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章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一节 人类行为、社会环境及其关系 第二节 儿童行为与社会环境 第三节 青少年行为与社会环境 第四节 成人行为与社会环境 第五节 老年行为与社会环境,一、人类行为 二、社会环境 三、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第一节 人类行为、社会环境及其关系,,Gaofurong,一、人类行为,第一节 人类行为、社会环境 及其关系,(一)人类行为的定义,人类行为是由生理、价值、态度、感受、行动等内外因素合成的整体,以适应环境与满足需要,是遗传、生理、心理、社会过程等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Company Logo,一、人类行为,第一节 人类行为、社会环境 及其关系,(一)人类
2、行为的定义,人类行为基本特点,,Gaofurong,一、人类行为,(二)正常与异常的人类行为,第一节 人类行为、社会环境 及其关系,生理指身体系统、营养、肌肉等方面的发展。,认知包括语言、记忆、智力、逻辑思维、解决问题等方面,如智商高低。,心理社会涉及情感、人格、人际行为等领域。如对待负面人生事件。,精神包括生活意义、信仰等,如虐待、打骂子女在某些地区是正常,在其他地区则异常。,,Gaofurong,一、人类行为,(二)正常与异常的人类行为,第一节 人类行为、社会环境 及其关系,,Gaofurong,一、人类行为,(二)正常与异常的人类行为,第一节 人类行为、社会环境 及其关系,关于人类行为正
3、常与异常,有几点说明:一是正常与异常的划分标准是相对的。二是所谓异常,有优于常人和劣于常人两种,社工关注的是劣于常人的异常。三是按社工社角,任何人都是独特的,异常只是体现为与众不同,并不表示该个体有问题。因此,正常与异常之分只是一种类型划分,不应该成为一种价值判断。,,Gaofurong,二、社会环境,(一)社会环境的定义,第一节 人类行为、社会环境 及其关系,社会环境是影响人类生物遗传、心理状态及社会过程的外在系统,家庭、学校、团体、组织、社区、社会 、文化等是其重要组成部分。,,Gaofurong,二、社会环境,(二)社会环境的多样性,第一节 人类行为、社会环境 及其关系,社会环境的多样性
4、,,Gaofurong,三、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一)关于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关系的分析视角,第一节 人类行为、社会环境 及其关系,分析视角,宏观理论,微观理论,伯塔兰菲的一般系统理论 勒温的场论 杰曼的生态模型 帕森斯的结构功能论 马克思的冲突论 米德的符号互动论 布劳的交换理论 高菲克的民俗方法论,埃里克森的生命周期理论 弗洛伊德的心理与性理论、人格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理论 马斯洛的需要理论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鲍尔比的依恋理论,,Gaofurong,三、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一)关于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关系的分析视角,第一节 人类行为、社会环境 及其关系,在社会工作中,“人
5、在环境中”是描述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之间关系的重要概念。“人在环境中”就是利用组织结构提供关于服务对象的人际、环境、心理和生理健康问题的简明一致的描述,主要用于说明成年受助者所面临的问题;但这些描述可以推论到其他受助者。鉴于人和环境关系的重要性,“人在环境中”已被称为真正属于社会工作的特殊概念和理论。,,Gaofurong,三、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二)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基本关系,第一节 人类行为、社会环境 及其关系,基本关系体现几方面,,Gaofurong,三、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三)社会工作者要科学地分析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第一节 人类行为、社会环境 及其关系,如何看待
