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法律硕士综合课(法理学)模拟试卷 98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第 1-45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45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字母涂黑。1 下列关于法与道德的表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A)自然法学派认为,实在法不是法律(B)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认为,法与道德在本质上没有必然的联系(C)中国古代的儒家认为,治理同家只能靠道德,不能用法律(D)近现代的法学家大多倾阳于否定“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的说法2 道德与法律都属于社会规范的范畴,都具有规范性、强制性和有效性,道德与法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下列有关法与道德的几种表述中,哪种说法是
2、错误的( )。(A)法律具有既重权利又重义务的“两面性” ,道德具有只重义务的“ 一面性”(B)道德的强制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制(C)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片面强调法的安定性优先是错误的(D)法律所反映的道德是抽象的3 下列关于法与科技的说法正确的是( )。(A)科学技术的发展缩小了法律调整的领域(B)科学技术的发展并没有引起传统法律概念的变化(C)科学技术与立法、执法无关(D)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响了法学教育、法学研究的方式和内容4 下列关于法律与宗教的说法错误的是( )。(A)宗教只对信教成员有拘束力,法律对所有人有拘束力(B)宗教通过信仰机制落实宗教规范,而法律则主要依靠国家强制力的保障(C)宗教
3、与法律完全没有联系(D)宗教也是一种社会现象二、多项选择题第 46-63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36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5 公民的行为能力划分有( )。(A)完全行为能力人(B)限制行为能力人(C)无行为能力人(D)部分行为能力人6 苏某和熊某毗邻而居。熊某在其居住楼顶为 50 只鸽子搭建了一座鸽舍。苏某以养鸽行为严重影响居住环境为由,将熊某诉至法院,要求熊某拆除鸽棚,赔礼道歉。法院判定原告诉求不成立。关于本案,下列哪些判断是正确的( )。(A)本案涉及的是安居权与养鸽权之间的冲突(B)从
4、案情看,苏某的安居权属于宪法所规定的文化生活权利(C)从判决看,解决权利冲突首先看一个人在行使权利的同时是否造成对他人权利的实际侵害(D)本案表明,权利的行使与义务的承担相关联7 法律权利的特点有( ) 。(A)权利的本质由法律规范所决定(B)权利具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性(C)权利与利益是紧密相连的(D)权利总是与义务人的义务相关联的8 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相互关系包括( )。(A)从人类不同的发展阶段看,权利与义务有过离合关系(B)从逻辑结构上看,权利和义务是对立统一的关系(C)从整体数量上看,权利与义务具有量上的等值关系(D)从价值功能上看,权利与义务具有互补关系(E)从法律运行的角度看,权利
5、与义务之间具有制约关系9 法律关系的客体包括( )。(A)物(B)行为(C)精神产品(D)人身利益10 物理意义上的物要成为法律关系客体,须具备( )。(A)应得到法律之认可(B)应为人类所认识和控制(C)能够给人们带来某种物质利益,具有经济价值(D)须具有独立性11 以下不得进入国内商品流通领域,成为私人法律关系的客体的是( )。(A)空气(B)玩具手枪(C)文物(D)军事设施12 下列选项中,属于法律关系客体的有( )。(A)宅基地(B)外科手术(C)文学作品(D)人格尊严13 下列属于法律事实特征的是( )。(A)法律事实是一种规范性事实(B)法律事实是一种能用证据证明的事实(C)不以当
6、事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引起法律关系形成、变更或消灭的客观事实(D)法律事实是一种具有法律意义的事实14 法律责任的特点有( ) 。(A)表示一种因违反法律上的义务关系而形成的责任关系(B)表示为一种责任方式(C)具有内在逻辑性(D)追究是国家强制力实施或者潜在保证的15 行政责任主要分为( ) 。(A)行政相对人违反行政管理法律、法规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B)无过错行政责任(C)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违法失职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D)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政诉讼败诉后而产生的行政责任16 法律责任构成要件可概括为( )。(A)责任主体(B)违法行为(C)损害结果(D)因果关系(E)主观过错17 责任相称原
7、则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 )。(A)法律责任的性质与违法行为性质相适应(B)法律责任的轻重和种类应当与违法行为的危害或者损害相适应(C)法律责任的轻重和种类还应当与行为人主观恶性相适应(D)违法行为发生后应当按照法律事先规定的性质、范围、程度、期限、方式追究违法者的责任18 责任自负原则( ) 。(A)违法行为人应当对自己的违法行为负责(B)不能让没有违法行为的人承担法律责任,即反对株连或变相株连(C)要保证责任人受到法律追究,也要保证无责任者不受法律追究,做到不枉不纵(D)产生责任转承问题,是该原则的一个例外19 免责的条件包括( ) 。(A)时效免责(B)不诉免责(C)自首立功免责(D)人道
