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语文(古代汉语基础知识)模拟试卷 10 及答案与解析单项选择题1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B)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C) 子孙 帝王万世之业也(D)烈士 暮年,壮心不已2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扁鹊望桓侯而还走(B)诚宜 开张 圣听(C)先帝不以臣卑鄙(D)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3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不是偏义复词的一项是( )。(A)缘溪行,忘路之远近(B)风 马牛 不相及也(C)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D)此诚危急 存亡 之秋也4 下列句子中,“ 兄弟(弟兄
2、 )”为偏义复词的一项是 ( )。(A)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B)凡今之人,莫如兄弟(C)婚媾不通,兄弟永绝(D)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5 下列句子中,不包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往而不反者,竖子也(B)恐惧不敢自陈(C)为天下唱,宜多应者(D)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6 下列句子包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至若春和景明(B)属予作文以记之(C)云归而岩穴暝(D)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7 下列句子中,“ 要” 字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B)张良出,要项伯(C)石崇每要客燕集(D)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文言文阅读7 今有一人,入人园
3、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至杀不辜人也,抱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
4、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日白则以此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日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节选自墨子.非攻)8 下列加下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有一人,入人园圃 园圃:果园和菜园(B)以 亏人 自利也 亏人:损人(C)若以此说往 往:向前行衍伸为推演下去(D)不知白黑之 辩 辩:分别9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字
5、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 故书其言以遗后世(B)天下 之 君子 谓 之不义(C)从 而 誉之 则知 而非之(D)上 为 政者得则罚之 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10 下列选项中,“ 夫” 字与 “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中“夫” 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夫人不言,言必有中(B)夫战,勇气也(C)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D)一夫不耕,或受之饥11 下列关于墨家的说法正确的是( )。(A)墨子提出了“ 兼爱”“非攻”“ 尚贤”“尚同”“明志”“明鬼”“ 非命”“非乐”“”“节葬”“节用”十项主张(B)墨子创作墨子一书,创立墨家学派;墨学在战国时期影响很
6、大,与儒家并称“显学”,有“非儒即墨”之称(C)墨家是一个有着严密组织和纪律的团体,最高领袖被称为“巨子” ,墨家的成员都称为“墨者 ”(D)墨子一书内容专精,主要是对哲学、科技方面的深入探讨和研究,是研究墨子及其后学的重要史料12 依照作者的主张,下列言行全都属于“不义” 的一组是 ( )。攘人犬豕鸡豚上为政者得则罚之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少见黑日黑,多见黑日白(A)(B) (C) (D)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文章认为任何人都不能“亏人自利” ,但相比“ 小为非”,“大为非攻国“
7、更该谴责(B)文章矛头直指战争,从而揭示出战争才是造成百姓流离失所、横尸荒野的罪魁祸首(C)第二段用类比的方式,论证了天下君子分辨不清义和不义,在价值判断上陷入混乱(D)文章主旨鲜明,论证就近取譬,层层类推,一环紧扣一环,逻辑严密,富有说服力14 给文章最后一段加上标点并翻译成现代汉语。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日白则以此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日苦多尝苦日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译文:14 曹彬,字国华,真定灵寿人。父芸,成德军节度都知兵马使。彬始生周岁,父母以百玩之具罗于席,观其所取
8、。彬左手持干戈,右手持俎豆,斯须取一印,他无所视,人皆异之。五年,使吴越,致命讫即还。私觌之礼,一无所受。吴越人以轻舟追遗之,至于数四,彬犹不受。既而曰:“吾终拒之,是近名也。” 遂受而籍之以归,悉上送官。初,太祖典禁旅,彬中立不倚,非公事未尝造门,群居燕会,亦所罕预,由是器重焉。建隆二年,自平阳召归,谓曰:“我畴昔常欲亲汝,汝何故疏我?”彬顿首谢日:“臣为周室近亲,复忝内职,靖恭守位,犹恐获过,安敢妄有交结?”七年,将伐江南。长围中,彬每缓师,冀煜归服。城垂克,彬忽称疾不视事,诸将皆来问疾。彬曰:“余之疾非药石所能愈,惟须诸公诚心自誓,以克城之日,不妄杀一人,则自愈矣。”诸将许诺,共焚香为誓
9、。明日,稍愈。又明日,城陷。煜与其臣百余人诣军门请罪,彬慰安之,待以宾礼,请煜入宫治装,彬以数骑待宫门外。左右密谓彬曰:“ 煜入或不测,奈何 ?”彬笑曰:“煜素懦无断,既已降,必不能自引决。” 煜之君臣,卒赖保全。 初,彬之总师也,太祖谓曰:“俟克李煜,当以卿为使相。” 副帅潘美预以为贺。彬曰:“不然,夫是行也,仗天威,遵庙谟,乃能成事,吾何功哉? 况使相极品乎!”美曰:“何谓也 ?”彬曰:“太原未平尔。”及还,献俘。上谓曰:“本授卿使相,然刘继元未下,姑少待之。” 既闻此语,美窃视彬微笑。上觉,遽诘所以,美不敢隐,遂以实对。上亦大笑,乃赐彬钱二十万。彬退曰:“人生何必使相。好官亦不过多得钱尔