6、和把握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对社会工作者有关键影响.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的知识是社会工作价值观、理论和实践的基础,社会工作者及其服务对象都是上述两个因素互动的产物。,,Gaofurong,一、儿童发展理论,(一)鲍尔比的依恋理论,第二节 儿童行为与社会环境,该理论认为,婴幼儿对母爱的需求十分强烈;同时,婴幼儿对父母分离会产生焦虑,他们不仅接受父母之爱,也会诱导双亲来爱他。如果在03岁期间缺乏母亲的抚育和照顾,儿童的生理、智力及社会 发展均极其缓慢,可能发生生理和心理的病态。,,Gaofurong,一、儿童发展理论,(二)皮亚杰的认知理论,第二节 儿童行为与社会环境,该理论把个体行为背后的过程用
7、信息处理来表达,研究个体获得、储存、转换和运用符号来作出智力活动的过程。,27岁是准备运作期,可以从概念前期思考到形成概念,进行直觉思考,将事物的主要特征拟人化,以自我为中心。,02岁是感觉动作期,必须将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与动作结合,才能辩认物质,并由此逐渐了解世界。,7-11岁是具体运作期,可以不经接触或掌握某事物就能想起该事物及其关系,并学会运算思维。,11岁以上为正式运作期,已经学会用思想考虑任何事情,学会推理、分析、回想等,并能作许多假设。该阶段儿童已经与成人具有同样能力,但是知识不如成人丰富。,上述每个阶段都是以前阶段为基础的,其发展是持续适应环境并对外界不断形成新认识的过
8、程;该阶段也成为下阶段发展的重要基础。,,Gaofurong,一、儿童发展理论,(三)弗洛伊德的心理和性理论,第二节 儿童行为与社会环境,该理论认为,欲望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基础,是一种心理和性的能力。,在不同时期,儿童的各种需要都应该得到恰当满足,满足太多太少都会使人格发展受到影响,并可能导致其人格变异。,人从出生到18个月是口欲期,快乐主要来自刺激嘴部的经验,如吮吸奶瓶。,18个月到3岁是肛欲期,快乐主要来自刺激肛门的经验,他们可以在控制便溺中得到满足。,3岁到6岁是性器期,快乐来自刺激性器官的经验,爱恋异性父母而仇恨同性父母。,6岁到12岁是潜伏期,压抑或否认性方面的要求,男女儿童壁垒分明。
9、,最后一个时期是生殖期,压抑的性欲开始释放,对异性的兴趣得以恢复。,,Gaofurong,一、儿童发展理论,(四)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第二节 儿童行为与社会环境,该理论认为,人格发展经历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阶段,它对社会工作的影响相当大。,本我主要满足个人欲望,但往往被超我视为不道德,这样两者会发生矛盾,自我是其中的调停者。,婴儿最早是本我,是与生俱来的欲望,旨在满足基本生理需求。,幼儿期逐渐在父母教导下,可以区分他人与自己,3岁开始发展自我,本我遭遇挫折,欲望在现实中被粉碎,应产生自我。自我是现实取向的,常常为本我服务。,到6岁才发展超我,超我是道德取向的,规定了个体应怎样和不应怎样,是对
10、良知、是非、对错的判断。,,Gaofurong,一、儿童发展理论,(五)埃里克森的生命周期八阶段理论,第二节 儿童行为与社会环境,该理论是埃里克森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同时强调社会环境的作用,提出的。它对社会工作的发展极具启发。该理论认为,人生各阶段都有任务,人要在其中的正反经验中发展出特定品质,完成任务后就会体现良好特征,否则就面临心理社会危机。,婴儿期,这一时期应该让孩子独立策划做游戏,这样他就会发展创造力和主动性,否则就会使孩子有罪恶感.,2-3岁,婴儿的爱的需求与满足得以实现,就会形成信任意识,否则就会对他人产生不信任,影响以后的人格发展.,3-5岁,这一时期如果允许其探测环境或
11、做力所能及的 事,就会发展出独立意识;否则,就会感到羞耻疑虑,对自己失去信心.,,Gaofurong,一、儿童发展理论,(六)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第二节 儿童行为与社会环境,5岁直到性成熟期,该理论包括三个水平、六个阶段,三水平即为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六个阶段:服从与惩罚定向、利己主义定向、人际和谐与一致、维护权威与社会秩序定向、社会契约定向、普遍伦理原则。,这一时期孩子主要是从事学校学习,勤奋学习是其积极发展的需要;如果动机不强、学习能力差,就会形成自卑意识.,(五)埃里克森的生命周期八阶段理论,,Gaofurong,一、儿童发展理论,(六)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第二节
