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近代教育)模拟试卷 8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以下哪一个不是封建教育衰败的表现( )(A)官学名存实亡(B)闭关锁国(C)教育内容空疏(D)科举弊病丛生2 以下哪一项不是清末改革派的新主张(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B) “不拘一格降人才”(C) “师夷长技以制夷”(D)复兴“经世致用 “之学风3 清末,明确提出“ 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是( )(A)龚自珍(B)颜元(C)林则徐(D)魏源4 “不拘一格降人才 ”反映的是清末 ( )的教育主张。(A)改革派(B)启蒙家(C)改良派(D)洋务派5 外
2、国传教士在中国开办的最早的学校是( )(A)圣约翰大学(B)马里逊学堂(C)英华书院(D)圣保罗书院6 对于外国人在中国开办的教会学校的教育内容,以下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没有宗教方面的内容(B)不为中国学生开设外语课程(C)西学也是教育内容之一(D)教会学校不设中国儒家经典的课程7 对教会学校的性质,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是中西文化平等交流的成果(B)是西方国家在教育事业上对中国的大力支持(C)是一种文化侵略,对中国百害而无一利(D)西方殖民扩张的产物,中国半殖民地的国家地位在教育上的表现8 以下不属于洋务学堂教学内容的是( )(A)西方军事技术(B)西方政体制度(C)外国语(D
3、)外交准则9 洋务派最早创办的外国语学堂是( )(A)上海广方言馆(B)京师同文馆(C)京师大学堂(D)广州同文馆10 中国最早创办的官方新式学堂是( )(A)福建船政学堂(B)上海广方言馆(C)京师大学堂(D)京师同文馆11 福建船政学堂最初的创办者是( )(A)张之洞(B)沈葆桢(C)左宗棠(D)曾国藩12 以下哪一项不属于福建船政学堂培养的人才范围( )(A)政治人才(B)军事人才(C)军工技术人才(D)艺术人才13 洋务派所创办的学堂,在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所是( )(A)京师同文官(B)福建船政学堂(C)广东水陆师学堂(D)天津电报学堂14 清朝最早提出派遣留学生留美建议的是(
4、 )(A)容闳(B)沈葆桢(C)左宗棠(D)李鸿章15 以下几位,没有提出国派遣留学生建议的是( )(A)李鸿章(B)林则徐(C)沈保桢(D)容闳16 张之洞的( ) 使“ 中体西用”的思想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A)劝学篇(B) 中体西用(C) 洋务教育(D)大同书17 “西学”中的“西艺”指的是( )(A)西方文化艺术(B)西方政治体制(C)西方历史(D)西方科技18 洋务派的教育宗旨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 “西学为体,中学为用”(C)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D)“全盘西化 ”19 ( )作为近代中国第一所海军制造与驾驶学校被誉为近代中国海军人才的摇篮。(A)福建船政
5、学堂(B)天津水师学堂(C)广东水陆师学堂(D)江南水师学堂20 ( )年,清政府接纳( ) 的建议,派遣第一批幼童留美,其中有后来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A)1872,沈葆桢(B) 1873,沈葆桢(C) 1872,容闳(D)1873,容闳21 对福建船政学堂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A)福建船政学堂首创派学生赴欧洲留学之举(B)福建船政学堂的创办者是林则徐(C)福建船政学堂培养的主要是造船的军工技术人才(D)福建船政学堂是由维新派仓协的军事学校22 以下有关洋务学堂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洋务派办的新式学堂不再要求学习传统的经史之学(B)洋务派办的新式学堂属于官学(C)我国的第一所
6、洋务派办的新式学堂是京师同文馆(D)洋务学堂中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所也是京师同文馆23 被誉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的是( )(A)魏源(B)左宗棠(C)沈葆桢(D)林则徐24 海国图志是( )的著作。(A)魏源(B)左宗棠(C)沈葆桢(D)林则徐25 以下关于早期教会学校的说法,正确的是( )(A)教会学校的联合组织最早名叫中华教育会(B)早期教会学校是西方殖民扩张的产物,带有强烈的殖民性(C)早期教会学校是中西文化平等交流的载体 (D)早期教会学校从一开始就不开设与中国文化有关的课程26 近代第一所主要面向华人的新式学校是( )(A)英华书院(B)马礼逊学堂(C)宁波女塾(D)徐汇公学27
7、近代中国第一批西学知情者是( )(A)早期改良派(B)洋务派(C)教会学校毕业华人学生(D)中国第一批留美学生28 近代中国女子教育的最早的倡导者是( )(A)洋务派(B)维新派(C)资产阶级革命派(D)早期教会传教士29 中国最早的留学生是( )(A)教会学校毕业生(B)清政府选拔的幼童(C)洋务学堂毕业生(D)庚款兴学留学生30 在中国建立的最早的教会学校是( )(A)英华书院(B)马礼逊学堂(C)宁波女塾(D)徐汇公学31 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轨迹,一般认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A)洋务教育时期(B)民国时期的教育(C)大革命时期的教育(D)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32 中国教育最终完成从传
