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麦多课文档分享! | 帮助中心 海量文档,免费浏览,给你所需,享你所想!
麦多课文档分享
全部分类
  • 标准规范>
  • 教学课件>
  • 考试资料>
  • 办公文档>
  • 学术论文>
  • 行业资料>
  • 易语言源码>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麦多课文档分享 > 资源分类 > DOC文档下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考研类试卷]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3及答案与解析.doc

    • 资源ID:839633       资源大小:50KB        全文页数:17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00积分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账号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00积分(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需开发票,请勿充值!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考研类试卷]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3及答案与解析.doc

    1、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13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2004 年单选 2)在下列犯罪构成的一般要件中,揭示犯罪实质特征的要件是( )。(A)犯罪客体(B)犯罪客观方面(C)犯罪主体(D)犯罪主观方面2 (2005 年单选 2)我国刑法分则对犯罪分类的主要根据是( )。(A)犯罪的一般客体(B)犯罪的同类客体(C)犯罪的直接客体(D)犯罪的对象3 (2007 年单选 2)犯罪同类客体最显著的作用是( )。(A)区分此罪与彼罪的根据(B)构建刑法分则体系的根据(C)确立具体犯罪构成的依据(D)区分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的根据4 (2009 年单选 3)下列关于犯罪客体的

    2、表述,错误的是( )。(A)犯罪同类客体是建立刑法分则体系的主要依据(B)犯罪直接客体就是犯罪行为直接指向的人或物(C)犯罪直接客体是刑法所保护而被犯罪侵犯的具体社会关系(D)一个犯罪可以同时侵犯数个直接客体5 (2012 年单选 3)下列关于犯罪直接客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一个犯罪只侵犯一个直接客体(B)直接客体是对犯罪进行分类的标准(C)在犯罪未遂的情况下不存在直接客体(D)直接客体是指某一犯罪行为直接侵害的特定社会关系6 (2014 年单选 5)下列关于犯罪对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犯罪对象是犯罪客体的载体(B)犯罪对象的功能是区分此罪与彼罪(C)犯罪对象是一切犯罪都

    3、必须具备的构成要件(D)犯罪对象是刑法所保护的、为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7 (2015 年单选 2)下列选项中,属于犯罪对象的是( )。(A)赌博的筹码(B)抢夺的财物(C)行贿的财物(D)运输毒品的车辆8 (2004 年单选 3)甲离婚后嫌才三个月的女儿乙累赘,某日将乙一人留在家中,自己锁门外出。甲五天后回家,乙已经死在摇篮里,法院判决甲构成故意杀人罪。甲属于( )。(A)纯正的不作为犯(B)不纯正的不作为犯(C)纯正的作为犯(D)结果加重犯9 (2005 年单选 3)甲因为重男轻女,将妻子刚生下才 3 天的女婴包裹好放在医院门口,躲在一边观察。见有群众围观、议论,便放心离开。第二天一早,

    4、甲又到医院门口察看,见女婴还在,但女婴却因晚间气温过低被冻死。法官据此判决甲构成遗弃罪。甲的行为属于( ) 。(A)纯正的作为犯(B)不纯正的作为犯(C)纯正的不作为犯(D)不纯正的不作为犯10 (2006 年单选 4)甲于夜晚在一条封闭的高速公路上驾车正常行驶时,乙突然翻越护栏横穿公路,甲刹车不及将乙撞死。交警认定甲的行为不构成交通肇事罪。下列说法中,不应当作为交警认定依据的是( )。(A)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结果之间没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B)甲的行为不违反交通法律法规,缺乏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客观条件(C)本案属于意外事件(D)甲对乙的死亡结果没有罪过11 (2007 年单选 3)甲对某危害结果

    5、没有阻止其发生的义务,如果该危害结果发生,甲的不作为行为( ) 。(A)不可能构成犯罪(B)可能构成纯正的不作为犯罪(C)可能构成不纯正的不作为犯(D)可能构成手段不能犯12 (2008 年单选 3)下列犯罪行为中,属于不作为行为方式的是( )。(A)甲因高兴将 3 岁儿子抛接但因失手致其死亡(B)乙分娩婴儿后为掩盖未婚先孕真相将婴儿扔出窗外致婴儿死亡(C)丙分娩女婴后不愿抚养,遂以 2 万元价格将其卖给他人(D)丁分娩婴儿后将婴儿弃置于火车站致其冻成重伤13 (2008 年单选 7)成立犯罪不可缺少的要素是( )。(A)犯罪行为(B)犯罪结果(C)犯罪目的(D)犯罪动机14 (2009 年单

