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学基础(古代印度文明)模拟试卷 1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下列文明中,发源于印度河流域的是( )(A)苏美尔文明(B)哈拉巴文明(C)玛雅文明(D)迈锡尼文明2 印度种姓制度中处于最高地位的是( )(A)婆罗门(B)刹帝利(C)吠舍(D)首陀罗3 古代印度的国王在种姓制度中属于( )(A)婆罗门(B)刹帝利(C)吠舍(D)首陀罗4 早期佛教的创立者是( )(A)乔达摩悉达多(B)罗摩衍那(C)穆罕默德(D)阿育王5 印度种姓制度中,处于被剥削被压迫地位的两个瓦尔那是( )婆罗门刹帝
2、利首陀罗吠舍(A)(B) (C) (D)6 下列对哈拉巴文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文化遗址主要是哈拉巴和亨佐达罗两座城市(B)是典型的青铜文化(C)阶级已经产生,国家已经出现,贫富分化现象比较明显(D)史学界一致认为其创立者是苏美尔人7 以下史诗不属于古代印度的是( )摩诃婆罗多 罗摩衍那 伊普味陈辞 荷马史诗 (A)(B) (C) (D)8 孔雀王朝的建立者是( )(A)大流士(B)萨尔贡(C)旃陀罗笈多(D)阿育王9 孔雀帝国达到极盛时期的国王是( )(A)大流士(B)萨尔贡(C)居鲁士(D)阿育王10 下列国家中,不属于地跨欧亚非三洲大帝国的是( )(A)波斯帝国(B)亚历山大帝
3、国(C)罗马帝国(D)古埃及帝国11 “如今有个趋势,人们怀念她的民主制度,并将其视为所有现代民主制度的源头。”(英国历史学家约翰索利语) 这里的“她”是指( )(A)斯巴达(B)雅典(C)罗马帝国(D)西罗马帝国12 古代欧洲有一个地方,人们崇尚文化,眼界开阔,男性公民普遍参政,工商业比较发达,曾称霸地中海一时。该国是( )(A)斯巴达城邦(B)雅典城邦(C)亚历山大帝国(D)罗马帝国二、名词解释21-28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80 分。13 哈拉巴文化14 吠陀15 种姓制度(瓦尔那制度)16 婆罗门教17 耆那教18 顺世论派19 孔雀王朝20 阿育王21 大乘佛教22 印度教三
4、、史料分析题29-30 小题,每小题 30 分,共 60 分。22 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主梵天规定了他们的职业和义务。不过,当四个瓦尔那的结构在一切方面都已经完成的时候,人们还不曾就开始执行这些义务而无所迷感。他们不按瓦尔那的义务生活,并且互相敌对。主梵天知道事情是这样以后,就命令刹帝利进行统治,惩罚犯罪,并从事战争。主指示婆罗门从事祭祀、科学和收取赠礼。他把畜牧业、商业和农业交给吠舍,而首陀罗,主则命令他们从事手工业和作奴仆。材料二瓦尔那有四,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他们之中,每前一(瓦尔那)都生来就高于后一(瓦尔那) 。除首陀罗和犯罪的人之外,(一切瓦尔那的成员),(从事
5、)教授学生,研究吠陀,燃烧圣火,都应得好报。首陀罗的义务就是为其他瓦尔那服务。他们为之服务的瓦尔那越高,功劳就越高。婆罗门的本分的职业就是:研究、教育、自己和他人的祭祀、分发和接受布施、获得遗产和征收田地的收成,并征收别人的不属于任何人的东西。刹帝利的本分职业,除研究、为他人祭祀和接受布施外,和婆罗门同。此外,应增加执掌政权和担当战士。吠舍的本分职业,除执掌政权和担当战士之外,和刹帝利同。不过这里应增加农业、畜牧业和商业。请回答:23 简述印度瓦尔那制度的形成过程。24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瓦尔那制度的特点。四、简答题31-34 小题,每小题 30 分,共 120 分。25 印度种姓制度是怎
