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心理学)模拟试卷 5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主张心理学应该采用实验内省法分析意识的内容的心理学流派是( )。(A)构造主义学派(B)机能主义学派(C)精神分析学派(D)人本主义学派2 人的心理现象包括( ) 。(A)个性倾向性与个性心理特征(B)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C)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D)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3 ( )是对物体在空间所处位置的方向的知觉,是靠视觉、触觉、运动觉和平衡觉以及听觉实现的。(A)形状知觉(B)大小知觉(C)方位知觉(D)深度知觉4 一名教师走到安静的教室门口故意咳嗽两声,目的是引起学生的( )。(A)无意注意(B)有意注意(
2、C)有意后注意(D)关注5 提笔忘字、叫不出熟悉的人的名字属于( )。(A)暂时性遗忘(B)感觉记忆(C)永久性遗忘(D)短时记忆6 ( )以言语为工具,所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A)直观动作思维(B)具体形象思维(C)抽象逻辑思维(D)发散思维7 情绪和情感是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 )三种成分组成的。(A)内部感觉(B)面部表情(C)生理唤醒(D)激情状态8 学生成绩进步时,教师会高兴;学生成绩落后时,教师会担忧;学生犯错屡教不改时,教师会愤怒。教师的这些感受都属于( )。(A)情感(B)情绪(C)意志(D)性格9 根据需要的起源,可以把人的需要分为( )。(A)物质需要
3、和精神需要(B)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C)生理性需要和心理性需要(D)精神需要和社会性需要10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这句俗语为人格的( )特点做了最好的诠释。(A)稳定性(B)独特性(C)整合性(D)功能性11 下列情境反映内在动机的是( )。(A)为获得老师和家长的表扬,课间休息时,小李回到教室做作业(B)王老师对张华的单词测验成绩表示满意(C)校长在全校大会上宣布三好学生名单(D)陈英每天独自看几小时电视12 ( )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非理性惧怕。(A)强迫症(B)人格障碍(C)抑郁症(D)恐惧症二、多项选择题13 下列选项中,属于错觉的是( )。(A)坐在正在开着的
4、火车上,看车窗外的树木时,会以为树木在移动(B)掂量一公斤棉花和一公斤铁块时,感觉铁块重(C)海市蜃楼(D)心情愉快时感觉时间过得快,悲伤时感觉时间过得慢14 根据思维过程中的凭借物或思维水平的不同,可以把思维分为( )。(A)感知动作思维(B)发散思维(C)具体形象思维(D)抽象逻辑思维15 下列属于情绪状态的是( )。(A)心境(B)应激(C)理智(D)激情16 卡特尔利用因素分析的方法把人格特质分为哪几个层次?( )(A)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B)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C)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D)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17 健康的基本内涵包括( )。(A)生理健康(B)心理健康(C)社
5、会适应良好(D)没有疾病三、名词解释18 人格四、填空题19 _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各个不同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整体反映。五、判断题20 测验法是以搜集被试者的各种相关材料来间接了解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A)正确(B)错误21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注意到的对象的数量。( )(A)正确(B)错误22 从某种意义上说,情感是情绪的外在表现,它的变化是通过情绪的变化来实现的,情绪是情感的本质内容。( )(A)正确(B)错误23 在马斯洛需要层次中,尊重的需要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其中,内部尊重就是人的自尊。( )(A)正确(B)错误24 学生的学习兴趣、
6、求知欲属于内部动机。( )(A)正确(B)错误25 儿童多动综合征的高峰发病年龄是 68 岁。( )(A)正确(B)错误六、简答题26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27 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28 简述动机的功能。29 学生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有哪些?七、材料分析题30 4 年中国教师杂志对儿童的生存状态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833 名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学生中,有 47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童年不快乐。主要表现是:受考试折磨、没有自由、压抑、紧张、忙碌。其中考试是学生认为童年不快乐的主要原因。学生的年龄越大越觉得自己的童年不快乐。一位每逢考试就会犯“ 间歇性精神错乱 ”的学生
7、,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中国人民大学。他给中学班主任的信揭开了谜底。原来,为了逃避每月一次的考试排名和在排名中总位居 30 多名时所遭受到的同学的鄙夷目光、父母的数落和自己的失望,他精心设计了这个骗局,在考试期间假装“精神错乱” ,瞒过了老师、同学和父母。为了避免他再次“ 犯病” ,学校允许他仅把考卷作为作业来完成,也不参加成绩排名。父母不再苛求他的成绩,转而开始担心他会因学习而熬坏身体。父母丢掉了过重的幻想和期望后,家庭氛围也开始变得轻松;自己没有了来自家庭和考试排名的压力,心情变得舒展、学习也感到了轻松,学习效果也变得更好。试从调查数据以及上面的案例分析教育存在的问题。八、论述题31 论述弗
8、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心理学)模拟试卷 5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构造主义学派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经验,主张心理学应该采用实验内省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或构造,并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如何联结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故本题应选 A。【知识模块】 心理学概述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心理过程就其性质与功能来说,可以分为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个性心理可分为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知识模块】 心理学概述3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空间知觉是