    6、选 4)下列犯罪行为中,属于纯正不作为犯的是( )。(A)甲过失致陈某重伤后拒不送医,致其死亡(B)乙对严重残疾的儿子拒绝抚养,致其冻饿身亡(C)丙对自己负责维修的锅炉不维修,致锅炉爆炸(D)丁过失引起火险后,不予扑灭,酿成火灾15 (2009 年单选 5)在抢劫犯罪中,犯罪时间( ) 。(A)是抢劫罪的必要要件(B)是抢劫罪的选择要件(C)是抢劫罪的加重情节(D)与抢劫罪的犯罪构成要件无关16 (2012 年单选 4)下列犯罪属于纯正不作为犯的是( )。(A)重婚罪(B)遗弃罪(C)绑架罪(D)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17 (2014 年单选 6)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甲,因不满父亲再婚,与之断绝往来

    7、。其父晚年孤身一人、身患重病时,甲拒绝照顾,情节恶劣,构成遗弃罪。在本案中,甲违反了( ) 。(A)法律行为引起的义务(B)职务要求的义务(C)先前行为引起的义务(D)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18 (2004 年单选 1)下列行为中已满 14 周岁不满 16 周岁的人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是( )。(A)走私毒品(B)贩卖毒品(C)决水(D)拐卖妇女、儿童19 (2005 年单选 5)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能力的精神病人,实施严重危害社会行为的,( ) 。(A)不负刑事责任(B)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C)应当负完全的刑事责任(D)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20 (2007

    8、年单选 4)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已满 14 周岁不满 18 周岁的人犯罪( )。(A)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B)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C)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D)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21 (2008 年单选 1)下列行为中,已满 14 周岁不满 16 周岁的人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是( )。(A)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拐卖儿童(B)强奸、抢劫、抢夺、放火、爆炸(C)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D)抢劫、绑架、放火、爆炸22 (2008 年单选 4)间歇性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时,实施严重危害社会行为的( ) 。(A)应当负刑事责任(B)不负刑事责任(C)应当负刑

    9、事责任,但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D)待治疗痊愈后再追究刑事责任23 (2009 年单选 6)下列关于单位犯罪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A)法律明文规定单位可以成为犯罪主体的犯罪才能成为单位犯罪(B)单位犯罪中的单位不包括几个自然人投资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C)高等院校也可以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D)对单位犯罪的两罚制是既处罚单位又处罚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负责人员24 (2010 年单选 4)下列关于单位犯罪的表述,正确的是( )。(A)单位犯罪都是故意犯罪(B)单位犯罪都是以牟利为目的的犯罪(C)单位犯罪都采用双罚制(D)单位犯罪也可以只处罚自然人二、多项选择题25 (2009 年多选

    10、21)对犯罪客体按照其范围大小可划分为( )。(A)一般客体(B)同类客体(C)直接客体(D)复杂客体26 (2013 年多选 41)下列选项中,属于犯罪不作为成立条件的有( )。(A)行为人负有特定义务(B)行为人没有实施任何行为(C)行为人未履行特定义务(D)行为人能够履行特定义务三、辨析题27 (2008 年辨析 28)请对“因为刑法分则没有规定见危不救罪,所以见危不救行为不构成犯罪” 这一说法进行辨析。28 (2011 年辨析 55)请对“刑法中的不作为就是身体处于静止状态的行为方式” 这一说法进行辨析。29 (2012 年辨析 55)请对“无行为即无犯罪”这一说法进行辨析。30 (2

    11、015 年辨析 55)请对“没有因果关系,就没有刑事责任” 这一说法加以辨析。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13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犯罪客体是犯罪活动侵害的、为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利益。犯罪客体揭示了犯罪所侵害的社会关系的具体性质与种类,是决定犯罪的社会危害性的首要因素。犯罪客体在犯罪构成中揭示了犯罪的实质特征,即使行为相同,侵犯的对象相同,但如果犯罪客体不同,就构成不同的犯罪。可见,选 A 项。【知识模块】 刑法学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犯罪客体分为一般客体、同类客体和直接客体。一般客体是指一切犯罪所共同侵害的社会利益。同类客体是