8、统教育到资产阶级新教育的转变是在什么时期?( )(A)洋务教育时期(B)民国时期的教育(C)大革命时期的教育(D)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二、辨析题首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33 京师同文馆是中国最早的新式学校,具有巨大的历史进步意义。34 简要评价教会学校对中国教育的影响。三、简答题35 介绍张之洞“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的思想。36 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校有什么特点?37 怎样评价近代中国的教会学校?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近代教育)模拟试卷 8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闭关锁国是封建教育衰败的原因之
9、一,而不是表现。【知识模块】 中国近代教育中国教育史2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中国近代教育中国教育史3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中国近代教育中国教育史4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中国近代教育中国教育史5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中国近代教育中国教育史6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中国近代教育中国教育史7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中国近代教育中国教育史8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中国近代教育中国教育史9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中国近代教育中国教育史10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中国近代教育中国教育史11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中国近
10、代教育中国教育史12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中国近代教育中国教育史13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中国近代教育中国教育史14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中国近代教育中国教育史15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中国近代教育中国教育史16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中国近代教育中国教育史17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中国近代教育中国教育史18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中国近代教育中国教育史19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中国近代教育中国教育史20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中国近代教育中国教育史21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中国近代教育中国教育史22
11、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中国近代教育中国教育史23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中国近代教育中国教育史24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中国近代教育中国教育史25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中国近代教育中国教育史26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中国近代教育中国教育史27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中国近代教育中国教育史28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中国近代教育中国教育史29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中国近代教育中国教育史30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中国近代教育中国教育史31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中国近代教育中国教育史32 【正确答案】 B【
12、知识模块】 中国近代教育中国教育史二、辨析题首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33 【正确答案】 这种说法不完全正确。京师同文馆是第一所洋务学堂,是我国最早的官办新式学校。最初是作为外语学校设立的,实质是近代中国被动开放的产物。鸦片战争后,中外交涉活动日渐纷繁,培养多方面的外交人才,特别是外国语人才的要求越来越迫切,特别是中英、中法天津条约中都有两国交涉实用文种的规定,即以后在与中国的交涉中,只使用英文和法文,在三年内配送中文,待中国选派学生学习外文以后,即停附中文。这一歧视性的规定,迫使清政府做出了开办外语学校的决定。在同文馆的课程中,外语居于首位,汉文经学贯穿始终,特别重视对学生封建道德习惯的培
