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国自考(传播学概论)模拟试卷 7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传播”一词源自拉丁语 ommunis,基本意思是(A)“与他人建立共同的关系”(B) “与他人建立共同的意识”(C) “与他人建立共同的联系”(D)“与他人建立共同的渠道”2 狭义的人际传播亦称(A)亲身传播(B)群体传播(C)组织传播(D)亲属传播3 群体传播有时也称作(A)亚群体传播(B)次属群体传播(C)小规模组织传播(D)小群体传播4 在构成传播学的各门学科中,与它关系最密切的是(A)自然科学(B)新闻学、社会学(C)行为学、信息学(D)政治学、宣传学5 传播学因其学科背景而具有的鲜明特色是(A)独立性(B)边缘性(C
2、)系统性(D)科学性6 我国第一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召开的时间是(A)1980 年(B) 1981 年(C) 1982 年(D)1992 年7 传播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传播的(A)过程和效果(B)主体和客体(C)规律和趋势(D)媒介8 传播学研究基本步骤的第一步是(A)确定研究客体(B)研究设计(C)选择课题(D)分析资料9 有助于提高敏感性问题回答率的提问方法是 (A)委婉法(B)间接法(C)消虑法(D)虚拟法10 关于信息的分类,可以按照信息的表现形式分为(A)新闻信息、教育信息等五类(B)语言、符号和图像三类(C)指导性信息等三类(D)新闻与非新闻11 发明了电话机,开创了人类利用电流传送声
3、音先河的发明家是(A)爱迪生(B)马可尼(C)摩尔斯(D)贝尔12 媒介中个人与个人进行信息交流的中介物被称为(A)普通媒介(B)大众传播媒介(C)特殊媒介(D)传播媒介13 麦克卢汉认为,在口语传播中(A)人的视觉功能加强,其他感觉被削弱(B)在人类同环境的关系中造成了不平衡(C)分裂了人类的感觉生活,阅读和思考成为个人化的行为(D)各种感觉器官可以同时受到刺激,处于和谐状态14 下列不属于大众传播中反馈的特点的是(A)延迟性(B)代表性(C)直接性(D)累积性15 下列不属于读者调查种类的是(A)读者概况调查(B)受众选择报刊信息的调查(C)读者 非读者研究(D)“节目检验 ”研究16 调
4、查人员登门造访调查对象,要求调查对象当面填写调查问卷表的采集数据的方法叫 (A)仪器记录法(B) B 记法(C)面对面调查法(D)电话询问法17 整个传播事业日常的、持久的传播活动所产生的综合效果或客观效果叫 (A)长期的预期效果(B)短期的预期效果(C)消极效果(D)长期的非预期效果18 大众传播媒介的环境认知效果,在传播学中也称 (A)视野制约效果(B)休眠效果(C)警钟效果(D)结晶效果19 “传播流程 ”研究的三部曲是 (A)人民的选择、媒介即讯息、大众传播效果 (B) 人民的选择、个人影响、创新与普及(C) 大众传播效果、媒介即讯息、创新与普及(D)大众传播效果、人民的选择、个人影响
5、 20 传统的政治学和舆论学认为,舆论是一种 (A)社会合意(B)公众意见(C)媒介议题(D)大众话题二、多项选择题21 基本群体也叫(A)初级群众(B)隶属群体(C)首属群体(D)社会群体(E)次属群体22 传播过程研究的现状是(A)将传播作为过程看待(B)模式构建基本完成(C)从不自觉到自觉,从不深入到深入(D)研究工作基本完成(E)研究工作尚未完成23 人们对传播研究中所得出的有关结论和数据都要进行一系列严格的(A)信度分析(B)效度分析(C)主体分析(D)客体分析(E)过程分析24 信息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基本标志是(A)共享性和扩散性(B)传递性(C)扩充性(D)浓缩性(E)替代性25
6、根据“议程设置功能 ”理论,传播媒介是重要的(A)理论源(B)信息源(C)经济源(D)关系源(E)影响源三、名词解释26 抽样调查法27 议程设置功能28 群体传播29 拟态环境30 休眠效果四、名词解释31 早期传播研究缺陷的原因是什么?32 确定样本大小时应考虑的因素是什么?33 为什么说功能和功能失调、显功能和隐功能是两组不同概念?34 简述社会信息流量低所造成的后果。35 为什么说“ 魔弹论” 是错误的 ?五、论述题36 论述与大众传播相比人际传播的特点。37 论述我国的报纸、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在竞争中求发展的现状。六、填空题38 批判学派中最有影响的是( )。39 与卢因一样从心理
