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印行年月 94 年 10 月 本標準非經本局同意不得翻印 中華民國國家標準 CNS 總號 類號 ICS 33.040.20 X126014864經濟部標準檢驗局印行 公布日期 修訂公布日期 93 年 9 月 27 日 年月日 (共 304 頁 )數位傳輸系統-數位區段及數位線路系統-接取網路 -非對稱數位用戶線收發器 Digital transmission systems Digital sections and digital line system Access networks Asymmetric digital subscriber line (ADSL) transceiv
2、ers 1. 適用範圍:本標準與其他 ITU-T G.99x 系列標準之相互關係參照 ITU-T G.995.1 標準。 本標準依其交互作用及 電氣特性描述電信網路與客戶裝備 (customer installation)間之介面。本標準的需求適用於單一的非對稱數位用戶線 (asymmetric digital subscriber line, ADSL)。 ADSL 結合其他服務提供多樣化的載送通道 (bearer channel),包括: (1) 與語音頻帶 (voiceband)服務使用相同線對的 ADSL 服務包含傳統 電話服務(plain old telephone service,
3、 POTS)及語音頻帶數據服務。 ADSL 佔用高於語音頻帶之頻率頻帶,並藉由濾波使之與語音頻帶隔離。 (2) 與定義於 ITU-T G.961 附錄 I 及附錄 II 之整體服務數位網路 (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 ISDN)使用相同線對的 ADSL 服務。 ADSL 佔用高於 ISDN 之頻率頻帶,並藉由濾波使之與 ISDN 頻帶隔離。 (3) 與語音頻帶服 務使用相同線對的 ADSL 服務 (包含 POTS 及語音頻帶數據服務 ),但與定義於 ITU-T G.961 附錄 III 之 ISDN 使用相鄰線對。 從電信業者至客戶端 (cust
4、omer premise)的方向,亦即下行流 (downstream)方向,載送通道可由全雙工 (full duplex)低速載送通道及單工 (simplex)高速載送 通道所組成;而在另一方向,亦即上行流 (upstream)方向,則僅提供低速載送通道。 傳輸系統被設計成可操作於具混合線規之雙絞金屬電纜線對上。本標準以使用無加感線圈 (loading coil)的電纜為基礎,而除了一些極不尋常的情況外,橋式分接(bridged tap)是可以被接受的。 特別地,本標準: (1) 定義所提供之單工及全雙工載送通道的組合之選項與範圍。 (2) 定義由中心局端 ADSL 收發器單元 (ADSL t
5、ransceiver unit at the central office end, ATU-C)及在遠端 (即用戶端 )ADSL 收發器單元 (ADSL transceiver unit at the remote terminal end, ATU-R)兩者所傳輸信號之線路碼 (line code)與頻譜組成(spectral composition)。 (3) 規定 ATU-C 及 ATU-R 兩者的傳輸信號。 (4) 說明於訊框內被傳輸及接收的數據之組織。 (5) 定義操作通道的功能。 2 CNS 14864, X 1260 (6) 定義 ATU-R 至服務模組介面的功能。 (7) 定
6、義用於 ATM 傳送 (transport)之傳輸收斂性子層 (transmission convergence sublayer)。 於本標準附件 A、附件 B 及附件 C 亦分別: (1) 描述用來支援在單一的雙絞線對上同時傳 送語音頻帶服務及單工與雙工兩種載送通道的傳輸技術。 (2) 描述用來支援在單一的雙絞線對上同時傳送定義於 ITU-T G.961 標準之附錄 I及附錄 II 中 ISDN 服務及單工與雙工兩種載送通道的傳輸技術。 (3) 當雙絞線對會收到源自定義於 ITU-T G.961 標準之附錄 III 中 ISDN 的串音(crosstalk)時,描述用來支援在此單一的 雙絞
