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药剂学练习试卷 21(无答案)1 可认为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生物等效的相对生物利用度范围是(A)70%. 110%.(B) 80%.120%.(C) 90%.130%.(D)75%. 115%.(E)85%. 125%.2 药物 A 的血浆蛋白结合率(fu)为 0.02,恒速滴注达稳态后的血中药物总浓度为2ml。这时合用药物 B,当 A、B 药都达稳态时,药物 A 的 fu 上升到 0.06,其血中药物总浓度变为 0.67g/ml,已知药物 A 的药理效应与血中非结合型药物浓度成比例,药物 A、B 之间没有药理学上的相互作用,请预测当药物 A 与 B 合用时,药物 A 的药理效应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2、(A)减少至 1/5(B)减少至 1/3(C)几乎没有变化(D)只增加 1/3(E)只增加 1/53 作为一级吸收过程输入的给药途径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多次静脉滴注(B)静脉滴注(C)肌内注射、口服、直肠、皮下注射等凡属非血管给药途径输入者(D)以上都不对(E)以上都对4 普通制剂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研究对象选择条件错误的是(A)一般在人体内进行,属正常健康的自愿受试者(B)年龄一般为 1640 周岁(C)男性(D)体重为标准体重10%.(E)男性或女性5 已知某药的体内过程服从线性单室模型。今有 60kg 体重的人体(肝血流速度为1500ml/min,肌酐清除率为 120ml/min)静
3、脉给药后得到的药物动力学参数(见下表)。关于此药的下列叙述中哪种组合是正确的全身清除率 分布容积 血浆蛋白结 尿中排泄率(ml/min) (L) 合率(%.) (%.)30 60 20 5此药的生物半衰期约 1 小时肾衰病人给予此药时,有必要注意减少剂量 由于此药的全身清除率受血浆蛋白结合的影响不大,因此没有必要特别注意血浆蛋白的数量变化此药除肾排泄外,主要从肝脏清除,故肝清除率明显受肝血流速度的影响 (A)正 误 正 误(B)误 误 误 正(C)正 正 误 正(D)误 误 正 误(E)正 正 正 误6 用于比较同一药物两种剂型的生物等效性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是(A)AUC、Vd 和 Cmax(B
4、) AUC、Vd 和 Tmax(C) AUC、Vd 和 t1/2(D)AUC、Cmax 和 Tmax(E)Cmax、Tmax 和 t1/27 最常用的药物动力学模型是(A)非线性药物动力学模型(B)统计矩模型(C)生理药物动力学模型(D)药动-药效链式模型(E)隔室模型8 静脉注射某药 100mg,立即测出血药浓度为 1g/ml,其表观分布容积为(A)5L(B) 20L(C) 75L(D)1OOL(E)150L9 对消除速度常数说法不正确的是(A)单位是时间的倒数(B)具有加和性(C)可反映药物消除的快慢(D)与给药剂量有关(E)不同的药物消除速度常数一般是不一样的10 下列哪项符合多剂量静脉
5、注射的药物动力学规律(A)平均稳态血药浓度(Css)max 与(Css)min 的算术平均值(B)达稳态时每个剂量间隔内的 AUG 等于单剂量给药的 AUC(C)达稳态时每个剂量间隔内的 AUG 大于单剂量给药的 AUC(D)达稳态时的累积因子与剂量有关(E)平均稳态血药浓度是(Css)max 与(Css)min 的几何平均值11 已知口服肝脏首过作用很大的药物,改用肌肉注射后(A)tl/2 增加,生物利用度也增加(B) tl/2 减少,生物利用度也减少(C) tl/2 和生物利用度皆不变化(D)tl/2 不变,生物利用度增加(E)tl/2 不变,生物利用度减少12 在线性药物动力学模型中与给
