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古代教育)模拟试卷 12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立五经博士 ”是哪一位统治者的决策 ?( )(A)汉武帝(B)秦始皇(C)周文王(D)唐太宗2 汉代著名文献对贤良策的作者是( )(A)王充(B)董仲舒(C)贾谊(D)郑玄3 “太学”这一官办教育机构是在哪个朝代出现的 ?( )(A)唐代(B)汉代(C)秦代(D)周代4 汉代首先提出“ 独尊儒术 “思想的是( )(A)王充(B)董仲舒(C)贾谊(D)郑玄5 以下哪一个不是太学的法定教材?( )(A)诗(B) 礼(C) 乐(D)易6 我国读书做官的教育模式
2、是在( )形成的。(A)西周(B)唐代(C)秦朝(D)汉代7 察举制是( ) 时期得以确立的。(A)西周(B)唐太宗(C)汉文帝(D)汉武帝8 ( )是一种专门学校,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学艺术专门学校。(A)四门学(B)太学(C)鸿都门学(D)国子监9 董仲舒流传下来的代表作是( )(A)师说(B) 劝学(C) 春秋繁露(D)聊斋志异10 董仲舒的人性论属于( )(A)性三品(B)性善论(C)性恶论(D)素丝说11 以下教学方法不是由董仲舒提出的是( )(A)强免学问(B)节博合宜(C)兼程中衡(D)专一虚静12 论衡是哪位思想家的代表作?( )(A)王充(B)王阳明(C)韩愈(D)董仲舒13
3、王充的思想中,与儒家神学明显对立的论点不包括( )(A)天道自然(B)性有善恶(C)万物自生,万物一元(D)人死神灭14 以下几位,在人性论上的观点与其他几位区别最大的是( )(A)韩愈(B)董仲舒(C)王充(D)孟子15 王充把人才分为四等,其中最理想的一类人是( )(A)鸿儒(B)文人(C)通人(D)儒生16 王充所提倡的教育内容是( )(A)四书(B)五经(C)六艺(D)博通百家17 在处理与教师的关系问题上,王充提出的观点是( )(A)师云亦云(B)问难与距师(C)师道尊严(D)道之所存,师之所存18 以下哪一项是“ 独尊儒术 “对教育的影响( )(A)以儒家思想为教育内容(B)提倡自
4、由讲学(C)提倡实践中学习(D)教育内容关注对现实问题的探讨19 “三纲五常 ”中的“五常”是指( )(A)仁、义、礼、智、信(B)礼、乐、射、书、数(C)仁、礼、德、政、义(D)礼、智、信、谦、爱20 创办于东汉时期的( )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学艺术专门学校。(A)四门学(B)宫邸学(C)鸿都门学(D)画学21 “任德教而不任刑罚 ”这是谁的政治主张 ?( )(A)韩非子(B)庄子(C)韩愈(D)董仲舒22 董仲舒伦理思想体系的核心及其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是( )(A)仁、义、礼、智(B)三纲五常(C)孝、悌(D)易经23 我国一岁一考的考试制度是在( )首创的。(A)汉代(B)唐代(C)西周(D
5、)先秦24 在董仲舒看来,教育的任务应当由( )来承担。(A)神灵(B)先古圣人(C)帝王(D)百姓25 下面几位教育家哪一位是东汉时期的?( )(A)王守仁(B)王充(C)韩愈(D)韩非子26 察举制发展为一种较为完备的进仕制度是在( )时期。(A)汉文帝(B)汉武帝(C)汉高祖(D)汉景帝27 郡国学是什么性质的学校?( )(A)中央官学(B)私学(C)地方官学(D)官私合办28 以下哪一项不是汉代郡国学的办学目的?( )(A)培养地方所需的人才(B)向朝廷推荐地方的优秀人才(C)宣传地方割据独立思想(D)对地方人民进行道德教化29 “名性者,中民之性,性待渐于教训而后能为善” 出自于哪位
6、思想家?( )(A)荀子(B)韩非子(C)董仲舒(D)韩愈30 鸿儒的最高培养目标是谁首先提出的?( )(A)荀子(B)王充(C)范仲淹(D)韩愈31 汉代郡国学的主要培养目标是( )(A)本郡官吏(B)科举仕子(C)地方诸侯(D)太学学生32 汉代太学的正式教师称为( )(A)诸生(B)孝廉(C)博士(D)仆射二、简答题33 简述汉武帝“ 独尊儒术 ”的文教政策。34 试分析董仲舒的“ 性三品 “学说及其教育作用。35 简述王充的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36 汉代建立的太学在中国教育史上有何重大意义?37 王充对学习做出了哪些重要的论述?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古代教育)模拟试卷 12 答案
7、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教育2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教育3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教育4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教育5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教育6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教育7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教育8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教育9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教育10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教育11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教育12 【正确答
8、案】 A【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教育13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教育14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前三位都属于“性三品”,把人性分为三种层次,而孟子主张性善论。【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教育15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教育16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教育17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教育18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教育19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教育20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教育21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教育22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教育23 【正