6、样形成的?其主要特征是什么?26 婆罗门教是怎样形成的?其主要教义有哪些?27 早期佛教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其基本教义和意义有哪些?28 简述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区别。历史学基础(古代印度文明)模拟试卷 1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主要是两河流域、黄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考生要了解各流域之间著名的文明。【知识模块】 古代印度文明2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古代印度文明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印度瓦尔那制度中四
7、个等级包括的阶级。【知识模块】 古代印度文明4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乔迭摩悉达多,后称释迦牟尼。考生要掌握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的创始人、形成背景、基本教义等重要内容。【知识模块】 古代印度文明5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古代印度文明6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此题考查对哈拉巴文化的认识。哈拉巴文化是印度典型的青铜文化,据考证灌溉农业是当时的主要生产部门,当时阶级已经产生,国家已经出现,也有了贫富分化。考生要对哈拉巴文化的基本特征有所了解。有学者认为,哈拉巴文化来源于苏美尔,因为当时印度河流域是苏美尔人的殖民地,在两河流域曾发现哈拉巴文化的印章、珠子和陶器。也有学者认为,
8、哈拉巴文化的创造者是雅利安人。历史学家一般都认为,哈拉巴文化的创造者就是印度的原始居民达罗毗荼人。对此,历史学家并没有形成定论。【知识模块】 古代印度文明7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是印度的著名史诗,伊普味陈辞是古埃及文献,荷马史诗是古希腊的重要文献资料。【知识模块】 古代印度文明8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古代印度文明9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古代印度文明10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大流士时代,波斯帝国的范围不断扩大,建立了古代世界上第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亚历山大于公元前 4 世纪晚期灭波斯帝国,建立其亚历山大帝国,亚历山大帝国比波斯的
9、范围更为扩大;罗马帝国在屋大维及其后继者的对外扩张政策下,也成为地跨三洲的大帝国。而古代埃及帝国只是地跨西亚北非,所以应选 D。【知识模块】 古代希腊文明11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古代希腊文明12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古代希腊文明二、名词解释21-28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80 分。13 【正确答案】 自 20 世纪 20 年代起,在印度河谷先后发现了几个古代城市遗址,著名的有哈拉巴和摩亨佐达罗,统称为哈拉巴文化。哈拉巴文化存在年限约为公元前三千年代中叶至前二千年代中-叶。历史学家一般都认为,哈拉巴文化的创造者,就是印度的原始居民达罗毗荼人。哈拉巴文化的主要经济部门