7、学角度切入传播学研究的学者是( )。40 在传播学中,介于随机抽样和非随机抽样之间的抽样形式是( )。41 兴起于资产阶级革命年代的报刊理论是( )。42 “地球村”概念的提出者是( )。43 提出“感觉的平衡 ”的学者是( )。44 提出“在前台的行为 ”“在后台的行为”两个概念的学者是( )。45 免疫效果又称( )。46 对广播节目的“ 使用” 功能最早进行了调查的是( )。47 发起我国首次大规模受众调查的是( )。全国自考(传播学概论)模拟试卷 7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B2 【正确答案】 A3 【正确答案】 D4 【正确答案】 C5 【正确答案】 B6 【正确答
8、案】 C7 【正确答案】 A8 【正确答案】 C9 【正确答案】 B10 【正确答案】 B11 【正确答案】 D12 【正确答案】 A13 【正确答案】 D14 【正确答案】 C15 【正确答案】 D16 【正确答案】 C17 【正确答案】 D18 【正确答案】 A19 【正确答案】 B20 【正确答案】 A二、多项选择题21 【正确答案】 A,C22 【正确答案】 A,C,E23 【正确答案】 A,B24 【正确答案】 A,B,C,D,E25 【正确答案】 B,E三、名词解释26 【正确答案】 抽样调查法是指从研究对象的全部单位中抽取一部分单位进行考察和分析,并用这部分单位的数量特征去推断总
9、体的数量特征的一种调查方法。27 【正确答案】 所谓议程设置功能,是指激励和动员群众投入当前的事件中去,提出对策,抵御有碍于社会安定的各种威胁;通过解释与评论,防止因报道某些敏感事件问题造成的过度刺激;将公众的注意力集中到某些事件上去,并使这些事件广为传扬,形成理论中心。28 【正确答案】 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有时也称作小群体传播。它是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也是介乎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之问的一个信息交流层次。29 【正确答案】 美国著名新闻学家李普曼认为,现代社会变得越来越巨大和复杂化,一般个人由于活动范围、精力和注意力有限,不可能对与他们有关的全部环境和众多的事物都保持经验
10、性接触,对超出自己经验范围以外的事物,人们只能通过各种新闻供给机构去了解。这样,现代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是对真实的客观环境的反应,而成了对大众传播揭示的“拟态环境” 的反应。30 【正确答案】 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性的负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得到马上发挥,处于一种睡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可信性的负影响减弱或消失之后,其效果才能充分体现。霍夫兰等人称这种现象为“休眠效果” 。四、名词解释31 【正确答案】 造成早期传播研究缺陷的原因是:(1)从主观方面看,当时人类的认识能力尚弱小,因此,难以对传播现象、传播活动进行全面、科学的总结。(2)从客观方面看,传播的作用虽重要
11、,但还不是很明显。一是早期的传播还比较简单,无论方式(手段) 还是内容,都不复杂;二是早期的传播尚未相对独立化、职业化,即尚未出现专门的传播机构。与人类的其他基础性活动相比,传播总是贯穿于各种活动中,故通常被视作各类活动的组成部分,所以未引起社会的重视。32 【正确答案】 确定样本大小时应考虑以下四个因素:(1)研究总体中样本单位之间的差异程度。差异增大,样本数也应随之增大;差异越小,所需的样本数就越少。(2)课题要求的精确程度(一般以“ 允许误差”来表示) 和把握程度(又称置信度)。对精确程度要求愈高,即可容许的误差范围愈小,样本数目就要求越多。当其他条件不变时,要求推断的把握程度愈高,抽样
