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医执业助理医师(中医基础理论)模拟试卷 1 及答案与解析0 A伤寒杂病论B 伤寒论C 金匮要略D黄帝内经E诸病源候论1 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理论体系的著作是2 为中医药学的发展奠定基础的著作是3 提出六经辨证和分经辨证治疗原则的著作是4 中医之“证 ”的含义是(A)症状和体征的总称(B)认识疾病的过程中所确立的证候(C)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D)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E)选择适当的治疗和措施来处理疾病的思维和实践过程5 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本原因是(A)精神刺激(B)饮食劳伤(C)正气不足(D)邪气强盛(E)气候变化剧烈6 素问.脉要精微论说“蛰虫周密” 脉象指的时间
2、是(A)春日(B)夏日(C)长夏(D)秋日(E)冬日7 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内涵是(A)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B)自然界是一个整体(C)时令晨昏对人体有影响(D)五脏与六腑是一个整体(E)人体是一个整体,人和自然界相互统一8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疾病病情随昼夜时间节律而变化,其病“安” 的时间是(A)前夜(B)旦(C)夕(D)昼(E)后夜9 下列表述中属于症的是(A)心血亏虚(B)肺痈(C)肝阳上亢(D)消渴(E)恶寒10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A)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B)四诊八纲和辨证论治(C)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D)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E)阴阳五行和五运六气11 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表现为(A
3、)人禀天地之气而生(B)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C)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D)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E)人与自然均受阴阳五行规律制约12 中医学中成功地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书是(A)素问(B) 伤寒杂病论(C) 难经(D)黄帝内经(E)小儿药证直诀13 与气的生成关系密切的是(A)心与肺(B)心与肾(C)肺与脾(D)脾与肝(E)肺与肝14 两汉时期“ 元气一元论 ”认为,构成宇宙万物最基本、最原始的物质是(A)元气(B)精气(C)精(D)云气(E)谷气15 气的运动形式不包括(A)升(B)降(C)聚(D)散(E)化16 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A)天气(B)清气(C)阳气(D)水精(E)精
4、气17 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是(A)天气(B)地气(C)精气(D)阴阳(E)阳气18 中医精气学说的“ 精” 是指(A)先天之精(B)水谷之精(C)气、血、津、液(D)肾中所藏之精(E)以上都不是19 气的根本属性是(A)上升(B)下降(C)外出(D)运动(E)静止20 所谓“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说明阴阳之间的何种关系(A)阴阳对立制约(B)阴阳的消长(C)阴阳的转化(D)阴阳互根互用(E)以上皆非21 阴阳的相对性表现为(A)阴中求阳,阳中求阴(B)阴阳属性的限定性(C)重阴必阴,重阴必阳(D)阴阳之中又分阴阳(E)阴阳的相互转化和无限可分性22 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是(A)
5、热者寒之,寒者热之(B)补其不足(C)损其有余(D)益火之源,壮水之主(E)阴中求阳,阳中求阴23 “阴胜则阳病 ”主要说明的阴阳关系是(A)阴阳互根(B)阴阳交感(C)阴阳转化(D)阴阳消长(E)阴阳对立24 属于“阳中之阴 ”的时间是(A)上午(B)中午(C)下午(D)前半夜(E)后半夜25 “阴中求阳 ”说明了阴阳之间的何种关系(A)阴阳交感(B)阴阳消长(C)阴阳互根(D)阴阳对立(E)阴阳转化26 可用阴阳互根互用解释的是(A)寒极生热(B)寒者热之(C)阴病治阳(D)重阴必阳(E)阴中求阳27 阴阳转化是(A)无条件的(B)有条件的(C)绝对的(D)相对的(E)必然的28 “壮水之
6、主,以制阳光” 是指(A)阴病治阳(B)阳病治阴(C)热者寒之(D)寒者热之(E)阳中求阴29 阴寒内盛而出现热象者,其病变多为(A)阳盛则热(B)阴盛格阳(C)阴盛阳衰(D)寒极生热(E)阴盛则阳病30 下列除哪项体现阴阳的互根关系(A)孤阴不生,独阳不长(B)重阴必阳,重阳必阴(C)阴在内,阳之守也(D)阴损及阳,阳损及阴(E)阳在外,阴之使也31 阴液不足,日久不愈,影响阳气化生,引起阳也不足的病理变化称为(A)阴损及阳(B)阳偏衰(C)阴阳互损(D)阴偏衰(E)阳损及阴32 “无阳则阴无以生 ”说明了阴阳之间的(A)阴阳消长(B)阴阳转化(C)阴阳互根(D)阴阳对立(E)阴阳交感32
7、A阳损及阴B阴盛格阳C阳盛格阴D阴损及阳E阴阳俱损33 肝肾阴虚,水不涵木,阴不制阳的肝阳上亢,随着病变发展,可进一步损及阳气,阴阳的病机为34 面色苍白、四肢逆冷、精神萎靡、畏寒蜷卧、脉微欲绝等寒盛于内表现的基础上,又出现面红、烦热、口渴、脉大无根等假热之象,则阴阳的病机为中医执业助理医师(中医基础理论)模拟试卷 1 答案与解析【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1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8、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2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3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疾病与健康是相对而言。人体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正常,气血阴阳协调平衡,即所谓“阴平阳秘”。当人体在某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人体脏腑、经络等生理活动异常,气
