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11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过春节时贴年画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在竖直墙壁上贴长方形年画时,可利用重垂线来检查年画是否贴正。如图所示的年画长边与重垂线不平行,为了把年画贴正,则下列操作方法中正确的是( )。(A)换用质量大的重锤(B)上下移动年画的位置(C)调整年画使年画的长边与重垂线平行(D)调整重垂线使重垂线与年画的长边平行2 如图所示为两分子系统的势能 Ep 与两分子间距离 r 的关系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当 r 大于 r1 时,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引力(B)当 r 小于 r1 时,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斥力(C)
2、当 r 等于 r2 时,分子间的作用力为零(D)在 r 由 r1 变到 r1 的过程中,分子间的作用力做负功3 由两种单色光 P、Q 组成的细光束,自 A 点沿半径方向射入两种不同材料做成的外形相同的半圆形透明体 I、,在圆心 O 点发生反射与折射现象,如图所示,则( )。(A)对同一色光,介质 I 的折射率小于介质的折射率(B)在同一均匀介质中单色光 P 的传播速度小于单色光 Q(C)若入射光由 A 缓慢向 B 转动,仍保持沿半径方向射到 D 点,单色光 P 比单色光 Q 先发生全反射(D)在相同条件下做双缝干涉实验,单色光 P 相邻条纹间距比单色光 O 大4 如图所示,平行实线代表电场线,
3、方向未知,带电量为 1102C 的正电荷在电场中只受电场力作用。该电荷由 A 点运动到 B 点,动能损失了 01 J ,若 A 点电势为 10 V,则( ) 。(A)B 点的电势为零(B)电场线方向向右(C)电荷运动的轨迹可能是图中曲线(D)电荷运动的轨迹可能是图中曲线5 我国“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将由 5 颗静止轨道卫星 (同步卫星)和 30 颗非静止轨道卫星组成,30 颗非静止轨道卫星中有 27 颗是中轨道卫星,中轨道卫星轨道高度约为 21510 4 km,静止轨道卫星的高度约为 36010 4 k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静止轨道卫星的运行周期大于中轨道卫星的运行周期(B)中轨
4、道卫星的线速度大于 79 kms(C)静止轨道卫星的线速度大于中轨道卫星的线速度(D)静止轨道卫星的向心加速度大于中轨道卫星的向心加速度6 把高 4 cm 的发光棒立于焦距为 5 cm 的凸透镜前,在凸透镜后的光屏上成了 2 cm 高的像,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可能是( ) 。(A)75 cm(B) 15 cm(C) 45 cm(D)10 cm7 如图所示,轻杆长为 3L,在杆的 A、B 两端分别固定质量均为 m 的球 A 和球B,杆上距球 A 为 L 处的 O 点装在光滑的水平转动轴上,外界给予系统一定的能量后,杆和球在竖直面内转动,在转动的过程中,忽略空气的阻力。若球 B 运动到最高点时,球
5、B 对杆恰好无作用力,则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A)此时球 A 的速度为(B)球 B 在最高点时速度为(C)球 B 在最高点时,杆对水平轴的作用力为 15mg(D)球 B 转到最低点时,其速度为8 钍 90232Th 经过一系列 和 衰变,变成铅 82208Pb,以下说法正确的有几个( )。 铅核比钍核少 8 个质子; 铅核比钍核少 16 个中子; 共经过 4 次 衰变和6 次 衰变; 共经过 6 次 衰变和 4 次 衰变。(A)1 个(B) 2 个(C) 3 个(D)4 个二、简答题9 在定量描述教学评价结果时,一般采用原始分或标准分。简述原始分与标准分的含义。10 物理教学演示技能的功能
6、有哪些?三、案例分析题11 某教师为了检验学生对欧姆定律的掌握情况布置了若干习题,下面是某同学对于其中一题的解答过程: 题目:两只电阻,一个标有“10 ,1 A”另一个标有“15 ,06 A”把它们串联在电路,允许接入最大电压是多少? 解:由欧姆定律可以得到: 通过第一个的最大电压为:U 1=I1R1=10 V 通过第二个的最大电压为:U2=I2R2=9 V 所以整个电路通过的最大电压是: U=U 1+U2=19 V 问题: (1)简述该习题旨在帮助学生巩固的知识点及其要点。 (2)指出学生解答过程中的错误,分析错误可能产生的原因,给出正确的解法。 (3)给出一个教学思路,帮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
7、。12 案例:初中物理“ 杠杆” 的一段课堂教学实践如下:师:杠杆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一种工具,在很久之前人们就对杠杆有所认识并加以利用。大家来看这幅图片,图片中古埃及人民就在利用杠杆来搬运石块。大家说为什么人们要利用杠杆来搬运石块,而不是用手去搬运呢?用杠杆有什么好处啊?生:省力。师:对,杠杆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也是非常常见的,如大家经常玩的跷跷板等。现在,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杠杆。(师板书:一、认识杠杆)(投影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杠杆:杆秤、跷跷板、压井杠、撬撬棒)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些常见杠杆,你能发现它们有哪些共同特征?同位间讨论一下。师:谁来说一下?生一:都有一个固定点。生二:都可