10、是农业,已出现了镰刀等农具。当时栽培作物类型多样,有大麦小麦等。人们已经能够驯养牛、山羊等动物及各种家禽。手工技术发达,出现了大量的铜器,制陶和纺织是哈拉巴文化的两个重要部门。城市繁荣、商业兴盛、国内贸易活跃,国际贸易频繁。社会已有财产的不平等和阶级的对立,已经存在依靠剥削养尊处优的统治者,已经有了文字。【知识模块】 古代印度文明14 【正确答案】 印度上古时期一些文献的总称。在印度历来被认为圣典。“吠陀”的本义是知识、学问。吠陀作为文献名称有广狭二义。狭义只指最古的 4 部吠陀的本集部分,广义则兼指本集所附加的其他上古文献。本集中年代最久的作品可上溯到约公元前 1500 年以前,吠陀中年代最
11、晚的文献则为约公元前六世纪或公元前四、五世纪的产物。吠陀的 4 部本集是梨俱吠陀本集和沙摩吠陀本集耶柔吠陀本集和阿闼婆吠陀本集。【知识模块】 古代印度文明15 【正确答案】 由于雅利安人对达罗毗荼人的征服和奴役,以及雅利安人内部贫富分化的结果,在雅利安社会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森严的等级制度,这就是种姓制度。“种姓”一词在印度的梵文中叫 “瓦尔那”,就是颜色或品质的意思。因此种姓制度又叫瓦尔那制度。在种姓制度下,古代印度人被分为四个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婆罗门是祭司贵族,它主要掌握神权,占卜祸福,垄断文化和报道农时季节,在社会中地位是最高的。刹帝利是雅利安人的军事贵族,包括国王及以下的
12、各级官吏,掌握国家的除神权之外的一切权力。首陀罗是指那些失去土地的自由民和被征服的达罗毗荼人,这些人实际上处于奴隶的地位。【知识模块】 古代印度文明16 【正确答案】 印度古代宗教。印度教的古老形式。它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3000公元前 1500 年的印度河流域文明。同许多后来的世界性宗教不同,它没有明确的具体创教人,是不同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派别汇合而形成的宗教思想体系。所有这些不同的教义与思想派别都代表了不同地城不同种族的文化内涵,又都在印度次大陆经历过数百到上千年的繁荣,尽管人们可以笼统地以印度宗教文化来概括它。【知识模块】 古代印度文明17 【正确答案】 公元前 6 世纪兴起于印度
13、的宗教。创始人筏驮摩那。该教认为,世界是永恒的,无始无终,只有形式的变化。主张“业力轮回” 和“因果报应说”,奉持“三宝”,即正信、正知、正行。不杀生和苦行主义为其基本特征。【知识模块】 古代印度文明18 【正确答案】 古代印度的一个唯物论哲学学派。顺世论意为顺行世间、流行于人民中间的论点。该学派虽然早在公元前 10 世纪前半期就已出现,但它活跃的时代为列国时代。在本体论方面,顺世论派认为世界万物都由地、水、火、风四大元素构成。在认识论方面,认为感性知觉是认识真理的唯一源泉,直接的感性知识是正确的。其缺陷是他们否认推理的有效性。在社会观方面,顺世论派反对种姓制度,并与婆罗门教、佛教的观点对立,
14、反映了一般人民群众的世界观。【知识模块】 古代印度文明19 【正确答案】 古印度国家。约公元前 324 年,旃陀罗芨多在西北印度自立为王,而后向东攻占摩揭陀首都华氏城,推翻难陀王朝的统治。随着马其顿驻军的撤离,整个北印度在他的统治下基本统一。他利用人民的力量成为新王朝的统治者,因其出身于养孔雀的家族,故名。定都华氏城。孔雀王朝传至阿育王时代,对南印度进行了大规模的征讨,除南印度的一部分以外,悉入孔雀帝国版图。至此,孔雀帝国疆域广大,达到极盛。【知识模块】 古代印度文明20 【正确答案】 古印度孔雀帝国第三代国王。又称无忧王,宾头沙罗王之子。18岁时,被任命为阿般提省总督。后又回到首都华氏城。约
15、公元前 273 年宾头沙罗王逝世,阿育王在大臣成护的帮助下,与其兄修私摩争夺王位取胜。约公元前 269 年阿育王即位后,向外扩张。约公元前 262 年,开始大举进犯南印度的羯陵伽。据铭文记载,在其当政第 8 年(约前 261 年),羯陵伽国被征服;有 15 万人被俘,10 万人被杀。继而,除迈索尔地区外,统一印度全境。他大力弘扬佛教,宣扬仁爱和慈悲,鼓吹宗教宽容和容忍,要人们尊重他人教派,还大力倡导非暴力。其统治时期成为古代印度史上空前强盛时代。【知识模块】 古代印度文明21 【正确答案】 与小乘佛教相对的佛教派别。公元 1 世纪左右形成于印度,而后传播至中亚、中国、日本、朝鲜、越南、印尼以至
