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陕西省专升本大学语文(记述文)模拟试卷 6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多行不义必自毙 ”一语出自 ( )(A)左传(B) 国语(C) 战国策(D)韩非子2 李将军列传写李广与程不识不同的治军方法,“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这种表现方法是 ( )(A)类比(B)对比(C)铺垫(D)暗示3 段太尉逸事状作者是( )(A)柳永(B)柳宗元(C)韩愈(D)王安石4 马伶第一次与李伶较量失败后,远走京师做了_的门卒( )(A)严嵩(B)顾秉谦(C)高俅(D)秦桧5 故都的秋中,开发北京秋天的“深味” 用的是 ( )(A)倒叙方式(B)描写方式(C)议论笔调(D)象征手法6 在爱尔克的灯光中,
2、作者关于人生道路的思索的主要触发物是( )(A)故居(B) “长宜子孙” 四个字(C)亡姐(D)爱尔克的灯光7 本文写地坛“ 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让人联想到的深意是 ( )(A)地坛的古老(B)地坛的遭遇(C) “我” 的艰难坎坷的人生道路(D)“我”的持久不变的努力追求8 我与地坛中“ 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 ”“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和恋人”指( )(A)怎样活的问题(B)关于死的事(C)为什么出生的问题(D)关于自强不息的事二、阅读理解8 阅读故都的秋中的一段,回答文后问题。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
3、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9 本段采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10 这里采用了那些修辞手法?11 “黄酒”“稀饭”“鲈鱼”“黄犬”实指什么?“ 白干”等又实指什么?三、词语解释12 无庸,将自及。13 汉军罢 ,弗能迫。14 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15 日群行丐取于市,不嗛,辄奋击折人手足。16 叶叶而累 之。17 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18 列兴化于东肆。19 而历尽沧桑 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四、判断题20 郑伯克段于鄢中,“多行不义自毙” 指的是郑庄公。 ( )(A)正确(B)错误21 史记共一百二十篇,包括“本纪
4、”“表”“书”“世家”和“列传” 五种体例。( )(A)正确(B)错误22 柳宗元从多个角度描写段太尉,并对他大加赞扬。( )(A)正确(B)错误23 马伶是金陵华林部的一名善于演唱的著名演员。( )(A)正确(B)错误24 从故都的秋里可以看出作者郁达夫对“悲凉” 秋味的钟爱之情。( )(A)正确(B)错误25 拣麦穗是张洁的一篇记事散文。( )(A)正确(B)错误26 从森林里来的孩子是张洁的成名作。( )(A)正确(B)错误陕西省专升本大学语文(记述文)模拟试卷 6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记叙文2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记叙文3 【正确答案】
5、B【知识模块】 记叙文4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记叙文5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记叙文6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记叙文7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记叙文8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记叙文二、阅读理解【知识模块】 记叙文9 【正确答案】 对比手法。其段意为: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知识模块】 记叙文10 【正确答案】 排比和比喻。【知识模块】 记叙文11 【正确答案】 “ 黄酒”“稀饭”“鲈鱼”“ 黄犬”喻指南国之秋;白干等又实指北京之秋。【知识模块】 记叙文三、词语解释12 【正确答案】 无庸:不用【知识模块】 记叙文13 【正确答案】 罢:通“
6、疲”【知识模块】 记叙文14 【正确答案】 去:离开。【知识模块】 记叙文15 【正确答案】 赚:满足。【知识模块】 记叙文16 【正确答案】 累:加,积【知识模块】 记叙文17 【正确答案】 畴昔:从前【知识模块】 记叙文18 【正确答案】 肆:店铺【知识模块】 记叙文19 【正确答案】 沧桑:“沧海桑山” 的略语,比喻事实变化很大。【知识模块】 记叙文四、判断题20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记叙文21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记叙文22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记叙文23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记叙文24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记叙文25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记叙文26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记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