12、数目就要求愈多。(3)课题研究的时间、人力、财力及研究本身的要求,因种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研究者常常无法抽取最理想的样本,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抽取最佳样本。(4)调查研究的目的和任务以及统计分析方面的要求。调查的项目少,内容较为简单,样本量就可以少一些;反之,样本量则应大一些。33 【正确答案】 功能和功能失调、显功能和隐功能,是两组不同的概念。前者侧重点在于它们对社会体系有利或不利,后者则强调其功能是否是社会成员所愿望的和所认识的。换句话说,功能和功能失调是一组对应的概念,而显功能和隐功能却都可能有助于社会体系的调节或适应,只不过是隐功能超出人们的意图,并非人们所愿和不为人们所认识而已。34
13、【正确答案】 所谓“ 信息量低 ”,是指社会的信息流量低于社会需求,以致难以满足机制的需要,更不能促其发展。这是一种社会“贫血” 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后果主要是:(1)信息匮缺,会阻碍社会发展,使经济停滞不前,无法分享世界各国已开发出来的丰富的信息资源。(2)信息匮缺,科学技术必然落后,民族便处于愚昧状态。(3)信息匮缺,则文化素质、教育水平下降。(4)信息匮缺,流量过低,则会让一些不健康的信息乘虚而入。35 【正确答案】 魔弹论是错误的,这主要表现在它是一种唯意志论观点,它过分夸大了大众传播的力量和影响,忽视了影响传播效果的各种客观社会因素,并且否定了受众对大众传媒的能动的选择和使用能力。它
14、对传播过程作了过于简单的描述:“一方是全能的媒介在发送信息,另一方是分散的大众在等待着接受它,其间别无他物。”五、论述题36 【正确答案】 首先,人际传播无需借助特定的传播工具。人际传播是社会成员面对面的互动交流,一般说来只依靠口语传递信息,无需特定的传播工具。当然,人际传播也使用电话、书信等传递工具,但是,这些工具的使用对于传播者来说也具有极强的灵活性,使用者并不受制于这些工具。而大众传播则必须借助特定的大众传播工具,而且要有专门化的传播组织协调和发布信息。其次,人际传播的信息是不公开的、面向特定少数人而进行的。人际传播主要局限于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个人之间的交际、交流活动,具有秘密性。而大众传
15、播的信息则是公开的、面向社会的,它的受众也是大量的、匿名的和互不相干的。第三,人际传播是信息的互动传播,传播双方知道、了解或者熟悉各自所面对的交流对象,信息的反馈也是及时的、灵活的。而大众传播则基本上是信息的单向流动,受众是不知其名的,来自受众的信息反馈也是有限的、滞后的。37 【正确答案】 (1)我国的报纸。当前我国报纸充分利用自身篇幅可伸缩的优势,纷纷进行扩版,以更多的篇幅,提供更多的信息、更深刻的分析。在市场经济下,为适应社会公众对信息的需求,报纸采取扩版的策略,给广告、市场行情、社会信息、文化娱乐、股市行情等内容提供了更多的篇幅,而且逐渐增加了分析性、解释性、综合性的新闻,如深度报道、
16、系列报道、综合报道等。(2)我国的无线电广播。作为听觉媒介,我国的无线电广播正在扬听众可以“一心二用”之长。各地广播电台纷纷延长播出时间,增加新闻播出次数,并在人们繁忙的早晨播出内容丰富的节目,它们避开了电视台的黄金时间,更易吸引人们边从事其他活动边收听。当前还出现了节目多层次、多栏目和专业分台的倾向,经济台、交通台、文艺台、新闻台等各种专业电台纷纷在各地诞生。(3)我国的电视。在媒介间的竞争中,今天我国的视听媒介电视凭借自身形、色、声、光俱佳的综合性优势。在内容和播放形式上出奇招,不但增加了新闻播出的次数,充分发挥“ 电子大窗户 ”的作用,而且还推出了许多以形象生动取胜的节目。竞争中的电视一
17、改过去“ 我播你看 ”的居高临下的态度,邀请专家与观众投入种种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同时把场外观众的反映即刻送上荧屏,这是媒介大战中出现的电视新实践,深受广大受众的欢迎。总之,今日竞争中的中国各大众传播媒介,均在朝着贴近受众、服务受众的方向努力,经过时间对各种新实践的检验,各大众传播媒介必将找到发挥自身独特长处的最佳方式,以此立足信息市场,求得不断发展。六、填空题38 【正确答案】 法兰克福学派39 【正确答案】 霍夫兰40 【正确答案】 雪球抽样41 【正确答案】 自由主义理论42 【正确答案】 麦克卢汉43 【正确答案】 麦克卢汉44 【正确答案】 戈夫曼45 【正确答案】 接种效果46 【正确答案】 赫尔卓格47 【正确答案】 首都新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