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章节练习试卷 8(无答案)单项选择题第 1-2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1 我国刑法规定负刑事责任的最低年龄是( )。(A)已满 14 周岁(B)已满 14 周岁不满 16 周岁(C)已满 16 周岁(D)已满 18 周岁2 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的过失区别的关键是( )。(A)行为人的预见程度不同(B)行为人的预见内容不同(C)行为人对结果是否发生的意志内容不同(D)行为人对行为是否实施的意志内容不同3 行为社会危害性的法律标志是( )。(A)犯罪构成(B)犯罪概念(C)犯
2、罪现象(D)犯罪对象4 犯罪的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通过( )达到了一致。(A)犯罪行为的可罚性(B)犯罪客体的受侵害性(C)犯罪构成的法定性(D)犯罪构成理论的科学性5 下列属于事实认识错误的是( )。(A)客体的错误(B)是否构成犯罪的错误(C)是否触犯某一罪名的错误(D)刑罚轻重的错误6 甲在闹市中一栋楼房的九层居住,一天不小心将大花瓶打碎,扔到垃圾箱又觉得麻烦,随手将碎片扔出窗外,碎片恰好砸在行人于某的头上,致于某重伤,经抢救无效死亡。甲的行为( )。(A)构成(间接) 故意杀人罪(B)属于意外事件(C)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D)构成过失重伤致人死亡罪7 ( )中,要求犯罪人在主观上必须
3、具备一定的犯罪目的。(A)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B)间接故意犯罪(C)疏忽大意的过失犯罪(D)直接故意犯罪8 刑法上的犯罪客体是指( )。(A)犯罪所侵害的人、物(B)社会主义社会利益(C)刑法所保护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D)犯罪所指向的对象9 利用他人实施的行为而进行犯罪的是( )形式的犯罪。(A)作为(B)不作为(C)纯正的不作为(D)不纯正的不作为10 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指( )之间的关系。(A)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B)行为与结果(C)客观行为与主观心理(D)犯罪行为与犯罪结果11 我国刑法第 18 条第 3 款规定: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
4、,( )处罚。(A)可以从轻或者减轻(B)应当从轻或者减轻(C)可以从轻或者免除(D)应当减轻或者免除12 行为人于 1986 年 7 月 1 日出生,2000 年 7 月 1 日故意杀人,能否追究其刑事责任?( ) 。(A)不能追究(B)过 1 天就能追究(C)肯定能追究(D)应免予处罚13 下列表述中符合我国刑法理论的是( )。(A)没有行为就没有犯罪(B)犯罪目的是犯罪构成的必要条件(C)犯罪手段是犯罪成立的必要条件(D)犯罪客体属于犯罪客观方面的内容14 从一般意义而言,犯罪客观方面的选择要件包括了( )。(A)犯罪的行为、犯罪的结果(B)犯罪的动机、犯罪的目的(C)犯罪的故意、犯罪的
5、过失(D)犯罪的时间、地点和方法15 某甲贩运假烟,驾车路过一个检查站时,被工商部门拦住检查,检查人员朱某正登车检查时,甲突然发动汽车夺路而逃,朱抓住汽车把手不放,甲为了摆脱朱某,在疾驶后突然急刹车,朱某被摔倒在地,头部着地死亡。甲对朱某死亡的心理态度是( )。(A)直接故意(B)间接故意(C)过于自信的过失(D)疏忽大意的过失16 下列只能由故意构成的犯罪有( )。(A)交通肇事罪(B)诈骗罪(C)重大责任事故罪(D)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签订、履行合同失职罪17 犯罪的主观要件包括( )心理态度。(A)故意或者过失的(B)明知或者故意的(C)故意或者放任的(D)明知或者放任的18 下列行为能认定
6、为犯罪的有( )。(A)甲已满 14 周岁不满 16 周岁,偶尔与幼女发生性行为,情节轻微、未造成严重后果(B)甲已满 16 周岁不满 18 周岁,在学校周边使用吓唬手段,强行索要学生随身携带的生活、学习用品,造成被害人轻微伤。(C)甲已满 16 周岁不满 18 周岁,盗窃他叔叔家一块价值 2000 元的手表(D)甲已满 16 周岁不满 18 周岁盗窃未遂19 在刑法理论上,根据犯罪构成在形态方面的特点,将犯罪构成分为( )。(A)基本的犯罪构成和修正的犯罪构成(B)标准的犯罪构成和派生的犯罪构成(C)简单的犯罪构成和复杂的犯罪构成(D)叙述的犯罪构成和空白的犯罪构成20 甲欲杀乙而向乙开枪射