6、药剂量有关的参数是(A)AUC(B) Cl(C) (D)(E)V13 就下图示回答下列各项哪一项是正确的(A)单室静注图形(B)双室静注图形(C)单室尿药图形(D)单室口服图形(E)以上都不是14 设人体血流量为 5L,静脉注射某药物 500mg,立即测出血药浓度为 1mg/ml,按一室分配计算,其表观分布容积为多少(A)5L(B) 7.5L(C) 10L(D)25L(E)50L15 如果处方中选用口服硝酸甘油,就应用较大剂量,因为(A)胃肠道吸收差(B)在肠中水解(C)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D)首过效应明显(E)肠道细菌分解16 药物动力学模型判别方法不包括(A)作图法(B)拟合度判别法(C)
7、 AIC 最小判别法(D)最小残差平方和判别法(E)B 检验法17 今有 A、B 两种不同药物,给一位患者静脉注射,测得其剂量与半衰期数据如下,请问下列叙述哪一项是正确的剂量(mg) 药物 A 的 t1/2(h) 药物 B 的t1/2(h)40 10 3.4760 15 3.4780 20 3.47(A)说明药物 B 是以零级过程消除(B)两种药物都以一级过程消除(C)药物 B 是以一级过程消除(D)药物 A 是以一级过程消除(E)A 、B 都以零级过程消除18 下列哪项符合多剂量静脉注射的药物动力学规律(A)平均稳态血药浓度是(Css)max 与(Css)min 的算术平均值(B)平均稳态血
8、药浓度是(Css)max 与(Css)min 的几何平均值(C)达稳态时的 AUG0-等于单剂量给药的 AUCO-(D)多剂量函数与给药剂量有关(E)达稳态时的累积因子与剂量有关19 关于生物利用度试验设计的叙述错误的是(A)采用双周期交叉随机试验设计(B)参比制剂应首选国内外已-上市的相同剂型的市场主导制剂(C)受试者男女皆可,年龄在 1840 周岁(D)服药剂量应与临床用药一致(E)受试者禁食过夜,次日早晨空腹服用受试制剂或标准参比制剂20 消除速度常数的单位是(A)时间(B)毫克 /时间(C)毫升 /时间(D)升/时间(E)时间的倒数21 某药静脉滴注经 2 个半衰期后,其血药浓度达到稳
9、态血药浓度的(A)97%.(B) 94%.(C) 88%.(D)75%.(E)50%.22 一位患者在饥饿与饭后的条件下各服用某非巴比妥催眠药,其血药浓度变化如图所示,据此下列哪种答案是正确的(A)饥饿时药物消除较快(B)食物可减少药物吸收速率(C)应告诉患者睡前与食物一起服用(D)药物作用的发生不受食物影响(E)由于食物存在,药物血浆峰浓度明显降低23 药物的灭活和消除速度主要决定(A)起效的快慢(B)作用持续时间(C)最大效应(D)后遗效应的大小(E)不良反应的大小24 Wanger-Nelson 法待吸收的百分数对时间作用法,它主要是用来计算下列哪一个单室模型参数(A)吸收速度常数 Ka
10、(B)达峰时间(C)达峰浓度(D)分布容积(E)总清除率25 大多数药物吸收的机制是(A)逆浓度差进行的消耗能量过程(B)消耗能量,不需要载体的高浓度向低浓度侧的移动过程(C)需要载体,不消耗能量向低浓度侧的移动过程(D)不消耗能量,不需要载体的高浓度向低浓度侧的移动过程(E)有竞争转运现象的被动扩散过程26 线性药物动力学的药物生物半衰期的重要特点是(A)主要取决于开始浓度(B)与首次剂量有关(C)与给药途径有关(D)与开始浓度或剂量及给药途径有关(E)与给药时隔有关27 消除速度常数为 0693h-1 药物的生物半衰期是(A)0.693 小时(B) 4 小时(C) 1 小时(D)2.0 小
11、时(E)1.5 小时28 不是线性药物动力学模型的识别方法的有(A)F 检验(B)亏量法(C)残差平方和判断法(D)拟合度法(E)AIC 判断法29 关于生物利用度的描述,哪一条是正确的(A)所有制剂,必须进行生物利用度检查(B)生物利用度越高越好(C)生物利用度越低越好(D)生物利用度应相对固定,过大或过小均不利于医疗应用(E)生物利用度与疗效无关30 缓释、控释制剂多剂量、双周期稳态研究试验设计及过程叙述错误的是(A)每日 1 次的受试制剂,受试者应空腹 10 小时以上服药,服药后无需禁食(B)每日 2 次的受试制剂,早晨应空腹 10 小时以后服药,服药后继续禁食 24小时,晚上应至少空腹