9、指对物体的形状、大小、方位和远近等特性的知觉。其中,方位知觉是对物体在空间所处位置的方向的知觉,是靠视觉、触觉、运动觉和平衡觉以及听觉实现的。【知识模块】 认知发展4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又称不随意注意;有意注意是一种有自觉的目的、需要做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又称随意注意;有意后注意是指事前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教师走到安静的教室门口故意咳嗽两声,学生循着咳嗽声去张望,并不需要做出意志努力,也没有预定目的,因此属于无意注意。【知识模块】 认知发展5 【正确答案
10、】 A【试题解析】 遗忘可以分为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两种。暂时性遗忘是指对识记内容一时想不起来,但在适宜的条件下还能再认或回忆。永久性遗忘是指对识记的内容没有复习而造成了痕迹的消退,如果不重复识记或复习,永远不能再认或回忆。题干的表述是暂时性遗忘的表现。【知识模块】 认知发展6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抽象逻辑思维是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式进行的思维,也称抽象思维。它是思维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人类思维的核心形态。它以言语为工具,所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知识模块】 认知发展7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情绪和情感是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三种成分组成的。主观
11、体验是个体对不同情绪情感状态的自我感受。情绪和情感的外部表现,通常称为表情,它是情绪和情感状态发生时身体各部分的动作量化形式,包括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和语调表情。一定的情绪状态总伴有内脏器官、内分泌腺或神经系统的生理变化,情绪状态发生时的生理反应称为生理唤醒。【知识模块】 情感与意志8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其中情绪具有情境性,一般由当时的情景所引起,随情景改变而改变;情感则既具有深刻性,又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故本题应选 B。【知识模块】 情感与意志9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根据需要的起源,可以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
12、需要。根据需要的对象,可以把需要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知识模块】 人格心理10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世界上两个个性完全相同的人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的个性不同,存在着差异性。这句话很好地诠释了人格的独特性。【知识模块】 人格心理11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在心理学中,一般把学生的学习动机分为两类:一是内在动机,也称内源性动机,指由个体内在兴趣、好奇心或成就需要等内部原因引起的动机。由内源性动机引起的满足在活动过程本身,而不在活动之外的奖赏。另一种是外在动机,也称外源性动机,指由外在的奖惩等活动之外的原因激起的动机,其满足不在活动过程本身,而
13、在活动之外。所以本题选 D。【知识模块】 人格心理12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心理健康与教育二、多项选择题13 【正确答案】 A,B,D【试题解析】 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包括几何图形错觉、时间错觉、运动错觉、空间错觉、形重错觉、触觉错觉等。掂量一公斤棉花和一公斤铁块时,会感到铁块重,是形重错觉;坐在正在开着的火车上,看车窗外的树木时,会以为树木在移动,这是运动错觉;海市蜃楼是一种因光的折射而形成的自然现象,是地球上物体反射的光经大气折射而形成的虚像,不是歪曲的知觉,因此不属于错觉;心情愉快时感觉时间过得快,悲伤时感觉时间过得慢属于时间错觉。故本题选 ABD。【
14、知识模块】 认知发展14 【正确答案】 A,C,D【试题解析】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规律性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根据思维过程中的凭借物或思维水平的不同,可以把思维分为感知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知识模块】 认知发展15 【正确答案】 A,B,D【试题解析】 根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久度和紧张度的不同,情绪状态可以分为三类:激情、心境和应激。激情是一种爆发式的、猛烈而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心境是一种平静而持久,带有弥散性的情绪状态。应激是由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理智感属于情感,故本题选 ABD。【知识模块】 情感与意志16 【正确答案
15、】 A,B,C,D【试题解析】 卡特尔以他的特质概念为理论基础,利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对人格特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基于人格特质的一个理论模型。模型分为四层,即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知识模块】 人格心理17 【正确答案】 A,B,C【试题解析】 世界卫生组织在其宪章中对健康的含义做了科学的界定:“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也就是说,健康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应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三个方面,表现为个体生理和心理上的一种良好的机能状态,亦即生理和心理上没有缺陷和
16、疾病,能充分发挥心理对机体和环境因素的调节功能,保持与环境相适应的、良好的效能状态和动态的相对平衡状态。【知识模块】 心理健康与教育三、名词解释18 【正确答案】 人格是一个人的才智、情绪、愿望、价值观和习惯的行为方式的有机整合,它赋予个人适应环境的独特模式,这种知、情、意、行的复杂组织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包含着一个受过去影响以及对现在和将来的建构。【知识模块】 人格心理四、填空题19 【正确答案】 知觉【知识模块】 认知发展五、判断题20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题干所述是调查法,调查法的途径和方法有很多,主要有谈话法、问卷法、作品分析法。测验法是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