7、線對上同時傳送語音頻帶服務及單工與雙工兩種載送通道的傳輸技術。 1.1 系統參考模型 顯示於圖 1.1 之系統參考模型說明提供 ADSL 服務所需的功能方塊。 圖 1.1 ADSL 系統之參考模型 備考 1. 迴路介面 -中心局端 (loop interface-central office end, U-C)和迴路介面 -遠端 (loop interface-remote terminal end, U-R)介面完全地定義於本標準中;在 ATU-C 及數位網路元件間之邏輯介面 (logical interface between ATU-C and a digital network ele
8、ment , V-C)與在 ATU-R 及交換層 (ATM或 STM)間之介面 Interface(s) between ATU-R and switching layer (ATM或 STM), T-R介面僅依邏輯功能定義,而非實體功能; T/S 介面在本標準則不予定義。 使用者終端機核心 網路 接取 網路 分歧器 C 寬頻 網路 窄頻 網路 分歧器 C 分歧器 R電話機,語音頻帶數據機,或ISDN 終端機 POTS 或 ISDN 服務PSTN 或 ISDN 信號線 介面 客戶端網路 3 CNS 14864, X 1260 2. V-C 介面可能由連接至一個或多個 (STM 或 ATM)交換
9、系統的介面所組成。 3. 當要介接的元件被整合進一共同的元件中時,其 V-C 與 T-R 介面的實作是選項的。 4. 身為分歧器 (splitter)一部分的某一個或其他的高通濾波器,有可能被整合於 ATU-x 中,若是如此,則 U-C 2 和 U-R 2 介面將變成分別與 U-C和 U-R 介面相同。 5. 在 V-C 介面處有可能插入一個數位載波設施 (digital carrier facility) (例如: SONET/SDH 延伸 )。 6. 由於在線路上信號之非對稱性,所以在 U-R 和 U-C 參考點上所傳輸的信號應被清楚地規定。 7. 客戶裝備之分布和 客戶端的網路之本質留待
10、進一步研究 (例如:匯流排或星狀、介質的型式 )。 8. 可定義一個以上的 T-R 介面型式,而且 ADSL 之 NT(例如:功能性的NT1 或 NT2)可提供一個以上的 T/S 介面型式。 9. 本標準的一個將來議題可 能論及客戶裝備之分布和家庭網路 (home network)的需求。 10. 有關分歧器的規格於附件 E 中給定。 1.2 目的 本標準定義最低需求之集合,俾能於網路與客戶間許多高速單工和低速雙工通道,提供令人滿意的同時傳輸以及其他服務,諸如 POTS 或 ISDN。本標準容許網路提供者能夠擴大使用既有的銅纜設施,為了確保網路裡的設備與在遠端位置的設備兩者間之相容性所需的實體
11、層方面均會予以規定。這些設備之實作可具有額外的功能和程序。 2. 相關標準 1 ITU-T Recommendation G.961 (1993), Digital transmission system on metallic local lines for ISDN basic rate access. 2 ITU-T Recommendation G.994.1 (1999), Handshake procedures for Digital Subscriber Line (DSL) transceivers. 3 ITU-T Recommendation G.996.1 (1999)
12、, Test procedures for Digital Subscriber Line (DSL) transceivers. 4 ITU-T Recommendation G.997.1 (1999), Physical layer management for Digital Subscriber Line (DSL) transceivers. 5 ITU-T Recommendation I.361 (1999), B-ISDN ATM layer specification. 6 ITU-T Recommendation I.432.1 (1999), B-ISDN user-n
