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7 年江苏省小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学)真题试卷(无答案)一、单选题以下每道试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选出该项。1 春秋战国时期,促进百家争鸣盛况的形成,并成为我国教育史、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的是( )(A)私学(B)公学(C)国学(D)乡学2 主张人为的、根据社会要求强加给儿童的教育是坏的教育,让儿童顺其自然发展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这一观点的著作是( )(A)大教学论(B) 爱弥尔(C) 普通教育学(D)教育漫话3 我国对学生的义务作出明确具体规定的法律是( )(A)宪法(B) 义务教育法(C) 教师法(D)教育法4 由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
2、性文件称为( )(A)课程计划(B)课程标准(C)教科书(D)教案5 在泰勒看来,课程编制的首要步骤是( )(A)确定教育目标(B)选择学习经验(C)组织学习经验(D)评价教育目标6 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打破学科界限,由学生自定学习目的和内容,自己设计单元活动的教学形式是( )(A)个别教学制(B)分组教学制(C)道尔顿制(D)设计教学法7 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为( )(A)综合性、可操作性、灵活性(B)适宜性、科学性、差异性(C)引导性、有效性、科学性(D)主导性、灵活性、启发性8 在古代教育中,“ 以僧为师,以 (书) 吏为师”的是 ( )(A)古代中国(B)古代印度(C)古代埃及(
3、D)古代希腊9 在世界范围内,严格意义上的学校教育系统基本形成于( )(A)18 世纪上半期(B) 18 世纪下半期(C) 19 世纪上半期(D)19 世纪下半期10 体现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的论述是( )(A)化民成俗(B)学不躐等(C)君子之交,喻也(D)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11 决定教育领导权的因素是( )(A)政治经济制度(B)生产力(C)科学技术(D)文化12 “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这一观点属于个体发展上的( )(A)内发论(B)外铄论(C)多因素相互作用论(D)活动论13 关注每一学生在个体教育活动的种种情境中所产生的个性化的创造性表
4、现,这种教学目标称为( )(A)普遍性目标(B)行为目标(C)生成性目标(D)表现性目标14 课程评价中的 CIPP 模式是指 ( )(A)背景、输入、过程、结果评价模式(B)泰勒模式(C)目标评价模式(D)目的游离评价模式15 德育的基本途径是( )(A)政治课和各科教学(B)班主任工作(C)社会实践活动(D)共青团和少先队活动二、填空题请完成下列各题,在各题的空处填入恰当的答案。16 一堂好课的标准有: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_。17 教育目的的层次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_。18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有遗传素质、成熟、环境和_。19 教育目的对整
5、个教育工作的指导作用表现为导向、激励和_。20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_,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21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有备课、上课、作业的检查与批改、_、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22 制约课程的三大因素是知识、_和儿童。23 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 1862 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_。24 学校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_。25 学校文化从其形式看,可分为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_。26 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的教学方法是_。27 教学作为学生的一个特殊认识过程,其认识的特殊性表现在:认识的间接性和_、认识
6、的教育性和指导性。28 德育工作可以概括为四句话:晓之以理、_、持之以恒、导之以行。29 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未成年学生享有的权利包括_和受教育权。30 赫尔巴特率先明确提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情、意相互作用,同时介入,这就需要我们处理好知识学习与思想、情感、意志培养的关系问题,这一观点称为教学的_原则。31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即学习辅导、生活辅导和_。32 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编订的课程,称_。33 初中阶段德育目标包括思想政治、道德行为和_三个方面的基本要求。34 学生文化的特征包括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和_。3
7、5 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权威的、放任的和_。三、简答题请简要回答下列问题。36 简述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内容。37 简述教育对人类地位提升的作用。38 简述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39 简述教学的一般任务。40 简述课程实施的结构。四、论述题请依据题意,回答下列问题。41 论述课程的目标评价模式。42 阅读下面文字,说出隐含在其中的教育思想,并论述这一思想的内涵。“那种认为青少年时期在学校受到的教育就足以使人在未来的一生中应付他遇到的各种挑战的观念已经过时了,必须重新建立一种新的教育观念,这就是:不应该将人受教育的时期仅限于青少年时代,而应该贯穿于人的一生;不应该将人受教育的场所仅限于学校,而应该遍布于全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