16、斯里兰卡。它是北传佛教的主流。大乘思想根源于某些早期部派,但有许多理论创造,如不仅讲人无我,而且讲法无我;强调菩萨理想胜过阿罗汉,宣称人皆具菩提心可以成佛。大乘伦理中倡导慈悲一切众生,力主以功德回向他人等。大乘佛教的主要经典是般若经维摩经法华经华严经无量寿经等。【知识模块】 古代印度文明22 【正确答案】 又称新婆罗门教,因主要流行于印度,故名。4 世纪前后,婆罗门教吸收佛教、耆那教某些教义和民间信仰演化而来。八、九世纪经商羯罗改革,逐步形成现代印度教的雏形。主要经典有吠陀奥义书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等。基本教义与婆罗门教类似,故亦称新婆罗门教。教派复杂,主要有毗湿奴教、湿婆教和性力派三大派别。毗
17、湿奴教信仰最高神毗湿奴(保护神)及其配偶吉祥天女和毗湿奴的各种化身,实行苦行、素食主义等禁欲主义生活。湿婆教信仰毁灭之神湿婆,支派繁多,并各有崇拜对象和礼拜仪式。性力派主要崇拜湿婆之妻近母和吉祥天女等女神,认为她们从男神所得性力,是宇宙万物创造的根源。【知识模块】 古代印度文明三、史料分析题29-30 小题,每小题 30 分,共 60 分。【知识模块】 古代印度文明23 【正确答案】 形成过程:种姓制度是中国古代文献对印度一种复杂的等级制度的泛称。它的起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征服,二是雅利安人氏族内部分化和社会分工。雅利安人氏族社会瓦解后,到早期吠陀时代末,雅利安人内部也产生了不同等级,种姓制
18、度开始萌芽。后期吠陀时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奴隶制的成长,社会分化的加剧,种姓制度逐渐成为一种严格的等级制度,成为整个社会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最初,雅利安人自称为“雅利安瓦尔那 ”(雅利安含有 “高贵”的意思,瓦尔那有“ 颜色”“品质”的意思),而称当地的居民为“ 达萨瓦尔那 ”(含有“雄者”“男人”的意思)。这样就有了自以为高贵的雅利安人和当地居民集团的区别。随着雅利安人内部的分化,在早期吠陀时代末期,逐渐发生了平民与氏族贵族的区别,后来贵族内部又有了军事贵族和祭司贵族之分。这样 就形成了四个瓦尔那的胚胎。到后期吠陀时代,四瓦尔那正式形成:第一瓦尔那是婆罗门;第二瓦尔那是刹帝利;第三瓦
19、尔那是吠舍;第四是首陀罗。【知识模块】 古代印度文明24 【正确答案】 瓦尔那制度的特点:第一等级婆罗门基本上是主管宗教祭祀的氏族贵族,他们不仅垄断了宗教和文化方面的权力,而且其中一些人也参与掌握政权。如有的充任国王顾问,以占卜、念咒等方术影响国王行政,甚至随军出征,影响军事行动。他们实际上是国王在宗教、法律、文化等方面的顾问。 第二等级刹帝利种姓是由从前的王族发展而来的军事行政贵族集团,他们的基本职业是充当武士,国王通常也属于刹帝利种姓。第三等级吠舍种姓是雅利安人的一般公社成员,主要是从事农、牧、商等职业的平民大众,也有人从事高利贷活动,吠舍在政治上没有特权,他们必须以布施(捐赠)和纳税的方
20、式供养完全脱离生产劳动的婆罗门和刹帝利。第四等级是首陀罗种姓,他们原为被征服居民,这时也有雅利安人和其他失去公社成员身份的人。首陀罗与以上三个种姓明显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以上三个种姓是有公社成员身份的人,而首陀罗不是,因此首陀罗在政治、法律、宗教上失去了受保护的权利,他们从事最低贱的职业,许多人沦为奴隶。在种姓制度下,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取决于他的家庭出身,严格按照血统世代保持不变。各种姓之间原则上不通婚姻,后来由于人口增加,规定种姓之间可通婚,但只准顺婚。反之,逆婚所生子女叫贱民,排斥在四个种姓之外,地位比首陀罗还低。四个种姓从事不同的职业,并且职业世袭不变。国家的法律明显偏袒前两个种姓,各种姓间法