17、表)来测量被试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知识模块】 心理学概述21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注意的广度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注意到的对象的数量。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几种活动时,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品质。【知识模块】 认知发展2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情感的变化是通过情绪的变化来实现的,题干说法错误。【知识模块】 情感与意志23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在马斯洛需要层次中,尊重的需要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其中,内部尊重就是人的自尊。内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在各种不同情境中有实力、能胜任、充满信心,能独立自主。外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
18、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知识模块】 人格心理24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内部动机是指由内部因素引起的动机,不需要外界的诱因、惩罚来使行动指向目标,其动机的满足在活动之内。学习兴趣、求知欲等都属于内部动机。【知识模块】 人格心理25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儿童多动综合征是小学生中最常见的一种以注意力缺陷和活动过度为主要特征的行为障碍综合征。高峰发病年龄为 810 岁,男性儿童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知识模块】 心理健康与教育六、简答题26 【正确答案】 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这是良好
19、观察的重要条件。已有的知识经验会直接影响到观察的效果,无论是课外还是实验观察,引导学生复习或预习有关的知识是必要的。(2)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这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的重要条件。否则缺乏计划性,在实际观察中就会手忙脚乱,顾此失彼,遗漏重点。(3)在实际观察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良好观察习惯。在观察活动中,每个学生的知识经验、个性特点、心理品质不同,观察的效果也不一样,因此,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4)引导学生学会记录并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日记或作文。(5)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结果,不断提高学
20、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知识模块】 认知发展27 【正确答案】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对需要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该理论把人的需要分为从低到高的七个不同层次,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位于需要层次底部的四种需要是低级需要、缺失需要,它们是个体生存所必需的;后三种是成长需要,对于我们适应社会有重要的积极意义。马斯洛认为,只有基本需要得以满足,更高层次的需要才能出现。【知识模块】 人格心理28 【正确答案】 (1)激活功能。动机能激发有机体产生某种活动。带着某种动机的有机体对某些刺激,
21、特别对那些与动机有关的刺激反应特别敏感,从而激发有机体去从事某种反应或活动。例如,饥饿者对食物特别敏感,因此容易激起寻觅活动。(2)指向功能。动机是针对一定目标(或诱因) 的,是受目标引导的。也就是说,需要一旦受到目标引导就成了动机。(3)维持和调整功能。当个体的某种活动产生以后,动机维持着这种活动针对一定的目标,并调节着活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如果达到了目标,动机就会促使有机体终止这种活动;如果尚未达到目标,动机将驱使有机体维持和加强这种活动,以达到目标。【知识模块】 人格心理29 【正确答案】 (1)强化法;(2) 代币奖励法;(3)行为塑造法;(4) 示范法;(5)处罚法;(6)自我控制法
22、。【知识模块】 心理健康与教育七、材料分析题30 【正确答案】 从调查数据以及上面的案例来看,教育存在的问题是教育评价片面追求分数,并且公布学生成绩,进行排名。在现实教育中,教育评价往往过于看重学生的考试分数,使分数成为学生的学习目标。这不仅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求知动机,而且给学生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挫伤其学习的积极性,引起考试焦虑。此外,公布学生成绩并进行排名,首先违背了现代教育思想,侵犯了学生的权利。现代教育思想表明,学生是责权主体,教师和学校应当尊重学生的正当权利,在这里表现为尊重学生的个人隐私权。其次,考试成绩排名也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研究表明,学生对公布成绩、排名普遍感到压力大
23、。对于公布考试结果和依据考试结果排名次的做法,让大多数初中生和小学生感到紧张、害怕或讨厌。最后,考试成绩排名也增加了学生家长的心理压力,进而会进一步转嫁到学生身上,给学生造成更大的精神压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教师应对每位考生的考试情况做出具体的分析指导,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列名次。因此,地方政府与教育管理部门应加强对教育评价的监督。【知识模块】 心理健康与教育八、论述题31 【正确答案】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组成的。本我是人格结构的基础。本我包括许多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本能和欲望(如饥、渴、性等),其中以性和攻击冲动为主。本
24、我受“享乐原则 ”的支配,是人格结构中能量的供应源,它追求最大限度的快乐,满足其欲望,而不管其欲望在现实中有无可能实现,也不受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自我是在出生以后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自我受“现实原则” 支配,一方面它要满足本我的原始冲动,追求快乐;另一方面它还要符合良心、道德等超我的评价,以社会能够接受的方式满足个体需要。自我的基本任务是协调本我的非理性需要与现实之间的关系。超我是社会教化的结果。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获得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和行为规范,这些知识经验和行为规范就内化为个体的超我。超我代表了人格结构中的道德、良知、理性的一面。它随时监视着本我,当发现不符合理性或不符合行为规范的需要时,就警告自我,迅速地加以抑制。超我受“完美原则” 的支配。【知识模块】 人格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