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毫米 的认识 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感知 1 毫米的长度 2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学会准确测量,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1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 1 毫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 1 厘米 10 毫米 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毫米进行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具学具准备: 学生尺、米尺硬币、课件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 , 目标引领 1、创设情境: 1) 师:测量物体的长度要用到长度单位,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你能用手势表示 1 米大约 有多长吗?手掌大约有多长? 量哪些物体的长度用米作单位比较合适?那些用厘米? 我们学过长度单位米、厘米,也会用米和厘
2、米测量长度,请同学 们测量一下教学教科书封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 2) 学生操作,测量后汇报: 书的封面长 20 厘米多,不到 21 厘米 书的封面宽 14 厘米多,不到 15 厘米 2、认定目标: 继续测量书的厚度,学生汇报:书的厚度不到 1 厘米 教师概括:同学们测量得到长 20 厘米多,不到 21 厘米;宽 14 厘米多,不到 15 厘米;厚不到 1 厘米, 20 厘米多,多多少?不到 15 厘米,差多少?不到 1厘米,那是多少? 20 厘米多,不到 15 厘米,不是一个准确的长度,是否能用米、厘米那样的长度单位表示呢? 二、互动交流。 1 初学交流, 认识毫米,教学例 1 ( 1)启
3、发学生观察测量得到的 20 厘米多, 14 厘米多,不到 1 厘米,从尺子上看,你们发现了什么?互相议论一下 学生回答:有许多小格; 长是 20 厘米还多 7 个小格; 宽是 14 厘米还多 5 个小格; 厚是 8 个小格 ( 2)教师讲述:这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比 1 厘米小,它的名字叫 1 毫米请同学们数一数, 1 厘米中间(从 0 到 1)有多少小格,又叫多少毫米?从 2 3、 56、 9 10 等每一厘米长中又发现了什么?互相交流一下 ( 3)教师演示课件 “毫米的认识 ” 2、合作引领: ( 1)请同学们想一想, 1 厘米和 10 毫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可以互相议论一下 总结归纳: 1 厘
4、米 10 毫米 ( 2)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 老师表示 1 毫米的长度(用拇指和食指表示) 学生 观察拇指和食指之间的缝隙,理解 1 毫米的长度观念 用手势表示 1 毫米、 1 厘米 ( 3)测量 (分组操作并填空) 量一量一分硬币的厚度,看够不够 1 毫米 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厚度,大约是 _毫米 量一量卡片和身份证的厚度,大约是 毫米。 3、 利用米尺,分组讨论 1 毫米 有多少 米? 1 毫米 、 1 厘米之间有多少关系? 总结归纳: 1 厘米 10 毫米 10 毫米 = 1 厘米 (板书) 4量出 3 毫米 米长的带子给大家看 三、全课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认识了毫米、分米,知道
5、 1 米 10 分米, 1 分米 10 厘米,1 厘米 10 毫米 四、反馈提升。 相机测评, 1、 口述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并用手势表示 1) 口述常用的长度单位间有什么关系? 2) 同桌互相量一量铅笔的长度 3) 判断下面叙述是否正确? 蜡笔长 6 毫米 跳绳长 2 厘米 课桌高 7 米 粉笔长 75 分米 2、拓展提升 : ( 1) 5 米( )分米 40 厘米( )分米 2 分米( )厘米 70 毫米( )厘米 ( 2)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长度单位。 蜡笔长 6( ) 粉笔长 75( ) 跳绳长 2( ) 我的身高是 130( ) 课桌长 7( ) 茶杯高 1( ) 板书: 1 厘米
6、10 毫米 10 毫米 = 1 厘米 20 毫米 =2 厘米 23 厘米 =( 2 )厘米( 3 )毫米 毫米 的认识 评课记录 三数组 郑苏娟 课的开始,郑老师通过简单的复习,让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明确他们之间的关系,并且用手比划出他们的长度。这样可以为后 面 1 毫米长度的建立打下基础,导入简洁、有效。 在教学毫米时,老师是通过让孩子估测数学课本的宽度,然后直接告诉孩子因为用厘米已经不能直接准确地量出它的宽度,通过描述自己的感受,然后引入毫米这一长度单位。然后老师通过一些操作让学生感受 1 毫米有多。 通过测量卡片、硬币等较小的物体,比划 1 毫米的长度。画出 5厘米 8 毫米使学生感受出毫米很小很小。这一环节教师指出思维的方向,学生根据指导要求自主测量,通过交流汇报,是对新知识获取、生成、升华的过程。 这节课是成功的,孩子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都是经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知识。但 是仍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在以后的(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教学中,我们要更细致地考虑孩子的情感目标,在教学实践中继续去探索、反思、逐步完善,才能臻于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