7、击,子弹从乙的袖口穿过,恰巧击中与乙同行的丙,致丙重伤丙在治疗过程中由于伤口感染而死亡。甲的行为构成( )。(A)故意杀人罪(未遂)(B)故意伤害罪(C)过失致人死亡罪(D)过失致人重伤罪21 在下列犯罪构成的一般要件中,揭示犯罪实质特征的要件是( )。(A)犯罪客体(B)犯罪客观方面(C)犯罪主体(D)犯罪主观要件22 误以人为兽加以杀伤的,属于( )。(A)目标的认识错误(B)手段的认识错误(C)因果关系的认识错误(D)行为误差23 甲离婚后嫌才 3 个月的女儿乙累赘,某日将乙一个人留在家中,自己锁门外出。甲 5 天后回家,发现乙已死在摇篮中。法院判决甲构成故意杀人罪。甲属于( )。(A)
8、纯正的不作为犯(B)不纯正的不作为犯(C)纯正的作为犯(D)结果加重犯24 在犯罪的客观方面要件中,属于必要要件的有( )。(A)危害行为(B)犯罪的地点(C)犯罪的时间(D)犯罪的方法25 下列犯罪中,只能由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构成的是( )。(A)非法拘禁罪(B)招摇撞骗罪(C)玩忽职守罪(D)故意泄漏国家秘密罪多项选择题第 21-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26 下列关于牵连犯的说法正确的是( )。(A)牵连犯必须是出于一个犯罪目的(B)牵连犯必须是行为人实施了数
9、个犯罪行为(C)牵连犯是在目的行为或者原因行为触犯一个罪名的情况下,手段行为或者结果行为又触犯了另一罪名(D)牵连犯是实际的一罪,所以不实行数罪并罚27 吸收犯的形式包括( )。(A)既遂犯吸收预备犯或未遂犯(B)未遂犯吸收预备犯(C)主犯构成之罪,吸收从犯、胁从犯构成之罪(D)符合主犯条件的实行犯构成之罪,吸收教唆犯、帮助犯、次要实行犯构成之罪28 根据我国刑法理论,下列犯罪形态适用“从一重处断” 原则的是( )。(A)继续犯(B)吸收犯(C)牵连犯(D)想象竞合犯29 下列不属于结果加重犯的行为有( )。(A)侮辱他人,导致他人自杀身亡(B)监管人员对被监管人员进行殴打与体罚虐待,致人死亡
10、(C)强制猥亵妇女致人死亡(D)遗弃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致其死亡30 下列情形中,属于想象竞合犯的是( )。(A)盗窃数额较大的、正在使用中的电力设备的(B)非法拘禁他人,致人重伤的(C)行为人在缴纳 10 万元税款后,一次性假报出口,骗取国家 20 万元退税款的(D)对正在执行国家安全工作任务的警察实施暴力,使之受轻伤的31 下列情况中,属于结果加重犯的是( )。(A)盗窃他人财物,引起被害人自杀(B)侮辱、诽谤他人,致使被害人自杀(C)非法拘禁他人,致其死亡(D)虐待老父,致使其死亡32 刑法理论上所说的处断的一罪是指( )。(A)想象竞合犯(B)牵连犯(C)连续犯(D)吸收犯33 以下
11、各项犯罪中,属于法条竞合关系的有( )。(A)盗窃罪和破坏交通工具罪(B)非法持有枪支罪与抢劫罪(C)诈骗罪与合同诈骗罪(D)玩忽职守罪与执行判决、裁定失职罪辨析题第 28 小题,8 分。要求对命题进行判断并着重阐明理由。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34 请对“所有的教唆犯都是主犯” 进行辨析。法条分析题第 29 小题,10 分。要求符合立法原意和刑法理论。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35 刑法第 48 条规定:“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对于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可以判处死刑同时宣告缓期两年执行。”试分析该法条的内容。简答题第 56-57 小题,每小题
12、 6 分。共 12 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36 简述表见代理的概念和构成条件。37 简述代理权行使的规则。38 简述无权代理与表见代理的区别。案例分析题第 60 小题,15 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39 农户甲的一头母牛染上重病,甲即将该牛拉到偏僻野外抛弃。此牛被兽医乙拾得,牵回家精心调养,花去医疗费 300 余元将牛治愈。又经几个月喂养,此牛还怀上了牛仔。乙见牛精神饱满,于是对外宣称欲以 1200 元钱出售此牛。农户丙闻听此事,决定购买,但身边只带了 800 元,遂将钱交给乙并称过几天会带 400 元钱前来牵牛。当晚乙之子放牛时因贪玩不慎将牛走失。此牛自回农户甲家,甲一见十分欣喜。甲又饲养几天后,此牛产下一牛仔。这日,乙到甲邻居家给其牲畜看病,路遇张某发现甲所牵母牛为其治愈之牛,遂向甲提出将牛及所生牛仔返还自己,甲不允。丙听说此事,也要求获得此牛及牛仔。问:(1)此牛的所有权应归谁所有? 牛仔应归谁所有?(2)本案应如何处理 ?请说明理由。比较概念题40 诉讼时效与取得时效判断题41 法人的合并分为两种形式:一是新设合并,另一种是吸收合并。 ( )(A)正确(B)错误42 法人的终止并不当然丧失法人民事主体资格。 ( )(A)正确(B)错误43 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受经营范围的限制。 ( )(A)正确(B)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