    12、指某一类犯罪共同侵害的社会利益。直接客体是指某一犯罪所直接侵害的某种特定的社会利益。我国刑法分则是根据同类客体将犯罪分为十大类,选 B 项。【知识模块】 刑法学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我国刑法分则按照同类客体将犯罪分为十大类,即同类客体最显著的作用是构建刑法分则体系的根据。可见,选 B 项。犯罪客体的分类标准是侵害社会利益范围的大小,同类客体对于区分此罪和彼罪虽具有重要意义,但不能成为同类客体最显著的作用。可见,不选 A 项。确立具体犯罪构成的根据是犯罪客观方面,而非同类客体。可见,不选 C 项。区分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的根据是犯罪主观方面的内容不同。可见,不选 D 项。【知识模块】

    13、刑法学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同类客体最显著的作用就是其是犯罪分类的基础,我国刑法分则就是按照同类客体将犯罪分为十大类,并以此构筑了刑法的分则体系。可见,A 项表述正确。犯罪直接客体不同于犯罪对象,比如,诈骗罪的犯罪客体是财产所有权,但犯罪对象则可能是具体的物。可见,B 项表述错误,C 项表述正确。一个犯罪可以同时侵犯数个客体,比如,以暴力实施抢劫的,不仅侵犯了财产权利,还侵害了人身权利。可见,D 项表述正确。【知识模块】 刑法学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一个犯罪既可能侵犯一个直接客体,例如盗窃罪,只侵害财产权,此谓简单客体;一个犯罪又可能侵犯两个以上的直接客体,例如以暴力方

    14、法实施的抢劫行为,不仅侵害财产权利而且侵犯人身权利,此谓复杂客体。可见,A 项表述错误。同类客体概括的是一类犯罪的共同属性,是对犯罪进行分类的依据。直接客体是某一具体犯罪所直接侵害的特定的社会利益,无法成为犯罪分类的依据。可见,B 项表述错误。无论是犯罪既遂,还是犯罪未遂、中止、预备,都属于犯罪形态,都会对犯罪客体造成损害,都存在犯罪客体。当然,根据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由于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和人身危险性不同,对犯罪客体造成损害的程度也不相同。可见,C 项表述错误。直接客体是指某一犯罪直接侵害的某种特定的社会利益 (社会关系)。可见,D 项表述正确。【知识模块】 刑法学6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15、】 犯罪对象是犯罪客体的载体,犯罪客体是犯罪对象的本质内容,即刑法所保护的、为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犯罪客体是一切犯罪都必须具备的构成要件,而犯罪对象不是一切犯罪都必须具备的构成要件。不同的犯罪可能具有相同的犯罪对象,如故意杀人罪和过失致人死亡罪。有些犯罪没有犯罪对象,如脱逃罪,偷越国(边) 境罪,妨害传染病防治罪,非法集会、游行、示威罪,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罪等。可见,A 项表述正确,C 项表述错误。在某些犯罪中,犯罪对象并不能辨明犯罪性质,无法区分此罪和彼罪,例如同样是盗窃汽车零部件,盗窃处于修理状态的汽车零部件和盗窃使用中的汽车零部件,尽管犯罪对象相同,但前者可能构成盗窃罪,后者

    16、可能构成破坏交通工具罪。可见,B 项表述错误。犯罪客体是犯罪活动侵害的、为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利益),而犯罪对象是指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所侵犯或直接指向的具体人、物或信息。可见,D 项表述错误。【知识模块】 刑法学7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备选项中,B 项表述中的“抢夺的财物”是抢夺罪的犯罪对象,故选B 项。犯罪对象不同于组成犯罪之物,A、C 项表述中“赌博的筹码”、“行贿的财物”是组成犯罪之物,而非犯罪对象,故不选 A、 C 项。犯罪对象不同于犯罪所用之物,D 项表述中的“运输毒品的车辆”是犯罪所用之物,而非犯罪对象,故不选D 项。【知识模块】 刑法学8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17、 刑法理论将不作为犯分为纯正不作为犯和不纯正不作为犯。纯正不作为犯是指该犯罪只能以不作为方式实施,遗弃罪是典型的纯正不作为犯。不纯正不作为犯是指既可以作为方式,也可以不作为方式实施的犯罪,如故意杀人罪,既可以作为方式实施(如用刀将人杀死),也可以不作为方式实施(如不给婴儿喂奶任其饿死)。可见,选 B 项,不选 A 项。纯正作为犯即只能以作为方式实施的犯罪,如抢劫罪,对于纯正作为犯,因其实现形式是作为,其法律规定与实现方式完全一致,直接称其为作为犯即可,而没必要细分为纯正作为犯和不纯正作为犯。可见,不选C 项。结果加重犯具有法定性,结果加重犯存在的前提是刑法明确规定了加重结果和与之相适应的加重刑