8、主义免责三、简答题第 64-66 小题,每小题 8 分,共 24 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20 简述法律论证的正当性标准。21 简述法律关系的特征。22 简述法律权利。23 简述法律义务。24 简述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相互关系。25 简述物理上的物要成为法律关系需具备的条件。26 简述法律事实的特征。27 简述法律责任的特点。28 简述法律责任的构成。29 简述责任法定原则。法律硕士综合课(法理学)模拟试卷 98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第 1-45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45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字母涂黑。1 【正确答
9、案】 B【试题解析】 西方法学界存在两种观点;一是肯定说,以自然法学派为代表,肯定法与道德存在本质上的必然联系,认为法在本质上是内含一定道德因素的概念。实在法只有在符合自然法、具有道德上的善的时候,才具有法的本质而成为法。一个同道德严重对立的邪恶的法并不是一个坏的法,而是丧失了法的本质的非法的“法”,因而不是法,即“恶法非法”。一是否定说,以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为代表,否定法与道德存在本质上的必然联系,认为不存在适用于一切时代、民族的永恒不变的正义或道德准则而法学作为科学无力回答正义的标准问题,因而是不是法与是不是正义的法是两个必须分离的问题,道德上的善或正义不是法律存在并有效力的标准,法律规则
10、不会因违反道德而丧失法的性质和效力,即使那些同道德严重对抗的法也依然是法,即“恶法亦法”。【知识模块】 法理学2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法律所反映的道德是具体的,而非抽象的。它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时代不同,其所叙内容不同,它所反映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这种要求是具体的。【知识模块】 法理学3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科学技术的发展扩展了法律调整的领域;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了有关的传统法律概念和原则的变化;科学技术发展为立法和执法提供了新的技术和手段;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影响了法学教育、法制宣传和法学研究的方式和内容,促进其方式和内容的更新和发展。【知识模块】 法理学4 【正确答案】 C
11、【试题解析】 法与宗教的联系,主要表现在精神、规则、组织结构三个层面上。但是,在不同民族以及不同历史发展阶段,这种联系又各有不同。【知识模块】 法理学二、多项选择题第 46-63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36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5 【正确答案】 A,B,C【试题解析】 世界各国的法律,一般都把本国公民划分为完全行为能力人、限制行为能力人和无行为能力人。【知识模块】 法理学6 【正确答案】 A,C,D【试题解析】 本案争议的焦点在于熊某的养鸽权与苏某的安居权之间发生的冲突。我国宪法规定的“文化
12、生活权利”指的是进行科学研究、文学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不包括安居权。权利的行使与义务的承担是相关联的,两者不能孤立地存在和发展。当事人在行使自己权利的同时前提是不能干预或损害他人权利的行使。【知识模块】 法理学7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权利的本质由法律规范所决定,得到国家的认可和保障。当人们的权利受到侵犯时,国家应当通过制裁侵权行为以保证权利的实现。权利是权利主体按照自己的愿望来决定是否实施的行为,因而权利具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性。权利是为了保护一定的利益所采取的法律手段。因此,权利与利益是紧密相连的。而通过权利所保护的利益并不总是本人的利益,也可能是他人的、集体的或国家
13、的利益。权利总是与义务人的义务相关联的。离开了义务,权利就不能得以保障。【知识模块】 法理学8 【正确答案】 A,B,C,D,E【试题解析】 以上选项均是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之间关系的具体表述,不再赘述。【知识模块】 法理学9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以上选项均为法律关系的客体,不再赘述。【知识模块】 法理学10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以上选项均为物理意义上的物要成为法律关系客体须具备的四个条件。【知识模块】 法理学11 【正确答案】 A,C,D【试题解析】 以下几种物不得进入国内商品流通领域,成为私人法律关系的客体:人类公共之物或国家专有之物,如海洋、山川
14、、水流、空气。 文物。军事设施、武器。危害人类之物。【知识模块】 法理学12 【正确答案】 A,B,C【试题解析】 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法律关系主体之间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其种类有物、行为、精神产品、人身利益。宅基地属于物,因此属于法律关系客体;外科手术属于行为因此也属于客体的范畴;文学作品属于精神产品因此也属于法律关系客体;人格尊严属于人身权的一种权利。属于法律关系的内容,即法律权利,而不是法律关系的客体。【知识模块】 法理学13 【正确答案】 A,B,D【试题解析】 法律事件是法律规范规定的、不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引起法律关系形成、变更或消灭的客观事实。【知识模块】 法理学14 【正确答案