9、血阴阳平衡协调关系受到破坏,导致“阴阳失调”,出现了各种临床症状,便发生了疾病。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变化,虽然错综复杂,但总其大要,不外关系到人体本身的正气和邪气两个方面。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正邪斗争的胜负,决定发病与不发病。【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6 【正确答案】 E【试题解析】 脉要精微论:“是故持脉有道,虚静为保。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故曰:知内者按而纪之,知外者终而始之,此六者持脉之大法也。”故选 E。【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7 【正确答案】 E【试题解析】 中医学整体观
10、念的内涵体现在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和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两个方面。【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8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9 【正确答案】 E【试题解析】 症,是指疾病的某一临床症状,是疾病引起患者主观感觉不舒服,不正常的现象,如头痛、发热、腹胀、泄泻等。证,是疾病的证候,是中医对疾病的诊断,是病邪与人体防御功能即正邪相互斗争过程中出现的一组病理体征和主观症状的综合,如“脾胃虚寒”证。【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10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中医学这一独特的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即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其中整体观念又有两方面内容: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知识模
11、块】 中医基础理论11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12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13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肺主气司呼吸,肺吸人清气,参与宗气的生成。脾摄取营养物质,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的生化之源,故两者与气的生成关系密切。【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14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两汉时期的元气说同化了之前的各种气概念,认为元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基本、最原始的物质。这就是后世所谓的“元气一元论”。【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15 【正确答案】 E【试题解析】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主要包括升、降、聚、散等形式。【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16 【正确答案】
12、E【试题解析】 精气是物质世界的本原,宇宙万物皆由精气所构成,宇宙自然界是一个万物相通、天地统一的有机整体。人体亦由精气所构成。【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17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精气分阴阳,以成天地。天地交感,以生万物。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天地万物之间充斥着无形之精气,并相互作用,且这些无形之精气还能渗入于有形的实体,并与已构成有形实体的精气进行着各种形式的交换和感应,因而,精气又是天地万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中介性物质。其精气的中介作用,主要表现为维系着天地万物之联系,并使万物得以相互感应。【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18 【正确答案】 D
13、【试题解析】 精气神学说中的精,主要指肾中所藏之精。这种精禀受于先天,并受后天水谷精气之滋养而充盈。肾精化生元气,运行全身,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并且推动和调节全身的生理功能活动,是人体生命活动叫原动力。同时,肾精又是生殖之精,对个体及其种族繁衍至关重要。【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19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天地之气动而不息,运动是气的根本属性,气是具有动态功能的客观实体,气始终处于运动变化之中,或动静、聚散,或氤氲;清浊,或升降、屈伸,以运动变化作为自己存在的条件或形式。天地运动一气,毂万物而生。【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20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
14、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阳以阴为基,阴以阳为偶;阴为阳守持于内,阳为阴役使于外。所谓“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21 【正确答案】 E【试题解析】 阴阳相对性表现为相互转化性及无限可分性。相互转化性指在一定条件下,阴和阳之间可以发生相互转化,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二者在生理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物质可以转化为功能,功能也可以转化为物质。如果没有这种物质和功能之间的相互转化,生命活动就不能正常进行。无限可分性指阴阳的无限可分性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之中复有阴阳,不断地一分为二,以至无穷。随着对立面的改变,阴阳之中又可以再分阴阳。
15、【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22 【正确答案】 E【试题解析】 根据阴阳互根的原理,治疗阳偏衰时,在扶阳剂中适当佐用滋阴药,使“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称为阴中求阳;治疗阴偏衰时,在滋阴剂中适当佐用扶阳药,使“阴得阳生而泉源不竭”,称为阳中求阴。故选 E。【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23 【正确答案】 E【试题解析】 阴阳的对立是指阴阳作为一个统一体的矛盾双方的相互排斥相、互斗争。阴与阳相互制约和相互斗争的结果,取得了统一,即取得了动态平衡。故阴与阳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如果这种关系被破坏,就会出现“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阴胜则阳病”指阴寒偏盛损伤阳气,过用酸苦