13、etwork interface Physical layer specification: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用於附件 B: 7 ETSI TS 102 080 V1.3.1 (1998), Transmission and Multiplexing (TM); 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 (ISDN) basic rate access; Digital transmission system 4 CNS 14864, X 1260 on metallic local lines. 用於附件 E: 8 ITU-T
14、Recommendation G.117 (1996), Transmission aspects of unbalance about earth. 9 ITU-T Recommendation Q.552 (1996),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t 2-wire analogue interfaces of digital exchanges. 10 ETSI ETS 300 001 ed.4 (1997), Attachments to the Public Switched Telephone Network (PSTN); General tech
15、nical requirements for equipment connected to an analogue subscriber interface in the PSTN. 3. 用語釋義 3.1 ADSL 線路:參照 ITU-T G.997.1 第 5.1 節。 3.2 ADSL 系統額外負擔 (ADSL system overhead):供系統控制所需之所有的額外負擔,包括:循環冗餘核對 (cyclic redundancy check,CRC)、嵌入式操作通道(embedded operations channel,EOC) 、 ADSL 額外負擔之控制通道 (ADSL ove
16、rhead control channel,AOC) 同步位元組、操作管理及維護 (operations, administration and maintenance,OAM)使用之固定指示符位元、及前向錯誤校正(forward error correction,FEC),此即是總數據速率 (total data rate)和淨數據速率(net data rate)間之差值。 3.3 聚集數據速率 (aggregate data rate):由 ADSL 系統在任一方向所傳輸的數據速率,它包括淨數據速率和系統所使用的額外負擔兩部分,這些 額外負擔有EOC、 AOC、 CRC 核對位元組、 O
17、AM 之固定指示符位元、同步控制位元組和用於載送通道同步控制之容量 (即 KF+KI乘以 32 kbps),但不包括 Reed-Solomon FEC 冗餘。 3.4 異常 (anomaly):異常是指某一項目之實際的特性和所希望的特性兩者之間的差異。所希望的特性可以用規格的形式來表達。異常可能會也可能不會影響一個項目去履行所需功能的能力。效能異常 (performance anomaly)定義於第 9.3.1.1節中 (參照圖 9.4)。 3.5 載送通道 (bearer channel):為既定數據速率的使用者數據流,它係由 ADSL 系統透通地傳送。 3.6 橋式分接 (bridged
18、tap):未終接的雙絞線對電纜線段,它並聯 地跨接於考量的電纜。 3.7 種類 I (category I):不具效能提升( performance-enhancing)選項的收發器基本種類,它滿足一組基本的效能需求。 3.8 種類 II (category II):具效能提升選項的收發器種類,它滿足一組延伸的效能需求。 3.9 通道化 (channelization):將淨數據速率配置到載送通道。 3.10 數據訊框 (data frame):來自跨越於附加的 FEC 位元組以後和交插以後 (在圖 7.5的參考點 C)之單一符號時間週期的快速與交插路徑的一組成群位元組。 3.11 數據符號速
