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模拟试卷 4 及答案与解析1 临床上治疗肝病,常配合健脾和胃的方法,这属于(A)未病先防(B)既病防变(C)急则治其标(D)标本兼治2 “损其阴盛,治寒以热 ”适用于(A)阳盛而阴相对未虚(B)阴盛而阳相对未虚(C)阴阳俱盛(D)阴阳俱虚3 扶阳以制阴适用于(A)实热证(B)实寒证(C)虚热证(D)虚寒证4 下列对“阳病治阴 ”的叙述正确的是(A)王冰谓“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B)这里的“阳病” 指的是阳虚(C) “治阴” 即治疗阴盛(D)以上都不正确5 “用寒远寒,用凉远凉 ”属于(A)因时制宜(B)因地制宜(C)因人制宜(D)阴阳亡失6 “先扶正后祛邪
2、 ”适用于(A)病情缓和、病势迁延,暂无急重病(B)正虚不甚,邪势方张(C)正虚为主,虽有实邪但机体不耐攻伐(D)邪盛为主,急于补虚反会助邪7 下列哪项不属于三因制宜中的“因人制宜”(A)老人多虚,治宜补法,实邪须攻,应兼顾扶正老年慎泻(B)小儿多伤食或寒温不调,慎用补法,勿投峻剂,药量宜轻少年慎补(C)妇女宜注意经带胎产等疾患(D)春夏人体肌肤疏松而多汗,慎用辛温8 下列对热因热用的描述错误的是(A)热因热用又叫以热治热(B)热因热用是指用热性药物来治疗具有假热征象的病证(C)热因热用适用于阳盛格阴的真热假寒证(D)热因热用适用于阴盛格阳的真寒假热证9 扶正祛邪属于(A)治则(B)治法(C)
3、正治(D)反治10 下列哪项不是治标与治本的运用方法(A)急则治其标(B)缓则治其本(C)标本兼治(D)先安未受邪之地11 水臌病证,当腹水严重,腹部胀满,二便不利时,应选用的治疗原则是(A)治标(B)治本(C)标本兼治(D)先治本后治标11 A脾 B心 C肾 D肺12 根据疾病传变规律,先安未受邪之地,肾实证病应安13 根据疾病传变规律,先安未受邪之地,心实证病应安13 A泻其阳盛,治热以寒 B滋阴以制阳 C损其阴盛,治寒以热 D扶阳以制阴14 阴病治阳的治法是15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治法是15 A扶正兼祛邪 B祛邪兼扶正 C祛邪 D扶正16 老人治疗时要注意的原则是17 真实假虚证治则1
4、8 克服饮食偏嗜包括(A)防止饮食不洁(B)食能以时(C)克服饮食偏热偏寒(D)避免五味偏嗜19 下列情况应先补后攻的是(A)真实假虚证(B)虚实夹杂而正虚不耐攻之证(C)真虚假实之证(D)虚实皆甚而病邪胶痼不易扩散之证20 下列宜先治其标的病证是(A)抽搐(B)大出血不止者(C)慢性病又伴外感者(D)尿闭21 塞因塞用适用于(A)大便黏滞不爽(B)少腹胀满窜痛(C)腹部胀满时减(D)脾气虚运化无力22 “通因通用 ”适用于(A)脾虚泄泻(B)食滞泄泻(C)瘀血崩漏(D)肾虚泄泻23 中医的基本治则,主要有(A)正治与反治(B)治标与治本(C)扶正与祛邪(D)调整阴阳24 临床治疗时,应慎用寒
5、凉药物的季节是(A)春(B)冬(C)长夏(D)秋25 下列各项中,属于“ 反治 ”的是(A)热因热用(B)热者寒之(C)通因通用(D)实则泻之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模拟试卷 4 答案与解析1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外邪侵袭人体,如果不及时诊治,病邪就有可能由表传里,步步深入,以致侵犯内脏,使病情愈来愈复杂、深重,治疗也就愈加困难。因此,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一定要掌握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传变途径。肝属木,脾属土,肝木能乘克脾土,故临床上治疗肝病,常配合健脾和胃的方法,这是既病防变法则的具体应用。【知识模块】 防治原则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损其有余,即实则泻之,适
6、用于人体阴阳任何一方偏盛有余的实证。泻其阳盛,治热以寒:适用于阳盛而阴相对未虚的实热证,兼阴虚佐以滋阴。损其阴盛,治寒以热:适用于阴盛而阳相对未虚的实寒证,兼阳虚佐以扶阳。【知识模块】 防治原则3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阴阳互制之调补阴阳:(1)滋阴以制阳适用于阴虚阳亢的虚热证阳病治阴。(2)扶阳以制阴适用于阳虚阴盛的虚寒证阴病治阳。【知识模块】 防治原则4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唐王冰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称之为“阳病治阴”。这里的“阳病”指的是阴虚则阳气相对偏亢,治阴即补阴之意。【知识模块】 防治原则5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因时制宜是指根据