9、确答案】 A【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教育24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教育25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教育26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教育27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教育28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教育29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教育30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教育31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教育32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教育二、简答题33 【正确答案】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国家政策和文化教育皆以儒术为本,儒学成为统一的指导思想,经学的昌盛有力
10、地推动了学校教育的发展,教育目的、内容、教材空前的统一起来。以儒家经典为教育内容,用严格的师法代替自由讲学,书本知识在教学中占主要地位,长句古训代替了现实问题的探讨,这便是“独尊儒术“政策对教育的重大影响。(2)兴办太学。 实行设太学养士,这是落实“独尊儒术“的教育政策的重要步骤。汉武帝下令为五经博士设弟子,标志着太学正式成立,以经学教育为内容的中国封建教育制度正式确立。(3)建立察举制度。察举制始于汉文帝,在汉武帝时期得以确立,是先经考察举荐、再经考试、据考试成绩优劣选任人管的制度,是对太学养士选材的补充。其实是保障了读书做官、以儒术取士的落实,称为科举制度的先导。【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教育
11、34 【正确答案】 人性学说是董仲舒论述教育作用的理论依据。他认为人性是“天”赋予人的一种素质。天有阴阳,人性也相应地包含性与情两种成分,即:性属阳,是仁的、善的;情属阴,是贪的、恶的。而善的成分并非就是善德,它必须通过教育,才能继续发展成为人的善德,即所谓“性非教化不成“。可见,董仲舒认为人性中兼有善恶的因素,教育的作用就是发展人性,使人成为善人。同时,董仲舒认为,教育的任务应由“承天意“的帝王来承担。可见,他把教育看成是王者的权力,以树立君主的绝对权威。为此,他还将人性分为“圣人之性”“中民之性”与“斗筲之性”。所谓“圣人之性”,是天生的“过善” 之性是一般人先天不可能、后天不可及的;“
12、斗筲之性 ”,是无“善质”的,生来就 “恶”的,教化无用,只能采用刑罚的手段来处置他们;而“中民之性” ,也就是万民之性,是 “有善质而未能善”,必须通过王者的教化才能成“ 善”。董仲舒关于人性以及教育作用的思想,立足于以占绝大多数的普通人为对象,主要是为其“任德教而不任刑罚” 的政治主张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又留有推崇圣贤和镇压所谓恶人的余地,反映了他的思想的时代局限性。【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教育35 【正确答案】 (1)人性论与教育目的观。王充把人性分为三种:有生来就善的,是中人以上的人;有生来就恶的人,是中人以下的人;有无善无恶,或善恶混杂的人,是中人。但人性的善恶,并非受命于天,而是由自然
13、的“ 气” 构成的,人性 “秉气有厚薄,故性有善恶”。他认为生来就善或恶的人很少,绝大多数是中人,中人之性可以通过教育使之定型。生来就恶的人也可以通过教育使恶为善。总之,在他看来,人的善恶在于教育。因此,他特别强调统治者应该重视教育,发挥教育在治国化民中的重要作用。(2)教育的培养目标。王充理想的培养目标是“鸿儒” 。他把人才分为四个层次:第一是 “鸿儒”,能独立思考,著书立说;第二是“文人” ,独立思考能力略逊,但文才尚佳,善于写一般的奏章公文;第三是“ 通人”,文笔谈不上,但能博览古今,知识渊博;第四是 “儒生”,连博览也谈不上了,只能掌握一门专业(一经),从事教学而已,这是人才的最低档次
14、,只比没文化的俗人强一点。可见王充特别推崇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其次是文才,再其次才是知识的渊博程度,最看不起专经传授的教师。这固然是出于他对当时经学教育的强烈不满,但轻视一般传授知识的教师,也是片面的。(3)教育内容。王充认为,不能仅学儒学,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思想僵化,思路狭窄;他认为凡是人类社会遗留下来的一切文化知识都应当学习,应当“博通百家” 。(4)论学习。学知与闻见。谶纬神学迷信“ 圣人” ,认为 “圣人”的知识是先天具有的,由 “不学自知,不问自晓”的能力。王充对此提出反驳,认为知识是在学习和积累经验的基础上才有的。思考与求是。针对当时的人迷信书本、古经而提,认为书中的知识不一定都是真
15、理。分辨知识真伪的一个有效办法就是思考并到实践中检验。问难与距师。他强调治学一定要有“ 问难 ”精神。“问难”不同于一般不明白时的提问,而是质问,提问者是经过个人思考,有自己的看法的。“问难” 的对象没有限制,甚至可以是圣贤。说明圣贤也不可能事事正确,也并非每句话都无懈可击。而弟子当时不知“问难”,后人又盲目附和,使义理不明,损害的正是圣贤之道。“ 距师”,即与师保持距离,也就是不能完全附和老师,要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距师并不是拒师,王充更没有彻底否定孔子等圣贤的意思,他提倡的是追求学术真谛的精神,是勤于思索、实事求是的态度。在当时独尊儒术及师道尊严盛行的环境下,更是具有反潮流的突出意义。【知
16、识模块】 中国古代教育36 【正确答案】 太学作为我国古代第一所体制完备的学校,在中国教育史上有极为重要的积极意义,同时也有一些局限性。(1)汉代太学作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第一所有完备规制、史实详尽可考的学校,自始创到清末,历代的最高学府多被称为太学,其影响之深,可以推知。(2)从真正的意义上说,利用学校教育来强化官方的意识形态,是始于汉代的太学。(五经博士制的确立和经学考试法的强化,使统治者摸索到了强化统治思想的手段。官学教育与儒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实始于汉代的太学。)(3)由于太学成为知识精英的荟萃之地,集结了“有识之士” 。东汉太学生为了反抗黑暗的宦官政治所发动的政治运动,掀开了中国学生运动史上的第一页。(4)汉代太学教学中存在排除异己学说并以烦琐考证、空谈义理取代了对现实问题的分析探究,严重束缚着教育思想和学术研究的发展。 【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教育37 【正确答案】 王充是东汉时期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关于学习有非常精辟而独到的论述,值得后世借鉴。(1)重视学习的作用。 (2)确定“鸿儒”为学习的目标。(3)重视知识的力量。 (4)教学过程分为 “见闻为”和“开心意”。(5)以“效验”来考查学习效果。【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