19、率 (data symbol rate):為淨平均速率 (在考慮同 步符號之額外負擔 5 CNS 14864, X 1260 後 ),運載使用者數據的符號以該速率來傳輸 = 4 k 鮑 (baud) 。 3.12 dBrn:一功率位準與參考功率為 1 微微 (pico)瓦特 (相當於 90 dBm)的比率 (以分貝表示 ) 參照 ITU-T O.41 附件 A 。 3.13 缺陷 (defect):缺陷是用來 履行所需功能的某種項目在能力上受限制的中斷(interruption)。缺陷根據附加的分析結果可以也可不引發維護動作,引起某種項目能力用來履行所需功能之減低之後續異常被認為是一種缺陷 (
20、 參照圖9.4)。 3.14 離散多音調 (discrete multitone,DMT)符號:將一組形成頻率領域的複數值 Zi輸入到逆離散傅立葉轉換 (inverse 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IDFT), (參照第7.11.2 節 )。 DMT 符號相當於實數值的時間樣本 xn,這些樣本經 IDFT 與 Zi集關聯。 3.15 下行流 (downstream):從 ATU-C 往 ATU-R 方向的數據傳送。 3.16 雙重潛時 (dual latency):多重的數據載送通道同時在任一方向傳送, 其中使用者數據被配置於快速與交插兩條路徑;即 sum(BF) 0
21、 且 sum(BI) 0。 3.17 嵌入式操作通道 (embedded operations channel): ADSL 系統額外負擔中的一個組件,提供 ATU-C 和 ATU-R 中管理個體之間的通信。它包括淨通道模式 (clear channel mode)和具狀態訊告模式 (stateful messaging mode)兩種。 3.18 遠端 (far-end):遠端意指在 ATU-R 輸入處下行流迴路側所收到信號的效能,其中,此效能係在上行流指示符 (參照圖 9.4)中向 ATU-C 報告。或者,意指在ATU-C 輸入處之上行流迴路側所收到信號的效能,其中,此一效能係在下行流額外
22、負擔指示符中向 ATU-R 報告;此種情況是上述的鏡映影像 (參照圖 9.4)。 3.19 FEC 輸出數據訊框 (FEC output data frame):來自跨越於附加 FEC 位元組後和交插前 (在圖 7.8 與圖 7.9 的參考點 B),它們在單一符號時間週期之快速或交插的路徑的一組成群位元組。 3.20 指示符位元 (indicator bit):供 OAM 目的使用之位元,被嵌入於同步化位元組裡。 3.21 加感線圈 (loading coil):為了改進語音頻帶響應而以固定間隔將電感串聯地接到電纜上;但為符合 DSL 之使用則須予以移除。 3.22 多工數據訊框 (Mux d
23、ata frame):來自跨越於附加 FEC 位元組前和交插前 (在圖7.8 與圖 7.9 的參考點 A),單一符號時間週期之快速或交插的路徑的一組成群位元組。 3.23 近端 (near-end):近端意指在 ATU 輸入處迴路側所收到信號的效能 (參照圖9.4)。 3.24 淨數據速率 (net data rate):在任一方向,可供使用者數據使用的數據速率;針對下行流方向,此為單工和雙工兩種淨數據速率之總和。 3.25 網路時序參考 (network timing reference,NTR):為一 8 kHz 時序標識器(marker),被用來支援將時序參考分配至整個網路。 6 CNS
24、 14864, X 1260 3.26 基元 (primitive):基元是效能的基本測量,通常是從數位信號的線路碼和訊框格式取得,或者如同來自遠端的額 外負擔指示符中所報告的。效能基元被分類成事件、異常和缺陷。 基元也許亦是其他量的基本測量 (例如:交流電或電池功率 ),通常是從設備的指示符取得 (參照圖 9.4)。 3.27 副載波 (subcarrier):為輸入 Zi 到 IDFT 的特殊複數值 (參照第 7.11.2 節 )。 3.28 展示時間 (showtime):於所有的初始化 (initialization)及調校 (training)完成之後, ATU-C 或 ATU-R
25、兩者之一所達到的狀態,使用者數據於此一狀態內傳輸。 3.29 單一潛時 (single latency):一或多個載送通道同時在任何一方向傳送,其中所有的使用者數據被配置於快速或交插的路徑;即 sum(BF)0 或 sum(BI)0。 3.30 分歧器 (splitter):將高頻信號 (ADSL)從語音頻帶信號分離的一種濾波器; (即使包含的成分中語音頻帶信號可能比 POTS 還多,但仍經常被稱為 POTS 分歧器 )。 3.31 超訊框 (superframe):由一組成群的 68 個數據符號和一個同步符號組成,總時間涵蓋 17 ms 的持續時間 (參照圖 7.5)。 3.32 符號速率