    18、罚,故意杀人罪显然不符合结果加重犯存在的前提条件,故不选 D 项。【知识模块】 刑法学9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遗弃罪只能以不作为的方式构成,是典型的不作为犯罪,因此,甲的行为属于纯正不作为犯,选 C 项。【知识模块】 刑法学10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刑法中的因果关系是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一种客观的引起与被引起的联系。本题表述中,甲刹车不及时将乙撞死,乙的死亡是因甲的行为引起的,因此,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可见,A 项表述错误,不能作为交警认定案件的依据,选 A 项。交警之所以认定甲的行为不构成交通肇事罪,是因为甲的行为不符合交通肇事罪的构成要件,即主观上没

    19、有罪过,在客观上甲的行为不违反交通管理法规,缺乏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客观要件。总之,B、C 、D 项表述都应当作为甲的行为不构成交通肇事罪的依据,故不选 B、C 、D 项。【知识模块】 刑法学11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刑法上的不作为即不为某种行为,是消极的身体动作。不作为构成犯罪以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行为的特定义务为前提条件,否则不构成犯罪。本题表述中,甲对危害结果没有阻止其发生的义务,甲的不作为行为不构成犯罪。可见,选 A 项。【知识模块】 刑法学12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丁负有抚养婴儿的义务,却将其弃置于火车站致使其被冻成重伤,属于不作为犯罪,构成遗弃罪。可见,选 D 项。A

    20、 项表述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B 项表述构成故意杀人罪,C 项表述构成拐卖儿童罪, A、B、C 项表述都是作为犯罪,故不选 A、B、C 项。注意:过失犯罪既可以由不作为方式实施,也可以由作为方式实施。【知识模块】 刑法学13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都必须具备客体、客观方面、主体和主观方面四个构成要件。在犯罪客观方面,任何一种犯罪都必须有人的行为(包括作为和不作为),没有行为就没有犯罪,危害行为是犯罪客观方面必不可少的要素。可见,选 A 项。不选 B 项的理由:犯罪结果并非存在于一切犯罪中,行为犯、危险犯就不要求有犯罪结果。不选 C 项的理由:犯罪目的只存在于直接故意犯罪

    21、中,间接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不存在犯罪目的。不选 D 项的理由:犯罪动机不是犯罪构成的必备要件,而是选择要件,它不影响犯罪主观方面的成立。【知识模块】 刑法学1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犯罪既可由作为构成,也可由不作为构成。B 项表述中,乙对严重残疾的儿子有抚养义务而拒绝扶养,致其死亡,系以不作为方式表现出来的,构成遗弃罪,遗弃罪只能以不作为的形式实施。其他典型的不作为犯罪包括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逃税罪,放纵制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罪等。可见,选 B 项。【知识模块】 刑法学1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犯罪客观方面的要素包括危害行为、危害结果以及行为的时间、地点

    22、、方法、对象等,其中,危害行为是一切犯罪在客观方面都必须具备的要件,而危害结果、犯罪的时间、地点、方法、对象则属于犯罪客观方面的选择性要素。我国刑法分则规定的大部分犯罪都不以时间、地点和方法为构成要件。就本题而言,在抢劫罪中,无论是在白天抢劫,还是在黑夜抢劫,都与犯罪构成无关。可见,选D 项。【知识模块】 刑法学16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遗弃罪是典型的纯正不作为犯,故选 B 项。重婚罪、绑架罪、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等只能以作为的方式实现,故不选 A、B 、C 项。【知识模块】 刑法学17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不作为义务的来源包括法律上明文规定的义务,行为人职务上、业务上的要求

    23、,行为人的法律地位或法律行为所产生的义务和因先前行为所产生的义务。对直系亲属负有的扶养、赡养义务是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行为人拒绝扶养、赡养情节恶劣的,构成遗弃罪,故选 D 项。【知识模块】 刑法学18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刑法第 17 条第 2 款规定,已满 14 周岁不满 16 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据此,选 B 项。【知识模块】 刑法学19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刑法第 18 条第 3 款规定,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24、。据此,选 D 项。【知识模块】 刑法学20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刑法第 17 条第 3 款规定,已满 14 周岁不满 18 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据此,选 B 项。【知识模块】 刑法学2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根据刑法第 17 条第 2 款规定,选 C 项。【知识模块】 刑法学2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刑法第 18 条第 2 款规定,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据此,选 B 项。【知识模块】 刑法学2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刑法第 30 条规定,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法律规定为单位