12、儿童行为与社会环境,大约在学前至小学低中年级阶段。,大约自小学高年级开始。,儿童评定行为好坏着重于行为的结果,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儿童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和利益。所以第二阶段的观点经常被视为道德相对主义,儿童认为:凡取悦于别人,帮助别人以满足他人愿望的行为是好的,否则就是坏的。他们的推理受众人的共同愿望和一致意见决定。,儿童认为,正确的行为就是尽到个人责任,尊重权威,维护社会秩序,否则就是错误的(他们已经意识到良心与社会体系的重要性),大约自青年末期接近人格成熟时开始。,儿童认为,道德法则只是一种社会契约,可以改变,不能以不变的规则去衡量人。,
13、儿童已具有抽象的以尊重个人和个人良心为基础的道德概念。认为个人一贯第一句自己选定的道德原则去做就是正确的,,Company Logo,二、儿童阶段的特征,第二节 儿童行为与社会环境,(一)儿童生理的发展,出生前:已经形成基本的身体结构和组织系统,生理成长极为快速;出生后到3岁是婴儿期和学步期,所有器官开始运作,身体和肌肉技能迅速成长;36岁阶段,肌肉技术良好发展。就动作而言,儿童最早的活动由手开始,逐步过渡到脚和头可以活动,再进一步就是爬、坐、站、跑、跳等活动;6岁到性成熟前,儿童的身体成长相对缓慢,但是力量和运动技能提高。,,Company Logo,二、儿童阶段的特征,第二节 儿童行为与社
14、会环境,(二)儿童心理和人格的发展,心理和人格是儿童行为的重要组成。 出生到3岁期间,儿童已能学习、记忆、快速理解,其语言和意识得以发展; 23岁的儿童动作得到较好发展,可以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并逐渐形成独立意识; 36岁儿童,可以训练他们自己做游戏,发展其创造力和主动性。在此期间,儿童已由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转为对世界存在非逻辑的看法、享受玩乐、创造和想象。,,Company Logo,二、儿童阶段的特征,第二节 儿童行为与社会环境,(二)儿童心理和人格的发展,一般而言,06岁儿童需要良性刺激,成人经常与他们说话、让他们观察可动之物会使他变得聪明。06岁是重要的人格形成期,其动作、语言已逐渐成熟
15、,认知、社会化、道德、家庭关系初步形成,人格基础已经奠定。在6岁到性成熟前的阶段,自我中心主义开始减弱,逻辑思维、语言和记忆功能有所增加,自我概念、自尊发展和朋友变得重要;他们已学会用符号。到12岁,思考及推理能力增加,开始有自我实现的能力。,,Company Logo,二、儿童阶段的特征,第二节 儿童行为与社会环境,(二)儿童心理和人格的发展,社会化是儿童的重要任 务,06岁儿童最早通过哭和笑表示情感,随后逐渐对亲近者有依恋行为,并开始与同伴和其他成人交往。正是通过社会化,他们逐渐发展了自我。,学校和朋友开始成为这一时期的儿童主要活动领域和交往对象。课程学习成为他们的主要活动。在此阶段,游戏
16、也已变得与课程同等重要,并会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教育、道德形成、社会化发展等产生积极影响。,,Company Logo,三、儿童问题及对策,第二节 儿童行为与社会环境,(一)儿童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及成因,不同年龄儿童的行为问题有所不同,这一时期的儿童主要问题拒食、吮吸手指或咬指甲、心理自闭等行为问题。,这一时期的儿童主要存在口吃、攻击性行为、沉迷电视等行为问题。,这一时期的儿童主要表现为多动症、强迫症、学习障碍等方面。,,Company Logo,三、儿童问题及对策,第二节 儿童行为与社会环境,(一)儿童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及成因,儿童问题行为离不开环境因素的影响,家庭对儿童行为的影响表现在家庭形态变