10、。”未几,拜枢密使、检校太尉、忠武军节度使。成平二年,被疾。上趣驾临问,手为和药,仍赐白金万两。六月薨,年六十九。上临哭之恸。(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十七)15 下列语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私 觌(d) 之礼(B)复 忝(tin)内职(C) 遽(j)诘所以(D)上临哭之 恸(dng)16 下列语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皆 异 之 异:以为不同(B)太祖 典 禁旅 典:主管,掌管(C)美不敢隐 隐:隐藏(D)仍 赐白金万两 仍:于是,又17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下划线的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彬 之 总师也 上临哭 之恸
11、(B)观其 所 取 他无 所视(C)汝 何 故疏我 吾 何功哉(D)吴越人 以 轻舟追遣之 遂 以实对18 对下列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斯须取一印 一会儿拿了一枚印章(B)吾终拒之,是近名也 我如果一直拒绝收礼,就会得到好的名声(C)煜素懦无断必不能自引决 李煜一向懦弱没有决断一定不会自杀(D)况使相极品乎 何况宰相是多么重要的位置啊19 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曹彬见识非凡,看出了李煜既然已经投降就一定不会自杀,也料到宋太祖不会将自己封为宰相(B)曹彬为官清正,对宋太祖不巴结逢迎,对同僚也不结党营私,深得宋太祖的赏识(C)曹彬富有智慧,才能出众
12、,宋太祖虽然器重他,但是又心存戒备,并有所防范(D)曹彬突然称病,意在要求部下破城后不妄杀一人。他尊重降者人格,以礼相待20 文中第六段写道“ 美窃视彬微笑 ”“上亦大笑”,请分别简述两处 “笑”的缘由。填空题21 古代汉字的“ 六书” 是指_、_、_、_、_、_。22 词类划分的标准一般包括_、_、_。23 文言文学习中最普遍也是最重要的一项内容是_,指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是另一个意义的现象。24 从造字法的角度来说,汉字中_字最多。25 通假字一般可以分为_、_、_。判断题26 构形形态既改变词的语法功能,也改变词的词汇意义。 ( )(A)正确(B)错误27 词的
13、本义和引申义有明显的关系。 ( )(A)正确(B)错误28 甲乙是通假字,则甲乙两字必然音同。 ( )(A)正确(B)错误29 “某字同某字 ”,意即这两个字是异体字。 ( )(A)正确(B)错误30 古今异义的情况,不仅包括词义的变化、转移,也包括词的感情色彩的变化。 ( )(A)正确(B)错误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中学语文(古代汉语基础知识)模拟试卷 10 答案与解析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A 项中的“中国”古义为“中原地区” ,今义指“全中国“ ;B 项“会计”古义为“聚会商议”,今义指“监督和管理财务的工作或人”;C 项“子孙”古今意义相同;D 项“烈士”古义为“有远大抱
14、负的人”,今义专指 “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的人”。【知识模块】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2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A 项“走”古义为“跑”,今义为“步行 ”;B 项“开张”古义为“扩大”,今义为“开始营业”;C 项“卑鄙”古义为“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今义为“(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D 项“殆尽“古今意义相同,意为“几乎全尽”。【知识模块】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A 项“远近”在此句中偏义在“远”, “近”为衬字;B 项“马牛“意为“马和牛”,不为偏义复词;C 项“父兄”偏义在“兄 ”,“父”为衬字;D 项“存亡”偏义在“亡”,“存”为衬字。【知识模块】 古代汉
15、语基础知识4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B、C、D 三项“兄弟(弟兄)”都指“哥哥和弟弟”。A 项“弟兄”偏义在“兄”,“弟”为衬字。【知识模块】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5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A 项“反”通“返”,意为“返回”;B 项无通假字;C 项“唱”通“倡”,意为“首发、倡导”;D 项“辩”通“变”,意为“变化 ”。【知识模块】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6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B 项“属”为通假字,通“嘱”,意为“嘱托、嘱咐”。【知识模块】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7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D 项中的“要”为动词,意为“相约” ,其他三项中的“要”通“邀”,意为“邀请”。【知
16、识模块】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知识模块】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8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古代汉语中,园指果园,圃指菜园,但从后文“窃其桃李”可知,此处为偏义复词,偏指 “园”即“果园”。故选 A。【知识模块】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9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A 项两个“以”字用法、意义不同,前一个是介词,可译为 “因为”;后一个是连词,可不译。B 项两个“之”字用法、意义不同,前一个是助词,相当于“的”;后一个是代词,代表第三人称。C 项两个“ 而”用法、意义相同,都表顺承。D 项两个“为”字用法、意义不同,前一个为动词,后一个与 “以”构成固定搭配。故选 C。【知识模块】 古代