8、以转动。生三:杠杆都受到两个力的作用。生四:组成杠杆的杆材料都很硬。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杠杆实际就是一个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问题:(1)对上述课堂实录进行评述。(2)针对存在的问题,设计一个改进的教学方案(形式不限,可以是教学思路、教学活动等)。四、教学设计题13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材料:初中物理某教科书“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节中 “声音的传播 ”的演示实验如下: 声音的传播 在图 37 中的玻璃罩内放一个音乐芯片。当玻璃罩有空气时,你能听到音乐声。 用抽气机抽取玻璃罩内的空气。在抽气的过程中,你听到音乐声有什么变化? 猜想,如果把玻璃罩内的空气完全
9、抽出来我们还能昕见声音吗? (1)说明上述实验中“ 用抽气机抽取玻璃罩内的空气” 的操作意图。 (2) 基于该实验,设计一个体现师生交流的教学片段。14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 关于“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 ”的要求是:了解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材料二如图所示为初中某教材“流体压强与流速” 一节中“探究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的演示实验。 气体的流速有关系? 实验 手握如图 942 所示的两张纸,让纸自由下垂。在两张纸的中间向下吹气。如果空气的压强真的跟空气的流速有关系,这两张纸应该怎样运动? 做一做,检验你的猜想。材料三
10、教学对象为义务教育八年级学生,已学过固体压强、液体压强等内容。 任务: (1)简述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2)根据上述材料,完成“ 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 ”的学习内容的教学设计,设计要求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要求含有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可以采用表格式、叙述式等)。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11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如果画框和中垂线是平行的,则画框是竖直的,否则画框不竖直。所以为了把年画贴正,应调整年画,使年画的长边与重锤线平行。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当 r 大于 r1
11、 小于 r2 时,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斥力,故 A 错误;当r 小于 r1 时,r 一定小于 r2,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引力,故 B 错误;由图可得,r 等于 r2 是分子之间的平衡位置,所以分子间的作用力为零,故 C 正确;在 r 由r1 变到 r2 的过程中,分子间的作用力做正功,故 D 错误。3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入射光线由介质 I 射入介质时,入射角小于折射角,则介质 I 是光密介质,介质是光疏介质。即介质 I 的折射率大于介质 的折射率,A 选项错误。由折射光线的偏折角度,可知 P 的折射率小于 Q 的折射率。由 v= 得到同一均匀介质中 P 的传播速度大于 Q,B 选项
12、错误。由 sinC= 得到 Q 的临界角小于P,即 Q 先发生全反射,C 选项错误。双缝干涉条纹间距 x= ,P 的波长大于Q,故单色光 P 相邻条纹间距比单色光 Q 大,D 选项正确。 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根据动能定理得 WAB=qUAB=01J,故 UAB= =一 10V,而UAB=A 一 B=一 10V,故 B=20 V,选项 A 错误;由于该电荷从 A 点运动到 B 点,动能损失了 01 J,故电场力做负功,所以该正电荷所受的电场力水平向左,由于电场力向左,而正电荷所受电场力的方向与电场线的方向相同,故电场线方向向左,选项 B 错误;根据电场力指向轨迹内侧,而电场力方向水
13、平向左,故电荷运动的轨迹可能是图中曲线,故 C 正确,D 错误。5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据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有:,因为静止轨道卫星轨道半径大于中轨道卫星轨道半径,故选项 A 正确;v= ,由于中轨道卫星的半径大于地球半径,故中轨道卫星的线速度小于 79 kms,选项 B 错误;由 v= 知,静止轨道卫星的线速度小于中轨道卫星的线速度,选项 C 错误;由 a= ,可知静止轨道卫星的向心加速度小于中轨道卫星的向心加速度,选项 D 错误。6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此时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所以满足:u2f=10 cm,故选 B。7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球