26、(symbol rate):包括同步符號之所有的符號的速率傳輸 (69/68) * 4.0 = 4.0588 k 鮑 ;與數據符號速率不同。 3.33 同步位元組 (sync byte):呈現於每一個多工數據訊框的起始處之額外負擔位元組 (在快速路徑內稱為 ”快速 ”位元組,在交插路徑內稱為 ”同步 ”位元組 )。 3.34 同步訊框 (sync frame):含有確定性內容 (Deterministic Content)的訊框,於超訊框的第 69 個符號內傳送 (在圖 7.5 中稱為 “同步化符號 “)。 3.35 臨限 (threshold):參照 ITU-TG.997.1 第 8 節。
27、3.36 臨限穿越警示 (Threshold Crossing Alert):參照 ITU-T G.997.1 標準。 3.37 總數據速率 (total data rate):聚集數據速率加上 FEC 額外負擔。 3.38 上行流 (upstream):從 ATU-R 往 ATU-C 方向的數據傳送。 3.39 語音頻帶 (voiceband): 0 到 4 kHz;從傳統的 0.3 到 3.4 kHz 擴展到比處理傳統電話服務 (plain old telephone service,POTS)更寬的語音頻帶數據服務。 3.40 語音頻帶服務 (voiceband service): PO
28、TS 和使用語音頻帶或其某些部分之所有的數據服務。 4. 縮寫字 (1) ADC:類比至數位轉換器 (Analogue-to-digital converter) (2) ADSL:非對稱數位用戶線 (Asymmetric digital subscriber line) (3) AEX: A(S)延伸位元組 A(S) extension byte:插入至傳輸的 ADSL 訊框結構之位元組,以提供可在 ASx 載送通道之間分享的同步容量。 (4) AFE:類比前端 (Analogue Front End) (5) AGC:自動增益控制 (Automatic gain control) (6)
29、AOC: ADSL 額外負擔之控制通道 (ADSL overhead control channel) (7) AS0 to AS3:下行流的單工載送通道指定符 (Downstream simplex bearer channel designators) 7 CNS 14864, X 1260 (8) ASx:單工載送通道 AS0 至 AS3 之任一通道 (Any one of the simplex bearer channels AS0 to AS3) (9) ATM:非同步傳送模式 (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 (10) ATU: ADSL 收發器單元 (A
30、DSL Transceiver Unit) (11) ATU-C:在中心局 (即電信業者 )的 ATU(ATU at the central office end (i.e. network operator) (12) ATU-R:在遠端終端機端 (即用戶端 )的 ATUATU at the remote terminal end (i.e. CP) (13) ATU-x: ATU-C 或 ATU-C 之任一種單元 (Any one of ATU-C or ATU-R) (14) BER:位元錯誤率 (Bit Error Rate) (15) BF:數據流內配置給快速 (亦即,非交插 )緩衝
31、器之每一訊框之位元組數 The number of bytes per frame in a data stream allocated to the fast (i.e. non-interleaved) buffer (16) BI:數據流內配置給交插緩衝器之每一訊框之位元組數 (The number of bytes per frame in a data stream allocated to the interleaved buffer) (17) Bi:配置給副載波索引 i 的位元數 (Number of bits allocated to subcarrier index i)