17、化和家庭教育等方面。家庭教育两极化值得关注:一是责任两极化;二是期望两极化。,学校也是提供儿童学习知识、技术并且训练其社会化的重要场所,也对儿童行为有较大影响。目前的学校教育并没有弥补家庭教育的某些不足,也没有在家庭教育的基础上有所提高。,,Company Logo,三、儿童问题及对策,第二节 儿童行为与社会环境,(二)舒缓或解决儿童问题的策略,儿童面临的不少问题是其与社会环境的互动结果。根据社会工作者的基本思路,社会工作者既应该努力依托专业技术修正儿童的偏差行为,也应该针对影响儿童正常和健康成长的社会系统采用合适的干预手段。,,Company Logo,一、青少年发展理论,第三节 青少年行为
18、与社会环境,(一)皮亚杰的认知理论,该理论认为,青少年年龄段属于正式运作期。他们已经学会用思想考虑任何事情,学会推理、分析、回想等,并能作诸多假设,并会运用一些创造性的思考。,,Company Logo,一、青少年发展理论,第三节 青少年行为与社会环境,(二)埃里克森的生命周期理论,该理论强调青少年时期的认同发展,并认为这是自我发展的关键环节。该理论指出,青少年时期的特色在于身份意识,需要将许多成分整合起来。如果整合不好就会发生身份与角色的混淆,导致身份危机。,这一阶段的认同困难:(1)他们难于分辨哪些角色可以放弃,有迷茫感;(2)社会认同其延缓承担责任,因为他们尚未真正选择某种行为方式;(3
19、)如果其积极性未予发挥,其消极性就会产生。,,Company Logo,一、青少年发展理论,第三节 青少年行为与社会环境,(三)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青少年处于习俗水平,需要遵守成人或他人的命令,实现社会期望的行为。他们认为,良好行为可取悦他人,从而有强烈动机去获得他人赞赏。他们对于法律有强烈信念,行为服从较高权威,认为社会秩序重要。,,Company Logo,二、青少年阶段的特性,第三节 青少年行为与社会环境,(一)生理及心理特征,青少年时期需要完成相应的人生任务。他们需要接受发展成熟的体格特征,扮演性别角色,建立与同性和异性的新关系,在感情和生活上逐渐自立,发展人格所需要的智能和概念,
20、面对升学、就业、婚姻的选择并进行必要准备。,,Company Logo,二、青少年阶段的特性,第三节 青少年行为与社会环境,(一)生理及心理特征,1.青少年在性成熟后,生长迅速,生理机能逐步加强。2.由性成熟到17岁被称为青少年前期,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了解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将来可做什么事情。3.1820岁被称为青少年后期,青少年的很多方面逐步成熟,其人格发展逐渐独立于父母。,总之,由性成熟到20岁,青少年的抽象思维和科学推理能力不断提升,自我中心继续发展,并努力寻求自我的身份,他们在同辈群体帮助下快速发展。,,Company Logo,二、青少年阶段的特性,第三节 青少年行为与社会环境,(二
21、)社会关系方面的特征,,Company Logo,三、青少年问题及对策,第三节 青少年行为与社会环境,(一)青少年问题及其解释,青少年行为问题的表现形式很多,逃学、早恋、婚前性行为、适应不良、心理失调、精神病态、人际关系紧张、吸烟、酗酒、沉迷网吧、少女怀孕、亚健康、暴力行为乃至犯罪等都是青少年行为问题的重要表现。家庭不完整、不和谐或陷入经济困境的青少年更有可能出现行为问题乃至不良行为。,,Company Logo,三、青少年问题及对策,第三节 青少年行为与社会环境,(一)青少年问题及其解释,青少年行为问题的表现形式很多,逃学、早恋、婚前性行为、适应不良、心理失调、精神病态、人际关系紧张、吸烟、
22、酗酒、沉迷网吧、少女怀孕、亚健康、暴力行为乃至犯罪等都是青少年行为问题的重要表现。家庭不完整、不和谐或陷入经济困境的青少年更有可能出现行为问题乃至不良行为。,,Company Logo,三、青少年问题及对策,第三节 青少年行为与社会环境,(一)青少年问题及其解释,学界用以下这些理论解释青少年行为问题,该理论认为,如果文化规范、道德信仰和相关人物不足以规范青少年行为,那么他们就可能出现越轨行为。,该理论认为,观察学习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而朋友就是学习的重要对象。如果自己的想法或行为得到朋友认同或认知奖励,则本人就学习到新的规范。青少年喜欢与同类人交往,吸烟、吸毒、酗酒、沉迷网吧等就是学习朋友的
23、结果。,该理论认为,边缘化、挫折、脱离学习与工作、低成就、社会不平等感等会引发青少年的越轨行为。如果害怕孤独,青少年就喜欢集群。如果不良行为者在努力改正的过程中,依然受到社会的歧视,他们就会受到同伴拉力,累犯的可能性就相对较高。,该理论认为,早期行为影响后期行为,并可能是后期行为的前兆;认知偏差可能会导致行为方面的后果。幼时对事情是否有信心、把握信息是否理性、自我控制感知如何,都会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在青少年时期的行为。,,Company Logo,三、青少年问题及对策,第三节 青少年行为与社会环境,(二)疏解问题的社会工作对策,根据社会工作的视角,青少年的行为问题主要在于其人与环境的不适当互动