14、 B 在最高点时的速度为 vB,有 mg= ,因为A、B 两球的角速度相等,根据 v=r 知,此处 A 球的速度为 vA= ,故选项 A、B 正确;B 球在最高点时,对杆无弹力,此时 A 球受重力和拉力的合力提供向心力,有 Fmg= ,解得 F=15mg,选项 C 正确;A 、B 两球系统机械能守恒,设当球 B 运动到最低点时球的速度为 vB,则球 A 的速度为 vA=,故选项 D 错误。8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铅核的质了数为 82,钍核的质子数为 90,铅核比钍核少 8 个质子,故止确。 铅核的中子数为 126,钍核的中子数为 142,则铅核比钍核少16 个中子,故正确。设经过 n
15、 次 衰变和 m 次 B 衰变,有:4n=24,2nm=8,解得 n=6,m=4,故错误,正确。二、简答题9 【正确答案】 (1)原始分 按照评分标准,对被试者在接受测验后的反应直接评出来的分数,即原始分。原始分反映了被试者作答正确的数量和程度,但一般不能直接反应被试者之间的差异状况,不能反映被试者相互比较后所处的地位。 (2)标准分 标准分足通过原始分转化而得到的一种地位量数,它反应被试成绩在全体被试者成绩中的位置。 根据教育统计学的原理,标准分 Z 是原始分与平均分的离差以标准分为单位的分数,用公式表示为 Z= 为某次考试中全体考生的平均分,X 为该次考试中个人所得的原始分,S 则为该次考
16、试分数的标准差。依次,即可实现原始分和标准分之间的转化。10 【正确答案】 (1)为理性认识提供直观感知教师通过实验、教具、各种教学媒体的演示,让学生直观观察或动手操作,使抽象难懂的物理知识变得直观形象,为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和规律打下坚实的基础,符合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思维能力教师有目的地在演示中突出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可以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抽象的分析综合、归纳演示等思维活动,使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和发展。(3)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规范的操作、记录和分析数据等
17、的示范,可使学生了解基本仪器的使用方法、观察和记录数据的方法以及分析数据做出实验曲线的方法等。学生可从中学到正确规范的操作技术和方法,提高实验操作的能力。(4)激发学习兴趣演示教学中,巧妙的问题设置,新颖生动的表现形式,新奇的实际操作,为学生提供了生动形象的感性经验,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5)强化教学环节运用演示导入新课,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较快地进入学习情境。三、案例分析题11 【正确答案】 (1)知识点:串联电路电流的特点。 (2)错误之处:学生把两个电阻承受的最大电压相加。 错误原因:没有考虑到两个电阻串联接入电路时,通过它们的电流是相同的,即
18、通过该电路的最大电流是相同的,为 06 A ,若超过该数值则第二个电阻烧坏,也就是说第一只电阻达不到最大电压。 正确解法: 两个电阻串联到电路中,通过它们的电流是相同的,所以通过两个电阻的最大电流不能超过 06 A, 即 U=I2R1+I2R2=15 V 所以通过的最大电压为 15 V。 (3)教学思路: 针对学生的错误,教师不能全盘否定,应该设计一些引导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意识到错误,改正错误。如教师可以这样设置疑问: 两个电阻是怎样连接的?能否画出电路图? 串联电路有什么特点? 并联电路有什么特点 ? 在这个串联电路中能否让第一个电阻通过的电流为 1A,第二个为 06 A?通过这个电路的最大
19、电流是多少 ?12 【正确答案】 (1)该教学片段存在以下几个问题:该教学片段反映出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虽然在教学过程中有提问的环节,但是问题缺乏引导性,缺乏思考的价值,不符合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学生是学习主体的要求,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教学内容处理不灵活,在课程导入过程中,仅仅采用读课本的方式,不利于学生理解杠杆的概念。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太过单一,且没有针对性,不利于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养成。(2)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这是一幅什么图?生:古代埃及的金字塔。师:作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金字塔,它的建造多年来一直是个谜,其中,最主要的谜团是:古代埃及人民在没有现代工具
20、的条件下,如何来搬运重达 200 多吨的石块呢?(投影出课本古代埃及人民搬运石块图)师:现在,人们利用物理知识对它的建造进行了科学的猜测:聪明的古代埃及人民就是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把巨大的石块一步步地搬运到金字塔顶部的。以上只是人们的猜想,要解决问题光靠猜想行不行?生:不行。师:那好,我们一起来模拟一下那段历史,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怎么样?生:好(兴高采烈地) 。(师出示自制教具:一省力杠杆、铅球、50 克重的钩码)师:用铅球代表巨大的石块,用钩码的拉力来代表人的拉力,用这一装置代表如图所示装置,现在,用这一个小钩码把沉重的铅球吊起,你相信吗?生:相信(但也有个别学生微微摇头表示不信)。师:好
