察法的优点。它的不足之处是观察者处在被动的地位,观察者只能消极地等待预期的行为出现,而且自然条件下的行为很难按照人的主观意愿发展,因此观察的结果难于重复。此外,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还容易受到观察
10、者的预期和偏见的影响。26 【正确答案】 (1)大小:如果认为两个物品大小接近时,产生网像较大的就被知觉解释为较近。(2)视野中的高度:在视野中远处物品通常位置较高。(3)遮挡:视野中远物是被近物遮挡的,部分被遮挡就成为一个很好的深度线索。(4)线性透视:平行的铁轨向远处延伸时,会趋向于相交,因此两条直线越趋向接近,就表示距离越远。(5)纹理变化:近处物体纹理清晰、细节分明,移向远处时逐渐模糊,难以分开,因而纹理变化也是距离线索。例如画面中物体的清晰度逐渐减低,其组织纹理逐渐模糊,都引起距离变远的知觉效果。(6)光照与阴影:日常生活中光线多自高处向下照射,因而阴影与光照的位置也成了深度知觉线索
11、。27 【正确答案】 (1)敏感性。即容易接受新现象,发现新问题。(2)流畅性。即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对于特定的问题情景能够顺利地做出多种反应或答案。(3)灵活性。即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适应性,具有灵活改变定向的能力,能发挥自由联想。(4)独创性。即产生新的非凡的思想能力,表现为产生新奇、罕见、首创的观念和成就。(5)再定义性。即善于发现特定事物的多种使用方法。(6)洞察性。即能够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认清其内在含义、特性或多样性,进行意义交换。28 【正确答案】 智力结构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的。他认为智力活动可以区分出三个维度,即内容、操作和产物,这三个维度的各个成分可以组成为一个三
12、维结构模型。智力活动的内容包括嗅觉、视觉、语义、符号和行为五种成分。它们是智力活动的对象或材料。智力操作是智力活动的过程,它是由上述对象或材料引起的,包括认知、记忆、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和评价五种成分。智力活动的产物是指运用上述智力操作所得到的结果。这些结果可以按单元计算,可以分类处理,也可以表现为关系、转换、系统和应用。这样人的智力可以在理论上区分为556=150 种。这一模型同时考虑到智力活动的内容、过程和产品,这对推动智力测验工作起了重要的作用。吉尔福特宣布,经过测验已经证明了三维智力模型中的近百种能力。29 【正确答案】 在平常的生活、学习中,我们每个人都要注意培养自己健康的心理素质,要
13、能够做到:(1)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2)开发自己的各种潜能,提高工作和生活质量;(3)激发自己的非智力因素,尝试创造性地学习和工作;(4)提高自己人际交往的能力,增强自己的社会适应性;(5)增强自我意识,培养自我评价能力。30 【正确答案】 (1)给成员以心理上的归属感。同一群体的成员在共同的活动中会表现出观念与行为的一致性,当与其他群体相比较时,成员就会产生一种属于自己群体的感觉,这就是归属感(情感方面的影响)。(2)使成员具有认同感。同一群体的成员对重大事件和原则问题的认识倾向于与群体保持一致。当个人对外界情况不明时,这种认同就会发生很大的相互影响,有时甚至会是盲目的
14、(比如在认知方面的影响)。 (3)使成员获得社会性支持。当个体的思想与行为符合群体要求时,就会受到群体的赞许与鼓励,使个体获得社会性支持,从而强化了这种与群体的一致性(主要表现在行动方面的影响)。四、论述题本大题共 3 小题。每 31、32 小题任选 1 题,2 题均答者,以前 1 小题计分,8 分。第 33 小题必答。10 分。共 18 分31 【正确答案】 注意和意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首先,注意不等同于意识。一般说来,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 ,而意识主要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假如把人脑比喻为一台电视机的话,意识是它所包含的全部节目内容,而注意就是对电视节目进行选择的过程,它决定着
15、意识反映哪些内容在电视屏幕上出现。注意提供了这样一种机制,决定什么东西可以成为意识的内容,而什么东西不可以。只有被注意到的内外刺激,才能被个体所觉察,进而产生意识。其次,注意又和意识密不可分。注意的分配和紧张程度的不同,显示了个体处在什么样的意识状态。在可控制的意识状态下,人的注意集中在对当前有意义的内容上,得到的认识比较清晰和深刻。自动化的意识状态本身要求很少的注意,相应的意识的参与成分也相对较少,这时你对反映的对象没有清晰的了解,是注意被分配到其他方向的结果。在白日梦状态,人的意识内容不断地变化,实际在这些内容上所分配到的注意极少,心理紧张性也很低,因此,它才不断变化,不会停留在一个问题上
16、。至于睡眠状态,我们处于一种无意识状态下,可以说,这个时候,注意已经基本停止了活动,只有受到很强的刺激,如有人大喊一声你的名字时,才会引起你的注意,到这个时候,你也就是醒来了,转入了觉醒状态,或说有意识的状态。32 【正确答案】 人格的形成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1)生物遗传因素。由于人格具有较强的稳定性特征,因此人格研究者更注重遗传因素对人格的影响。研究证明,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因人格特征的不同而异,通常在智力、气质这些与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征上,遗传因素较为重要;而在价值观、信念、性格等与社会因素关系紧密的特征上,后天环境因素更重要。在个体发展过程中
17、,人格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影响人格的发展方向及难易。(2)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性的方向发展,而这种相似性又具有一个维系社会稳定的功能。社会文化具有对人格的塑造功能,这反映在不同文化的民族有其固有的民族陛格。社会文化对人格的影响历来就被人们所认可,社会文化对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后天形成的一些人格特征。社会文化因素决定了人格的共同性特征,它使同一社会的人在人格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3)家庭环境因素。家庭因素对人格形成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家庭对子女的教育作用,父母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方式教育着孩子,使他们逐渐形成了某些人格特
18、征。强调人格的家庭成因,重点在于探讨家庭间的差异对人格发展的影响,探讨不同的教养方式对人格差异所构成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家庭是社会文化的媒介,它对人格具有强大的塑造力;父母的教养方式会直接决定孩子人格特征的形成;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影响和塑造着孩子的人格,形成家庭中的“社会遗传性” 。(4)早期童年经验。人生早期所发生的事情对人格的影响,历来为人格心理学家所重视,特别是弗洛伊德。大量的研究发现:其一,人格发展的确受到童年经验的影响;其二,早期经验不能单独对人格起决定作用,它与其他因素共同来决定人格;其三,早期儿童经验是否对人格造成永久性影响因人而异。(5)自然物理因素。生态环境
19、、气候条件、空间拥挤程度等物理因素都会影响人格。心理学家认为自然环境对人格不起决定性影响作用,更多地表现为一时性影响;自然物理环境对特定行为具有一定的解释作用。在不同的物理环境中,人可以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点。综上所述,人格是先天与后天的“合金”,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决定了人格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现实性。33 【正确答案】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的短时记忆的时间是相当短的,大约只有2030 秒。复述是使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必要条件。在打电话时,我们查到要打的电话号码,然后拨打这个电话,这时电话号码便进入了我们的短时记忆。可是如果不对这个号码进行复述使之进入长时记忆的话,过 20、30 秒钟后,超过了短时记忆的保持时间,这个电话号码我们就记不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