7、不同季节气候的特点,制定治疗用药的原则。春夏人体肌肤疏松而多汗,慎用辛温。秋冬人体的肌肤致密,阳气内敛,少用苦寒伤阳药。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知识模块】 防治原则6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先扶正后祛邪:正虚为主,虽有实邪但机体不耐攻伐。【知识模块】 防治原则7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因人制宜是指,根据病人年龄、性别、体质等特点,制订治疗用药原则。【知识模块】 防治原则8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热因热用又叫以热治热,指用热性药物来治疗具有假热征象的病证。适用于阴盛格阳的真寒假热证。即用热性药物来温其里寒。【知识模块】 防
8、治原则9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治则是用以指导治疗方法的总则,治疗方法是治则的具体化。任何具体的治疗方法,总是从属于一定的治疗法则的。比如,扶正祛邪即为治疗总则。在总则指导下的益气、养血、滋阴、补阳等方法,就是扶正的具体方法;而发汗、涌吐、攻下等方法,则是祛邪的具体方法。【知识模块】 防治原则10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治标与治本的运用方法: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兼治。【知识模块】 防治原则11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标与本是相对而言的,标本关系常用来概括说明事物的现象与本质,在中医学中常用来概括病变过程中矛盾的主次先后关系。二者为对举的概念,不同情况下标与本之所
9、指不同。如正气为本,邪气为标;病机为本,症状为标;旧病为本,新病为标;脏腑精气病为本,肌表经络病为标等。掌握疾病的标本,分清主次,抓住治疗的关键,有利于从复杂的疾病矛盾中找出和处理其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1)缓则治本:多用在病情缓和、病势迁延,暂无急重病的情况下,着眼于疾病本质的治疗。痨病肺肾阴虚之咳嗽,应滋养肺肾以治本。气虚自汗,气虚不能固摄津液为本,自汗为标,单用止汗之剂,难以奏效,应补气以治其本。先病宿疾为本,后病新感为标。新感已愈而转治宿疾,也属缓则治本。(2)急则治标:标病急重,则当先治其标。有时标病虽不危急,但若不先治,将影响本病的治疗,也应先治其标病。如水臌病证:腹水不重,
10、以化瘀为主,兼以利水。腹水严重,则当先治标病之腹水,待病情稳定再治肝病。如大出血的病人,应紧急止血以治标。(3)标本兼治:标本并重或标本均不太急时,当标本兼治。如扶正祛邪、表里双解等。因此,在防治原则的标本缓急治疗中,应区分标病与本病的缓急主次,在复杂多变的疾病过程中抓住主要矛盾,最终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知识模块】 防治原则【知识模块】 防治原则12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防治原则13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按五行相克规律,防相乘,故应保护被克之脏。【知识模块】 防治原则【知识模块】 防治原则14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防治原则15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因阳
11、虚不能制阴而致阴寒偏盛者,应补阳以制阴,最终导致肾阳虚损,即王冰所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素问至真要大论注语。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称之为“阴病治阳”。这里的“阴病”指的是阳虚则阴气相对偏盛,治阳即补阳之意。若属阴阳两虚,则应阴阳双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称之为“阳病治阴”。这里的“阳病”指的是阴虚则阳气相对偏亢,治阴即补阴之意。【知识模块】 防治原则【知识模块】 防治原则16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防治原则17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老人多虚,治宜补法,实邪需攻,应兼顾扶正老年慎泻为本,但实证也在,可兼治之。此以实邪为本,虚证为假象,故只需要祛邪就可。要分清病邪性质、强弱、病位。但中
12、病则止。【知识模块】 防治原则18 【正确答案】 C,D【试题解析】 中医摄生学要求人们饮食要有节制,不可过饱或过饥,否则“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素问痹论)。此外,饮食五味不可偏嗜,并应控制肥甘厚味的摄入,以免伤人。【知识模块】 防治原则19 【正确答案】 B,D【试题解析】 扶正和祛邪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扶正是为了祛邪,通过增强正气的方法,驱邪外出,从而恢复健康,即所谓“正盛邪白祛”。祛邪是为了扶正,消除致病因素的损害而达到保护正气,恢复健康的目的,即所谓:“邪去正自安”。扶正与祛邪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因此运用扶正祛邪的治则时,要认真仔细分析正邪力量的对比情况,分清主次,决定扶正或祛邪,