21、律地位不平等,后来还出现了迦提和贱民。种姓制度在国家形成过程中起了保护氏族贵族奴隶主特权地位的作用。【知识模块】 古代印度文明四、简答题31-34 小题,每小题 30 分,共 120 分。25 【正确答案】 种姓制度是中国古代文献对印度一种复杂的等级制度的泛称。它的起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征服,二是雅利安人氏族内部分化和社会分工。雅利安人氏族社会瓦解后,到早期吠陀时代末,雅利安人内部也产生了不同等级,种姓制度开始萌芽。后期吠陀时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奴隶制的成长,社会分化的加剧,种姓制度逐渐成为一种严格的等级制度,成为整个社会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最初,雅利安人自称为“雅利安瓦尔那”( 雅
22、利安含有“高贵”的意思,瓦尔那有“颜色”“品质”的意思),而称当地的居民为“达萨瓦尔那”(含有“雄者”“男人” 的意思)。这样就有了自以为高贵的雅利安人和当地居民集团的区别。随着雅利安人内部的分化,在早期吠陀时代末期,逐渐发生了平民与氏族贵族的区别,后来贵族内部又有了军事贵族和祭司贵族之分。这样就形成了四个瓦尔那的胚胎。 到后期吠陀时代,四瓦尔那正式形成:第一瓦尔那是婆罗门;第二瓦尔那是刹帝利;第三瓦尔那是吠舍;第四是首陀罗。第一等级婆罗门基本上是主管宗教祭祀的氏族贵族,他们不仅垄断了宗教和文化方面的权力,而且其中一些人也参与掌握政权。如有的充任国王顾问,以占卜、念咒等方术影响国王行政,甚至随
23、军出征,影响军事行动。他们实际上是国王在宗教、法律、文化等方面的顾问。第二等级刹帝利种姓是由从前的王族发展而来的军事行政贵族集团,他们的基本职业是充当武士,国王通常也属于刹帝利种姓。第三等级吠舍种姓是雅利安人的一般公社成员,主要是从事农、牧、商等职业的平民大众,也有人从事高利贷活动,吠舍在政治上没有特权,他们必须以布施(捐赠)和纳税的方式供养完全脱离生产劳动的婆罗门和刹帝利。第四等级是首陀罗种姓,他们原为被征服居民,这时也有雅利安人和其他失去公社成员身份的人。首陀罗与以上三个种姓明显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以上三个种姓是有公社成员身份的人,而首陀罗不是,因此首陀罗在政治、法律、宗教上失去了受保护的权利
24、,他们从事最低贱的职业,许多人沦为奴隶。在种姓制度下,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取决于他的家庭出身,严格按照血统世代保持不变。各种姓之间原则上不通婚姻,后来由于人口增加,规定种姓之间可通婚,但只准顺婚。反之,逆婚所生子女叫贱民,排斥在四个种姓之外,地位比首陀罗还低。四个种姓从事不同的职业,并且职业世袭不变。国家的法律明显偏袒前两个种姓,各种姓间法律地位不平等,后来还出现了迦提和贱民。种姓制度在国家形成过程中起了保护氏族贵族奴隶主特权地位的作用。【知识模块】 古代印度文明26 【正确答案】 早期吠陀时代雅利安人的宗教基本上还是自然崇拜,人们信奉各种各样的神,当时虽有僧侣但没有形成真正固定不变的僧侣等级。后
25、期吠陀时代,伴随雅利安人向奴隶社会转变和国家的形成,专门的僧侣等级和婆罗门教也形成了。婆罗门教保留和利用了原始宗教的多神崇拜,但神的性质有了改变,如天神成了天上的司法神,战神成了国王和贵族的保护神,而且产生了宇宙的创造者,最高主宰的大神大梵天。婆罗门教认为只有梵天是真实存在的而世上一切皆为虚幻,宇宙万物和“ 自我” 都来自梵,人们只有通过抑制七情六欲,超脱现实的苦与乐,虔诚地信仰梵天,才能使自我复归于梵天,从而达到“梵我一致” 的最高境界。它宣扬“业力轮回”理论(人死后必有轮回,为善者来世善报,为恶者来世恶报),为了让人们有行动的规范就制订了达摩(法),宣称各个等级只有按达摩行动才能得到善报。