16、涌泄之品亦可损伤阳气,导致阳气不足的病变发生。在临床上“寒者热之”、“热者寒之”、“高者抑之”、“下陷者举之”等治法确定的理论依据。【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2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上午是阳中之阳;中午是阳中之至阳;下午是阳中之阴;前半夜是阴中之阴;午夜是阴中之至阴;后半夜是阴中之阳。【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2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阴阳互根的原理,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又相互依存、相互化生、相互为用、相互吸引地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补阳时适当佐以补阴药谓之阴中求阳,补阴时适当佐以补阳药谓之阳中求阴。其意是使阴阳互生互济,不但能增强疗效,同时亦能限制纯补阳或纯补阴时药物的
17、偏性及副作用。如肾阴虚衰而相火上僭的虚热证,可用滋肾阴的六味地黄丸佐桂附以阳中求阴,滋阴制火,即是其例。【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26 【正确答案】 E【试题解析】 阴阳互根与互用含义:阴阳互根说明阴阳双方相互依赖而存在(如寒与热等),互根关系失常出现孤阴与独阳;阴阳互用说明阴阳之间在互存基础上的相互资生、相互促进的关系(如气与血的关系),互用关系失常出现阴阳互损。对阴阳偏衰的治疗,张景岳根据阴阳互根的原理,提出了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治法,即是指在用补阳药时,须兼用补阴药;在用补阴药时,须加用补阳药,以发挥其互根互用的生化作用。故本题答案选 E。【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27 【正确答案】 B
18、【试题解析】 阴阳转化以阴阳交感和对立互根为前提,以阴阳消长变化的极限为契机。就是说,当决定事物属性的阴方或阳方向自身的极端发展,阴或阳就有了向对立面转化的条件。所谓“物板必反”“乐极生悲”“否极泰来”“重阳必阴”“寒甚则热”等,就是指阴阳转化的条件。故本题答案选 B。【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28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是根据阴阳之间的关系确立的治法,即是用滋阴壮水之法,以抑制亢阳火盛的意思,又称为“阳病治阴”。故本题答案选 B。【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29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阴盛格阳,简称格阳。指体内阴寒过盛,阳气被拒于外,出现内真寒而外假热的症
19、候。临床常见某些寒证因阴寒过盛于内,反而外见浮热、口渴、手足躁动不安、脉洪大等假热症状。但病人身虽热,却反而喜盖衣被;口虽渴而饮水不多,喜热饮或漱水而不欲饮,手足躁动,但神态清楚;脉虽洪大,但按之无力。故本题答案选 B。【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30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即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对立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故说“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如“阴者,
20、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如果由于某些原因,阴和阳之间的互根关系遭到破坏,就会导致“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31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阴损及阳是由于阴精亏损而累及阳气化生不足,与“阴虚阳亢”的病理小同。如原有咳嗽、盗汗、遗精、咯血等阴亏证候,病变发展日久,若再出现气喘、自汗、大使溏泄等阳虚证候,这就叫阴损及阳。【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3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阴阳互根中的“互根”即互相依存。阴阳双方均以对方的存在而存在,所以“孤阴”和“独阳”就
21、不能生化和滋长。同时,阴阳又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转化,如机能与物质之间就是这种互根的关系。阴阳学说认为,阴阳双方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互相制约、互相斗争,即处于“阴消阳长、阳消阴长”的不断变化过程中。是说明阴阳两者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内经说:“重阳必阴,重阴必阳”。就是说,阳过盛就可以转化为阴,阴过盛就可以转化为阳。对立是指处于一个统一体的矛盾双方的互相排斥、互相斗争。阴阳对立是阴阳双方的互相排斥、互相斗争。万事万物都是阴阳对立的统一。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亦即相互发生作用,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蕴含着另
22、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即是说宇宙中的任何事物都含有阴与阳两种属性不同的成分,属阳的事物含有阴性成分,属阴的事物也寓有属阳的成分。【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33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阴损及阳指由于阴液亏损固久,以致阳气生化不足,形成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病理。如肝肾阴虚,水不涵木,阴不制阳的肝阳上亢,随着病变发展,可进一步损及阳气。【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3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阴盛格阳是指阴气偏盛至极,壅闭于里,寒盛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的一种病理变化。寒盛于内是疾病的本质,由于排斥阳气于外,可在原有面色苍白、四肢逆冷、精神萎靡、畏寒蜷卧、脉微欲绝等寒盛于内表现的基础上,又出现面红、烦热、口渴、脉大无根等假热之象,故称为真寒假热证。【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