32、(18) BRA:基本速率接取 (Basic rate access) (19) C-B16 or m032kbps) AS2(n232kbps) AS3(n232kbps) AS1(n132kbps) AS0(n032kbps) 22 CNS 14864, X 1260 在所有的載送通道 (單工和雙工通道 )中,從中心局端的 V 參考點 (V-C)到遠端的 T 參考點 (T-R),對於指定給快速緩衝器的通道,用於酬載位元的單向轉送延遲不得超過 2 ms。而對於指定給交插緩衝器的通道,其轉送延遲不得超過 (4 + (S 1)/4 + SxD/4) ms,其中 S 和 D 定義於第 7.6 節。
33、相同的需求適用於相反的方向,即從 T-R 參考點到 V-C 參考點。 7.1.5 用於 STM 傳送的訊框結構 為 STM 傳送而設定組態的 ATU-C 應支援完整的額外負擔訊框結構 0,如同在第 7.4 節中之規定。支援完整的額外負擔訊框結構 1 和減縮的額外負擔訊框結構 2 與 3 是選項的。 針對任何 U-C 介面之訊框結構,在 U-C 介面上,可支援其 V-C 介面位元組邊界 (如果存在 )的保存。 為 STM 傳送而設定組態的 ATU-C 可能支援網路時序參考 (NTR)的插入。如果 NTR 被插入,它應被插入至 U-C 訊框結構裡,如同在第 7.3.2 節所述。 7.2 ATM 傳
34、送協定特定功能性 7.2.1 用於 ATM 傳送的 ATU-C 輸入與輸出 V 介面 在 ATU-C 上,用於 ATM 之功能數據介面如圖 7.2 所示。 ATM 之通道 ATM0一定要提供,而通道 ATM1 是選項的,但為了支援雙重潛時模式時,可提供通道 ATM1。每一通道都可當成接到實體層管 (physical layer pipe)的一個介面來操作。當操作於雙重潛時模式時,一方面在 ATM 通道 0 和 1 間並沒有固定的配置,但另一方面卻採取 “快速的 “和 “交插的 “數據傳送,此一關係是在 ATU-C 內部設定組態的。 流量控制功能性在 V 參考點上應是可用的,以允許 ATU-C
35、(即實體層 )去控制細胞流至 ATM 層和流自 ATM 層。此一功能性係以 Tx_Cell_Handshake和 Rx_Cell_Handshake 來表示。僅在 ATU-C 已經啟動 Tx_Cell_Handshake以後,一個細胞才可能從 ATM 層轉送到 PHY 層。同樣地,僅在Rx_Cell_Handshake 以後,一個細胞才可能從 PHY 層轉送到 ATM 層。這種功能性極為重要,在 ATU-C 和 ATM 層可避免細胞溢流 (overflow)或下溢(underflow)。 此外,也應有供 ADSL 系統的操作、管理、維護 (oAM)和控制使用的一個雙工介面。 23 CNS 14
36、864, X 1260 圖 7.2 於 V-C 參考點 ATM 層之 ATU-C 功能介面 7.2.2 酬載轉送延遲 在所有的載送通道 (單工和雙工 )中,從中心局端的 V 參考點 (V-C)到遠端的T 參考點 (T-R),對於指定給快速緩衝器的通道,用於酬載位元的單向轉送延遲 (不包括細胞特定功能性 )不得超過 2 ms。而對於指定給交插緩衝器的通道,其轉送延遲不得超過 (4 + (S 1)/4 + SxD/4) ms,其中 S 和 D 定義於第7.6 節。相同的需求適用於相反的方向,即從 T-R 參考點到 V-C 參考點。 備考:由細胞特定功能性所引入的附加延遲是屬於實作特定的。 7.2.
37、3 ATM 細胞特定功能性 7.2.3.1 閒置細胞 (idle cell)插入 閒置細胞須被插入至傳輸的方向以供細胞速率解耦合 (cell rate decoupling),閒置細胞係由細胞標頭的標準化型樣 (pattern)來識別,參照標準。 備考:本標準係假定閒置細胞將被 ATU-R 收訊器丟棄。 7.2.3.2 標頭錯誤控制 (HEC)之產生 HEC 位元組在傳輸的方向應被產生,如 ITU-T I.432.1 標準所述,包括利用規定的模數 2 加法 (XOR),將型樣 010101012加到 HEC 位元。 所使用之產生器多項式 (generator polynomial)係數集 (c