13、或决定扶正祛邪的先后。一般情况下,扶正用于虚证;祛邪用于实证;若属虚实错杂证,则应扶正祛邪并用,但这种兼顾并不是扶正与祛邪各半,乃是要分清虚实的主次缓急,以决定扶正祛邪的主次、先后。总之,应以“扶正不致留邪,祛邪不致伤正”为度。先攻后补:即先祛邪后扶正。适用于虽然邪盛、正虚,但正气尚可耐攻,以邪气盛为主要矛盾,若兼顾扶正反会助邪的病证。如瘀血所致的崩漏证,因瘀血不去,出血不止,故应先活血化瘀,然后再进行补血。【知识模块】 防治原则20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急则治标的原则,一般适用于卒病且病情非常严重,或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出现危及生命的某些症候时。如治暴病不宜缓,初病邪未深
14、入,当急治以去其邪,邪去则正气不伤,病人易于恢复。故曰:“夫病痼疾,加以卒病,首当治其痼疾也”( 金匮要略)。又如大失血病变,出血为标,出血之因为本,但其势危急,故常以止血治标为首务,待血止后再治出血之因以图本。此外,“先病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小大不利,治其标”(素问标本病传论)。先病为本,后病为标,诸病皆先治本,惟独中满和小大不利两证先治其标。因中满之病,其邪在胃。胃为五脏六腑之大源,胃病中满,则药物和水谷之气,俱不能运行,而脏腑皆失其养,其病情更急,故当先治其标。名曰治标实则是治疗脏腑的大本,亦为治本。而大小不利者,因二便不通,病情危急。虽为标病,必先治之。但须注意,小大不利当是急证的
15、大小便不通,如“关格”之类。若为一般病情,可酌情处理,不一定先治。必须指出,所谓“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不能绝对化。急的时候也未尝不须治本,如亡阳虚脱时,急用回阳救逆的方法,就是治本;大出血之后,气随血脱时,急用独参汤益气固脱也是治本。不论标本,急者先治是一条根本原则。同时,缓的时候也不是不可治标,脾虚气滞病人,用理气药兼治其标更有别于单纯补脾。【知识模块】 防治原则21 【正确答案】 C,D【试题解析】 塞因塞用是用补益的药物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病证之法。适用于因虚而致闭塞不通的真虚假实证。如脾胃虚弱,气机升降失司所致的脘腹胀满等症,治疗时应采取补脾益胃的方法,恢复脾升胃降之职,气机升
16、降正常,脘腹胀满自除。这种以补开塞之法,就是塞因塞用。【知识模块】 防治原则22 【正确答案】 B,C【试题解析】 是用通利的药物治疗具有实性通泄症状的病证之法。适用于真实假虚之候,如食积腹泻,治以消导泻下:瘀血所致的崩漏,治以活血化瘀等,这种以通治通的方法,就是通因通用。【知识模块】 防治原则23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中医的基本治则包括:(1)扶正祛邪;(2)标本先后;(3)正治与反治;(4)调整阴阳;(5)调和气血;(6)渊整脏腑;(7)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知识模块】 防治原则24 【正确答案】 B,D【试题解析】 一年四季,有寒热温凉的变迁,所以治病时,要考虑当
17、时的气候条件:例如:春夏季节,气候由温渐热,阳气升发,人体腠理疏松开泄,即使外感风寒,也应注意慎用麻黄、桂枝等发汗力强的辛温发散之品,以免开泄太过,耗伤气阴;而秋冬季节,气候由凉变寒,阴盛阳衰。人体腠理致密,阳气潜藏于内,此时若病热证,也当慎用石膏、薄荷等寒凉之品,以防苦寒伤阳:故曰:“用温远温,用热远热,用凉远凉,用寒远寒”(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所谓“用温远温”,“远”,避之谓;前者之“温”,指药物之温。后者之“温”,指气候之温。就是说用温性药时,当避其气候之温:余者与此同义。【知识模块】 防治原则25 【正确答案】 A,C【试题解析】 反治:顺从病证的外在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原则,其采用的方药性质与病证中假象的性质相同,故又称为“从治”。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其本质不完全符合的病证。具体用法:热因热用:又叫以热治热,指用热性药物来治疗具有假热征象的病证。适用于阴盛格阳的真寒假热证。即用热性药物来温其里寒。寒因寒用:又叫以寒治寒,指用寒性药物来治疗具有假寒征象的病证。适用于阳盛格阴的真热假寒证。即用寒凉药清其内热。塞因塞用:以补开塞,指用补益药物来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虚证,适用于因体质虚弱而出现闭塞症状的真虚假实证,主要是针对病证虚损不足的本质而治。通因通用:以通治通,指用通利的药物来治疗具有通泻症状的实证。适用于因实邪内阻而出现通泻症状的真实假虚证。【知识模块】 防治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