12、 2 小时服药,服药后继续禁食 2 小时(C)在达稳态前,至少要测量连续 3 天的谷浓度,以确定是否达稳态以及达稳态的速率和程度(D)取样点最好安排在不同天的同一时间(E)达稳态后,通常为最后一剂量,采取足够的血样,测定该间隔内稳态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和计算有关药物动力学参数31 生物利用度试验中采样时间至少应持续(A)12 个半衰期(B) 23 个半衰期(C) 35 个半衰期(D)57 个半衰期(E)710 个半衰期32 生物利用度试验中如果不知道药物的半衰期,采样应持续到血药浓度 Cmax 的(A)1/201/30(B) 1/101/20(C) 1/71/9(D)1/51/7(E)1/31/
13、533 非线性药物动力学中两个最基本而重要的参数是哪一项(A)t1/2 和 K(B) V 和 C1(C) Tm 和 Cm(D)Km 和 Vm(E)K12 和 K2134 下列关于药物在体内半衰期的叙述哪个是正确的(A)随血药浓度的下降而缩短(B)随血药浓度的下降而延长(C)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固定不变,与血药浓度高低无关(D)在任何剂量下,固定不变(E)与首次服用的剂量有关35 最常见的药物动力学模型是(A)隔室模型(B)非线性药物动力学模型(C)统计矩模型(D)生理药物动力学模型(E)药动-药效链式模型36 红霉素硬脂酸盐包衣片由健康志愿者服用,下图为 5 种不同条件下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从图
14、上看,药师可以正确地判断对五种服药方式,其红霉素的血浆峰浓度出现于同一时刻当服红霉素盐时同服 250nd 水可得到最高血浆红霉素水平每种处理都得到血药浓度曲线下相等面积(A)只包括(B)只包括(C)只包括 和(D)只包括和(E)、 和全部包括37 某药物的组织结合率很高,因此该药物的(A)吸收速度常数 Ka 大(B)表观分布容积大(C)表观分布容积小(D)半衰期长(E)半衰期短38 静脉滴注达到稳态血药浓度的速度有关的因素是(A)tl/2(B) Ko(C) ka(D)V(E)Cl39 已知某药口服肝首过效应很大,改用肌肉注射后(A)t1/2 不变,生物利用度增加(B) t1/2 不变,生物利用
15、度减少(C) t1/2 增加,生物利用度也增加(D)t1/2 减少,生物利用度也减少(E)t1/2 和生物利用度皆不变化40 为迅速达到血浆峰值,可采取下列哪一个措施(A)每次用药量加倍(B)缩短给药间隔时间(C)首次剂量加倍,而后按其原来的间隔时间给予原剂量(D)延长给药间隔时间(E)每次用药量减半41 生物利用度试验中两个试验周期至少要间隔活性物质的(A)710 个半衰期(B) 57 个半衰期(C) 35 个半衰期(D)23 个半衰期(E)12 个半衰期42 200mg 的碳酸锂片含锂 5.4mmol。对肌酐清除率为 100ml/min 的人体口服给予一片该片剂时,得到锂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
16、下面积(AUC)和尿中累积排泄总量的数据如下:AUC=0.18mmolmin/ml,尿中累积排泄量=5.0mmol 。另外,锂不与血浆蛋白结合,其片剂口服给药后生物利用度为 100%.。根据上述资料,下面哪种说法是可以成立的(A)锂从肾小管重吸收(B)锂在肾小管主动分泌(C)锂不能在肾小球滤过(D)由于锂主要在尿中排泄,所以其尿中排泄速度明显受肾血流速度的影响(E)由于没有静脉给药的数据,所以不能求锂的全身清除率43 下列有关生物利用度的描述正确的是(A)饭后服用维生素 B2 将使生物利用度降低(B)无定型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大于稳定型的生物利用度(C)药物微粉化后都能增加生物利用度(D)药物脂溶性越大,生物利用度越差(E)药物水溶性越大,生物利用度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