15、】 A,B,C,D【试题解析】 以上四项均为法律责任的特点,不再赘述。【知识模块】 法理学15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行政责任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四类:行政相对人违反行政管理法律、法规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无过错行政责任。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违法失职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政诉讼败诉后而产生的行政责任。【知识模块】 法理学16 【正确答案】 A,B,C,D,E【试题解析】 根据违法行为的一般特点,我们将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概括为责任主体、违法行为、损害结果、因果关系、主观过错五个方面。【知识模块】 法理学17 【正确答案】 A,B,C【试题解析】 责任法定原则要求违
16、法行为发生后应当按照法律事先规定的性质、范围、程度、期限、方式追究违法者的责任。注意区分。【知识模块】 法理学18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以上四项均为责任自负原则的内容,不再赘述。【知识模块】 法理学19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以上四个选项均是免责的条件,另外免责条件还包括有效补救免责、协议免责和自助免责。【知识模块】 法理学三、简答题第 64-66 小题,每小题 8 分,共 24 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20 【正确答案】 (1)内容融惯性。所谓融贯,就是指法律体系本身的价值与事实、整体与部分,规则与原则的系统性、连贯性和一致性,以及法律体系
17、与外部社会之间的内外融通。不仅在寻求法律意义上的合法性,还在追求社会认同,包括道德评价和利益平衡等。(2)程序合理性。法律论证理论建立在对结论的非绝对性、非唯一性认知上,论证过程的合理、公正决定着结论的正当性。因此,应建立相应的程序标准。(3)依据的客观性和逻辑有效性。法律论证不是完全主观和随意的主张,而是必须依据基本的法律和社会规范以及合理的逻辑规则达成。(4)结论可接受性。法律论证的结果是否正当、合理,取决于其说服力,即能否被决策者和公众认同和接受。特别是超越既有法律的论证结论,必须具有非常正当的合理性,符合社会绝大多数公众的利益、价值观或具有人权、公共利益等止当性,否则就可能是对法治本身
18、的破坏。【知识模块】 法理学21 【正确答案】 (1)法律关系是根据法律规范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具有合法性。(2)法律关系是一种体现意志性的特殊社会关系。(3)法律大系是特定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知识模块】 法理学22 【正确答案】 法律权利,就是国家通过法律规定对法律关系主体可以自主决定作出某种行为的许可和保障手段。其特点在于:权利的本质由法律规范所决定,得到国家的认可和保障。权利是权利主体按照自己的愿望来决定是否实施的行为,因而权利具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性。权利是为了保护一定的利益所采取的法律手段。权利总是与义务人的义务相关联的。离开了义务,权利就不能得以保障。【知识模块】 法理
19、学23 【正确答案】 法律义务则是设定或隐含于法律规范中,实现于法律关系中的、主体以相对被动的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保障权利主体获得利益的一种约束手段。法律义务的性质表现在两点:义务所指出的,是人们的应当实施行为或未来行为,而不是人们事实上已经履行的行为。已履行的行为是义务的实现,而不是义务本身。义务具有强制履行的性质,义务人对于义务的内容不可随意转让或违反。【知识模块】 法理学24 【正确答案】 (1)从人类不同的发展阶段看,权利与义务有过离合关系。(2)从逻辑结构上看,权利和义务是对立统一的关系。(3)从整体数量上看,权利与义务具有量上的等值关系。(4)从价值功能上看,权利与义务具有互补关系。
20、(5)从法律运行的角度看,权利与义务之间具有制约关系。(6)从法律调整的价值取向上看,权利与义务具有主从关系。【知识模块】 法理学25 【正确答案】 (1)应得到法律之认可。(2)应为人类所认识和控制。不可认识和控制之物(如地球以外的天体)不能成为法律关系客体。(3)能够给人们带来某种物质利益,具有经济价值。(4)须具有独立性。不可分离之物一般不能脱离主物,故不能单独作为法律关系客体存在。【知识模块】 法理学26 【正确答案】 (1)法律事实是一种规范性事实。(2)法律事实是一种能用证据证明的事实。(3)法律事实是一种具有法律意义的事实。【知识模块】 法理学27 【正确答案】 (1)法律责任首
21、先表示一种因违反法律上的义务(包括违约等)关系而形成的责任关系,它是以法律义务的存在为前提的。(2)法律责任还表示为一种责任方式,即承担不利的后果。法律责任方式是由法律规定的,通常有两种:补偿与制裁。(3)法律责任具有内在逻辑性,即存在前因和后果的关系。(4)法律责任的追究是国家强制力实施或者潜在保证的。【知识模块】 法理学28 【正确答案】 根据违法行为的一般特点,我们将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概括为责任主体、违法行为、损害结果、因果关系、主观过错五个方面。法律责任主体,是指违法主体或者是承担法律责任的主体,且法律责任必须均有法定责任能力。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所规定的义务、超越权利的界限行使权利以
22、及侵权行为的总称。损害结果是指由于违法行为所受到的损失和伤害的事实,包括对人身、财产、精神的损失和伤害。因果关系即违法行为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它是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各种因果关系的特殊形式。主观过错即承担法律责任的主观故意或者过失。【知识模块】 法理学29 【正确答案】 (1)违法行为发生后应当按照法律事先规定的性质、范围、程度、期限、方式追究违法者的责任;作为一种否定性法律后果,它应当由法律规范预先规定,这是法律可预测性的必然要求。(2)排除无法律依据的责任,即责任擅断和“ 非法责罚” 。(3)在一般情况下要排除对行为人有害的溯及既往。国家不能以今天的法律来要求人们昨天的行为。【知识模块】 法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