24、,表现为个人原因和环境原因两大类:,1.针对个人方面的原因:一般可以采用微观或临床的社会工作手法。如心理失调问题就可以采用肌肉松驰法、系统消敏法来解决。针对越轨问题,如果是因为青少年没有认识到行为是否越轨,那就可以采用认知治疗法;如果因为青少年不懂如何进行规范行为,那就可以采用行为治疗法。,,Company Logo,三、青少年问题及对策,第三节 青少年行为与社会环境,(二)疏解问题的社会工作对策,2.针对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社会工作应该根据具体原因分析采用相应对策。如人际关系不佳如果源于青少年缺乏交往技巧,那就可采用社区工作手法,出台针对性的教育项目,进行交往知识的教育。由于青少年行为问题的
25、原因机制极其复杂,以学校为基本依托,整合家庭、社区、社会的多方面资源提供专业服务,是舒缓、解决和预防青少年行为问题的重要方法。,,Company Logo,一、成人的行为理论,第四节 成人行为与社会环境,成人行为有其固有特性,埃里克森的生命周期理论、斯通和邱尔奇的健全成人特性理论、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荣格的分析理论等对此都有相应的解释。,1.埃里克森的生命周期理论认为本阶段属于生命周期的第六期和第七期,有两项任务:第一,进一步社会化以促进人际关系,寻求与异性建立亲密的关系的互爱关系.如果没有完成上述任务,就会有一种孤独感。第二,事业发展。人格健全的人士已经成家立业,事业有成,并身有余力帮助
26、他人,有相当强烈的利他情结。而自利的人通常自私自利。,,Company Logo,一、成人的行为理论,第四节 成人行为与社会环境,2.斯通和邱尔奇的健全成人特性理论,本阶段的人格发展分为理想的成熟类型和问题/病态类型.,理想成熟类型特征如下: (1)能记住过去但并不深陷其中,能适应也能改变; (2)能自决并在无法回避的框架内操纵自己的命运; (3)不仅能学习知识而且能运用所学知识明智地解决生活问题; (4)熟悉现实,感悟并容忍许多模糊或矛盾的事情; (5)贵在自知,了解和容忍自己的长处和不足; (6)重视人际关系,进行爱的施受; (7)有责任心,关心社会问题及其舒缓办法; (8)民主,有自己的
27、意识观念并能坚持; (9)容人,并有一定程度的独立思考; (10)企图提高行为水平努力使自己不被社会排斥,但并非不经思考就接受现成价值观念; (11)展望未来,能珍视自己的生命及机会,同时注意自己的安危。,,Company Logo,一、成人的行为理论,第四节 成人行为与社会环境,3.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该理论认为,本阶段处于习俗水平,有基于思考和分析而得的内部行为守则,能自控自己的行为。其道德观念包括个人人权和民主可接受的法律。他们认为法律是必需的,同时必须是合理的、经过思考的。他们也认同,道德观念具有个人的守则和良知,可以超越法律。,,Company Logo,一、成人的行为理论,第
28、四节 成人行为与社会环境,4.荣格的分析理论,该理论认为,自我是个人与外界妥协的结果,必须到40岁才发展完全。40岁至老年开始前,会发展内在的和特殊的目标,追求自我实现。青少年和成年初期需完成自我身份,而自我整合和自我了解需在人生后半阶段完成。,,Company Logo,二、成人阶段的特征,第四节 成人行为与社会环境,成年期大致以40岁为分界,40岁前后的生理特性存在不少差异。人的身体发育一般在22岁左右基本完成;2235岁期间,生理器官状况良好、生理机能优良、抗病能力强劲、体力精力充沛、生殖能力旺盛,是生理发展的黄金时期。此后,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逐步下降。40岁以后,生理状况开始衰退,
29、身体疾病也开始出现。,,Company Logo,二、成人阶段的特征,第四节 成人行为与社会环境,40岁前,他们进行了多个角色的转型。他们逐步完成学业、从学生转变为工作者,并拥有了新的身份和地位。40岁后,他们的诸多方面发生了变化。其一,情绪趋于深沉稳定;其二,婚姻更加务实;其三,本阶段是事业成败的关键期;其四,更年期综合症是本年龄段人士的特有体验。,,Company Logo,三、成人问题及对策,第四节 成人行为与社会环境,(一)成人阶段的主要问题,成年期需要完成 人生任务,如果某些任务完成得不圆满,就可能引发成年人的各种各样的行为问题,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婚姻、压力和就业等问题。,1.成年