38、oefficient set)與 HEC 序列產生程序應依照 ITU-T I.432.1 標準。 數位網路埠 0 埠 1 操作,管理,維護與控制 ATM 層 24 CNS 14864, X 1260 7.2.3.3 細胞酬載之拌碼 細胞酬載欄位之拌碼應被用於傳輸方向,以改善 HEC 細胞分隔 (cell delineation)機制的安全性 (security)和強健性 (robustness)。此外,它隨機化在資訊欄位的數據,使得傳輸效能可能得以改善。自我同步拌碼器 (scrambler)多項式 X43+ 1 和定義於 ITU-T I.432.1 標準之程序應予以實作。 備考:本標準係假定細
39、胞酬載將被 ATU-R 收訊器解拌碼。 7.2.3.4 位元時序與定序 當將 ATM 數據位元組介接到 AS0 或 AS1 載送通道時,其最高有效位元 (MSB)應首先被傳送。 AS0 或 AS1 載送通道數據速率應是 32 kbps的整數倍,具有位元時序與 ADSL 下行流數據機的時基 (timing base)為同步的 (參照第 7.4.2.1 節和第 7.4.2.2 節 )。 7.2.3.5 細胞分隔 細胞分隔功能允許在酬載裡識別細胞的邊界,它使用在細胞標頭裡的HEC 欄位。 細胞分隔應使用一種編碼定律來履行,依照 ITU-T I.432.1 標準所述演算法 (Algorithm)檢查於
40、細胞標頭裡的 HEC 欄位。 ATM 細胞分隔狀態機 (State Machine)如圖 7.3 所示,其狀態圖之細節描述如下: (1) 處於 HUNT 狀態時,藉由逐位元地檢查正確的 HEC 以履行分隔過程。一旦此種協議被找到, 則會認為標頭已被找到,且該方法便進入 PRESYNC 狀態。於細胞分隔符合成框模式 1、 2 和 3(參照第7.4 節 )之前,當位元組邊界在接收之實體層內是可用時 ,細胞分隔過程可採取逐位元組地履行。 (2) 處於 PRESYNC 狀態時,藉由逐細胞地檢查正確的 HEC 以完成分隔過程。重複此一過程直到正確的 HEC 業已持續地被確認 DELTA次為止 (參照備考
41、 )。如果找到不正確的 HEC 被,分隔過程則回到HUNT 狀態。 (3) 處於 SYNC 狀態時,如果不正確的 HEC 持續地被獲得 ALPHA 次,則細胞分隔將被認為已遺失。 25 CNS 14864, X 1260 圖 7.3 ATM 細胞分隔狀態機 備考: 參考 ITU-T I.432.1 標準,對於 ALPHA 與 DELTA 值並無規定,因這些值的選擇被認為不會 影響其間的互運性 (interoperability) 。然而,由於 ADSL 的特殊傳輸特性,使得在 ITU-T I.432 標準中所提議的使用值 (ALPHA=7、 DELTA=6)於此可能不適合。 7.2.3.6 標
42、頭錯誤控制檢驗 HEC 涵蓋整個細胞標頭。此功能所使用之碼可為下列兩者之一: (1) 單一位元錯誤更正。 (2) 多重位元錯誤偵測。 錯誤偵測應依 ITU-T I.432.1 標準定義實作,但是例外:任何 HEC 錯誤應被認為是多重位元錯誤,因此, HEC 錯誤更正將不應履行。 7.2.4 用於 ATM 傳送的訊框結構 為 ATM 傳送而設定的 ATU-C 應支援完整的額外負擔訊框結構 0 和 1,如同第 7.4 節中所規定。減縮的額外負擔訊框結構 2 和 3 的支援是選項的。 ATU-C 傳輸器在 U-C介面應保存 V-C介面位元組邊界 (明確地呈現或由 ATM細胞邊界內含 ),與 U-C
43、介面訊框結構無關。 為確保在 ATM ATU-C 與一個 ATM 細胞 TC 加上 STM ATU-R 間 (即 ATM 在STM 上載送 ) 訊框結構 0 之互運性,下列情況應適用: (1) 傳送 ATM 細胞和在 U-R 介面不保存 T-R 位元組邊界之 STM ATU-R,在初始化期間應指示訊框結構 0 係所支援的最高訊框結構。 (2) 傳送 ATM 細胞和在 U-R 介面保存 T-R 位元組邊界之 STM ATU-R,在整個初始化期間應指示訊框結構 0、 1、 2 或 3 係所支援的最高訊框結構,因其可應用於實作。 (3) 操作於訊框結構 0 之 ATM ATU-C 收訊器,不能假設