13、养,还向学生灌输殖民主义思想,帝国主义以宗教麻醉学生。在学校管理上,因经费来自英国操纵的海关拨款。因此,管理权由外国控制。1900 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时停办。1902 年并人京师大学堂。因此,同文馆既有封建性,又有殖民性,是清政府在教育上和外国资本主义结合的产物,是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育的开端,具有新的办学形式,且使科学教育正式列入中国教育之中,教育向前迈了一步,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其局限性、殖民性。【知识模块】 中国近代教育中国教育史34 【正确答案】 主要从积极方面评价,教会学校促进了中国从传统教育过渡为近代教育。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促进了西学的传播。传递了先进教育理念、制度、方法。扩大
14、国人的教育视野,如女学、幼稚园等。培养了新式学堂急需的教师。【知识模块】 中国近代教育中国教育史三、简答题35 【正确答案】 洋务运动的过程实质上是一场对近代西方文明成果的移植过程,因此,这就不可避免地引出一个如何处理“西学”(“新学”)与“ 中学”(“ 旧学”) 关系的问题。针对此问题,洋务派与守旧派展开了论争。1898 年春,张之洞撰成劝学篇,围绕“旧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旨,进行了集中阐述,“中体西用” 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劝学篇:分内篇和外篇,“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 。通篇主旨归于“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学也称旧学,“ 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
15、为旧学” ,即封建的典章制度、伦理道德、中国的经史之学、孔孟之道。其中最注重的是三纲名教,三纲是维持封建王权和家族伦理的基本准则,三纲的废除必然导致封建社会秩序的崩溃。西学也称新学,“ 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 ”。西政指西方有关文教制度、工商财政、军事建制和法律行政等管理层面的文化,西艺即近代西方科技。中西学的关系:“ 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 中学着重的是人品行的修养,具有德育的功能。在会通篇中论证了二者的结合和共存:“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思想,对教育的影响是深远的,涉及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中体西用”思想,一直支配着晚清教育。在 “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
16、下,创立和发展近代学校教育,改革了传统教育只重儒学的教育内容,增加了自然科学知识,发展了中国近代科学技术教育,培养了中国第一批不同于封建士大夫的一代新人,对中国教育的发展无疑起到了促进作用。然而,由于时代的局限,它不可避免地存在很多不足:首先,其本质还是为了维护封建制度和“三纲五常” 的封建伦理道德,阻抑了维新思想更广泛地传播,不利于近代刚刚开始的思想启蒙运动。其次,中体西用是在没有克服中、西学之间固有的内在矛盾的情况下的直接嫁接,必然会引起两者之间的排异性反应。严复对“中体西用” 的批驳说明了这一问题。“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合之则两立,分之两亡” ,“中体西用”是“西法之虚声
17、,而沿中土之实弊” ,深刻地揭露了张之洞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错误实质。【知识模块】 中国近代教育中国教育史36 【正确答案】 洋务派为了实现“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宏愿,在中国创办了大批的新式学校,这些新式学校虽然内容不同、培养的人才不同,但存在一些共同的特点:(1)这类学校都是个案办学,还构不成自身体制,只能算做是封建传统教育之外的补充而已。(2)都是专业技术学校,专业范围集中在外语和军事两个方面,体现的是狭窄的实用性。(3)从教学到管理,大权多被外国人所把持。(4)仍保留着封建教育的主要阵地。有中国教习负责传统儒家经学的教学和考核,保持旧官学的管理传统。尽管有这些局限性,这类学校毕竟是
18、中国人办的最早的近代新式学校,培养出一批专业知识技术和近代新思想的人才。【知识模块】 中国近代教育中国教育史37 【正确答案】 教会学校是西方世界殖民扩张的产物,教会学校的存在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的国家地位在教育上的反映,教育的主权不独立。另外,教会学校也是中国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过度的促进因素。(1)教会学校在华创办和发展教育的效果非常显著,其办学经验、管理模式为中国近代教育提供了范本,对近代中国教育改革有所启示。(2)教会学校在编辑和发行具有西方自然社会科学知识的书籍方面,起到了宣传新思想、新观念的作用。(3)教会学校注重提倡男女平等教育,为女童入学提供优惠条件,有助于削弱中国封建礼教。(4)尽管教会教育是为控制中国,但此目的没有达到,反而唤醒了有识之士对主权的认识。(5)教会学校遍布全国,自成体系,严重侵犯了中国的主权。【知识模块】 中国近代教育中国教育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