30、人的婚姻生活面临不少新议题。如不婚、晚婚、不育、婚姻危机。2.生活压力是成年人不得不面对的现实议题。他们承上启下,既要抚育子女,又要赡养多位老人。此外,还有“失独”问题和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值得关注。3.失业在中国尤其是城市地区已成为成年人的重要负面事件。如结构性失业、技能型失业等,,Company Logo,三、成人问题及对策,第四节 成人行为与社会环境,(二)社会工作对成人阶段的应对,1.剖析成年人面临的问题和需要的原因机制。这些可能来自成年人自身的行为和其他特征,也可能来自社会环境中的家庭、学校、组织、社区、社会、文化等系统。2.提出若干候选工作方案。3.综合考虑人力、物力、财力、时间
31、等诸多因素,在候选方案中选择最合适的方案。4.制订相应的工作计划,背景、问题分析、工作目标、实务模式、工作内容等都应该成为该计划的重要组织部分。,,Company Logo,三、成人问题及对策,第四节 成人行为与社会环境,(二)社会工作对成人阶段的应对,5.推行工作计划,提供专业服务,并在工作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恰当应变。6.在达成预期目标后,逐步结束与服务对象的工作关系,并对项目执行的结果和过程进行评估。,,Company Logo,一、老年行为与社会理论,第五节 老年行为与社会环境,老年是人生的最后阶段,有关其生理老化、行为变化、社会角色、生命终结等方面的理论众多。埃里克森的生命周期理论
32、、伯克莱的成长研究、卡明和亨利的老年撤退理论、伯基斯和哈维格斯特的活动理论从不同视角对老年行为和特性作了说明。,,Company Logo,一、老年行为与社会理论,第五节 老年行为与社会环境,1.埃里克森的生命周期理论该理论认为,老年期主要对一生成熟进行反思。具有整合意识的老人,会觉得生命十分美好,过去没有虚度,有相当的成就感。具有绝望特征的老人会觉得人生失败,一事无成,机会不再。老人面对的任务,不是以整合意识来战胜绝望观念,而是在完整的体验中达成两者的平衡。,,Company Logo,一、老年行为与社会理论,第五节 老年行为与社会环境,2.伯克莱的成长研究理论,根据老人人格和适应情 况分:
33、,前半生顺利成功,平稳进入老年,客观接受退休和老化,不悲不弃,不过于进取也不过于防卫。,不拘小节,胸无大志,认为退休正好可以安享晚年,放弃责任。得过且过,对年老无恐惧感。,防卫心强,固执刻板。守规负责,退而不休以保持活动和消除对衰老的恐惧。,有失意经历,非常伤感,将失败归于他人,藐视他人,满腹牢骚,与人敌对,最后以悲剧结束。,有不得志经历,但将之归咎于自己,因此意志消沉,认为人老无用等。,,Company Logo,一、老年行为与社会理论,第五节 老年行为与社会环境,3.卡明和亨利的老年撤退理论 该理论认为,老人不一定是中年期的延长,而是从现存社会角色、人际关系以及价值体系中撤离。这种撤退并非
34、社会力量压迫的结果,而是老化现象中一种内在的成长过程,使老人形成自我中心、自我满足的现象。脱离了社会,就可以避免许多社会规范的束缚,安养晚年。这对个人和社会都有积极意义。,,Company Logo,一、老年行为与社会理论,第五节 老年行为与社会环境,4.伯基斯和哈维格斯特的活动理论 该理论认为,社会互动对每个人都有同等价值。个人的角色建立在工作、婚姻和与社会联系及社团参与的基础上。如果老年人失去工作和社交活动,又不能在其他地方找到替代角色或建立新角色,就会成为“没有角色的角色”。这种情况无论是自愿还是被迫,最终将导致其放弃身份,其社会价值及自我形象也就变得模糊。因此,老年人在精神上和心理上与
35、外界保持接触,有活跃的社交生活,积极开辟新的生活形式,才能获得维持开朗的心境,获得快乐与健康。,,Company Logo,二、老年阶段的特性,第五节 老年行为与社会环境,,Company Logo,三、老人问题及对策,第五节 老年行为与社会环境,(一)老人的主要问题,,Company Logo,三、老人问题及对策,第五节 老年行为与社会环境,(二)加强老人服务的对策,1.社会工作应该维护老人权益,促进老人功能。社工要了解老人需要,协助其恢复社会关系,避免社会隔离;整合资源解决问题。社工要鼓励老人积极参加社会生活,扩大社交圈;鼓励子女与老人共同生活;社工可多开拓老年教学训练项目,训练老人社会适应技巧,强化自我权能。2.政府应该逐步完善各项老人社会 保障政策,确保其基本生活和健康,维护其各项合法权利,推动其积极的社会 参与,并适时进行动态修订,保证他们同步享受社会 发展的成果。,,Company Logo,谢谢大家!,