    25、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据此,对于单位犯罪,以刑法分则有明文规定为限。可见,A 项表述正确。最高人民法院 (简称最高法)关于审理单位犯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有关问题的解释(简称单位犯罪案件司法解释)第 1 条规定,“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既包括国有、集体所有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也包括依法设立的合资经营、合作经营企业和具有法人资格的独资、私营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据此,单位犯罪中的“单位”包括有限责任公司。可见,B 项表述错误,选 B 项。高等院校属于事业单位,而事业单位可以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可见,C 项表述正确。刑法 第 31 条规定,单位犯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

    26、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本法分则和其他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可见,我国对单位犯罪一般采取两罚制(双罚制) ,单罚制仅是例外。可见,D 项表述正确。【知识模块】 刑法学24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我国对单位犯罪一般采取两罚制,单罚制仅是例外。在对单位犯罪适用单罚制的情形下,仅处罚直接责任者,而不处罚单位本身。采取单罚制的情形比较少,根据刑法分则规定,采取单罚制的情形如强迫职工劳动罪、雇用童工从事危重劳动罪等责任事故性犯罪。可见,D 项表述正确, C 项表述错误。我国刑法规定的单位犯罪多数是故意犯罪,但也有少数犯罪是过失犯罪,如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可见,A 项表述错误。并不是所有单

    27、位犯罪都是以牟利为目的的,如某些责任事故性单位犯罪并不以牟利为目的。可见,B 项表述错误。【知识模块】 刑法学二、多项选择题25 【正确答案】 A,B,C【试题解析】 犯罪客体按照其范围大小可划分为一般客体、同类客体和直接客体,其中,直接客体又分为简单客体和复杂客体。可见,选 A、B 、C 项。【知识模块】 刑法学26 【正确答案】 A,C,D【试题解析】 不作为构成犯罪的条件有 3:(1)行为人负有某种特定的义务,特定义务包括法律的明文规定,行为人职务、业务上的要求,行为人的法律地位、法律行为和因先前行为产生的义务。(2)行为人能够履行义务。(3)行为人不履行特定义务,造成或可能造成危害结果

    28、。可见,选 A、C、D 项。不作为是指消极的身体动作,而不是没有实施任何行为,故不选 B 项。【知识模块】 刑法学三、辨析题27 【正确答案】 (1)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或不全面的,以偏概全的)。(2)刑法分则虽然没有规定见危不救罪,但不能据此得出“见危不救行为不构成犯罪”的普遍性结论。见危不救是否构成犯罪,关键在于见危不救者是否有救助的义务及能否履行这一义务。(3)如果见危不救者没有救助义务,或者没有能力履行救助义务,其见危不救行为不构成犯罪;如果见危不救者有救助义务、且能履行救助义务,其见危不救行为则可能构成犯罪。【知识模块】 刑法学28 【正确答案】 (1)这种说法是错误的。(2)不作为是

    29、行为人具有履行某种行为的义务,并且有履行该义务的能力,而不履行该义务的行为方式。可见,作为和不作为的区别标准不是行为人的身体动静,而是行为所违反的刑法规范的性质。一般认为,刑法规范可分为禁止性规范和命令性规范,作为所违反的是禁止性规范,而不作为违反的是命令性规范。(3)行为人的身体处于静止状态固然属于不作为,但通过积极的身体动作逃避履行义务的也属于不作为。【知识模块】 刑法学29 【正确答案】 这一说法是正确的。因为:(1)从犯罪的本质上讲,犯罪应具有社会危害性。没有行为,就不可能对外界发生影响,不可能具有社会危害性。(2)行为具有可观察和可描述的特性,凭借此特性,可从立法与司法上区分罪与非罪

    30、。(3)行为是犯罪构成的必备要素。从我国刑法规定犯罪的一般概念看,犯罪是危害社会的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从刑法分则各条规定的犯罪看,也都把犯罪归结为某种行为。【知识模块】 刑法学30 【正确答案】 (1)这种说法不完全正确。(2)根据刑法理论,危害结果是犯罪的选择要件,即危害结果并不是所有犯罪的构成要件。对于行为犯而言,行为人只要实施了特定行为,其行为就构成犯罪,应负刑事责任。(3)因果关系是结果犯承担刑事责任的客观基础,如果行为和结果没有因果关系,就不能认为危害行为产生了危害结果,行为人就不对相应的危害结果承担刑事责任(对于过失犯罪和间接故意犯罪而言),或者不承担犯罪既遂的刑事责任(对于直接故意犯罪而言)。【知识模块】 刑法学


    注意事项

    本文([考研类试卷]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3及答案与解析.doc)为本站会员(lawfemale396)主动上传,麦多课文档分享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麦多课文档分享(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