17、汉语基础知识10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题干中“夫”为助词,用于句首,引发议论,可不译;A 项“夫”为代词,意为“这个,那个”;C 项“夫”为语气词,表感叹; D 项“夫”为名词,意为“成年男子”;B 项“夫”与题干用法相同,当选。【知识模块】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1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A 项,“明志”应为“天志”。B 项, 墨子一书并非由墨子创作,而是由墨子的弟子及后学记录、整理、编纂而成。D 项,墨子一书内容广博,包括对政治、军事、哲学、伦理、逻辑、科技等多方面的深入探讨和研究。故选C。【知识模块】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1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显然是不义的言行,
18、是对“小为非“ 的反对或惩罚,是正常的推论所得,与“少见黑日黑,多见黑日白 ”相反。故选 B。【知识模块】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1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B 项,选段的主旨并非揭示战争是罪魁祸首,而是“非攻”,即谴责不义的国家战争。故选 B。【知识模块】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14 【正确答案】 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日黑,多见黑曰白,则以此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译文:假如现在有人在这里,见一点黑说是黑,见一片黑却说是白,那么(
19、我们)一定认为这人不知道黑白的区别。尝一点苦说苦,尝多了苦却说是甜,那么(我们)一定以为这人不知道苦甜的区别。现在,干小的坏事,知道(不对)而且谴责它;干大的坏事,攻打别国,就不知道谴责,反而称赞它,说它义。这能说是知道义与不义的区别吗?由此可知世上的君子,分辨义与不义(的标准 )是多么混乱啊。【知识模块】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知识模块】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1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恸”,读 t ng,意为“悲哀过度,大哭 ”。故选 D。【知识模块】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16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C 项“隐”是“隐瞒”的意思,而非“隐藏 ”。故选 C。【知识模块】 古代汉语基础知
20、识17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A 项,第一个“之”为助词,用在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第二个“之”是代词“他”,指曹彬。B 项“所”字都是代词,指代“取”“视”的东西;C 项“何”字都是疑问代词,“什么”;D 项“以”字都是介词,表示行为以某物为工具或凭借,可译为“用”。故选 A。【知识模块】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18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结合上下文,“吾终拒之,是近名也”后紧接“遂受”,据此可以判断这句话一定是为接受礼物做铺垫,而不是相反,所以 B 项解释错误,该句意为“对吴越人一直拒绝,就有点近乎沽名钓誉了”。【知识模块】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19 【正确答案】 C【试
21、题解析】 C 项,文中并未体现宋太祖对曹彬心存戒备,有所防范。故选 C。【知识模块】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20 【正确答案】 “ 美窃视彬微笑 ”的缘由:宋太祖果然未封曹彬为宰相,而且理由正如曹彬所料,潘美会心一笑,是向曹彬表达钦佩之情。“ 上亦大笑”的缘由:宋太祖被臣下猜透了心思,不免尴尬,大笑以自我解嘲,同时也是对曹彬的赏识。【知识模块】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填空题21 【正确答案】 象形 指事 会意 形声 转注 假借【知识模块】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22 【正确答案】 语法功能 形态特征 意义标准【知识模块】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23 【正确答案】 一词多义【知识模块】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24 【正确答案
22、】 形声【知识模块】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25 【正确答案】 同音替代 音近替代 形近替代【知识模块】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判断题26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构形形态和构词形态是词的形态特征,构形形态只改变词的语法意义,不改变词的词汇意义,不构成新的词语。【知识模块】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27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一般来说,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存在一定的关系,但或远或近,或隐或显 并非都是明显的关系。【知识模块】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28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通假字不必然音同,也可以是音近或形近。【知识模块】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29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某字同某字”表明这两个字音、意义完全相同,只是字形不同,是一对异体字。【知识模块】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30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古今异义字主要有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感情色彩变化及名称说法改变等现象。【知识模块】 古代汉语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