21、,那我们就用实验来说明问题吧,谁上来操作一下?(一生上讲台演示,钩码把铅球吊起,当学生吊起铅球时,教师指着这一装置问其他同学)师:谁知道我们在物理上如何来称呼这类装置?生:杠杆。师: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学习杠杆。师:日常生活中你见过或者使用过哪些杠杆?同位间或前后位间互相交流一下。师:谁起来说一下?生一:杆秤、跷跷板。生二:压井杠、撬撬棒。(教师再补充几个例子并板书出这几种杠杆名称)师:由此可见,杠杆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可见,是我们生活上不可缺少的得力助手,现在,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杠杆。(师板书:一、认识杠杆)(投影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杠杆:杆秤、跷跷板、压井杠、撬撬棒)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些常见
22、杠杆,你能发现它们有哪些共同特征?同位间讨论一下。师:谁来说一下?生一:都有一个固定点。生二:都可以转动。生三:杠杆都受到两个力的作用。生四:组成杠杆的杆材料都很硬。师:现在请同学们画出所投实物的示意图。师:这几位同学的示意图基本一样,唯独跷跷板的画法不一样,我们可不可以把跷跷板的示意图画成一条直线?生:可以。师:现在你认为杠杆还有别的共同特征吗?生:都是一根硬棒。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大家能不能根据杠杆的共同特征给定义一下杠杆呢?生一: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生二:我认为应该是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杠杆实际就是一个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四、教
23、学设计题13 【正确答案】 (1)“用抽气机抽取玻璃罩内的空气” 是为了给实验创造一个类似真空的环境,通过观察空气逐渐变稀薄的情况下,音乐声音大小的变化,猜想在真空情况下空气传播的情况。(2)师:大家能听见老师讲课的话语,能听见林中鸟儿的啼叫,能听见高空飞机的呼啸,我们已经知道这些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那么大家思考一下,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的耳朵的呢?下边我们通过几个实验来观察观察,声音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传播。师演示实验,如图把音乐芯片(也可以用正在响铃的闹钟代替)放在玻璃罩中,当玻璃罩内有空气时,能听到音乐声。用抽气机抽取玻璃罩内的空气。注意声音的变化。师:大家说说,音乐声
24、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生:音乐声逐渐变小。师:我继续抽空气出来,如果我把空气完全抽出来,你觉得还能听见声音吗?生:现在声音就已经很小了,如果再继续抽空气,估计就不能听见声音了。师:非常好,这位同学说得非常恰当,其实在这里再怎么抽空气也达不到完全抽空的地步,只能达到接近真空的地步。在接近真空的时候,声音是几乎听不到的,我们可以猜想,在真空的时候,我们就完全听不到声音了。现在我让卒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大家注意听声音的变化。生:声音慢慢地变大了。师:这说明了什么呀?生:玻璃罩内有空气了,空气可以传声。师:这可以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但是?生: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师:对,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但是不能在真
25、空中传播。接下来,我们继续进行下面的实验,研究一下,声音在没有空气但是有液体和固体的情况下可不可以传播,大家可以先讨论一下,如何设计下面的实验。14 【正确答案】 (1)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在液体和气体中,流速越大的地方,压强越小。 (2)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并能用其解释一些生活现象。 了解飞机的升力是怎样产生的。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并归纳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体验由气体压强差异产生的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领略气体压强差异所产生现象的奥妙,获得对科学的热爱、亲近感。 具有观察生活,探索未知世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探究获得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难点:运用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解释日常生活的现象。理解飞机升力产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