26、婆罗门教终成为维护奴隶制度,种姓制度和氏族贵族特权利益的宗教。【知识模块】 古代印度文明27 【正确答案】 佛教创立背景:佛教兴起于印度列国时代的早期。当时,由于列国之间战争频繁以及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使社会阶级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十分尖锐。这种社会现实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便是出现了各种新的社会思潮;纷纷兴起的各种思潮一般都具有反对婆罗门的倾向。佛教就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佛教的创立者是乔达摩悉达多(约公元前 566前 486 年),他生于释迦国,后被称为释迦牟尼(释迦族的隐修者) 或佛陀,传说他是伽毗罗卫城净饭王的太子,他 29 岁出家,修行 7 年,传教 40 多年
27、,他死后,佛教继续传播,终于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早期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 四真理),包括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苦谛”说明人生多苦,宣扬所谓八苦,即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所求不得苦,六怨憎会苦,七爱别离苦,八五受阴苦。“集谛” 说明产生苦的原因在于有欲爱(渴望),包括对欢乐之欲爱、长生之欲爱、权力之欲爱。有欲爱便有行动,有行动便造了业,造了业便造了今后的因,于是因果不断,生死轮回不已。“灭谛” 说明佛教的目的在于消灭苦,认为灭苦的关键在于消灭欲望,以达到所谓“不生不灭” 的绝对宁静的“涅槃 ”境地。“道谛”说明佛教修道的主张和途径,包括正见 (信仰正)、正思维(决心正
28、)、正语、正业(行为正) 、正命(生活正 )、正精进( 努力正)、正念(思念正)、正定(精神集中、禅定正)八正道。所谓八正道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从理论上理解佛教宣扬的教义,另一方面,从静坐中体验佛教所宣扬的境界。此外,佛教还宣扬“众生平等 ”说。早期佛教的基本教义,虽然在轮回转世说上与婆罗门教相近,但它不承认婆罗门教的神能主宰人的命运,不承认婆罗门的经典、祭司和祭祀有拯救人的作用,从而否定了婆罗门教和婆罗门种姓的权威,因此佛教成为当时反对婆罗门教和种姓制度的重要派别。然而早期佛教从人生多苦入手,给处于苦难、动荡不安环境的人们,提出一种唯心地解决苦难的方法和途径:通过修道去追求幻想的幸福。这对
29、于广大的被压迫群众来说,就是要他们安于现状,断绝一切欲望,循规蹈矩,脱离现实,不去反抗奴隶主的剥削与压迫。因此,早期佛教与其他宗教一样,也是麻醉人民的鸦片,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统治的精神武器。由于佛教教义对刹帝利和吠舍种姓的奴隶主有利,因此佛教的主要支持者是刹帝利和吠舍中的富人,他们大量捐款、赠园,使得佛教迅速传播。【知识模块】 古代印度文明28 【正确答案】 随着佛教的发展,到公元一世纪时,佛教又开始出现了一个新学派。这个学派自称其教义是“大乘” ,而把以前各派教义贬称为 “小乘”。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早期佛教只以佛陀为导师,不以他为神,不崇拜他的偶像;大乘佛教
30、则以佛为神,并有不同的化身和无边的法力,崇拜佛的偶像。这一变化是佛教受了其他宗教影响的结果。(2)早期佛教认为,要超脱生死轮回,就必须自己切实修行,甚至要出家过乞讨度日的生活;大乘佛教则认为,信徒可以作为居士,可以过家庭生活,照常经营生计,只要乐于布施,就算修了功德,甚至只要诚心念佛,就可以超脱轮回。(3)早期佛教认为,人们通过修行,可以超脱生死轮回,达到自救的目的;大乘佛教则认为只要悟彻教理,人人可以成佛,不仅自救,而且要救人。这使得大乘佛教成为更为积极传教的宗教。(4)早期佛教大体主张 “我空法有”,只否认主观的我的真实性,而不否认客观世界的存在;大乘则主张“ 法我皆空 ”,把整个客观世界都认为是虚幻的,这一变化是佛教在哲学上彻底唯心主义理论化的结果。【知识模块】 古代印度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