44、ATU-R 傳輸器在逐細胞不正確的 HEC持續 ALPHA 次 不正確的 HEC 正確的 HEC逐細胞 逐位元 持續 ALPHA 次 正確的 HEC 26 CNS 14864, X 1260 U-R 介面將保存 T-R 介面位元組邊界,因而也應逐位元地履行細胞分隔(參照第 7.2.3.5 節 )。 為 ATM 傳送而設定的 ATU-C 可能支援網路時序參考 (NTR)的插入。電信業者可能會選擇不要插入 NTR。如果插入 NTR,應依第 7.3.2 節所述將其插入U-C 訊框結構裡。 7.3 網路時序參考 (NTR) 7.3.1 NTR 的需求 有些服務在協定堆疊的較高層 (即實體層的上層 )需
45、要一個可用的參考鐘訊(clock);這是用來保證傳輸側與接收側間端對端的同步。例如:語音和電話信號運載於 ATM 上 (voice and telephony over ATM,VTOA)和桌上型視訊會議 (desk top video conferencing,DVC)。 為了支援時序參考 在網路上分配, ADSL 系統可傳送 8 kHz 時序標識器(timing marker)作為 NTR。在 DVC 和 VTOA 的應用方面,這個 8 kHz 時序標識器在解碼器 (D/A 轉換器 )內可被用作語音 /視訊之回放 (playback)。將 8 kHz 時序標識器輸入到 ATU-C 以作為在
46、 V-C 參考點的介面之一部分。 7.3.2 NTR 的傳送 NTR 傳送機制的意圖是, ATU-C 在 U-C 參考點應該提供時序資訊,以允許ATU-R 能夠將時序資訊遞送到 T-R 參考點,該時序資訊的精確度 (accuracy)相當於提供至 V-C 參考點的鐘訊精確度。如果提供 NTR,應如下所述將其插入 U-C 訊框結構裡: (1) ATU-C 可透過使用適當的整數除以它的取樣鐘訊 (如果使用 2.208 MHz則以 276 除之 ) ,以產生一個 8 kHz 本地時序參考 (local timing reference,LTR)。 (2) 它應傳輸介於輸入 NTR 和 LTR 間 (
47、以 2.208 MHz 鐘訊的週期為單位來測量,亦即近似於 452 ns 的單位 )之相位偏置 (phase offset),從前個超訊框到目前的此超訊框的變化;它應被編碼成四位元 ntr3 至 ntr0 (以ntr3 為 MSB),用 2 的補數符號從 8 到 +7 範圍表示有正負號的整數。位元 ntr3 至 ntr0 應被運載於指示符位元 23 (ntr3)至位元 20 (ntr0);參照表 7.2。 (3) 相位偏置的一個正的變化值, 2應指示 LTR 在頻率方面比 NTR 更高。 (4) 替代地, ATU-C 可選擇鎖住它的下行流取樣鐘訊 (2.208 MHz)至 276 乘NTR 頻
48、率;在該情況下,它應將 2編碼成零。 NTR 的最大頻率變化為 32 ppm;規定於第 7.11.1 節的 LTR,其最大頻率變化為 50 ppm。因此,兩者之間最大失配是 82 ppm。它在整個 17 ms 超訊框上引入近似 3.5 個鐘訊週期之相位偏置的平均變化,這能夠被映射到4 個額外負擔位元。 ATU-C 可用來測量這種相位偏置的變化,此一方法顯示於圖 7.4。 27 CNS 14864, X 1260 圖 7.4 2測量之實作範例 7.4 成框 本節規定下行流信號的成框 (ATU-C 傳輸器 );上行流的成框 (ATU-R 傳輸器 )在第 8.4 節中規定。 有兩種成框的型式被定義:
49、完整的額外負擔和減縮的額外負擔。此外,有兩個版本之完整的額外負擔和兩個版本之減縮的額外負擔被定義。表 7.1 定義此四種結果的成框模式,且稱之為成框模式 0、 1、 2 和 3。 表 7.1 成框模式的定義 成框結構 描述 0 具有非同步的位元對數據機時序 (bit-to-modem timing)之完整的額外負擔成框 (參照第 7.4.1 節 ) (即賦能的同步控制機制,參照第 7.4.2 節 ) 1 具有同步的位元對數據機時序之完整的額外負擔成框 (參照第 7.4.1節 ) (即去能的同步控制機制,參照第 7.4.2 節 ) 2 於快速和交插潛時緩衝器內,分別具有分離的快速和同步位元組之減縮的額外負擔訊框 (即 64 kbps 成框額外負擔 )(參照第 7.4.3.1 節 ) 3 使用快速或交插潛時緩衝器之任一種,具有合併的快速和同步位元組之減縮的額外負擔成框 (即 32 kbps 成框額外負擔 )(參照第 7.4.3.2 節 ) 對於所要支援的成框模式之需求係依據將 ATU-R 設定組態成 STM 傳送或ATM 傳送兩者之一來決定,且分別定義於第 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